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請不要隨便拿我們的孩子開涮!

來源:時代範 2.11W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隨便開涮”

大人請不要隨便拿我們的孩子開涮!

元旦前夜,陳女士和一羣朋友聚會,十幾個人中只有陳女士一個人帶了三歲的兒子小可。由於趕上其中一個人的生日,席上放了一個大生日蛋糕。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樣,小可一直關心着什麼時候吃蛋糕。終於盼到了吃蛋糕的時候,在一大塊蛋糕下肚後,小可忽然不高興了,吵着要走。原來,一位和小可很熟的叔叔開玩笑,把奶油塗到了小可的臉上,製造了一個“奶油小花臉”。大家都沒注意,只顧説説笑笑,小可卻覺得大家因此而嘲笑他,自尊心嚴重受挫了。

那位開玩笑的叔叔恍然大悟,連忙補救,先是制止了一位試圖解釋的阿姨,然後端過了蛋糕,喜笑顏開地讓小可蘸着奶油也往自己臉上抹了兩道,還高高興興地展示自己的大花臉,問小可:“好看嗎?哈哈,好玩吧!”大家都笑了,小可也笑了。陳女士也及時説:“叔叔在和你玩,沒人嘲笑你,也沒人嘲笑他。”一場小風波順利度過,那位叔叔的及時補救避免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胡先生到了同事家裏,看到三歲的男孩兒小博有許多玩具,於是就開玩笑:“你有這麼多車,給我一輛吧?”小博一聲不吭,站在媽媽身邊警覺地看着爸爸。小博爸爸順口説:“給叔叔一輛吧,別那麼小氣。”媽媽趕緊制止:“這是小博的東西,小博可以不給。這不是小氣。”

成年人不要為了顯示親熱隨便“逗”孩子,因為這種“逗”,實際是拿孩子開涮,也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即使這是我們多年來交際習慣的一部分。孩子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可以判斷事物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個小玩笑對成年人肯定不算什麼,對一些孩子來説也無所謂,可是對那些敏感性比較強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傷害。試着回憶一下,可以發現很多人的記憶裏還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的不愉快的事件,例如爸爸把自己捉到的一隻知了劈手奪過,扔到了房頂;媽媽罵過自己一句帶“死”字的話;自己被男孩子欺負而老師坐視不管……這麼多年居然還清晰記得這些小事,足以説明自己是因此受到了傷害的,而這種傷害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際關係。那麼,在不瞭解孩子性格特徵的時候,哪些玩笑儘量少開呢?比如,不要隨便拿孩子的東西,不要向孩子索要東西來試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體特徵,例如頭比較大,髮型比較特殊,缺了幾顆牙齒等;不要用威脅來要求孩子親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車”、“來,找叔叔來,不來,叔叔抓你了”,然後做出一臉兇惡狀;不要故意戲弄,讓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話”,尤其是人多的場合……

教育孩子身教勝於言傳,例如“不能隨便要別人東西”,大家都會這樣告訴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孩子的玩具車,而孩子不給還被爸爸批評“小氣”,孩子的思維就會混亂了。或許他們會認為:成年人就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的行為是學習來的,所以有孩子在場時,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要會保護孩子。中國人講究面子,即使心裏覺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犧牲的就是孩子的心靈。我們在這裏要提醒父母,還是應當温和制止“逗”孩子的親友,實在不好意思不妨岔開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找個理由將孩子抱開。例如小博的爸爸可以對同事説:“別逗他,他還不懂什麼是開玩笑呢。”或者對小博説:“這些汽車都是小博的,可以送給叔叔,也可以不送給叔叔,你自己決定吧。”當孩子顯現出不良情緒時,父母必須及時補救,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要温和地詢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傾聽孩子發脾氣,然後設法解決。只有讓孩子的心靈儘量少受到傷害,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對以後的成長才會有益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