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來源:時代範 1.65W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修行人易得精神病,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修行人通常指那些參加宗教、禪修、瑜伽等修行活動的人羣,他們的修行過程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和身體健康,以下分享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1

一、修行人的心理特點

對於內心的探索和追求

修行人通常對於內心的探索和追求有着非常強烈的渴望。他們通過冥想、禪修等方式,嘗試深入自己的內心,探索內在的真相和本質。這種探索和追求常常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對於心理健康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自我要求的嚴格修行人通常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追求完美和卓越。他們認為自己必須精通某種技能或達到某種境界,否則就無法實現對內心的探索和追求。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也會給心理健康帶來壓力。

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修行人通常有着非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認為自己必須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會給心理健康帶來壓力,使他們更加容易陷入焦慮和緊張狀態。

對於自我意識的強烈

修行人通常對於自我意識有着非常強烈的認識,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內心需求和追求。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會使修行人更加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狀態,難以與他人建立聯繫和溝通。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二、修行人易得精神病的原因

心理壓力和緊張狀態

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需要面對很多挑戰和壓力,如探索內心、追求完美、貢獻社會等。這些挑戰和壓力可能會導致修行人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身心疲憊和疾病的影響

修行人在長期修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身心疲憊和疾病的情況,這些狀況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身體疲憊和疾病可能會導致精神狀態不佳,情緒波動劇烈等狀況。

社交隔離和孤獨感

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可能需要長時間離開社會環境,與外界隔離,這可能會導致社交隔離和孤獨感。長期的孤獨感可能會導致心理上的負擔,進而影響到身體健康。

對於心理問題的忽視

修行人通常會忽視內心的問題,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修行來解決。然而,如果內心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

不良的修行方法

修行人如果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可能會導致身心負擔和健康問題。例如,過度的冥想可能會導致精神錯亂和幻覺等問題,過度的瑜伽練習可能會導致身體損傷等狀況。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第2張
  

三、預防和治療精神病的方法

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

修行人需要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避免過度焦慮和壓力。可以通過冥想、放鬆、呼吸練習等方式來緩解心理壓力和緊張狀態,保持平衡的心態。

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

修行人需要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與家人、朋友和同修者保持聯繫,避免孤獨感和社交隔離。可以參加修行團體,與他人分享心得和經驗,建立互助的關係。

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修行人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避免選擇不良的修行方式,如過度冥想、過度瑜伽等。可以請教專業的導師和醫生,尋求合適的修行方法和建議。

關注身體健康和生活習慣

修行人需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保持足夠的睡眠和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不良的生活習慣。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第3張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修行人出現了精神問題,需要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可以諮詢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輔導。如果病情較為嚴重,需要住院治療,也需要配合醫生的治療計劃和藥物治療。

四、結語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修行人通常具有特殊的心理特點,如對內心的探索和追求、自我要求的嚴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強烈的自我意識等。這些特點可能會導致修行人易於出現心理問題和精神病。修行人易得精神病的原因包括心理壓力和緊張狀態、身心疲憊和疾病的影響、社交隔離和孤獨感、對於心理問題的忽視以及不良的修行方法等。

為了預防和治療精神病,修行人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建立健康的社交關係,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關注身體健康和生活習慣,以及尋求專業幫助。通過以上方法,修行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和身體健康,更好地實現對內心的探索和追求。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2

我以前鼓勵親友學道、修道,現在,不僅不會鼓勵朋友修道,而且最怕親友學道。修道者出現心理、精神障礙的人太多了,我見怕了,不學道還好,能過普通人的日子,一學道,反而不正常了。

自名“悔過居士”,就是懺悔過去勸人修道的過失。

也許有人會説,勸人學道、修道是好事,有功德呀。我要説,如果你的親友因修道出現了精神的、心理的障礙,這不僅不是好事,而且是大壞事;不僅沒有任何功德可言,而且是缺德的事。

古人不輕易傳道,不輕易引導人學道,對學道者再三考驗才傳道,這是對他人生命的負責。

我見過不少在社會上稱大師的傳功者、傳法者、傳道者,門下弟子成為精神病患者的事情並不少見,那些大師一點不內疚,人模人樣地,他不知道岀偏者家人的內心多麼痛苦。嚴新先生説,自己還是學生,沒資格帶弟子。我見過不少所謂傳道者,水平有限,修證,談不上,最多是讀了些道經丹書,就敢傳道稱師,廣收門徒以斂財。有點道行的人,最好不要拿道學謀生,最好把修道當作謀生之外安頓心靈的過程,否則,道沒修成不説,誤人不淺,更可怕的是,自己造罪還不知。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第4張
  

首先是欺天罔聖的罪,其次是誤人子弟的罪,這個罪不見得由人間法官來定,冥冥中自有因果。還有一種人,以修道者自居,越修煉,越沒能力,越沒智慧,連起碼的生存問題解決不了,可他們心懷“普度眾生”的大願,實際上在逃避生活,逃避責任,整天陷入幻想之中,不少人是“啃老族”,有些人成了無業遊民。

為什麼不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呢?

修道的人,眼高手低,看不起普通人的普通工作,認為從事那些普通工作是浪費生命。整天瞎混,無所事事,就不是浪費生命?就我研究多年的南派來説,張伯端是小小幕僚,一邊當幕僚,一邊修道;石杏林是個中醫大夫,一邊給人看病,一邊修道,後來,他當了個裁縫,八十多歲時還在幹裁縫活,直到遇見薛道光,把道傳下去,才徹底隱居了;四祖陳楠是個箍桶匠。

這些歷史上有名的仙人都能幹在現在看來很一般或很不體面的活,今天的學道者為何不找份活好好養活自己,養活父母,為什麼要做“啃老族”?盡孝道是修仙的基礎,你不僅不盡孝,還啃老,有何功德?我見過的青年人、中年人,因修道而無能的太多了,他們也不是出家人,反正好道、修道,修來修去,成了低能兒。

讓人看了寒心,這是我不再講道家經典,不再到社會上傳播道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在反省道學中的糟粕。但凡來向我問道、求道的人,我總要説,好好工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修道;其次,處理好家庭關係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等等,都要越來越好;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第5張
  

第三點,防危慮險,想到修道中的氣脈的、心理的、精神的偏差,提前預防。

第四點,經典為師,不要上江湖丹士的當。

第五點,做好事以種善根,讀好書以種慧根,不論是否成道,生生世世都有用。

1953年,74歲的愛因斯坦給印度的一位單身漢回了一封信。這位單身漢告訴愛因斯坦,他想研究數學和物理學,只是,自己知識有限,身無分文,問愛因斯坦,怎麼辦?愛因斯坦回信説:“你要繼續從事物理學研究的熱情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我必須坦率地説,我決不贊成您的態度。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因為有別人的工作,對於這些,我們必須誠心誠意地給予回報,不是以滿足自己願望的工作來回報,而是要以如人們通常説的服務於他們來回報。

否則的話,不管我們的生活需求多麼小,我們也是寄生蟲。在您的國家更是如此,那裏正是經濟起步的奮鬥時期,急需受過教育的人努力工作。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您有多方面的本領,可以自由選擇做什麼。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成果的.機會,哪怕是對於非常有天賦的人來説,也是很小的。所以,極有可能是這樣:當您最富有創造性的年華過去後,您會感到沮喪。

修行人易得精神病 第6張
  

出路只有一條:把您大部分時間用於幹些實事,例如當教師,或從事其他適合於您的工作,用餘下來的時間從事研究,這樣,您無論如何也能過上正常人的寧靜生活,哪怕得不到繆斯女神的特殊關懷也不要緊。”我很喜歡這封信,完全可以看作是對修道人説的。首先要回報父母、社會,要工作;其次,修道大成的機會比科學家取得重大成果的機會還小,要在工作的同時修道,兩不耽誤,工作本身不是修道的障礙,障礙在人心;

其三,即便不能成道,也能過上“正常人的寧靜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愛因斯坦最初寫出影響世界、改變人類生活的論文時,還是個專利局的小職員,他用業餘研究、寫作,並沒有妨礙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樣,你一邊工作,一邊修道,也不會妨礙你成為人類的精神導師,但千萬別成為“神經道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