每個缺乏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懂放手的媽

來源:時代範 2.08W

前兩天接到小雅的聚會邀請,我和其他朋友都很意外。自從有了娃,她便成了姐妹團裏最常“失聯”的那一個,雖然辭去工作在家,卻比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上班族都還要忙碌,伺候孩子起居飲食,帶孩子上早教班,陪孩子去遊樂場,事無鉅細,全都親自操辦。我們勸她適當放手,她總是睜圓了眼睛:那怎麼行,我的娃,交給誰能放心啊!

每個缺乏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懂放手的媽

這樣一個“守娃奴”,如今卻主動要出來消遣,我們猜想她準是遇到了什麼事情。果不其然,小雅在飯桌上始終自顧自喝悶酒,問什麼也不肯開口,喝着喝着,突然趴在桌上哭起來,着實嚇了我們一大跳。

百般寬慰下,她終於道出了實情:女兒這周去上幼兒園了,卻沒有想象中的捨不得她。

我們哭笑不得,孩子一哭二鬧家長心裏焦慮難過,孩子乖巧懂事,怎麼家長還更上火了?

“你們知道嗎,那種不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簡直是太失落了!我是日日夜夜陪伴她的親媽啊,她怎麼能頭也不回地就跟剛見面的幼兒園老師走了呢?”小雅止不住啜泣,像個委屈的小姑娘,看得人心疼。

我忽然想起媽媽説過,我剛上國小那段日子,她經常偷偷跑去學校圍牆外看我,看我認真學做廣播體操,看我拎着飯盒穿過大大的操場,看着看着就掉下淚來:那麼小的人兒,怎麼説長大就長大了。

原來,在親子關係裏,母親比孩子更脆弱,她們的致命軟肋不是生活的艱辛,而是不被需要。孩子一天天長大,從必須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才能安心睡去,到慢慢會坐,會爬,會走,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使他們得以逐步脱離母體,融入到外面的世界。

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際圈,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不再事事依賴母親,做媽媽的感到欣慰的同時,卻也多少會如小雅般,深感兒大不由娘,進而“感覺身體被掏空”,那種空虛感,大概不亞於經歷劇烈陣痛完成分娩後的虛脱。

母親的“斷奶期”其實比孩子來得更艱難和漫長,如果不能處理好這種親疏關係,會對各自的生活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社會上的“媽寶”層出不窮,表面上看是孩子長不大,實則是父母過於依賴孩子,他們始終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看待,大事小情全都要替孩子把關,為孩子做主,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了主見,習慣凡事都向父母報備,即便他們可能已過了而立之年。“媽寶”在母親眼裏大概是天底下最乖巧的孩子,永遠置她於最高位,殊不知,在外人眼裏,她的寶貝已是異類。

就在2016年2月,寧波慈溪有一位母親因為個人婚姻不幸福,長久以來把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了兒子身上。兒子婚後對兒媳體貼入微,深深刺傷了這位過度依賴孩子的母親——她偏執地認為是兒媳掠奪了兒子對她的感情,百般刁難依然難平心中不滿,最後居然僱兇將她砍死在自家小區裏。

我不清楚這對母子日後將如何修補這段沾染了鮮血與仇恨的親情關係,但我想,這場慘劇裏,她的兒子受到的衝擊一定異常猛烈——一邊是生養他的母親,一邊是攜手今生的妻子,兩個生命中摯愛的女人,卻以如此決絕的方式悲劇收場。

他該恨母親殘忍冷血,從此恩斷義絕嗎?恐怕他咬碎牙齒也下不了狠心,那些往日的恩情,畢竟無法從心底裏抹去。那他無辜的妻子就該枉死嗎?當然不能,那是他曾發誓要守護一生的愛人啊。這個男人的無能為力,他揮起拳頭又砸到空氣裏的無力感,令人唏噓。要怪,只能怪母親沒有把對兒子的感情擺在正確的位置上,並且在該退出的時候,還固執地守在原點。她自以為兒子是她的此生最愛,卻親手把兒子的幸福人生葬送,牢獄裏度過後半生的她,會自責悔悟嗎?來不及了。

所有的母親,乃至父親,在面對孩子不再對其產生依賴這件事上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便是失落。小失落可以自我調節,大失落可能釀成大禍。

有辦法降低這種失落感嗎?當然有,而且很簡單:從一開始,就別把孩子當成你的私人珍藏品。

我很贊同一種觀點:孩子是我們的唯一,卻不是我們的全部。這條理論,反過來也同樣適用: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存在,卻並非他們生命的百分之百。接受這樣的客觀事實,給彼此保留足夠空間,到了真要“分離”那一天,才不至“肝腸寸斷”。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既是延續,便註定了不能一路同行到最後,分岔路上,孩子們大步流星往前走,我們唯有站在身後,默默祝福。別去呼喚孩子,別讓他們走不開,放不下,只要在他們回頭張望的時候,給予一如既往的微笑就好,就像家裏的那盞燈永遠亮着,家人的臂彎始終張開。

有的家長堅持要陪讀,國小中學陪,大學研究生還要陪,孩子出國了,漂洋過海也依然要日夜守護。他們擔心孩子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有的家長認為唯有做24小時的保姆保鏢才覺得盡到了家長的義務,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定。

但是,孩子沒有我們在身邊,真的活不下去嗎?吃不飽飯的,餓幾頓,就有可能練就隨手炒出幾盤拿手菜的能耐,穿不暖衣的,可能凍感冒一兩次,便成了知冷暖會疼人的暖心人。孩子從來都比家長想象得強大很多,不肯撒手,歸咎起來不過是爸媽太依賴孩子,依賴被孩子需要的感覺。

“我只養你到十八歲”,這種理念對於中國國情而言,雖然過於極端和決絕,卻是一種值得借鑑的家庭教育模式。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時間節點,劃清各自的生活,減少干涉帶來的爭執,減輕代溝造成的誤解,才能換來兩代人更為和睦的相處。就像公共場所排隊的安全線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潛在的安全區域,不希望別人越過,哪怕是親生父母,也該守規矩站在黃線外,才不致引發親子關係的警報響起。

有的父母不理解: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了,他不領情,我才最委屈心累啊。看,這就是錯誤的根源,沒有人要求你放棄自我,把一切交給孩子,你卻執拗地認為孩子應該為此感激。到頭來,孩子終會厭倦你的管束,奮力掙脱,你卻只剩下空落落的自己。

父母必須看清楚的是,孩子雖然是你的骨血,可在漫長的歲月裏,與你重疊的部分其實少之又少。你不能代替孩子行使生活的權利,也無法讓他按照你理想的軌跡前行,他的人生路,你可以建議指導,卻永遠不該操控決定。讓孩子有空間實現個人理想,又無後顧之憂,這才是最無私的父母之愛。

“空巢老人”的話題現在是熱點,但卻逐漸成了一種趨勢。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都不允許孩子守在父母身邊。如果我們不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到了孩子與我們揮手告別那一天,會不會就此垮掉,孤獨終老。

現實生活中,我就是那個“愛折騰”的孩子,從大學到工作,再到成家立業,始終漂泊在外地。作為獨生女,爸媽從小對我關愛有加,卻從未阻撓我做出任何一個遠走高飛的“殘忍”決定。他們懂得放手,又如千萬個心疼子女的父母一樣,默默做了很多:在力所能及之處安頓好我的一切,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在我面前始終呈現出健康樂觀的模樣。爸媽讓我有空間實現個人理想,又無後顧之憂,這就是我眼中最無私的父母之愛。

我們一個人來到這世上,又一個人離開,熱熱鬧鬧的生命旅程中,孩子是其中最好的饋贈,我們當珍惜這段緣分,同他們一起,好好走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