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請你不要強迫孩子按部就班!

來源:時代範 2.93W

操之過急

家長請你不要強迫孩子按部就班!

孩子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自己的成熟過程,我們要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發展軌跡逐步走向成熟,要善於等待孩子,不要急於求成。

鵬鵬的爸爸媽媽都很忙,這個休息日好不容易有時間帶着孩子去公園遊玩。夫妻二人商量好了要讓兒子看“菊展”,教他識別、分辨不同品種的菊花,然後再去兒童遊樂場玩。

一進公園大門,爸爸媽媽就催孩子快點兒走,可是鵬鵬卻慢悠悠地東張西望看個不停。道路兩旁的青草那樣的誘人,鵬鵬跑進去滾躺在上面玩了起來,真開心啊!原來的計劃一下被打亂了,爸爸媽媽無可奈何地看着孩子。

其實,家長何必催着孩子去看“菊展”,何必急於讓孩子知道那些有關菊花的知識呢?在公園、户外散步時,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去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靈去欣賞、思考。在孩子的眼裏,周圍的大千世界是那樣的神奇奧妙,他們什麼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當孩子聚精會神地觀看螞蟻爬行、蚯蚓蠕動的時候,當他們被枝頭的小鳥吸引着的時候,請不要打擾他們。要讓他們慢慢地看,在觀察中獲得自由探究的樂趣,掌握觀察、比較的能力。孩子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時是一無所知的,在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下,他們逐漸認識了周圍的世界。這種認識是一個逐步探索、逐漸積累的過程,父母着急不得。

苗苗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才滿三歲就會背許多兒歌,還認識一些漢字,但是爸爸媽媽還是嫌他太“笨”。“一天到晚算不清楚,4加2等於6,5加3等於8,教了多少遍還不會!”其實並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三歲孩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認識事物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尤其是對數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更要依賴於具體形象的事物。對於學齡前的孩子,首先要在生活中結合具體事物教他們分辨“1”和“許多”,而後一個一個地認識數的實際含義,知道數的組成,再學數的加減。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淺到深逐步漸進的過程,絕不能一蹴而就。

星期天的下午,媽媽告訴浩浩:“今天晚上7點媽媽帶你去看電影,咱們早點兒吃飯,可不能遲到了。”浩浩很乖,吃完飯後幫媽媽收拾完碗筷。正要出門,忽然門鈴響了,原來是媽媽的一位朋友來看媽媽。客人剛剛坐下沒一會兒,浩浩就催着媽媽:“快走啊!要不然遲到了。”客人一聽,知道他們有事,連忙起身告辭了。媽媽很不高興地批評浩浩:“真沒禮貌!”浩浩覺得很委屈:媽媽不是説不能遲到嗎?他也不明白自己怎麼沒禮貌了?客人進來他讓座、端水,該做的都做了,怎麼還説沒禮貌呢?

是的,對一個四歲多的孩子來説,對禮貌的理解就是見人要問好,對人使用尊稱,給客人讓座等具體的言行。至於如何審時度勢地説話、辦事,可就難為他們了。所以,父母不要着急生氣,而要結合具體事情,幫孩子深一層理解禮貌的含義。

聰聰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動畫片,媽媽在飯廳大喊:“吃飯了!”聰聰沒動彈。媽媽過來“啪”地一下關了電視。聰聰大聲哭喊起來:“我還沒看完呢!”媽媽氣急敗壞地喊着:“住嘴!不許哭!快去吃飯!”孩子哪裏能敵得住大人,聰聰被媽媽連拉帶拽到了飯廳,哽咽着哭個不停,飯也沒吃好。

許多家長埋怨孩子不聽話,他們要求孩子聽到大人的指令立即行動,否則孩子就要遭到訓斥甚至打罵。固然孩子的行為應該有所規範,到吃飯時間應該好好吃飯,到睡覺時間也該按時睡覺。但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情緒和情感,孩子的行為不可能像機器人那樣任憑成人按電鈕操作。學齡前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興趣、情緒的支配,因此對他們提出要求時,要給他們一定的情緒轉換時間。孩子飯前看電視,父母要告訴他:“快吃飯了,看完這一段就要洗手準備吃飯啦。”待電視到一段落後,就讓孩子轉入到吃飯的準備工作中。如果事先沒有提醒,孩子正在幹他們喜歡乾的事情(看電視、玩玩具等),大人要求他們立即轉入其它活動(吃飯、睡覺、學習等),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與反抗。

請記住:孩子的腳很小,跟不上大人的步子,請等一等他們;孩子的年齡小,周圍的大千世界看不夠,請等一等他們;孩子的腦子小,一下懂不了那麼多事情,請等一等他們;孩子的情緒性強,不善於控制自己,請等一等他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