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兒童成長規律

來源:時代範 1.41W

幼小銜接是不少家庭關注的問題,科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和健康成長,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對北京市各類型幼兒園開展了有關幼小銜接工作現狀與問題的調研。調研發現的一系列問題讓學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兒園更清楚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對需要從哪些方面給予家長指導與影響,家園如何形成合力以保證幼小銜接的科學性,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尊重兒童成長規律

調研發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有關幼小銜接的教育活動開展以及學習準備方面的問題尤為明顯;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導致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對家長的培訓和指導有難度。如部分家長重知識教育而忽視孩子心理品質、學習品質和良好習慣的培養,或者不認同幼兒園的做法,或者對孩子期望過高、急於求成,都導致幼兒園在爭取家長的理解與配合方面存在困難。

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家長科學認識學前教育

要有效解決家園共育理念不一致的問題,首先需要幫助家長正確科學地認識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的特點。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其基礎性的含義應該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奠基性。幼兒園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終身教育的準備階段,它的任務在於為幼兒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階段給予幼兒的應該是能夠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習慣、品質等。其二是啟蒙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選擇的教育內容比較粗淺,涉及的是學科教育中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這些知識和技能還要以幼兒可感知的方式呈現,才能保證教育的實效性。

幼兒園階段要進行符合孩子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教育,這是一個需要遵循的基本前提。3—6歲兒童的學習需要適宜的教育環境,這是由其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幼兒需要在與人和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幼兒園的教育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強調保教結合、保教並重。幼兒園不是幼兒學校,因此它的教育內容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幼兒園要為幼兒打造“兒童的樂園”,在幼兒階段努力讓孩子“現在快樂,未來幸福”。孩子的成長不可重來,寶貴的童年不可複製。要珍視童年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守護好孩子唯一的童年,讓教育適合孩子的身心特點,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過早地超越其身心發展特點和發展能力。

幼兒園需要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在此階段的身心特點和學前教育的重點,才能促進家園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去除學前教育“國小化”傾向,正確認識問題產生的根源

學前教育“國小化”等拔苗助長的做法對孩子帶來的傷害不言而喻。幼兒園“國小化”的基本特徵就是不尊重3—6歲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是違背孩子天性的一種不科學行為。“國小化”屬於學前教育的功能異化表現,主要表現為學前階段過度的早期智力開發、過早的優勢智能定向、過量的單一興趣培養、過重的學科知識學習等。

學前教育“國小化”現象產生的根源,很大程度源自教育壓力給家長帶來的心理恐慌。幼兒園之所以出現“國小化”傾向,有着以下社會背景因素的影響:其一,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中的標準化課程考核體系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以學業成績為主,使得家長陷入對優質教育資源競爭的焦慮中;其二,家長擔心孩子如果不提前學習國小的相關知識,升入國小後會跟不上教學進度,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學業成績;其三,幼兒園的遊戲化課程理念、學習方式與國小的學習方式有着較大差異,幼小銜接階段對如何通過“零起點教學”適應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其四,幼兒園自身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理解和實踐仍存在一定差距,教師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幼兒園教師是從國小教師轉崗而來,容易將國小教學經驗遷移到幼兒教育中;其五,面對學校教育的壓力,有些幼兒園不能堅守教育規律和科學理念,為爭取生源,採取妥協的做法,滿足一些家長希望提前學習國小知識的需求。

要認清“國小化”的危害,首先要明確對孩子來説什麼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行為?幼兒學習的特點是什麼?學前階段幼兒的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無意注意伴隨下的隨機、碎片化學習;二是以多種感官為渠道的感知、體驗式學習;三是以動作伴隨的操作式學習;四是以直接興趣為動力的情緒化學習;五是在生活和遊戲過程中進行的整體化學習等。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所持經驗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幼兒的學習要充分感知,要在自然化、生活化、遊戲化的情境中學習。

對幼兒來説,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能在一個充滿支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他們的需要、興趣被充分關注,他們的天性被充分釋放,他們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學習,能將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成人給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順應其天性,引導其發展,讓幼兒在遊戲、探索、發現、體驗的快樂生活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國小化”做法不單是在學習內容上的超前,還有一種需要注意的現象是教育內容並未出現所謂的“國小化”,但其形式卻表現為高度控制,以一種機械、刻板、整齊劃一的方式對幼兒實施教育,這也是需要引起警惕的“國小化”的表現。

關注學習品質的培養,促進家園協作有效銜接

知識經濟與技術變革的時代,世界教育改革已開始出現新的走向,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標準教育體系將逐步被以促進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的核心素養教育體系所取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比讓孩子學習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學習品質是指個體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包含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等,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學習品質既包括興趣、動機、堅持性與抗挫力、獨立性、專注力、計劃性等特質,也包括精細加工、深度理解、反思、批判、創造、想象等具體的學習方法與技能。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可以引導家長科學認識學習的關鍵問題,從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入手,做好幼小銜接。

世界學前教育研究與實踐的趨勢正在從關注“學了什麼”向“怎麼學”轉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不少國小低年級教師發現,那些抗干擾能力、專注能力和堅持性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孩子學業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相反,那些注意力渙散、傾聽能力較弱、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和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孩子,則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的問題。這些孩子中,不乏有提前灌輸了大量國小知識的孩子,導致出現厭學情緒。心理學研究發現,家庭中為幼兒提供適當的玩具材料、孩子每天得到多樣刺激的機會、父母對兒童遊戲和活動的參與,都能對孩子未來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產生有利影響。

幼兒園要與家長、社會合作,共同為幼兒創設和提供豐富適宜的環境和資源,使得幼兒能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並形成終身有益的良好的學習品質。

要形成有效的家園合作,幼兒園可以嘗試以下做法:一是開展有關專題講座,促進家長對學習品質的瞭解和認知。二是引導家長對幼兒進行家庭觀察,在此基礎之上展開討論。三是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體驗幼兒的遊戲和學習過程,瞭解幼兒園的生活化、遊戲化課程如何支持幼兒學習品質的形成。四是邀請國小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家長進行互動,引導家長用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即將到來的國小學習。五是通過家長之間、家園之間的研討,梳理有效經驗,幫助家長在支持孩子主動學習、科學探究、解決問題、管理情緒等方面獲得有效的支持策略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