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來源:時代範 2.86W

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在各種古裝劇中,都會出現對官員的稱呼,那些剛剛進入朝堂的官員們,第一課就是如何稱呼各種級別、關係遠近的官員,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1

1、閣下:舊時對一般人的一個尊稱,常用於書信中,原意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方便直呼其名,也就會用閣下這個尊稱。

2、夫子:古代對男子的一個尊稱,也是對老師或者是學者的一個稱呼等等。

3、君:此字始見於商代,古字形從口、從尹,殷代表權力的掌控者,口號發號施令。古代帝王崇尚無為之治,具體的事情都是由手下人來辦理,這些主持辦理具體事物的人就是“君”。

4、先生:字面的意思是比自己出生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也有先接觸陌生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因此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

5、公: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對祖先的尊稱,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稱,春秋時代“公”是諸侯的統稱。

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6、子:是中國古代對士大夫的統稱的意思。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趙彥衞《雲麓漫鈔》:“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

7、足下:是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足下是舊時候的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戰國時用來稱呼君主。出自《項羽本紀》。

8、陛下:對帝王的尊稱。本義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如《荊軻刺秦王》:“秦舞陽王奉地圖匣,以此進致陛下”。古時帝王的衞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後來演變成了對帝王的尊稱。

9、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公主、諸王的敬稱,即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的敬稱。

10、卿: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古時高級官名;古代的時候君稱臣。《國語·晉語》:“有卿之名”。

領導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指引和影響組織或者是個人,來實現某種目標的行動過程。其中把實施指引與影響的人稱之為領導者,把接受指引與影響的人稱之為被領導者。

領導的本質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但我們要把領導和領導者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在漢語中,領導不僅是一個名字,還能作為一個動詞使用,一般人們習慣性的把領導者稱之為領導,把領導者的行為稱之為領導。

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2

中國自古有個傳統,官場上稱謂往往喜歡往大里叫,拿現在來説比如對於“副職”,下屬們在稱呼上往往都不會刻意的加上一個“副”字,像副局長一般場合下也叫局長。如此叫法理論上也不錯,一來表示下屬對上級的尊敬,二來也是封建時代的文化遺留。

官場稱謂“泡沫”現象主要形成於唐代,只要虛銜高於實職或榮於實職,就以銜稱代替職稱,再加上那個時期虛銜氾濫,結果便導致了稱謂“泡沫”的不斷增長。

唐肅宗時,張巡在雍丘抗擊叛軍令狐潮。佔地一縣,兵員不過千人,其原職也僅是個縣令,卻因屢屢以少勝多,不斷加授虛銜,部下也水漲船高,稱大將的就有六人,“官皆開封特進”。對朝廷來講,成本不過就是多發幾紙告身而已。

古代下屬對上司的稱呼 第2張
  

晚唐五代,王綱敗壞,九羊十牧,官場稱謂虛漲,至有“捉船郭使君,看馬李僕射”的民謠傳説,是説連艄公、馬伕都有了使君、僕射的榮銜。可以印證的事例很多:如李茂貞領鳳翔節度使時,濫授官爵,軍樂隊演奏員也稱為司空、太保。

虛銜畢竟也是朝廷授予的,雖然沒有實權,但這樣稱呼也沒多大毛病。比這更離譜的就是“過稱”,俗話講就是往大里叫。副職稱正職,次官稱長官,低品稱高品,小吏互稱押司,軍將互稱太尉。宋真宗時,為了杜絕這種現象,還特地發了一個《重定內外官稱呼》的文件,由御史台等部門向各級衙署嚴行告諭,違者治罪。

官場上“過稱”氾濫,社會上還有“僭稱”,就是許多官稱被廣泛用到了民間,如醫生叫大夫、郎中,剃頭修腳叫待詔,茶館跑堂叫博士,卜卦看相叫衙推,各行工匠叫司務,等等。據顧炎武考證,此類稱呼皆起於宋時,也説明國人之崇官意識是由來已久的。

明建國後,朱元璋對民間“僭稱”現象加以整飭。《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禮部申禁,軍民人等不得用太孫、太師、太保、待詔、大官、郎中等字為名稱。”實際上,朱元璋的這一禁令收效甚微,官場上的稱謂比兩宋更加不堪。

最尋常的就是諛稱氾濫,如李日華《官制備考》裏記載,芝麻綠豆的七品小官,非得往大里喊,行人司司正叫大正使,中書科舍人叫大中翰,巡按御史叫大馬台,甚至從九品的府學教授、州學正,亦尊稱大外翰。

很快,“大”字貶值了,再往“太”上叫,吏部尚書叫太師,翰林庶吉士叫太史,知縣叫太爺,知府叫太尊。諸多綴字,俱可滋生搭配。如縣令又稱縣尊,鄉司循此格式稱邑尊,再往下,里長稱裏尊,讓人聽着頭皮發麻。

到了清代,曾經一再被前人批評的“諂上黷下”完全實現。下級對上司稱大人,庶民對官吏稱老爺。有人考證,最初是明代巡按御史到地方上視察,三司稱其為大人。清代沿襲明制,欽差出京就是大人。

雍正初,督撫也開始稱大人,嘉、道以後,司道以上無不稱大人,咸豐以後,知府、同知多加道員職銜,亦稱大人。“甚有未加銜者,屬吏亦媚之曰大人”。至此,地方官除了最基層的知縣由老爺升為大老爺外,其餘都是大人。

京師官場上,則以“老先生”為尊稱,先是內閣大學士、六部堂官和翰詹以此對稱,然後擴大到郎中、員外郎,即司局一級。再往後,無分貴賤尊卑,大家全是老先生。

地方官場上大人、小人隨呼濫喊,也會引出不少笑話。嘉慶時,福州軍工廠戰船工竣,恭請閩浙總督汪志伊親自來廠驗收。汪總督性格嚴厲,軍工廠的陳督辦又不擅辭令,鹽道麟祥怕他應對出錯,特地找了個能説會道的`部下達泰,讓他協助陳督辦接待總督。

汪總督登船檢驗,隨身陪同的達泰一口一聲“大人”,有問必答,娓娓解説。總督很高興,鹽道也十分滿意。沒想到在一個貯水池旁出了差錯,先是總督説:“池甚深,小人跌下怕會淹死!”這裏的小人指的是小孩。達泰接口答道:“不然,即大人跌下亦要淹死!”這裏的大人指的是成年人,但在場之人卻認為是總督大人。

達泰這話一説,當時在場之人無不匿笑,總督馬上拂袖而去。事後,麟祥把達泰一頓痛罵:“好好一篇文章,被汝鬧壞!”可以看出,封建官場上的稱謂是很有講究的,我們不能説這種傳統在今天還依然盛行,但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一點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