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兒童情緒起伏的關係

來源:時代範 1.2W

每一個兒童都會表達他的情緒。我們知道他們的基本情緒都是和他們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的。餓了,尿濕了,冷了,這些消極的情緒具有和諸如吃飽了,換好乾淨尿布了,暖和了等積極的情緒同樣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無論是讓他覺得愉快或者不愉快,或者讓他覺得舒服還是不舒服,所有這一切都同樣重要。與母親或父母的遊戲使兒童產生高興、愉快、享受、喜悦。好奇也是一種推動他並且要求得到滿足的動力。

父母與兒童情緒起伏的關係

以後,特定的食物、衣服以及與他人的交往又會引發其他的情緒。

正如我前面所述,情緒也像需要和好奇一樣要求得到迴應。一種情緒是否得到迴應,以及得到何種程度的響應,取決於母親和孩子之間以及孩子和周圍的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如果一個兒童有好奇心,他就會對了解周圍的環境感到愉快,他就會願意去玩,願意進一步強化他所感到的快樂。對兒童要求的滿足完全取決於與他的玩伴,多數是他的母親。一切都表明,一個兒童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候會感受到很享受。每一種情緒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們總會説:夠了,現在我需要休息一下。

好奇在任何時候都是首先被終止的,人需要變換花樣。每一種快樂、每一種再美妙的遊戲都同樣需要休息。休息並不意味着終結,休息過後遊戲又會再次開始,情緒也會再一次地光臨。我把這整個過程稱之為“情緒的起伏”或者可以稱為情緒的高潮。母子之間的實際情況是如何的呢?遊戲開始,兒童玩得很高興,一直到需要休息時為止。如果母親認識到他現在玩夠了,她就會停下來。如果她覺得這只是一次休息,那麼過一段時間她又會重新開始遊戲。如果她認為遊戲應該結束了,那麼休息後她就不會再去發動遊戲,兒童也就無法進一步地去體驗情緒。這樣,在活動中情緒沒有出現起伏,它只是停留在最初的那種興奮狀態中。兒童沒有或者再也體驗不到他的情感是如何不斷增減的,他的興奮狀態是如何升級的,他的情緒可以如何高漲起來。

如果母親注意觀察她們的孩子就會發現,孩子在休息一段時間後又重新轉向她,手和腳都向着她。如果她感覺了這點,她就會再次開始遊戲。遊戲和休息再次開始了持續不斷的交替。這裏重要的是兒童支配這一交替的節奏。在情緒起伏時,節奏的平衡也能創造母子間的和諧,以及在兩個成年人夥伴之間創造他們情緒起伏的和諧。

成年人之間雖然是一起在從一個愉快到另一個愉快間波動,但情形也是如此。我們增強情緒,也需要休息、休息、再休息。雙方節律的和諧在愛情、温柔,共同興趣,相互關注和其他所有我們和愛人一起的活動中都創造了一個情緒的高潮。如果一個人把他的節律強加給另一個人,那麼情緒的起伏就失去控制,情緒的起伏就會受到阻礙。

遊戲,休息,遊戲,休息,再遊戲,這樣把兒童的情緒推向高潮,他滿臉通紅,動作興奮,達到了被我稱之為情緒高潮的狀態,兒童的身體能量得到完全的釋放,接着就需要休息了。毫無疑問,這類似於男人和女人的性行為。

當能量得到了釋放後,兒童又想要一個人活動了。人們可能會問,該如何區分孩子是想要休息還是要求結束遊戲?兒童決定又自顧自地一個人活動,這明確表達出他想結束活動的願望。他不僅把頭轉向其他地方,而且視線也轉向“內心”,他的手撫摸自己的身體或者靜靜地不動。手腳不再去探索周圍物體,對照料者也沒有多少熱情,而不久前他們對他還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都表明:對話結束。

在成年人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對一件事的高度關注達到頂點後就會減弱,隨後就會轉而關注自我。這時活動指向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同伴。人們吸一支煙,洗個澡,體驗到這種情緒起伏以及情緒高潮使人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刻意地去躲避那些強烈的體驗。他不會害怕那些強烈的情緒;他已經經歷過這些,已經“練習”過了,知道在最強烈的情緒之後會出現讓人感到愉快的輕鬆和解脱。也就是説:如果兒童沒有體驗過這種強烈的情緒,那他成年後就會對強烈的情緒產生恐懼。一旦自己的情緒被激發出來,他會害怕是否太強烈,於是就會迴避自己的這些情緒。這種害怕完全是正常的,因為他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強烈的感受,所以他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樣的話在他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可知的因素。他認為那些不可知的、對他來説是陌生的東西是潛在的危險。所以會躲避那些危險的感受,即使是那些我們很愛的人,那些引起我們強烈情感的人。我們更願意接近那些老朋友、那些安全的人。不變的是,人們渴望去體驗一些非同尋常的經歷,但又沒有勇氣去付諸實踐。

那些在嬰兒期努力維持強化情緒的遊戲卻一無所得的人,等他們長大或者成年以後,我們能夠在他們身上再次看到這種早期經歷。我們已經瞭解了這個過程:希望別人注意自己願望的努力減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心灰意冷,退回到自我中去。比如,一個女孩或男孩想要接近那個能激發他們強烈感受的人,他們熱烈地望着他。但童年期的經歷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主動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除了最初的微笑什麼也不會發生,他會把目光從我身上移開。也就是説:如果他或她的最初極為緊張的目光沒有立即得到相應的迴應,他們就會迅速放棄,馬上退回原地。在遊戲和工作中的每一種活動都是如此。如果我們不能很快成功地得到反饋,那我們的興趣就會減弱。一種放棄的感受,或者更糟的是一種挫敗的感覺控制了我們。性格內向者的典型活動常常是關注自身,不願把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而轉向這個世界。這些人常常感到奇怪,為什麼他人不接納他,不願跟他玩。對他們來説是他人不給他們機會。這有點在兜圈子了。因為性格內向者會想:如果我知道他們不會對此有所迴應,那為什麼我還要給他們機會呢?但別人在給出迴應之前正在等候着他已經做好準備的信號。原則上我們追求強烈的情緒,因為它們能夠滿足我們要求體驗的深層需要。因此我們登上了遊樂場的過山車,這正是我們情緒起伏的模式:忽上忽下,體驗到越來越高,越來越深,越來越快,越來越緊張。所有的遊樂場給那些沒有勇氣、沒有能力和別人有深入的情感交流的人提供了滿足的代替品。這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這種和別人共同的體驗甚至還得到了擴展。此外足球場中的觀眾也同樣如此,他們也想經歷情緒的起伏;另外還有拳擊場上也有類似的情形。無論如何,這裏的刺激源是外在的;我們遠遠地觀看,情緒不斷高漲,直到一聲咆哮,情緒在這樣的遊戲中得到釋放。或者我很失望,這項讓我充滿期望的運動並沒有讓我徹底地興奮起來。於是我對它很憤怒,認為它糟糕透頂。

情緒起伏的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兒童在爸爸下班回來時那麼歡呼雀躍,用歡呼來歡迎他,而母親會想:我做錯了什麼,孩子對我從來沒有表現出如此愉快?我整天都在照料他們,為他們幹活,跟他們玩,可是父親幾乎還沒有進家門,所有的孩子都跑向他。答案就在父母遊戲方式的差別上,母親承擔了主要的教育重任。母親與孩子的遊戲更為長久而緩慢,經常是重複性的,這都不會引發孩子情緒的很大起伏。她們讓孩子的感受處於一種節律之中,這讓人能夠安定下來。她們常常害怕孩子產生強烈的情緒。

可以停一停了,你的臉已經通紅了!這常常是母親對父子游戲的反應,父子游戲一般比較多在運動方面。他把孩子拋向空中,然後接住,抱着他旋轉。孩子非常高興,大聲地笑着,這時我們常常會聽到母親説話了:停一下,太野了,孩子已經筋疲力盡了!但這時孩子還笑着,不斷眨着眼睛,他還想繼續,還要這樣玩。你能理解為什麼母親這時要打斷父子這種精彩的遊戲嗎?

與父親在一起所體驗到的這種“極大情緒起伏”是孩子通常和母親在一起時很少能得到的。即使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很長,父親和孩子一起玩的時間很短,卻能夠讓孩子體驗到極大的情緒起伏,直到情緒高潮,所以在孩子的眼中,父親真棒。

沒有一個母親需要擔心孩子對間或出現的父親的愛會一直超過她,儘管孩子在她那兒沒有狂喜的感覺,而偶爾出現的父親卻能夠做到,因為父親的行為非同尋常。在大多數家庭中母親都是照顧孩子最主要的人,她們與孩子的關係最密切。她們非常耐心,總是重複着一些遊戲,以此讓孩子瞭解世界。此外,她們對於進行那些劇烈的小遊戲也毫不拒絕,但也許只是更樂意把這個機會交給孩子的父親,因為他自己也總是從遊戲中獲得了極大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