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孩子在討打 其實在討愛

來源:時代範 1.38W

一、不厭其煩地撒嬌

你以為孩子在討打 其實在討愛

有些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比較強,當他意識到自己“缺愛”的時候,會不厭其煩地在父母面前撒嬌,一直嚷着“爸爸陪我玩”,或“媽媽我要抱”。儘管爸媽已經多次拒絕,孩子還是不依不撓……

這時不要粗暴地認為孩子任性不懂事,當他還會通過口頭向你“討愛”,你應該高興,這説明孩子的“缺愛”情況還不嚴重。當你拒絕的次數多了,孩子會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於是放棄向你撒嬌,過早地變成熟。

二、出現行為的倒退

孩子明明學會了吃飯,這段時間卻經常嚷着要大人喂;孩子明明學會了自己上廁所,這段時間卻經常尿褲子……

自立的孩子,突然又變成了依賴父母的小寶寶,這時爸爸媽媽不禁納悶,孩子這是怎麼了?

很簡單,孩子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你發出“求關注”的信號,期待你像對待小寶寶一樣愛撫他。

三、調皮搗蛋

另一部分孩子,會通過調皮搗蛋、搞破壞等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如故意打爛家裏的東西、干擾你正在進行的工作、無視你發出的指令,或故意做出相反的行為等。

其實孩子並不想調皮搗蛋,但他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因為只有這樣,爸爸媽媽的目光才會聚焦在自己身上。或者説,你對孩子的無視,讓孩子感到憤怒了,他會通過耍賴的方式,來報復你對他的不關心。

孩子寧可被處罰,也不願意被忽略。因為在孩子看來,被忽略比處罰更痛苦!

四、無意識的自我傷害

無意識的自我傷害,是缺愛更嚴重的行為表現。當孩子對父母的愛長期得不到滿足,孩子可能會出現揪頭髮、咬指甲、咬嘴脣、摳手等行為。

不少父母會以為是孩子的行為問題,不知道孩子是在哪裏學來的?到底模仿了誰?事實上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孩子很想得到你的關愛,但是一直都得不到,長期“缺愛”的壓力,使孩子出現無意識的自我傷害行為。

別簡單地將孩子的以上行為看作是在“討打”,實際這時是父母最需要反思的時候:我有用心陪伴孩子嗎?我經常抱他嗎?我給過他足夠的關愛嗎?

再忙也要擠出時間來滿足孩子,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非去不可的飯局,沒有非你不可的社交,只有瞬間長大的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