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

來源:時代範 6.18K

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在當代社會,關於孩子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話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有人認為,孩子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與其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環境和教育方式密切相關,現在分享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

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1

“孩子的‘中性化’現象並非偶然,它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心理根源。”資深心理諮詢師樑紅認為,這些因素包括社會潮流、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缺失、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待和成熟社會男女兩性角色的發展趨勢等。孩子表現出適度的“中性特徵”並無大礙,家長和老師不必過於憂慮。

孩子追潮流不必過慮

專家認為,潮流和時尚常常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難以抗拒。“對孩子們來説,追趕潮流是‘合羣’的需要。”孩子喜歡看電視,喜歡追星,當下不少明星也是這樣的“中性化”,因此女孩子普遍認為中性化很有型,男孩子就流行扮成“花樣美男”,於是校園裏這樣的孩子就出現了。

“有些孩子喜歡中性着裝其實只是單純追逐流行,外表中性與內心中性是兩回事。”專家建議家長,對喜歡穿中性服裝的孩子不需要,也不要對之責罵,以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在改變觀念的同時對孩子稍加引導即可。

獨生子女承擔“雙重角色”是誘因

統計表明,目前獨生子女羣體的“中性化”現象要普遍重於非獨生子女。專家認為,這是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承擔的“雙重角色”決定的。

“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期待不會混亂。然而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就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決、獨立、堅強,又具備女性的體貼、温柔、細膩,也許家長自己沒有意識到,但孩子會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和期待。這種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
  

適度中性性格利於發展

廣東省精神衞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戚元麗博士認為,“中性化”是成熟社會中男女兩性角色發展的一個趨勢。“隨着體力勞動減少、女性生育機會減少而從事的社會化工作越來越多,如今男女兩性的性格特徵也在悄然變化。

很多女性除了傳統的女性性格特徵外,還表現出獨立、果敢、愛冒險、有競爭精神;而男性遠離了戰爭等競技性強活動,性格中也增添了很多平和、細膩。這些都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專家認為,適度的“中性化”並非有害無利。“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徵優勢的人比較獨立、靈活,易被社會接納,生存能力更強,更有利於人際交往。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獨立果敢,在求職、個人發展上更具有優勢。因此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

專家同時提醒家長:中性化並非沒有“邊界”,因為男女兩性有其基本的社會角色內涵,即男性不可嬌弱、不獨立,女性不可過於強悍、失之温柔。一旦“中性化”發展過了界乃至釀成行為偏差,將不利於青少年成人後就業、擇偶。因此為了預防孩子的“性別錯位”,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和老師就要注意進行“性別教育”。

“加強孩子的性別教育並不是將性別模式化,讓女孩穿紅戴綠,説話細聲細語,走路碎步搖曳,也不是要男孩像梁山好漢武松一樣,勇猛高大。而是要培養女孩細緻、温柔,培養男孩勇敢、剛毅的性格。”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最為關鍵。家長要注意以下要點:

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滿意,才會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如果家長由於孩子的性別沒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來培養,就會讓孩子厭惡自己本身的性別而發生性別錯位。

孩子的行為往往源於觀察生活中得到的知識和啟示,因此父母是孩子在性別角色中最重要的`指導和榜樣。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性別行為,並且要幫助孩子選擇身邊的同性夥伴。

美國的父母對低齡兒童的性別差異非常看重,年輕的媽媽們會精心地為孩子挑選男用品、女用品,有時因為顏色花樣的緣故,她們還會不放心地向營業員詢問,生怕搞錯了。美國眾多的托幼機構裏,幼兒的廁所也是分男女的。幼兒到園的第一天,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

幼兒上廁所時老師就會提醒他別走錯了。在一個扎着小辮子女孩座廁姿勢的圖案和一個男孩座廁姿勢的圖案的標誌下,幼兒們分門進出。廁所裏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不僅如此,為了更便於幼兒識別,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

日本幼師認為,抓住日常生活的時機,可以讓幼兒適當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對孩子健康性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日本的託兒所,孩子從1歲半開始就進行使用便器的訓練。在如廁後清潔身體的時候,老師會悉心地教孩子們手紙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內衣的清潔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須從前往後擦,而決不能弄反了。

教男孩要有男子氣,教女孩要細心,是一般新加坡父母心中約定俗成的育兒觀。當孩子學説話時,媽媽們就會把性別告訴孩子。常見新加坡的年輕媽媽告訴懷抱的嬰兒:“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而且經常重複。

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2

這些行為會讓孩子成為同性戀

1、把孩子當異性養

如果父母説他們真的想改變孩子的性別,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孩子按照另一種性別進行撫養別。例如媽媽喜歡女孩,就會給男孩子買比較女生的衣服。如果父母想要男孩,而孩子是女孩,這樣這個女孩可能就會被當作男孩子養,這種思維方式不自覺地固定在孩子的頭腦裏,導致孩子將來可能會往同性戀這個方向發展。

其次,如果一個孩子被打扮或當作異性來養,這就會使他在同齡孩子中被當作異類,導致孩子嚴重的溝通障礙。

2、懷孕時吸煙

據研究發現,孕媽媽如果在孕期吸煙的話,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同性戀,而且孕期吸煙會讓荷爾蒙刺激女性成為雙性戀,煙草中含有苯異丙胺更是會讓女性雙性戀的機率上升,相對比之下,孕期吸煙的準媽生出的男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同性戀的傾向。

3、環境的影響

如果孩子生活的環境裏周圍都是異性家長,那麼孩子就容易受到異性父母的影響。他們不知不覺地模仿異性的習慣、動作和説話方式。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自己的'性別特徵被削弱,慢慢地他們會更接近相反的性別。因此,希望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有同性的家長可以陪伴他,讓他們瞭解自己的性別是如何生活的,發展他們自己的性別。

孩子“中性化”易變同性戀 第2張
  

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怎麼辦

1、增進溝通,幫孩子進行認知領悟

這是關鍵的一步。溝通是為了幫助孩子對自己的問題及危害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他有所領悟,激發出自救的頑強信念,準備付出最大努力去控制糾正。許多心理障礙的出現都有性格原因。所以,應該幫助孩子設計一個性格重塑的計劃。

2、運用厭惡療法

比如針對異裝癖的孩子,當孩子出現異性裝扮時,予以厭惡性刺激,如疼痛性的刺激或心理打擊,隔日1次,8~10天為1個療程,休息半月或1月後重復1個療程。從而逐漸使其不再出現異裝行為。這個治療過程可以由孩子自己控制也可以由家人配合,關鍵是及時地給予足夠強度的厭惡刺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