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處理和麪對挫折的能力

來源:時代範 1.61W

1.承認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人都會有不愉快的情緒。

培養孩子處理和麪對挫折的能力

例如,媽媽上班時遇到了挫折,回家後孩子發現了,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對,我今天有點難過,因為……”我們不可以明明臉上帶着不悦,嘴上卻説:“沒有啊,我沒有難過啊!乖,寫作業去……”我們如果在孩子面前掩飾昭然若揭的情緒,會帶給孩子一種錯覺:受傷或遇到挫折時,有情緒是不對的。如果他也學會了壓抑情緒或漠視情緒,那麼不僅會把壓抑的情緒內化為攻擊身體器官的負能量,同時也失去了向我們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機會。

2.示範健康的情緒發泄方式。

孩子問:“媽媽,你今天不高興嗎?”媽媽説:“對,我今天有點難過,因為……所以我想請你幫個忙,媽媽想先去洗個澡,然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等我覺得休息好了之後,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了!”這個方法對我和我兒子來説,屢屢奏效。只要我這麼告訴他(或告訴他其他的健康解決方式),他一定會很乖、很聽話地配合,並且還深以幫助媽媽解決了困難為榮。而且當他不高興時,也會依樣畫葫蘆地説:“我今天有點生同學的氣,我想吃個冰激凌消消氣,吃完以後我就會舒服多了。”

3.解釋造成難過情緒的原因。

有一次我和先生冷戰了整整兩天,彼此都不和對方説話。兒子發現了氣氛的異樣,問我:“媽媽,你和爸爸吵架啦?”我説:“對,我在生他的氣!”(請注意,你不能説:“沒有,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兒子問為什麼,我説:“因為他前天晚上喝了太多的酒,又抽了煙,所以我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他的身體,不願意看見他生病,所以才不高興。但是我們沒有不愛對方,我們只是因為對方做的事而不高興。”

我之所以那麼不厭其煩地解釋生氣的理由,是因為孩子需要知道真相,才會因理解而不感到害怕。很多時候,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氣,是因為他們有罪惡感,他們很容易誤以為“因為我不乖,所以爸媽吵架”、“因為我太笨,所以老師不喜歡我”。這種在兒童心理學家口中所謂的“原始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成為日後評價自我價值的一把量尺,會成為“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和不值得被愛”的根源。

此外,解釋情緒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好處:他能明白有些情緒是一定會發生的,因此不需要刻意去避免;他能理解別人不好的情緒,和愛或不愛、自我價值是兩回事,不會因此而害怕和受傷;他能漸漸地把情緒和事實逐漸脱鈎,因此不會因為情緒一直存在而走不出來;最重要的是,他能因為懂得情緒的本質,而不被虛幻的情緒矇蔽了雙眼,因此看得見前進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