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來源:時代範 1.6W

每年9月,很多家有“小寶”的家長們都會比較痛苦。因為小寶貝們到了入園的年齡,要離開家長的呵護,從家庭走向社會,從親人走向老師,從“眾星捧月”的家庭生活過渡到面臨競爭和協作的“集體生活”。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們在情感和生活上會感覺到不適應,這其實是寶寶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次挑戰。有的寶寶可以順利過關,而更多的寶寶會出現“分離焦慮”傾向。

陽陽是一個3歲10個月大的小男孩,長得很可愛,就是有點兒羞澀。

從陽陽的身上,我看到了目前大多數“6+1”環境下成長的中國孩子的縮影。從小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六位家長共同呵護着的陽陽從走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刻起,就像小猴子一樣緊緊地攀在媽媽身上,雙手摟着媽媽的脖子,埋在媽媽懷裏的小腦袋不時地探出來看看我們這些身穿校服的老師。

陽陽的媽媽很不好意思,因為接下來我們要為陽陽進行大約半小時的《兒童發展評價問卷》的測試。這個測評是在陌生環境下,由陌生的老師與孩子一對一地進行的關於智力結構與能力方面的專項測試。測試時間是提前預約的。

陽陽不願和媽媽分開,也不配合老師做題,讓媽媽很着急。

“陽陽,聽話,跟老師去做一個測評,媽媽在外面等你!”陽陽媽媽説。

“不嘛,我要回家!”陽陽警惕地看着我,情緒立即焦躁起來。

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撫,“你真的要回家嗎?咱們遊戲室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工具組和托馬斯小火車,你不想去看看嗎?”

小傢伙扭過臉看了眼,然後再次把頭埋在媽媽的懷裏。

我笑了,悄悄示意陽陽媽媽抱着陽陽來到遊戲活動室,這裏已經有七八位小朋友正在專業思維訓練老師的帶領下做遊戲,每個孩子都在獨立操作手上的遊戲材料,身邊都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孩子的世界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陽陽果然很快就被吸引了,從媽媽懷裏溜了出來,牽着媽媽的手去拿玩具。

非常遺憾的是,自始至終,陽陽必須在媽媽的陪伴下才能安靜地玩一會兒,如果媽媽要起身離開,或者目光暫時沒有關注到他,他就立即哼唧起來表示抗議。

看到陽陽表現出來的“分離焦慮”傾向,我決定和家長商量調整一下節奏,先不強迫孩子做思維能力的測評,而是先讓他適應環境,在媽媽的陪伴下在遊戲室裏自由活動。

對於一個平時對家長有很強依賴心理的寶寶來説,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以及帶有挑戰性的題目都會給他帶來無形的壓力,所以選擇“躲避”也是陽陽比較正常的反應。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給他充分自由的空間,讓他自己調適,逐漸適應新的氛圍。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親人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不僅表現在入園的時候,其實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早在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當最親近的人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他們就會立刻不安起來。“媽媽在哪裏?我要找媽媽!”隨即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不吃、不喝、不玩,不聽老師的指令,不參與羣體活動。不僅如此,長時間焦慮還會引起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生理反應,甚至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更會降低孩子的智力。因此,在早期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對於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培養其能力十分關鍵。

很快,給陽陽預約的測評時間過去了。恰逢這天是母親節,校區安排的親子活動也準時開始了。寶爸、寶媽們帶着各自的寶寶開始和老師們一起做遊戲了。寶寶們自己動手製作各種材料裝扮自己的媽媽,一家人齊上陣比賽智力、體力與協作配合意識,每個家庭都玩得很開心。在這個過程中,我暗示主持人多給陽陽一些機會。漸漸地,陽陽開始活躍起來,他的手舉得老高,也能走到場地中央清晰地講出自己的想法,看到很多小朋友和家長給他鼓掌,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色。

一個小時的親子活動結束了,當所有小朋友和家長離開以後,我讓陽陽媽媽以上洗手間的名義迴避了。教室裏只有陽陽一個人拿着小木錘在敲打積木,他一邊敲一邊説着:“我要給媽媽造別墅。”

“陽陽真棒!”我走過去跟他一樣坐在地上,拿着測評材料説,“跟姐姐做個遊戲吧!”

他頭也不抬依舊忙着手裏的活兒,並沒有明顯的拒絕的意思,但很顯然也沒有產生多少興趣。

我開始以情景引入的方式將測評題目説給他聽,同時在每道題目之前都加上一些鼓勵的話:“陽陽真棒,請陽陽來幫姐姐想一想,這個遊戲怎麼做,好不好?”

在這樣的鼓勵下,他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我手中的測試題本上來。

出乎我的預期,他一口氣做了二十二道題。

通常情況下,在他這個年齡段能做到十八題就已經達標了,而我給他加試的題目他也有很不錯的回答。

當我走出活動室時,陽陽的爸爸媽媽立即圍了上來,仔細詢問孩子測試的情況。

“陽陽的基本思維能力水平有高於同齡孩子的表現,思維結構趨於合理,形象思維能力明顯好於抽象思維能力。特點是一切從興趣出發,對於他喜歡的、比較形象的題目,他會做得比較好;然而轉換角度以後變得抽象一些的題目,他就開始排斥,並且不願意回答。經過我的啟發和進一步引導以後,能表現出探究和摸索的願望,這一點十分可貴。”

我説到這裏,陽陽媽媽和陽陽爸爸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可是……”我不得不又轉折了,因為客觀地向家長呈現孩子的真實情況是我的責任。

“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比如個性、社會性、自主意識、情緒情感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分離焦慮’症狀比較明顯,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中他會很不安,需要長時間的適應才能進入狀態。而且在遊戲中,他不願意跟老師和別的小朋友互動,總是離大家遠遠的,顯得有些不合羣。這樣的孩子,需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鼓勵。比如我在給他做測試的時候,我要和他一起趴在地上,與他的目光保持相同的高度來獲得他的信任;我要增加兒童式的提示語言和情境引導,這樣他才能把題目做完。反之,如果我嚴格採用標準語來要求,我相信他連五道題目都做不出來。”

陽陽爸爸和陽陽媽媽的臉色立時陰沉了下來。

“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隨着年齡的增加,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試想一下,在幼兒園、國小乃至初高中,在我國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現狀下,學校裏每一個班級至少都有三四十名學生一起上課。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怎麼可能只對一個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VIP輔導和教育呢?”

陽陽的爸爸媽媽頻頻點頭。

“如果感覺到被忽視了,他就不願意自主地去探究和學習了,那麼孩子原本很好的思維基礎也就得不到發展和提升了。”

每當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內心深處都很矛盾,因為他們大都很聰明,思維也比較活躍,只是因為個性的問題在常人眼中“不好帶”、“不好教”。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調整,孩子以後的成長往往會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是非常可惜的。

正如陽陽,按他的思維水平可以接受五級的訓練課程,但是我還是建議家長讓他先從四級的課程學起。即使難度梯次降低了一個級別,但也並不意味着孩子因此可以輕鬆地適應。我同時建議家長在每節課開始前要提前一個小時到學校,讓他充分暖場、熱身,和主課的老師儘快熟悉並建立信任。此外我還建議家長在生活中多通過一些“競賽”的方式來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漸漸地讓他從媽媽的小尾巴轉變成一個獨立、自信的男子漢。

像陽陽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多,在“6+1”的成長環境中,由老人或保姆帶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不僅僅是小女孩,就是小男孩性格都比較內向,喜歡黏媽媽,是媽媽甩不掉的小尾巴,離開媽媽就會眼淚汪汪一副小可憐的模樣,讓人心疼。

想讓孩子獨立,媽媽自己首先要堅強起來。陽陽缺乏獨立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家人過度的保護與寵愛。與其説孩子有“分離焦慮”,不如説是家長“不忍與孩子分離”。孩子的任何一個小願望,在他説出口之前,爸爸媽媽已經幫他完成了。比如,陽陽的餅乾掉在地上,我看到他已經有彎腰去撿的意識,可是媽媽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撿了起來,掉在地上的餅乾渣一點兒一點兒散落在各處,媽媽小心翼翼無一遺漏地撿起來放在垃圾筒裏。其實

這些如果讓陽陽自己來做,不僅可以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習慣,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小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但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孩子的能力、膽量、獨立意識不知不覺地消失了。其實,生活中的培養機會對於孩子來説更重要也更實效。做堅強的父母,多給孩子提供自我鍛鍊的機會,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