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競爭怎麼了?

來源:時代範 1.73W

幼兒園小朋友的獎狀特別多。跳舞唱歌有獎,連吃飯也有獎。我女兒就得過“吃飯棒棒獎”,獎狀拿回家那個開心樣:婆婆!爺爺!你們看,這是我得的獎狀哦!媽媽,你有沒有得過獎狀啊?

孩子喜歡競爭怎麼了?

自從得了這個獎,她在學校的吃飯速度就越來越快了,總是搶在同學前面第一個吃完,然後端着空碗到老師面前要獎狀去。我覺得不對勁啊,這樣下去,腸胃怎麼受得了。就給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對身體有害的道理講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別人爭,要按自己節奏來的道理講了一堆。最後,語重心長的問:“寶貝,現在你覺得身體健康重要還是拿獎狀重要啊? ” 然而,女兒字正腔圓、義正言辭地回答:拿獎狀重要!

再説個有趣的事。

話説我一個朋友的兒子最喜歡sticker(俗稱斯蒂克,幼兒園老師用來獎勵小朋友的一種貼紙),每天都致力於得sticker,喝水吃飯洗手都要爭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沒得,就會不開心。

這個狀況讓朋友有點憂慮,都説不能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強調競爭,這會讓孩子過度在乎結果,受外界影響大,削弱了其內在力量的發展。為了讓孩子能夠“淡泊名利”些,她想了個辦法,在淘寶店上買了一大版sticker給兒子:“你看,媽媽花十元錢給你買了這麼多sticker!”滿以為兒子會喜出望外,沒想到,這小男孩崩潰了,哭得稀里嘩啦,覺得自己之前為得到sticker而付出的努力全都白搭了。

這兩件事讓我忍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説,童年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我們應該盡力引導孩子減少對外部得失的計較。可在生活實踐中,小朋友們卻不怎麼買賬,就像我給女兒講完道理她卻依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拿獎狀,就像我朋友想用一堆sticker削弱兒子對獎勵的在乎度卻適得其反一樣。對理解力有限卻榮譽感爆棚的低齡段小朋友來説,“看淡得失”的價值觀顯然不那麼容易貫徹,怎麼看都有點兒不接地氣。

其實,競爭本就是人的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進化過程後得出的經典結論,物種進化就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化就是典型的競爭結果,長頸鹿的祖先其實並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大部分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是當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爭中成為贏家從而存活下來,而短頸的長頸鹿則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漸漸的,長頸鹿的頸就都是長的了。

還有獅豹等很多生物也都是在競爭中得以進化,演變出更強大的能力。競爭可謂無處不在,並讓生物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人也是一樣,一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競爭這個重要的活力因子,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低齡段孩子不過是將競爭這種天性發揮得更明顯。

蒙特利爾大學Daniel Paquette教授等人制定了一份含17個項目的學前兒童競爭性問卷量表,這份量表的研究結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爭性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競爭意識日益強大,他們不斷地和他人蔘照、不斷地更改“參照體系”,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

孩子的競爭意識顯得更赤裸裸,甚至有點“殘酷”。我們可以看到,就連抱在手裏的小嬰兒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會很自然的用盡全力與人爭搶。再大一些的孩子,發生矛盾的起因90%都是源自競爭。我家姑娘學會爬就得益於競爭,爸爸和她一起比賽,為了得第一名她可勁地往前爬,很快就熟練掌握了爬行技能。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裏,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説這麼多,我並不是要用它們來表明競爭是無比正確的,而是覺得應該鼓勵孩子競爭,而是想由此提出一個新的思考角度:或許,正是因為競爭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在貫徹“看淡得失” 價值觀時才那麼艱難。我們不如順應孩子天性,巧妙運用競爭,讓他們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成長。

基於這個新的思考角度,我改變了自己對待競爭的態度,不再給女兒貫徹“看淡得失”觀,而是在她樂於競爭、渴望得到榮譽時,順着她的心意,引導她盡力而為。

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一個兒童跳蚤市場的主題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固定地點擺攤賣東西,最後會評選出“最佳小老闆”。換以前,我可能就是在家蒐羅點孩子的書和舊玩具,隨便做個廣告牌也就差不多了,娛樂為主嘛,開心就好。可是,孩子並不這麼看,她就是想得“最佳小老闆”獎。(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和我家姑娘一樣,渴望成為焦點)現在,我改變了方式,既然想得到,我們就盡全力去得到!

我引導她一起分析擺攤的地點:一個市郊的公園。那麼,人們在公園裏散步時會想要買點兒什麼呢?她也開動小腦筋開始思考。正值冬季,如果有一杯熱乎乎香噴噴的奶茶或咖啡,再來一些搭配熱飲的手作小餅乾,相信大家都不會拒絕啊。接着,我們就按這個思路制定出了詳細的擺攤計劃,還用心做了廣告牌。

當日,小朋友們的攤位一溜兒擺開,我一瞧,賣的幾乎都是書和小玩具,看來和我之前想法一樣的家長可不少呢。行人們饒有興致地停下觀看,卻少有掏錢的,我旁邊的媽媽鼓勵兒子:“寶貝,你想要叔叔買你的東西,就要給人家介紹你的東西啊。”於是,小男孩鼓起勇氣走到中年男子身邊,説:“叔叔,你要買什麼東西嗎?我這裏有魔法聖鬥士的書,還有陀螺,還有樂高積木……”中年男子覺得男孩可愛,誇道:“小朋友真棒!”可最後什麼都沒買。逛公園的時候買書和玩具幹嘛呢,還得拿在手中,多不方便啊。受挫的小男孩撅起嘴,一臉沮喪。

這時候,我們的現衝咖啡、奶茶還有精心烤制的小點心成了焦點,女兒是忙得不亦樂乎啊,不用招呼,好多人都主動過來買。結果,女兒如願以償,得到了“最佳小老闆”獎,我看到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都快從她的臉上溢出來了。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至少明白:想得到沒什麼不好,只是如果你想得到,就得拼盡全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想,就算最後她沒得到“最佳小老闆”獎,我也不需要安慰她別在乎,好玩就行了。我會告訴她,下一次更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這件事讓我更加體會到:孩子都渴望聽到掌聲,卻不懂得如何取得勝利。與其毫無準備,在競爭失敗後安慰孩子做個路邊鼓掌的人,還不如引導孩子充分準備直面競爭贏取榮譽!

其實,競爭能給孩子帶來好多東西。我在幼兒園門口接女兒時,常常會聽到小朋友嘰嘰喳喳地“邀功請賞”:“媽媽,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爸爸,今天班上我的積木堆得最好!……”孩子們把每個小遊戲都當成了一較高下的比賽,競爭給他們帶來了動力。有時輸了免不了傷心,競爭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如何面對失敗的學習機會。

那為什麼當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時,我們卻會擔心呢?

我們擔心孩子很累很受傷,擔心競爭會給他帶來負面影響,希望他重在參與而不是去爭。可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孩子的競爭和成人並不一樣,成人競爭的標準固化並非常由他人決定競爭結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多元化的,他們可能剛剛還因為沒有得到老師頒發的某個獎項而倍感挫敗,但很快又會因為用積木搭的樓比別人高而開心呢。

在電影《請叫我第一名》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孩子們看世界的眼光會和大人們不一樣,他們會説“我要做什麼”,而不是“我不能做什麼”。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樣的信心多難得啊,因為難得,所以更值得我們去保護。

孩子,想要飛,就用心去飛,然後坦然地大聲説:請叫我第一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