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方式

來源:時代範 6.42K

1、疑似病例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診斷方式

在流行地區蚊蟲叮咬季節,出現發熱,頭痛,噁心,嘔吐,嗜睡,頸抵抗,抽搐等。

2、確診病例

①曾在疫區有蚊蟲叮咬史。

②高熱、昏迷、肢體痙攣性癱瘓、腦膜刺激徵及大腦椎體束受損(肌張力增強、巴氏徵陽性)。

③高熱,昏迷,抽搐,狂躁,甚至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

④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檢驗獲陽性結果。

3、臨牀診斷

疑似病例加①和②或②、③項,並排除細菌性腦膜腦炎。

根據病情輕重乙型腦炎可分為四型:

1、輕型

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温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

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後遺症

3、暴發型

體温迅速上升,呈高熱或過高熱,伴有反覆或持續強烈抽搐,於1~2日內出現深昏迷,有瞳孔變化、腦疝和中樞性呼吸衰竭等表現,如不及時搶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倖存者都有嚴重後遺症。

乙腦臨牀表現以輕型和普通型為多,約佔總病例數的2/3。流行初期重型較多,後期則以輕型居多。

4、重型

體温持續在40℃以上,神志昏迷,並有反覆或持續性抽搐。淺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後亢進,並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症狀和體徵。可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復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和癱瘓等表現,部分病人留有後遺症。

根據性質乙型腦炎可分為四型:

(一)中毒性菌痢

與乙腦流行季節相同,多見於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腦更急,多在發病一天內出現高熱、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腦除暴 髮型外,很少出現休克,可用1%~2%鹽水灌腸,如有膿性或膿血便,即可確診。

(二)化膿性腦膜炎

病情發展迅速,重症患者在發病1~2天內即進入昏迷,腦膜刺激徵顯著,皮膚常有瘀點。腦脊液混濁,中性粒細胞佔90%以上,塗片和培養可發現致病菌。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可達2萬~3萬/mm3,中性粒細胞多在90%以上。如為流腦則有季節性特點。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與乙腦鑑別,需密切觀察病情和複查腦脊液。

(三)結核性腦膜炎

無季節性,起病緩慢,病程長,有結核病史。腦脊液中糖與氯化物均降低,薄膜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結核桿菌。X光胸部攝片、眼底檢查和結核菌素試驗有助於診斷。

(四)其他

如脊髓灰質炎、腮腺炎腦炎和其他病毒性腦炎,中暑和惡性瘧疾等,亦應與乙腦鑑別。

根據本型病變部位的不同和影響腦幹情況

同時結合症狀和體徵以及有無呼吸衰竭,腦部病變定位可分為:

⑴腦幹上位:病變累及大腦與間腦而未影響腦幹,臨牀上表現為淺昏迷,壓眶時出現假自主運動,或呈去皮層強直(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眼球運動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頸皮膚刺激試驗時瞳孔散大,呼吸始終平穩。

⑵上腦幹位:病變在中腦水平,表現為深昏迷,肌張力增高。壓眶時呈去腦強直(上、下肢伸直,上肢旋前現象),眼球運動差或固定,瞳孔中等放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呼吸呈中樞性過度換氣(鼻音明顯,有痰鳴、血pH上升,出現呼吸性鹼中毒)。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尚能擴大,但反應遲鈍。

⑶下腦幹位:病變相當於橋腦與延腦水平,表現為深度昏迷,壓眶無反應,肢體弛緩。角膜反應消失,瞳孔初縮小,後散大,對光反應消失,頸皮膚刺激試驗瞳孔不能擴大。呼吸可暫時平穩,鼾音消失,但可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⑷腦幹位:本病是重型中一種特殊類型,高熱初期意識尚清楚,但多有嗜睡、嗆咳、吞嚥困難等症狀。呼吸淺速 ,飲水從鼻腔反流。咽喉部有分泌物,且在短期內迅速增多,以致出現喉頭梗塞症狀,可迅速轉入昏迷並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⑸顳葉鈎回疝:系由腦水腫所致。患者病情突變,由煩躁不安、嘔吐、頭痛等迅速轉入昏迷,或由淺昏迷急轉為深昏迷。除出現上述腦幹壓迫症狀外,瞳孔大小不等,病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上眼瞼下垂,雙側肢體癱瘓,錐體束徵陽性。

⑹枕骨大孔疝:由於腦水腫和顳葉鈎回疝,致腦幹挫位,進而發生枕骨大孔疝。早期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無瞳孔、呼吸等變化,可突然出現深昏迷。也可先出現面癱、耳聾、吞嚥困難、繼之出現吞嚥反射消失,雙側瞳孔散大,最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暫停或驟停,脈搏減慢,血壓下降、心臟停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