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閲讀》有感

來源:時代範 1.74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經典閲讀》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經典閲讀》有感

讀《經典閲讀》有感1

今天晚上,我在家裏閒着沒事幹,就一口氣讀完了《我的課外閲讀》。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讀書讀到博士這個份上,可真不容易。但黃少青博士在記憶的長河中回覽,給我們講述了他青年時代的閲讀故事。儘管他已經讀完了博士,但他仍然以世上還有好多書沒有讀到而感到遺憾。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黃博士對自己的學生時代仍然難以忘懷。他覺得在他讀過的書中,有兩部書對他影響最大。一部是多卷本科普作品《十萬個為什麼》,另一部是秦牧老師的《藝海拾貝》。《十萬個為什麼》激發了他對科學的濃厚興趣。許許多多的問題《十萬個為什麼》中都有答案。而《藝海拾貝》就讓他發現了另一個世界,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一個不同於科學的世界,那就是動人心炫的藝術世界、美的世界。《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每一間書店裏都有得賣。但《藝海拾貝》我就沒見過了,也許是限量出售,已經買完了吧。

通過讀了這本書,使我知道了知識是無限的,而知識的源泉就是書籍。

讀《經典閲讀》有感2

自從我讀了《必考閲讀》中牛頓的故事以後,他的舉動十分令我感動,他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許多。

當我讀着他的故事時,他為科學實驗而廢寢忘食,他如飢似渴的讀書態度讓我感動之至。再看看我自己,我的讀書態度與牛頓前輩真是天壤之別。牛頓讀書刻苦鑽研,而我卻是走馬觀花,每當有一本新書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就會拋棄舊書,撲向新書。“啃”着那美味的新書。當我又借到一本更新的書時,我又會扔下手中的書,抱起那新借的書快速的讀起來。我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要多讀書,才會讓小夥伴們瞧得起。於是,我讀書只圖快,害得我所讀過的書幾乎不留什麼印象。

牛頓為了工作,為了試驗,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那是因為他太投入了。而我卻都是因為馬虎而出錯,記得那次,因為我一粗心竟然忘了做英語作業,在學校被英語老師揍了一頓,回到家又被父母輪番批評,並且罰我一週不看電視,不玩電腦。哥哥回來還批評了我好半天,許多朋友也笑話我,前後算下來,我共受到五次批評哩!幸虧其他親戚不在場,要不我就更慘了。現在想一想,牛頓為了科學研究而不顧一切,他對待工作的執著和拼搏精神,讓我受到了震撼。

我們應該學習牛頓那種為了科學專心致志,一絲不苟的精神。作為我們學生就應該對待學習一心一意,專注有恆。

讀《經典閲讀》有感3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位“無聲”老師伴着我——書。

書,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物品,之所以使我喜歡,是因為它能“告訴”我許多道理,教會我怎樣做人。我也特別喜歡讀書,遇到有趣的書能逗得我哈哈大笑,遇到感動的書能使我淚流滿面,遇到武打書能使我融入其中,總之,無論什麼樣的書,無一個我不愛讀的,雖然有的書讀不懂,但也能略知一二。伊薩克——巴羅曾説過:“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伏婉的安慰者。”

相信每個人都與朋友發生過矛盾吧,我與我的書也發生過“矛盾”。那是四年級,我在家裏拿着自己最愛讀的《安徒生童話》,忽然聽到一聲“呼呼”的聲音,我以為是鳥叫,沒大理會,緊接着,媽媽那震天吼,嚇了我一跳,原來是茶壺裏的水沒了,剛剛聽到的“呼呼”聲就是茶壺的聲音,我因為沒及時去關煤氣水沒了,害得我被媽媽批評了一頓,我也很生氣,把氣全撒在了書身上,幾天都沒有理它,後來才明白是自己的錯,我們又重歸於好,我又繼續看起了書。

書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我們要多讀它。

讀《經典閲讀》有感4

我讀過許多書,做過許多閲讀題,但是最讓我難忘的一本書——《國小必考閲讀80篇》,因為它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比如:怎樣學會讀書,怎樣懂得感恩,怎樣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怎樣做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這本書不僅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還讓我學會了許多知識。我被其中的許多動人故事所感染,被許多先進的事蹟所打動。比如:《我們只不方便三小時》,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對夫妻訂了回家的火車票,當他們登上火車時,卻發現有一位陌生的女士坐在他們的座位上,沒辦法,丈夫只好從嘉義一直站到了台北,並沒有 向那位 女士要回應該屬於他們的那個位子。一路上,妻子很心疼丈夫,丈夫示意妻子仔細看一看 那個 女士,妻子這才發現, 那位 女士的腳不方便。丈夫説:“人家不方便一輩子,而我們卻只不方便三小時。”我覺得這位丈夫簡直就是一位活雷鋒,樂於助人。這時,我想起了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歧視殘疾人,沒有體諒到他們的痛苦和艱辛,這種行為是多麼可恥啊!

現在我呼籲大家,不要歧視殘疾人,要熱情的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處處有温暖。讓我們團結起來,伸出援助之手,用我們每個人的温情、真愛搭建起一座座温馨的小屋,讓那些殘疾人感受到温暖就在他們身邊流動。

我愛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好多好多……

讀《經典閲讀》有感5

“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閲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這是《閲讀改變人生》中我最喜歡,也是最難忘的一句話。僅是一句話,便激發了我閲讀的興趣。

閲讀使我們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沒錯,閲讀可以改變人生。你是否也有同感?古往今來,有哪些詩人,作家等著名人物不曾大量閲讀書籍?有多少人不是因為大量閲讀書籍而一舉成名?古有光武皇帝、孫權、孔子,現在金波、陸天明、餘秋雨……顯而易見,也名的人不僅要靠自己的努力,還要加上用閲讀來充實自己方可事業有成。既然閲讀可以改變人生,何不嘗試?

如果我問你:“看哪能些書最好?”或許你會回答:“當然是看最經典、最有價值的著作啦!”或許你會回答:“除了色情、無聊、教壞人的書不看外,其餘的書我們都應該看。”如果由我選擇,我一定會選第二種答案,因為我個人認為,不分厚與薄,不論價錢的高低,只要是能教育自己,對自己有幫助而且百利無一害就是好書,我們應該好好閲讀。

談到自己,實不好意思,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每天,我在家裏都是眼不離書,爭分奪秒地閲讀。如今,我卻成了“四眼妹”,可我仍然一如既往地閲讀。只要手上有一本好書,我便如飢似渴地看起來,別看我津津有味的樣子,一旦遇到不懂得地方,也只是囫圇吞棗地看一遍算了。一本了書好不容易才讓我“攻讀”完,過一段時間,卻怎麼也記不起故事的詳細情節。我雖然愛看書,但是看書的方法卻不完美,怎樣改掉這個壞習慣呢?噢《閲讀改變人生》裏不是介紹了許多名人的讀書方法嗎?翻開《閲讀改變人生》,我果然懂得了不少讀書方法:好書要細看,反覆看,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請教別人或自己查閲資料……哈哈,這次閲讀改掉了我讀書的壞習慣。

到現在我讀過的書有《閲讀改變人生》、《哈利·波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教育》、《吶喊》……也值得一讀。

朋友,讀書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我們盡情地閲讀吧,潛心地閲讀吧,有效地閲讀吧!因為閲讀可改變人生!

讀《經典閲讀》有感6

本週教科室向我們推薦了《幼兒閲讀的心理特點及其教育策略》的文章。文章從四個方面闡述,從小培養幼兒閲讀的興趣,獲得閲讀的經驗和體驗;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選擇閲讀書目,逐漸培養幼兒從無目的到有目的地選擇圖書的能力;通過親子共讀,教會幼兒閲讀的技巧與方法,提高閲讀的效益及樂趣;督促幼兒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自主閲讀能力。

文章中談到由於學前階段幼兒識字少,因而要為他們選擇圖文並茂並以圖為主的讀物。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幼兒在閲讀內容的選擇方面已逐漸形成自己的閲讀愛好和興趣,成人可以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圖書,如有的孩子對音樂感興趣,成人可以幫助孩子蒐集有關資料如音樂家的傳記、音樂家的作品(包括文字與非文字的CD、錄相帶等)。逐漸培養幼兒從無目的到有目的選擇圖書的能力。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兒子從一開始我逼着他看書到現在已經能自覺地主動要看書。記得一歲多點我就讓兒子接觸書,那時他只是把書當玩具玩,拿着書要撕根本不看,所以我也就給他提供容易撕的東西,有聲音的紙,餐巾紙等。到兩歲左右他已經不再撕書了,而是對書的封面感興趣,不過只拿了一會兒就要扔掉。到兩歲半左右,他漸漸對書裏的圖片感興趣,也漸漸地學會了看書。隨着知識面增加他漸漸對優秀的繪本,馬小跳系列,走迷宮,找相同等一些內容較感興趣。可能是男孩子的緣故喜歡益智類的書籍,特別是走迷宮有的很難他不會走,也想和大人一起走。前陣子還對文字較有興趣,所以現在在看書時他還會時不時的認一些字。通過早期閲讀使我家的孩子漸漸喜歡上了閲讀,也使他養成了良好的閲讀習慣。

文章中還談到“習慣”的定義:“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俗話説“習慣成自然”,習慣的最大特點是自動化。人們一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就會使行為更加迅速、準確、協調,無需高度的注意力就能順利完成一系列動作,從而也就可以節省體力和腦力的耗費而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閲讀習慣養成了,反過來將促進幼兒閲讀能力的提高。良好的閲讀習慣包括這些內容:定時、定點看書的習慣,與幼兒商量制定出每天閲讀的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

我家孩子從一開始的五分鐘閲讀漸漸地延長到了現在的半小時。我也是這樣一開始孩子還不喜歡閲讀,所以只好自己逼着他閲讀,每天睡覺之前閲讀幾分鐘,在這之前總是睡覺之前看電視。漸漸地我讓他以看書來代替看電視。慢慢地給他延長看書的時間,所以現在他每天晚上都會自己主動要求看書,已經到了不看書睡不着覺的地步。孩子有這樣的反應正是我心中的預期的,也希望他這樣的閲讀習慣能伴隨他一生。

用愛拉近老師與孩子的距離——讀《教育在十字路口》有感

寒假讀了《教育在十字路口》一書,作者對於教育的目的作出了獨到的見解“教育的目的應在於:藉助知識、智慧和愛,使個體獲得精神解放,並以此喚醒和釋放學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學生的心靈層次。因為唯有當教育成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離技術至上的奴隸時,其才能正真地擺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作為教師的我們,特別是一個班級的班主任來説,用我們的愛來教育孩子,能夠使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更加地愉快,身心能夠健康地發展。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

一、愛就在學生的身邊

從學生出生到成長的每一天,都受到自己家長的愛與關心,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平時沒有感受到這一份就在身邊的愛,班主任平時可以利用晨會和班會通過講故事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故事感受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愛,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父母的讚美,在讚美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欣賞生活中的美好;因為有愛,有時會受到父母的責備,但是責備的同時幫助孩子學會了分辨對錯;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這表揚讓學生看到了其他人身上的優點;因為有愛,有時老師會批評學生的錯誤,這批評讓學生學會了知錯就改;因為有愛,有時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讓學生感受到助人之後的快樂……愛就在學生的身邊

二、愛我們身邊的人

注重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培養教育學生具有有責任感、文明禮貌、寬容和尊重他人,我們要教育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他人可以從關心自己的父母開始,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集體,關心學校,關心班級。

在冬季三項比賽前的準備階段中,解萌二年級了還不會跳繩,班級裏的其他小朋友沒有嘲笑她,而是每次大課間活動的時候在邊上幫助她練習跳繩,把自己在學跳繩時的經驗和她分享。當解萌學會了跳繩後,其他的同學大聲地告訴我“陶老師,解萌會跳繩啦,她能連起來跳二十多個了!”看到一羣孩子在那裏為她感到高興,讓我也十分地感動。解萌在在練習跳繩的過程中體會到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這樣的過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自己的努力是一定會有收穫的,其他的孩子也在幫助解萌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間的互助和分享是多麼地快樂,發自內心的關心幫助身邊的人。把我們的下一代真正培養成有開放頭腦、寬闊的視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態、高遠的志向,能適應現代社會挑戰的新一代。

讀《經典閲讀》有感7

打開一朋友的博客,看到了這樣一個題目《讓閲讀點亮生活》,在文章的末尾寫下了“讓書本,讓閲讀,把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點燃、點亮”。在這樣物慾橫流的現實中,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話了,充實耳間的總是“讓金錢點亮我們的生活”。

不錯,金錢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的享受。“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名言,也許永遠不會過時。

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更不可能真正超然與現實之外。每天一開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七件事總是一件不少地擺在你的面前。踏進單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勾心鬥角你訛我詐總讓你防不勝防。

現實的冷酷,生活的重壓,真的會讓人喘不過氣來。但,人的精神是需要緩解的。總有那麼一些時候,人們都會想從現實的紛亂中逃離出來。只是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來隱逸自己。

有的人選擇了燈紅酒綠,他們企求在酒杯中尋找仙境,他們幻想在歌聲裏忘卻現實。有人選擇了穿越山水,他們期盼在攀越中迴歸自然,他們希望用汗水洗滌紅塵。而有一些人卻選擇了閲讀,他們在閲讀中尋找美麗的靜謐,他們在書本里享受詩意的棲居。

喜歡閲讀,閒下時,沏一壺香茗,按亮那盞牀頭燈,伴一窗的幽月,在温暖的被窩裏持卷低吟。在墨香的氤氲中,一洗俗世塵心。

晝間的煩憂與熱鬧,會在不知不覺間,銷聲匿跡在那字裏行間,在這樣的時候,心中總是會湧動着一種悠然與坦蕩,升騰着萬千煩憂都將會塵埃落定的感覺。也許閲讀是一種寂寞,但,有時惟有這寂寞的守望,才會讓心的溪流,變的更加地舒緩與綿長。

也許有人會説:“享受閲讀,只是你們這些衣食無憂的'酸文人,自娛自樂的一種休閒”。這樣的説法也不能説完全沒有道理,但,其實也不盡然。

自古有言“開卷必有益”。不管你讀什麼樣的書,只要你打開了書本,它總能幫你沖走一些愚昧,帶來一些清澈,它總能為你找到,某些現實之中需要解開的鑰匙。閲讀,消費的只是時間,而收穫的卻一定是智慧。

都説人生苦短,幾十年的光陰,確實是彈指一揮間。世間萬般事,怎麼可能都去親歷親為?而書,卻是世間的萬花筒,所有的世事變遷、人事更替、冰雪雨露、恩愛情仇、花開花落,那是無所不包。當你站到書的鏡子前,能看到他人的智慧,能明瞭自己的愚鈍。在這個鏡子裏,你大可採它山之石,為自己鋪平寬廣的道路。

人生不如意之常八九,而往往這些不如意,都是一時半會無法解開的結,於是,不論是誰都需要一種排解。而在閲讀中,讓知識相互交織,讓思想彼此衝撞,讓情緒起伏跌蕩,就是一種最好的,化煞鬱悶與煩惱的排解方法。因此,憂愁煩惱、心神煩亂時,讀讀書,轉移一下注意力,能夠換一種心境;寂寞、孤獨或百無聊賴時,讀讀書,和書中的人、事、理為伴,能增添幾分熱鬧的情趣;有了苦悶、困惑,讀讀書,即便牽強附會、望文生義地找答案、找啟示、“對號入座”,自己的心情也能夠豁然開朗一些。

其實就算一種單純的休閒。閲讀也是一種低成本,高品位的休閒。也是一種忘掉現實之苦,生活之累、卸下世俗之負重,放鬆精神的一條捷徑。在書本的墨香與温馨裏“閒吟閒詠,閒談閒唱,閒斟閒酌,人間諸多忙客,唯我獨閒”這難道不是人生的另一番勝景嗎?

友人正以一週一本書的速度,享受着屬於自己的閲讀樂趣,這真的很讓我欽佩。自己雖身居書海,本大可近水樓台先得月,遺憾的是,也許終日與書為伍,反倒對書,產生了一種説不清的牴觸。回想起來,除了在網上快餐式的閲讀一些文字外,回到家中再無興趣,捧書於燈下閲讀了。

但,人是不可浮燥於世的,如果你學不會沉澱與過濾自己,身就不可能會漸離世俗的喧囂,心就不可能獲得悠然與淡定。要沉澱與過濾自己,就必須置身到書中所構建的虛靜空靈中,去包容世態的炎涼,去超越人生的搏弈。

在“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裏收穫心靈的平靜。在“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中尋找本性的迴歸。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中享受散淡與逍遙,在“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的禪意間領悟人生的真諦。

願友人,在以書相伴的日子裏,細細地品味着,書中寫下的,香、魂、音、韻,並從此流連忘返。更願友人,靜靜地,以心去感受一份難得的,從書裏飄出的,怡、泰、淡、然,併為此樂此不疲。

朋友,讓我們也展一卷書墨,淡一世心境,讓閲讀來淘醉我們的生活吧!

讀《經典閲讀》有感8

最近讀《閲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些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讀到,但仍舊有很多共鳴。

第一輯教學即創造,精選10篇有關課堂和學生成長的書籍,其中包括有隊教學技術的研究,有對教學方法的探討,有對教學本質的理解,有對教學本質的理解,有對教師價值的探索,有轉化學困生的經驗,有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通過這一輯的學習,讓讀者清楚的認識到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其中的“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這一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時代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迅速普及讓學生不再單從老師的教中接觸到新知識,在數字時代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充滿期待,教師只需要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繪製成一張“地圖”,讓學生清楚點的認識到自己的起始位置,以及他們要到達的目標位置在哪裏。在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比較清楚的認知時他就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預判,從而選擇合適的路徑合適的平台向目標靠攏,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同時在課堂的教學中需要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在課堂細節上多下功夫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二輯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每個人都不能脱離社會生活,有社會生活有教育,人受教育不為了別的,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親子問題、家校問題等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問題。其中的“怎樣讓學生愛上學習”一文讀完讓人覺得豁然開朗,指出信息在進入大腦之後有98%的信息會被淘汰,只剩下2%的知識被大腦感知。由此看來由學生的自我係統來主導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生從“要我做什麼”逐步轉變為“我想做嗎”再進一步昇華為“我會怎麼樣”的過程;現在的很多老師經常會用一些外在的獎勵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但是如果把這個外在獎勵運用得不恰當的話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挫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因此建議適當減除外在獎勵,設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推動學習者幹勁十足的去完成任務。

第三、四輯分別為學校即社會與理論支點。第三輯突出説明學校就是孩子的社會。學校一方面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接觸真實社會的機會,另一方面要變革當下的學校教育生態,讓學生愛上學校,在其中健康快樂的成長。明確起點,高期待、擁有選擇的自由、喜劇課程、扁平管理等。第四輯強調理論依據,精選出9位教育名家的著作,從教育的各方面探究不同層面的教育問題,包括哲學層面的一般性教育原則以及從實踐中歸納得到的教育教學策略。

第五輯指出變革即未來。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更多的是結合當下的教育形勢及日趨成熟的計算機技術,列舉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一系列的新穎學習模式,結合專家構建的教育體系的思考和研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思考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方式的探索等方面進行解析總結,分析以後可能發生的改變,發人深省。

讀《經典閲讀》有感9

曾記得幾年前,目標教學課題研究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展開,我們個個談教學目標,上課時還常常列在小黑板上。但之後,便又“門庭冷清”了,課堂上大家又很少去展現教學目標了。學生學什麼,就跟着老師隨文“遊覽”,什麼時候明白,還要看情況了。

今天讀了《閲讀教學目標失範及其策略談》一文,使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明確閲讀教學目標的重要性。當年我們研究的目標教學,不應該是“一陣風吹梨花落”就完事了。目標教學應該貫穿在我們整個教育生涯中,無論我們是上閲讀教學,還是識字、作文教學,目標明確是我們實施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核心要素。“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統帥與靈魂。”這句話多麼深刻地強調了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

回想自己往日的備課,真是沒有緊緊地去深挖教材,好好的制定教學目標,這是目標意識不夠的表現。制定的目標很籠統,操作性也不夠明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更認識到了一定要認真學習,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上狠狠地下功夫,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讀《經典閲讀》有感10

很有幸讀了這本書,讓人受益匪淺。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今天我簡單介紹上冊。一位山東國小語文教師獨闢蹊徑開創了大量閲讀課在課堂上專注上的先河。結合小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學習目標及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撰寫了好幾本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趣味十足地所謂的工具書。通過在課堂上大量閲讀或精心設置、準備從而獲取不菲的知識技能,贏得了家長、同事、社會、學生的一致好評,並把她這種教學思想的方法推廣了出去。這位受人尊重、崇敬、非凡的老師名叫韓興娥,讓我們記住榜樣的力量——一心撲在教育教學上的新型人才韓興娥。

讀完這本書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愛學生就該讓他收穫更多這一熱切期望,所付出了巨大努力、心血。她打破傳統思想、教學走上快捷便利的康莊大道——踏上閲讀快車道。由於韓老師多年的文化積澱,對工作的嚴要求和一切為了孩子等因素,出謀劃策、精心設計地教學環節讓人記憶猶新、拍手叫絕。讓人驚歎不已的是她編寫好幾本工具書不僅體現了她飽讀詩書後的文字功底,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用心敬業的工作精神,還體現了孩子們不容小覷地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和一絲不苟地學習態度,師生合作,讓“教材”更接近生活,接近載體——學生。讓人驚羨不已的是孩子們的樂學,大量地閲讀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老師獎勵制度的刺激下,有序高效地學習,反而助長它日益滋生——閲讀的樂趣,想必這就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最難能可貴的是韓老師道出了教學的真諦——重視閲讀,培養能力。忽視課本,重點在於課外閲讀,全面系統地對知識做到學以致用。不揠苗助長,不以學習成績為己任,鼓勵支持,遵循隨着年齡增長、學歷增長、閲歷增長,難題終會迎刃而解的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朝前奔跑,不斷進步。“眾人拾柴火焰高”,集體力量是無窮的,整個班所散發出來的能量巨大。韓老師身上的亮點、可取的地方不勝枚舉。

相比韓老師所作所為,我差距不小。沒有創新變革意識,沒有一心本着為了孩子這個最初、最根本的出發點,沒有課前的精心設計和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令人汗顏,羞愧難當。這次閲讀、學習是對我思想、行為上的洗禮。我將痛定思痛,認真對待,邁向堅實穩健的步伐行進在荊棘又開滿鮮花的路上。

讀《經典閲讀》有感11

近年以來,我一直想在國小語文比較閲讀教學方面做些實踐研究,為此我不斷地在教學中大膽的摸索,利用網絡,不時的搜索學習別人在一個方面刊登的文章。因為這些知識都比較零散,加之本人的能力有限,總覺得在大腦中對比較閲讀缺乏一個系統的架構。

一天,我在噹噹網上無意中看到《國小語文比較閲讀微格教學設計》這本書,當即買了一本。等書到了後,我便急忙的閲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比較閲讀概説、指導比較閲讀教學技能、微格教學課的設計、比較閲讀微格教案的編寫、比較閲讀課案例、比較閲讀研究成果這六個方面。讀罷此書,讓我對比較閲讀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現把我閲讀後的感受梳理出來,以便和大家分享。

一,對研究比較閲讀教學的認識。

語文比較閲讀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比較。其中在國小階段更偏重從微觀方面比較,到了高段或初高中時偏重宏觀比較。微觀比較,可以在教學中從文章標點符號、詞語、句段和情感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宏觀比較,可在教學中從文章體裁、寫法、題材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閲讀教學中最好要遵循發展性、協同性原則、選準比較點,在教學中要不斷激勵表彰學生,讓他們體驗到學習中的成功,只有這樣,比較閲讀教學才能夠持續有效的開展下去,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穩步提高。

二、對團隊課題研究的認識。

課題研究,一定要合理組建團隊,只有真正的做到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三結合,才有可能把課題研究做好。課題研究,一定要長期持久的進行,絕不可能追求短期速成。課題研究,要注重資料的積累和成果的提煉,課題成果的呈現形式不僅僅限於教師的論文、課例、教學設計,教學敍事,還有學生記錄學習感受和收穫的習作,這本書中最後一個版塊——學生講故事,就呈現的很有新意,一方面充實了課題研究呈現結果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印證了課題研究的真實性,此外見證了課題研究的有效性。

三、對學校科研發展的認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是學校發展的法寶。哪個學校的科研發展領先,其教育教學工作必定領先;沒有高水平的科研技術,其學校的高位發展是難以持久的。學校的科研發展,從最早看學校教師發表論文的篇數,逐漸發展到看學校課題研究的數量,現在已漸漸看的是學校課程研究的水平。也就是説科研已從論文、課題,發展到了課程階段。要做課程,就得整個學校一盤棋,所有教師一條心,在學校整體發展的框架下協同進行。必要的時候,學校還要和高校的教授或是當地的教研員合作,獲得人家額支持。

讀《經典閲讀》有感12

近日,教科室向我們推薦了《閲讀無處不在——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文章,拜讀了此文感慨頗多。雖然自己已是一名老教師了,但對環境創設方面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特別是文中談到的總體環境,各室環境,親子環境,開放的環境的創設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指導。親子閲讀方面我們平時很少做,每月一次的親子閲讀俱樂部活動,每次由不同的老師組織活動,帶給家長和孩子風格不同的閲讀方法指導,同時也使家長們互相交流在親子閲讀時碰到的一些困惑以及讓家長們知道哪些書籍是很受孩子們喜愛的。這樣的活動非常新穎,應該能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我認為在環境創設時,還要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考慮幼兒的年齡階段特點,合理創設環境。並且讓幼兒參與環境的佈置,正像文中説到的在班級環境主題版面的佈置上,提出了281式即老師加工佈置的只能佔版面的20%,而孩子們的作品必須佔80%,100%的小朋友在一個學期中都能有至少一幅作品在主題版面上展示出來,以作品或是其他方式呈現。而且佈置好的環境還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季節、時間、活動的變化而變化。這一點上我們當湖幼兒園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主題,所以要求我們每個月的主題牆面都要及時更換,便於主題活動的開展。而且我們佈置的所有牆面環境或是其他環境高度都遵循了與幼兒視線標準持平的原則,一切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了環境設計以幼兒為中心的理念。每月我們還會組織骨幹教師對每個班級進行環境創設的兩次評比,使老師們在互相評比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讀《經典閲讀》有感13

在這平凡的世界裏,有無數波光環照耀着的人,也有無數被暗淡籠罩着的人,他們都很平凡,也都很普遍,但是為了自尊,他們的生活各有精彩。

我們有些人之所以在權貴或財富面前那麼卑微,是因為這些人將人生跪在了地上。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一個堅持不懈的人,文中大偉的遭遇固然可悲,但他守護自尊的精神讓人敬佩,在過去認為金錢可貴,那麼現在的生活中應該拋開這種理論,以知識和自尊可貴。

尊重他人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一種對他人勞動價值的肯定,促使他人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更好的為社會服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約束和鞭策,促使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報答別人為自己付出的勞動,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不管別人從事什麼職業,我們都要投去理解的目光。

對於別人為自己作出的勞動,我們都要深情的道一聲“謝謝”,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諧,更加温馨,社會才能更加文明,相互尊重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只有學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除了尊重他人外,我們都要學會自尊,因為自尊會使你不會被人鄙視,能讓你在人面前挺直腰桿。

學會自尊,它會使你的生活處處充滿陽光,人生更有價值。

同學們,請讓我們學會自尊,學會挺直脊樑,別讓人生跪在地上……

讀《經典閲讀》有感14

讀《開端正確:幫助幼兒成為閲讀者》這篇文章後,我覺得有點説得非常正確:“開展分享閲讀活動,成人和幼兒一起閲讀。在與幼兒共讀的過程中,成人可以幫助幼兒認識書上的文字與口頭語言的對應關係,並作認讀文字的初步嘗試。”我認為成人和幼兒的閲讀確實很重要,但幼兒和幼兒之間的分享閲讀更為重要。

我在這一點上就非常注重,我們班級就開展了“好書拿出來大家換着看”的圖書互借活動,具體做法是:讓幼兒從家裏帶幾本閒置的圖書放到班級書架上,再請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圖書到老師那裏登記、借閲,帶到家裏和爸爸媽媽一起看。規定每週二、三為還書、借書日,同時還要求幼兒要愛護別人的圖書,損壞了要賠償。在幼兒還書時,我們會讓幼兒在小朋友面前講一講書中精彩的內容,這樣不但可以鍛鍊幼兒的膽量,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活動開展一年來,效果顯著。家長們反映:“孩子的閲讀習慣好了,回家更喜歡看書了,而且不用經常給孩子買書,卻能讓孩子看到很多的書。”另外自從圖書互借活動開始,班級圖書角里經常門庭若市,光顧的人越來越多了。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培養了幼兒的閲讀習慣,無形中還加強了幼兒的分享意識。

為了檢驗每個孩子的閲讀情況,我們還製作了閲讀卡,卡上設置了幾個小問題,請家長根據孩子的回答幫助填寫閲讀卡:1、這本書的名字叫什麼?2、你和誰一起讀這本書的?3、讀完這個故事後,你有什麼感想?4、你喜歡故事裏的誰?為什麼?5、請你續編故事。

這樣的借書活動在分享中發展了幼兒的閲讀能力,同時也增進了幼兒之間的友誼!

讀《經典閲讀》有感15

自從投身幼教,無端地愛上了童話,故事,圖畫書。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喜歡在靜靜的夜裏捧一本圖畫書,躲進暄軟的被子裏,讓童話的温暖浸入我的夢鄉。

一次偶然的機緣,我有幸讀到了它——鬆居直的《幸福的種子》。就像一個痴迷的粉絲突然獲得了偶像的簽名,當這本書遞到我手裏,我的心竟然突突地跳起來,那種感覺,如獲至寶。

素淨温馨的書皮,精緻而細膩的裝幀,書頁未曾打開,就似乎感受到了書的温暖。

《幸福的種子》沒有辜負我的心跳。翻開書,我不但找到了幸福的種子,也找到了播種幸福種子的方法。那顆種子就是,閲讀。

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動人的語句,沒有磅礴的氣勢,沒有蕩氣迴腸的情愫,一本書就這樣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捧着書,有如一位多年的摯友坐在你面前,捧着一盞温熱的清茶,娓娓道出他心中對書的感悟,而這些感悟,可謂字字珠璣。

教孩子學會閲讀,便是給孩子的一生播下一顆幸福的種子。

通覽全書,我們幾乎可以在書中找到我們需要的所有關於親子共讀的問題:圖畫書對孩子的意義,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圖畫書,怎樣選擇圖畫書,怎樣讓孩子愛上閲讀……這些系統而詳盡的知識讓我平時遇到的一些困惑在這裏迎刃而解。

“圖畫書不是有用和有益的東西,要有趣才行”。讀到這句話時,我感到有一種力量在撞擊我的心靈,我想,那種力量叫做反思。

事實上,作為教育者,我們誰都明白授人以漁與授人以魚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發展需要我們等待。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做的遠遠沒有説得那麼灑脱,不是嗎?

當我們學一首兒歌時,我們的目標往往是“背過”“會念”;

當我們在講一個故事時,我們的目標又往往是“知道故事中的主要意思”“看圖能把故事講下來”“懂得這個道理”;

儘管我們的教案上都有情緒方面的目標,然而我們往往並沒有情緒放在第一位。

是的,這樣的教學依然存在於我們身邊。

我並不諱言,就在幾天前,我還眉飛色舞地對孩子們説:“今天老師帶給你們一個好聽的故事,要認真聽哦!聽完老師會提問的,我看誰聽得最認真。”就在幾天前,我還在為孩子們聽故事時的“全神貫注”而沾沾自喜,全然沒有顧及到孩子們緊繃的神經。

是啊,帶着“任務”聽故事,不全神貫注哪行?

可是,這樣的全神貫注中,能有多少孩子體會到故事帶來的快樂,有多少孩子陶醉其中,有多少孩子能夠真正地被故事所感染?恐怕答案並不樂觀。

在語言教學中,有時讓孩子體會到“純粹”的閲讀的樂趣,恐怕比“有針對性”的課程來得更加有效。其實何止語言課呢?在我們在教學中,有太多的功利成份我們應當摒棄了。比如音樂,比如美術……

摒棄了功利的想法,現在讓我們坐下來和孩子一起享受閲讀的樂趣吧!什麼樣的圖畫書是好書呢?鬆居直説:真實。讀過雅布什的圖畫書,留給我最深刻印象的也是這兩個字,真實。“狗有狗樣,熊有熊樣”,這是許多人對他圖畫書的最高評價。

“狗有狗樣,熊有熊樣”,這也值得稱道?

初看,不可思議,細品,的確如此。

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認識生活,學會生活。那麼,就要給孩子一個真實的情境,而不是扭曲的環境。

當我們手裏拿着色卡告訴孩子:“這是紅色”,“這是綠色”的時候,請看一看窗外。如果現在剛好是春天,剛好有花有草,那麼快扔掉色卡,帶孩子們到户外去吧!那兒,才有真正的紅色和綠色;

當我們指着掛圖告訴孩子們:這是大樹,這是小草的時候,請看看窗外。如果我們的幼兒園裏能找到一棵真正的樹,請把課堂搬到這裏,因為那兒才有真正的樹;

如果條件允許,請不要把所有的動物弄成簡筆畫的形式呈現給孩子,別讓孩子以為,只有穿着紅肚兜,黑皮鞋的才是小熊;

因為,孩子需要真實的教育!

……

閲讀,是一顆幸福的種子,閲讀,是傳遞心靈的橋樑,閲讀,是一種享受。如果愛孩子,就讓他愛上閲讀吧,讓幸福的種子植根他幼小的心田,與他相伴一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