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

來源:時代範 8.88K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法則,沒有能力的人註定不能走向社會的高層,社會競爭對家長的教育焦慮產生了諸多影響,以下了解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1

現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特別的上心,隨着孩子入學時間的到來,父母各種為孩子報名,焦慮情緒所困擾着入學生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贏在會考和大學聯考以便未來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好的歸宿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養育焦慮。

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中,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6歲的樂樂是一名準國小生,9月份上一年級。這個假期,媽媽每天都給他佈置了作業。前幾天,樂樂忘了彈琴、讀英文,媽媽下班回家抽查,發現他居然連最簡單的幾句英文都背不出,還悠哉悠哉地看閒書。媽媽頓時火冒三丈,一氣之下,將給兒子新買的漫畫書直接從21樓扔了出去,甚至對兒子惡語相向:如果你下次再這樣,我把你也從21樓扔下去!

話一出口,樂樂媽媽也被自己所説的驚呆了。她自己也説不清,為什麼離新學期開學越近,自己的脾氣變得越急、情緒也越發地失去控制?

據瞭解,隨着入學時間的臨近,小一新生家長的焦慮情緒集中爆發。其實,在我們身邊,焦慮的豈止是準國小生的父母,不少家長都被焦慮所困擾,其內容也隨孩子年齡的大小而變化,具體到很多細節:我的孩子應該四個月還是一歲去上早教班?如何選擇到一所好幼兒園、名國小,如何上一所不錯的中學,如何幫助孩子贏在會考和大學聯考以便未來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好的歸宿父母對孩子的高關注以及由此帶來的高壓力引發了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養育焦慮。

焦慮1:希望孩子樣樣全能

欣欣5個月就被媽媽帶去上早教課,1歲多的時候又增加了音樂課和繪畫創意課。如今,孩子2歲了,媽媽又在糾結是不是該學英文了。

4歲的宇航學得更多:週六週日要上音樂課、運動課、藝術課、繪畫課和太極拳。因為上課地點距離家比較遠,宇航中午只能在車裏休息。儘管忙碌,但宇航媽媽覺得這樣做是在培養孩子的素養和能力,她希望兒子將來除了工作,還能有自己喜歡的領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樂。不過,在宇航媽媽執着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培養孩子的同時,也不確定這種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孩子很聽話,表現也很好,但他好像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沒表現出什麼興趣愛好。我現在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對,壓力也越來越大。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接受了西方的.育兒理念,並試圖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但他們同樣對自己的做法沒把握,總是忍不住擔憂:這個理念到底是否符合中國的情況,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還是會害了孩子?在具體實踐中,甚至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教育方法,不少人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快樂最重要,只要玩痛快就好,可是一旦上學又擔心在競爭中落後,全方位地給孩子惡補。這些家長往往在矛盾的兩極之間搖擺,憂心忡忡。

焦慮2:害怕子女成績掉隊

對於學齡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永遠是家長關注的焦點。

採訪中,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開學上國小三年級,如今正值假期,她的精神放鬆了許多,但一想到開學以後又要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陪她寫作業,給她聽寫、檢查、複習,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心裏就發毛。如今當父母,就一個字累!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他們表示,家長的功課越來越多,甚至替老師當監工,每天晚上陪太子讀書,具體任務是分析作文題目、解答數學難題、訂正錯題

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年年提倡減負,但家長普遍對此將信將疑,不敢拿孩子的學業當兒戲,並身體力行,給孩子加碼。他們不惜花高價把子女送進各種課外班,不少國小生、國中生家長還和孩子一起聽課、共同學習,在北京一所知名的培訓學校,一位陪女兒上奧數課的媽媽告訴記者,五年級的奧數已經相當難了,孩子回家總喊聽不懂,上課跟不上。

奧數在小升中的測試中還是一個標杆,不敢不學,所以自己只能充當國小生。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外培訓機構也鼓勵家長和孩子同學,目的是孩子有疑問可以隨時向家長求教。如此一來,家長們週末也不得清閒。他們無奈於自己被孩子的學習套牢,卻依然執着地對此越抓越緊。

在目前的教育大環境下,家長們不自覺地陷入了集體焦慮。據瞭解,在北京,一些就讀於強調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學校的孩子,其家長給孩子在外面報的班更多,在課外下的工夫也更大。

全國婦聯公佈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有近七成的學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時間完成家長佈置的課外補習作業,這其中隱藏着無數媽媽的良苦用心。而每年中、大學聯考前,很多家長如臨大敵,甚至比考生還緊張的狀況,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家長的焦慮心態。

誠然,一些家長在百分百地關注並投入到孩子的學習中去的同時,內心也很矛盾,他們開始思考陪讀的隱患,對孩子有可能養成的學習依賴症和失去獨立學習的能力越發擔憂,卻又不知所措。可以説,家長們的焦慮是多層面的。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
  

家長何以集體焦慮

為什麼今天的父母難以擺脱焦慮的困擾?仔細分析,這個責任不僅僅在父母

獨生子女提升父母期望值

如今的城市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對於部分70後、80後的年輕父母來説,他們自己就是獨生子女,孩子數量的減少,使得父母、祖父母們對獨生子女的關注開始增多,也讓父母、祖父母們經不起一點無論是健康還是安全方面的風險,更對孩子的未來寄予了無限的期望。要把兩代人對孩子的憧憬變成現實,教育是必經之路。同時,不斷豐富的育兒理論和流派,衝擊着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又與商業利益相互交織,以至於家長真假難辨、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可以説,很多人從初為父母時起,內心就充滿了子女培養焦慮。

社會環境使然

如今,我們的教育依然延續着好幼兒園、好國小、好國中、好高中、好大學的模式,由於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中、大學聯考制度以學科考試分數作為單一的選拔依據,以及社會人才評價體系看重學歷,父母只能從孩子小時候就重視教育投入。

在現行教育體系中,家長們擔心孩子因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落後於同齡人,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冒險,他們的普遍心態是:家長抓得嚴,看得緊,孩子的成績就有保障,家長態度決定着孩子的成績;孩子要隨大流、不能掉隊;不要因為父母另闢蹊徑的決定,使得孩子在若干年後掉進哪一條制度的裂縫,再也爬不出來。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而今,這些好的教育傳統正不知不覺被很多人忘記,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現實,已影響了家長們的意識,使他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歸根到底,應試教育脱不了干係。一位資深的老師説:家長無法改變社會的生存法則,孩子也不能改變教育遊戲的法則,誰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大家現在只能無助、無奈、被動地順應潮流。

競爭意識帶來焦慮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首席教授勞凱聲曾表示:中國教育的競爭太殘酷。他認為,關鍵是制度本身是強調競爭、強調選拔的,如果在這套制度中競爭不過別人,就是失敗者就被淘汰,只有一步一步競爭過別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在這種大背景下,一旦孩子不夠出色,家長就會不自覺地陷入焦慮。

而競爭本身不利於孩子成長,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教授陳建翔認為,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看,把競爭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家長和學校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又全部反彈給家長和老師,在惡性互動中,雙方都不堪重負。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2

孩子沒有競爭意識怎麼辦

1、營造競爭環境

小孩子都有表現欲,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羨慕和讚揚。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的學習生活營造競爭環境。隨時讓孩子與他人比比賽,以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在比的過程中,孩子自會集中精力、高度專注。

2、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勞動是培養一個人獨立性和競爭意識的最好途徑,通過適量的勞動,再加上及時的教育,使孩子在幼年時就形成一種勞動意識。有了動手能力的孩子才有參與競爭的資本和動力。

3、鼓勵孩子勇於創新

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進步,沒有進步則失去了競爭取勝的基礎。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善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求知興趣,鼓勵孩子多參與動腦、動手、動眼、動口,使其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用自己的思路去解決問題。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 第2張
  

4、鼓勵孩子取得的成果

作為家長要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以興奮的精神表示分享孩子的喜悦,而且必要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即使孩子表現的在大人看起來那麼的微不足道,也應該認為這是孩子在小小的競爭中初露頭角,是大事。

5、和孩子玩有競爭性的遊戲

經常和孩子玩具有競爭性的遊戲,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了競爭,從而加深孩子競爭的意識。在與孩子玩競爭遊戲時,父母也要注意一點,因為孩子的'心靈非常軟弱,總是輸會讓他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父母可以故意讓孩子先贏幾次,然後再慢慢加強施行遊戲規則,進行公平競爭,並強調遵守規則比贏了更重要。

6、提高個人能力更重要

比賽和競爭存在的意義,不僅是為了決出冠亞軍,而是選拔一批有潛質的選手,因此不是每次比賽都要追求第一名,根據自己的實力,及準備情況,提高能力遠勝執着追求名次。

7、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參加競爭時,會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狀態和才能表現出來,也會願意經常去參加相關的競爭活動。活動參加得多,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增強。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3

競爭有益於個人成長 但太愛競爭是病態心理

太愛競爭與個人的動機和社會環境有關。人們的動機或源於內部的追求完美,或源於外部的刺激因素,如獎品、金錢或者他人的奉承讚美等。內部的追求不太可能形成競爭性人格,相反,外部動機是太愛競爭的關鍵。明尼蘇達州聖托馬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陶爾認為,那些受外部動機控制的人覺得他們的`自尊是由他們的成功決定的,當他們開始任何行動時,他們首先想的是我需要贏。

太愛競爭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很大關係。美國亞利桑那州精神病學家斯蒂文。艾柯伯格提出:我們將美國夢定義為人們通過自力更生而出類拔萃,但是,到底我們要超過多少人才算成功?什麼時候這種競爭才是值得讚美的,什麼時候它又是病態的?社會的讚許也是形成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行為的主要原因。

太愛競爭不僅給社會,也會給個人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哈佛大學公共領導能力研究中心室主任巴巴拉。凱勒曼認為,太愛競爭對社會沒有一點好處。他説:當然,即使不會形成社會危害,人們也不願意與那些把逗小孩玩遊戲看得和參加網球錦標賽一樣的人相處。

競爭焦慮不利於孩子成長 第3張
  

事實上,太愛競爭的人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很難有親密朋友。2002年發表於《社會和臨牀心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過度競爭者很少與另一半真誠交流,不太信任對方,有強烈控制對方的慾望,經常發生衝突,容易獲得負面的心理體驗。美國聖莫尼克橄欖球俱樂部教練克恩回憶他年輕時爭強好勝的性格時説,任何事情都是戰爭,無論是打乒乓球還是談話,我總是想贏。

他的好鬥為他贏得許多世界冠軍。然而,他同樣強烈需要贏得每一場與女友的爭論,並常常將午餐時的閒聊變成火藥味十足的競爭。後來,女友無法忍受而離開了他。我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生活並不永遠是競技場。

有些人非常好強,無論在哪方面都要與別人競爭,可能是因為追求完美,想得到他人的讚賞,也可能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關係,畢竟成功人士要在競爭中拔得頭籌。但太愛競爭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危害,這樣的人控制慾強,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人際關係比較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