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對與錯 拒絕溺愛

來源:時代範 1.31W

父母愛孩子的表現

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對與錯 拒絕溺愛

1、創造充滿愛意的家庭

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緒是建立充滿愛意家庭的先決條件。孩子在家庭裏不單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還需要在家庭裏得到真正的、集中的關懷。如果父母在家裏對孩子冷冷淡淡、漠不關心,孩子便會產生自卑情緒,變得孤僻。優秀的父母在家裏通過言語和行動,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集中關懷,保證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

2、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遇到困難或做錯了事情時,對父母總有一種“愛的期望”,孩子通常在“關鍵時刻”判斷父母的愛。所以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在冷靜中尋找好的對策,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發脾氣是一大禁忌,也許父母是出於好意,恨鐵不成鋼,真正被氣壞了,但無論如何要學會剋制自己。因為發脾氣,最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隨着孩子越長大,這種傷害也更大。

3、不要懲罰孩子

懲罰孩子往往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是在孩子心裏增加敵意,讓孩子產生委屈和憤怒等負面的情緒。孩子對自己犯的錯誤已有懺悔內疚之感,懲罰對有內疚感的孩子是極有害的。讓孩子在憤怒的父母面前下跪、捱餓、捱打,會使孩子在意志上和性格上與家長對立。

4、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幫助

當孩子心理或身體受到傷害時,是孩子感受父母的愛的關鍵時刻。若父母不管孩子友生什麼事,一味責怪其他人或外在環境,孩子雖然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同時也形成自己的不幸全是由別人造成的意識。當自己遇到大的災難時,他便把責任全部推給父母,變愛為恨。如果父母總是責怪孩子,孩子則會自卑、憂鬱,無法適應新環境,並深深感覺父母不愛他。父母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增強自信,不加重孩子的受傷害感。

5、早晨,高興地和孩子説再見

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學前都會和孩子説幾句話,不論談話地點在哪裏、談什麼,孩子會十分看重這幾分鐘的交談,因為這幾分鐘的談話決定了孩子一天的情緒。因此,父母在早晨離開前和孩子説話時,一定要表現出愉快和充滿愛意。父母以批評作為一天的開始,如説出“你忘了穿襪子,丟三落四的。” “你昨天為什麼不把一切準備好?”“你吃飯慌里慌張幹啥?”之類的話,會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興,學習也沒辦法專心。

6、晚上,快樂地和孩子分享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非常高興看到他從學校回來,讓孩子有向父母傾吐一天來發生的趣事的願望。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回到家一定想告訴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花些時間全神貫注地和孩子相處,跟孩子輕鬆自由地談話。 “你看起來又有什麼高興的事。”或是“你這麼沮喪,今天在學校是不是和小朋友鬧彆扭啦?”類似的問話會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瞭解他、關心他、願意給他幫助。

7、臨睡前給我一個吻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時輕拍他們肩頭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時一個温暖的懷抱,孩子回家時的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這是數十名孩子表示想要的愛的方式。

專家建議:中國是一個講究深沉含蓄的國家,長輩都不願意表白自己對孩子的愛,可是,孩子們需要家長把愛説出來做出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一直都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愛,作為家長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儘量享受完整的愛。

8、不説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父母有時對孩子的不良表現感到生氣,説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如“你就不能像樓下那個孩子那樣爭氣?!” “你為什麼偏要把自己打扮得這麼俗氣?” “煩死人,寓我遠點!”孩子對這類話雖無言以對,心裏卻留下陰影。

9、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都是現在的家長們很願意做的一件事,至於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家長給自己設計的“包裝”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是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有些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説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當眾對孩子進行表揚,有調查顯示有80%以上的孩子對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示不滿。孩子也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打扮,讓你的孩子獨立地去從事一些事情,然後説一聲:“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實地誇獎自己的孩子。

10、尊重我的隱私

把孩子的祕密當做笑話對別人講,家長們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通常不能給予適當而及時的稱讚,而對孩子的錯誤,總是不分場合地過分指責和嘲笑。

專家建議: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其尊重培養出來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須將孩子看成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尊重他的個性,不要什麼都替他做主,多對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11、爸爸媽媽給我當榜樣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以父母為楷模,父母品性行為都很好,孩子打心裏讚賞想模仿。

專家建議:家長應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因此你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好榜樣,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12、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提供一些為人處世的規則,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以及自我約束的重要性。這些教育卻不能是生硬的。

專家建議:你所規定的一切一定要讓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確的。對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對待。

13、爸爸媽媽和我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長在一起遊戲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20%的孩子不到15分鐘,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內見不着家長。對於孩子們來説,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檔的幼兒園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

專家建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時間來和孩子在一起盡情地玩兒,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第一位的。在玩兒的時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應付,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與他在一起。

14、給我一個小夥伴

孩子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夥伴在一起孩子能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可是,沒有夥伴成為現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煩惱。

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把緊閉的房門打開,迎接孩子的夥伴,或是讓孩子走到外邊去接觸更多的朋友。

15、給我一個可達到的目標

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孩子剛睜開眼睛看世界就面臨着學習的壓力,孩子剛會説話就開始讓孩子學着閲讀,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目標也一個個地增多,學習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長拔苗助長。他們説:“我們要的是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壓力。”

專家建議:對孩子來説,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來自家長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標要求。

16、和我一起養成好習慣

在現在這個時候,這一件禮物就更顯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覺得以前父母不愛打掃衞生,不愛鍛鍊,不注意飲食衞生。而近來,家長們都在改變着自己的生活,孩子們很高興。

專家建議:保持你的好習慣。

父母溺愛孩子的表現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3、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裏人都要圍着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4、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着睡,偎依着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5、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6、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7、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8、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説:“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説:“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9、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着:“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説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

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父母雖都無意去害孩子,但溺愛、錯愛就是在害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