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有顆感恩的心

來源:時代範 5.89K

根據研究員南蘇克·帕克(NansookPark)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Peterson)對3至9歲的孩子感恩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顯示:7-9歲的孩子才能擁有和成人相識的感恩之情。這是因為3-6歲的孩子在心理髮展上只能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還沒有能力感受外部的情感,因而還不可能產生感恩之情。那麼父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感恩之心呢?

如何讓孩子有顆感恩的心

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感恩行為

就如博文:感恩的孩子更幸福中給大家介紹的Julie夫婦一樣,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讓孩子感受父母對家庭的辛勤付出,進而培養他們感恩習慣。在北美,父母們明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空洞的説教很難對孩子產生任何作用,更何況是對那些心智尚未發育完整的孩子。他們根本不可能理解那些深奧的道理,有時就是想聽父母的説明,也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根本不能明白為何需要感恩的道理。因此,父母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常滿懷感恩之心,善於用感恩的眼睛發現周圍的感恩事例。如果受到了孩幫助,父母用感謝和鼓勵孩子的話語對孩子的行為予以肯定,讓孩子直觀和親身體驗父母的感恩意識和感恩的行動。父母的表率行為勝過一切言語,因此極具説服力。

儘早開始,

臨牀心理學家,“父母新聞網站()”的創始人黛比格拉瑟(DebbieGlasser)指出:“7歲以下的兒童的本性以自我為中心為主,他們對自己的行動對其他人產生的影響不甚瞭解。但隨着孩子的心智的發育,他們開始產生對他人的同情能力並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當然這種思想意識不是一夜之間出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北美父母首先通過自己的行動引導幼兒理解感恩的含義,接着讓孩子模仿父母感恩的舉動,從而讓孩子達到自發地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在孩子2-3歲時,北美父母通常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做榜樣,讓幼兒直觀體會感恩。比如:

1.孩子幫媽媽把香蕉皮扔進了垃圾箱,父母感謝他們。

2.媽媽幫爸爸泡杯咖啡,爸爸會感謝媽媽。

3.爺爺來看望孩子,父母向爺爺道謝。

談孩子4歲左右,北美父母開始有意識地教育孩子向人道謝並引導孩子感恩地意向。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並不僅僅讓孩子簡單地説一句:“謝謝”,而是鼓勵孩子指出自己具體得到了什麼幫助/恩惠,併為此感謝。比如:

1.媽媽幫孩子穿好衣服,媽媽引導孩子説:“謝謝你幫我穿衣服”。

2.鄰居讓孩子和他家的小狗玩,媽媽讓孩子這麼向鄰居道謝:“謝謝你讓我和你的小狗一起玩”。

3.孩子收到爺爺送的毛絨玩具小熊,媽媽教會孩子説:“謝謝你給我的玩具小熊,我很喜歡”。

這麼做,父母有效幫助孩子把具體的事件和感恩連接起來,通過不斷的反覆,慢慢培養孩子自己在不同的場景使用與其相配的感謝語言。

論我們身處的世界

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教育孩子感恩的題材。比如:

1.雨水對於花草植物有多重要。

2.我們的食物從哪裏而來?

3.我們衣服是如何製成的?

4.自己的玩具車是如何得到的?

通過父母和孩子的問答,讓孩子體驗各種情感,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不易。許多平時毫不起色的東西有時必須通過許多人的辛勤勞動所得,有時更是我們的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生活中平淡的一切可以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感覺,更能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讓孩子寫感謝信/卡

在北美,如果受到別人的恩惠,比如收到生日禮物,受邀赴宴,都會發給對方一張感謝信/卡以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北美父母通常利用感謝卡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如果孩子能夠當面把感謝信讀給收信的人的話,那麼給孩子的感恩教育的影響更深。

每天進行一次關於“感恩”的談話

在北美,許多父母在每天尋找機會和孩子進行一次感恩的談話。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之後,晚餐的餐桌上,睡覺之前。大家輪流訴説一天中發生的值得讓自己感恩的事。這可以包括自己做的好事,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或者是即使還沒有發生,但期待在將來發生的那些事情。

回饋社會

在北美,許多父母在孩子2-3歲起,就尋找機會和他們談論如何幫助那些比自己不幸人。讓孩子品嚐給予之後所帶來的喜悦。

每當感恩節,聖誕節來臨之際,父母常常會帶着孩子買些食物捐給當地的食物銀行,告訴孩子這是幫助那些需要食物的人們,讓無錢購買火雞的家庭也能吃上傳統的聖誕大餐。

以舊換新,捐出舊玩具換回收到的新禮物。

在每年生日,聖誕節等孩子通常會收到禮物的日子到來之前,北美父母常常讓孩子從自己的玩具中選出1-2件自己不常用的玩具,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如:兒童醫院,孤兒院等,這樣他們才能收到新禮物。讓孩子明白這些玩具可以給生病的孩子帶了安慰,給不幸的孤兒提供慰籍。

幫助照看動物收容所中的動物,讓孩子明白這些無人收養的動物也需要人們的愛心和關注。

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可以獨立加入各種志願者組織,比如,去敬老院陪伴老人,看護殘疾者,給盲童閲讀書籍,幫助當地不幸的孩子收集衣物,食物,或者在學習上幫助他們。

通過讓孩子的親身體驗,加深孩子對於施恩,以及由此產生的感恩情感的體會。

在對比中學會感恩

在生活中,許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比如:

媽媽給孩子做好了香噴噴的米飯、美味的魚肉,但孩子非常挑剔,不願吃,媽媽就對孩子説:在世界上有許多不幸的孩子,他們每天食不果腹,你怎麼一點也不珍惜你的生活。孩子不屑地對媽媽説:那你把這些飯菜給他們吃好了。

其實像這樣媽媽苦口婆心的説教並不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沒有直觀地看到那些需要的孩子。著有《醫生媽媽給學齡前孩子的處方》一書的兒科醫生瑪麗安·乃夫特(MarianneNeifert)博士建議父母給孩子提供直接接觸不幸孩子的機會。因此,與其使用語言告訴孩子,父母倒不如把一些需要幫助的孩子的照片出示給孩子看,或者帶孩子去孤兒院看望孤兒更能引起孩子心靈上的震動。通過比較,讓孩子體會以前從未感受到的,因而也不懂得珍惜的事物,這樣做可以有效改變孩子的冷漠,進而並激發孩子的感恩心理。

賦予孩子責任

就是我們成人對自己順利完成的事,也會成就感,並能體會做事過程中的艱辛,也更有感激的體驗。同樣的道理也適用與孩子。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責任,孩子會體會到完成一件任務所需要的心血和精力,他們會因此更加感激周圍幫助他們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