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

來源:時代範 3.04W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為什麼説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之中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慾望、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慾望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後,在幼兒園或是國小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2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着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愛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説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所以不能算是真愛。雖然溺愛也能幫助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派克描述説,這些“更多的東西”就是:

愛不光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它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所謂合理,是一種判斷,不能只憑直覺,必須經過思考和有時不怎麼愉快的取捨決定。

並且,這樣做的人經常會處於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這種真愛複雜而艱鉅,需要認真思考,需要不斷創新。相反,溺愛不管看起來是多麼富有犧牲精神,也是懶惰的、缺乏思考、陳舊、僵化,而且一成不變。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父母居然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放縱型溺愛的代價

冬天的一個晚上,媽媽帶着3歲的皮魯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裏後,皮魯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一塊糖果不見了。那塊糖果是媽媽的朋友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糖果。發現糖果沒有了之後,皮魯着急地哭了起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來安慰他,並承諾第二天給他買他最喜歡的玩具。但是,皮魯沒有妥協:“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魯打着滾哭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得實在心疼,便帶上照明工具,“傾巢”出動,沿着回來的路進行“拉網式”搜尋。眼看到了午夜12時,糖果還是沒有找到,媽媽看到因絕望而死去活來的孩子,終於硬着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

經歷小小的失望就這樣歇斯底里,預兆了未來災難的來臨……

皮魯長大了,想找一個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滾哭鬧,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醫院裏,皮魯被搶救過來了,但是他卻又開始絕食。父母哭着對他説:“你想把我們急死?不就是一個女孩嗎?人生的路還長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但是他恨恨地説:“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從一塊糖果開始,皮魯被無休止的滿足温柔地包圍着,直至失去了理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