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是榜樣

來源:時代範 1.57W

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細緻的、複雜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大人要起到榜樣示範的作用,學前教育期的孩子年齡雖很小,但他們正處於為人的一生打基礎的時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善於模仿,他們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由於他們還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動,對是非的判斷能力也很弱,對道德的認知還基本處在“他律階段,。所以對他們的教育單憑説教是不夠的,而是應該盡盤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是榜樣

孩子再小,也是杜會中的一個成員,他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必然會受到環境的薰陶和影響,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大人、同伴、羣體的影晌以及家庭的教有有着密切的關係,孩子的行為方式無不帶着所處環境的烙印。這其中,孩子周圍的成年人(主要是家長、教師)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最明顯,因為,他們是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目中最崇敬的人。尤其在3-6歲期間,孩子都有效仿父母的強烈堪望,他們會努力地、認真地模仿父母的樣子去照顧他們的布娃娃,棋仿父母的樣子照料家務,模仿父母的樣了去學着上班工作等。父母有禮貌、有教養、負資任的言行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曾經在一篇知名學者回憶他的成才之路的文章裏讀到這樣一個故事,這個學者從小失去父親,他和母親住在四川農村一個偏僻的山村裏,孤兒寡母的,生活過得很貧寒。母親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對文化人懷有特別的崇敬,每次在路上遇到村裏的私塾先生都要畢恭畢敬地站在一邊,給先生讓路,向先生問好,平時在家裏,盲談舉止也常常顯露出對文化的嚮往和崇敬,甚至連家裏凡是寫有文字的碎紙片也從不任意的丟棄或燒燬,母親認為有字的紙片是神聖的。每次都要在佛像前的香滬裏焚燒。正是母親這種對於文化和文化人的無比祟敬和嚮往,在這位學者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使他從小就對讀書學習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嚮往和追求,這也是他走上求知之路的不竭的動力。

家庭救育是一門複雜的學問,需要高超的藝術,但在具體實踐中卻沒有絕對的規律可言,而是散化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其中,方式比願望更為重要。希望向孩子傳達一個道理時,簡單地用言語的形式告訴孩子或絮絮叨叨地一味説教並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時過多的説教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重視“身教”的作用,用大人的身體力行去影響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為孩子樹立典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