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幾月幾號

來源:時代範 2.25W

冬至是幾月幾號,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下面看看冬至是幾月幾號。

冬至是幾月幾號1

每年公曆12月21-23日,太陽直射點南行到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23°26′S),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冬至日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日北半球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氣象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説,顯然偏遲。

冬至是幾月幾號
  

名稱釋義

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迴歸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返回,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光漸強,白晝逐日增長。

冬至這天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説,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冬至是太陽高度回升的起始,標示着太陽光直射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這天看作“大吉之日”。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一圈360°有24個節氣,每公轉15°就變換一個節氣。當地球公轉黃道90°時正是冬至節氣。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是橢圓軌道,有遠、近日點之分,因歲差的存在地球遠、近日點每70.588年延後一天。公元1101年地球近日點是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如今地球近日點是1月4日。

冬至是幾月幾號2

冬至的由來

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這一天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古時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這個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之説,即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這一説法也符合天文現象。

冬至是幾月幾號 第2張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推行夏曆後,冬至和新年便成了兩個節日,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要吃餛飩、餃子等美食以示慶賀。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是幾月幾號3

古代冬至娛樂習俗有哪些?

冬至懸土炭

我國先民很善於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冬至的“懸土炭”習俗就很有意思。在冬至前三日,人們懸土、炭於天平木杆兩端,讓兩邊輕重剛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陽氣至,炭那邊就會重,而夏至日陰氣至,則土重。很明顯,這個簡單的小實驗的原理在於兩邊的物件吸水與否。

葭灰佔律

“葭灰佔律”又是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其中牽扯到我國古代的音樂知識。古人用葭莩之灰來占卜氣候,依據的是華夏音樂理論中的“十二律”。

人們燒葦膜成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佔氣候。某一節候到,某律管中的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經驗,冬至日裏,葭灰當從應鐘律管中飛出,這是人們判斷節令到來的方法。

所謂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半音。如果假設黃鐘是現在鋼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則依次向上升半音,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南呂、夷則、無射、應鐘。

冬至是幾月幾號 第3張
  

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舊時,冬季來臨時,小孩子們常會吟唱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便是幾乎流傳於我國各地的最為膾炙人口的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我國傳統的歷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數九”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一直數到九九過後,就是天氣回暖,大地將春的時節了。

九九消寒歌在全國大部分地都有流傳,尤以北方為多,北方冬季嚴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僅名實相符,並且也有實際存在的意義,而在北方以外地區,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人們創作時着眼點各有差異,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

九九消寒圖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冬至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人們以此卜來年豐欠。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簡單的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錢形,共得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也説:“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選擇九個九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是“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粧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粧的胭脂聯繫,真讓人叫絕。

畫消寒圖這種風俗雖然簡單,但如果巧心醖釀則別有韻致,常被人們寄予了各種各樣的感情在其中。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風俗,據説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所以,在中國北方,一到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寓意二:冬至到,吃餃子,團團圓圓。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這天,一家人就會忙忙碌碌,準備各種餃子皮、餃子餡,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團團圓圓過冬至。除了北方吃餃子,南方還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