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誤診易耽誤孩子

來源:時代範 1.28W

1、不相信自己孩子有病

小兒腦癱誤診易耽誤孩子

9個月大的明明是父母瞞着爺爺奶奶偷偷抱來看病的,據媽媽説明明四五個月時頭還豎不起來,如今扶他站立時他喜歡用腳尖着地。而孩子的奶奶卻説:“我們明明眼睛忽閃忽閃的,逗他會笑,能有什麼病?”可現實是殘酷的,經檢查他四肢肌張力高,有異常姿勢,確診為腦癱。

專家點評:許多家長因缺乏育兒知識,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病的,等來就診時往往已錯過最佳康復期。作為父母應當瞭解正常孩子的發育月齡,如3個月孩子頭能豎穩,4個月左右能翻身,5個月能主動伸手抓物等。

2、腦癱兒誤診為“缺鈣”

腦癱誤診為缺鈣是最常見的,秀秀1歲半時不會走,爺爺帶她到當地就診,一當地老專家告訴他孩子缺鈣,可一直補鈣到3歲,還是走不了,才到專業兒童康復機構就診治療。提起誤診,爺爺很氣憤地説:“應該對下面的醫生進行培訓。發現不對勁,早點到大醫院檢查。”

專家點評:腦損傷的孩子往往存在鈣磷代謝障礙,加之户外活動少,所以腦癱合併“缺鈣”是很常見的,但基層醫生由於對這個病不瞭解,或沒有做神經系統的檢查,只看到缺鈣這一表面現象,沒有考慮到根本原因。

3、麻痺大意,僥倖等待

康康是個早產雙胎兒,出生時才2千克。他6個月時因脖子軟、抬不起頭到醫院看病,醫生明確告訴他父母康康目前的表現,很可能是腦癱,要抓緊時間治療。康康的父母則認為孩子早產,要比別的孩子弱、發育晚一些,等他長長再看吧。結果到3歲,康康還不能坐,父母才急了,帶他來看病,然而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專家點評:康康很可惜,如果第一次就診時開始治療,這個時候可能已完全康復了。現在治療即使能康復,時間要花得更長,難度也增大了。存在這種僥倖心理的家長有很多。其實只要有早產、低出生體重、黃疸、難產、窒息等高危因素,運動發育落後的同時又伴有頭後仰、拳頭緊握、肢體發硬等神經學發育異常,一般就要引起警惕。

4、評估不準,過度診斷

杏杏4個月時因抬頭不穩到某醫院就診,醫生看後對其父母説孩子是重度腦癱,將來可能殘疾。回去以後,一家人抱頭痛哭,寢食不安,經人介紹後到專業治療中心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智力、聽力、視力正常,僅有輕度運動落後和姿勢反射有些異常,遂診斷為中樞性協調障礙,經2個月綜合康復治療,完全康復。

專家點評:孩子出生後6個月以內有輕度腦損傷表現,有的可自行恢復,不能輕易下腦癱結論。中樞性協調障礙是指有輕微腦損傷的患兒還不能達到腦癱的診斷標準,但有發展成腦癱的可能。所以診斷腦癱一定要到專業醫院,經專家或專業醫生進行系統的評估後才能確診。

5、依賴醫療康復,忽視家庭康復

8個月的成成在一家醫院治療了3個月,頭還是向後仰,手握拳很緊,兩上肢內旋後伸。就診時媽媽很隨意地抱着他,對於他的異常姿勢沒有任何糾正和抑制。醫生問她平時在家中給成成做了什麼訓練?怎麼抱成成的?媽媽只有一句話“我什麼也沒有做,就這樣抱的”。

專家點評:對於腦癱患兒,特別要強調醫療康復、家庭康復和社會康復相結合。在醫療康復的同時,須指導家長掌握相關康復知識和訓練手段。如抱成成這樣的孩子時,就不要面對面地抱,要讓孩子臉朝向前方,媽媽的胸部抵住孩子的頭,雙手抱起孩子,這樣可控制孩子頭後仰及上肢的後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