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説課稿

來源:時代範 1.11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活動來源:該活動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可運用於主題活動之中。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腳,在我們主題活動中稱之為“六個寶”。這六個寶,正是孩子們每天來感知周圍世界的重要感官。這次活動並不是單純地給予幼兒關於感官知識的現成知識。而是讓孩子在各種感官的運用中獲得真切而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果實,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是隨處可見的,且取材方便。對於他們孩子們都有一定的感知和體驗。它們的形狀、顏色、味道都是獨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們的喜愛。每天午餐後的水果品嚐,顯然是孩子們所期盼的快樂時段。

2、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中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結合主題《快樂六個寶》目標的實現。確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體驗動手的快樂。

(2)在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種感官,感知實物,並能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能瞭解幾種常見的剝的水果和乾果。

在這三個目標中,我從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出發的,將情感方面列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識獲得方面,這是考慮了小班幼兒的特點學習規律出發的。

根據目標:我把重點定位於,在實際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種感官,感知實物,並能用簡短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過實物觀察、多媒體、實踐操作、食物品嚐、及音樂配合、遊戲情節的貫穿來實現活動目標。

活動難點:在剝橘子和剝幹核時,由於孩子們的小肌肉的動作協調能力、動作力度尚未發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很有可能提出“老師我不會剝”、“老師剝不開”的問題。(因為,在平時剝橘子、香蕉皮的時候,我班每次都會有這種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老師如何正確地孩子們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渠道去求得剝開殼或皮的方法,體驗到自己動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這是個關鍵。它對於孩子和老師來説都是一個難點。

活動的準備:分為活動的經驗準備: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水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活動的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找找剝皮或殼的'果實》、橘子若干、毛巾、盤子、有殼的乾果若干、輕鬆愉快的音樂。

二、説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種“對話、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在這種對話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縛,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促使雙方都進行積極的思考。在這種師生關係下,孩子的學習方式也要發生轉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教學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學習方式,本次活動我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發興趣後,品嚐橘子前的一次剝橘子操作活動。第二次操作是在剝乾果的活動中。

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展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實物投放及多媒體動畫“各種各樣的果實”孩子們對各種有殼和無殼的果實進行分類。讓孩子結合生活經驗,在辨證中得出結論,對含糊的結論也可留於課後進行調查。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本次活動,在引入和結束活動中都滲入遊戲的形式。在橘子和乾果出現的時候,都讓孩子們去摸一摸猜一猜,這樣既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又讓孩子們體驗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領。

此外活動中還採用交流討論(小組、個別、集體)、賞識激勵法,使幼兒對小手等其他感官的運用都有一定的經驗。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在《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中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剝與品嚐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

在第二、第三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操作分類和語言表達的目標,同時目標一和目標三,也同時得到了體現,主要是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常見乾果和水果的瞭解。

2、品嚐交流(嘗試法)在體驗小手剝一剝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控制能力弱,為了孩子們的需求,我及時讓他們進行品嚐,大家吃吃將講講、在愉悦的狀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幹。同時也瞭解了不同水果和乾果有着不同的剝法和口味。幼兒在遊戲的情節中,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了該活動。

四、説教學流程

在這次活動課中,各個環節可以説是環環相扣、動靜交替的,它多次給了孩子們手口並用的機會。

遊戲導入、激發興趣——自由探索、交流感想——動畫觀賞、果實分類——提升探索、果實品嚐——遊戲結束、延伸活動本次的結束活動中也滲入遊戲的形式,與開始到小豬家做客,情景相扣,比較自然,並且延伸活動對孩子們的手指運用也是一個提升,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學習運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是小班幼兒發展的一個基本目標。對小班年齡段的孩子來説,他們更為喜歡的是在遊戲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過程中,在快樂的體驗中進行學習。對於六個寶的認識,在本次的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體驗。孩子們對自己喜歡的水果和乾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聞聞,用小手去剝剝,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再用小嘴巴去嚐嚐。從始至終,應該説孩子們都處在一種輕鬆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去體驗着六個包寶的能幹,在不知不覺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識面與經驗。因此,我認為此活動能夠結合季節性,能夠從孩子的已有經驗出發,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運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引領孩子們積極的運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去感知周圍的世界。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2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健康〈〈玩皮筋〉〉,我設計的活動目標是讓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發展以走、跑、跳、鑽、爬等動作,並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增強與同伴間的合作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勇敢精神,通過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幼兒怎樣玩皮筋,把難點定位於怎麼樣鑽山洞,用了一些物質準備:地毯、椅子、鈴鐺、皮筋等。還用了些空間準備。 首先我來説説教法,新〈〈綱要〉〉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活動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我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遊戲法、操作法,在操作過程中教師的適時的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我還用了情景教學法,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的發展,此外,我還適時的使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

接下來我説説學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感情,本次活動採用了:嘗試法、遊戲體驗法,讓孩子在遊戲中學到知識,身體素質得到發展。

最後,我説説教學程序,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1)、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教師扮演兔媽媽,幼兒扮演小兔,教師説:“今天天氣真好,媽媽要帶小兔們到森林裏去玩玩。”教師邊念“小兔子蹦蹦跳”的兒歌用“跳”的方式出活動室,來到操場上做伸展運動。

(2)、體驗遊戲—小兔採蘑菇

教師以兔媽媽的'口吻説:“啊!你們看,小河對面有許多蘑菇,我們把它採回來,今天可以回家美美的吃一頓了,不過,小河中間有座獨木橋,小兔們過橋的時候可要小心點,兔媽媽帶領小兔過橋。這個環節我用了遊戲體驗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快樂的感覺,又發展了幼兒的平衡能力。

(3)、自由探索---小兔玩皮筋

教師:小兔採蘑菇累了,先休息一下,我示範輕敲小腿,幼兒跟學,以此來放鬆剛才過小河時腿部肌肉的緊張,教師可在活動前在草地上放上幾根皮筋,在休息時候肯定有幾隻小兔會發現我的“陰謀”,因而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幼兒主動進行探究,活動中力求形成了“合作式探究”的師幼互動,可自創玩皮筋的若干種方法:可以跳,兩個小朋友拉着皮筋,中間若干個小朋友可跳;也可以把皮筋兩頭吊起來,玩玩小時候的跳皮筋遊戲;也可把皮筋圈成一團,玩投擲遊戲等等,讓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

(4)、遊戲體驗---鑽山洞

活動快結束前,兔媽媽對小兔説:“天色已經快黑了,我們該回家了,可是前面的森林裏有大灰狼,我們只有鑽過草地旁的山洞回家了,( 教師在活動前就設置了山洞,當然這個山洞是用小椅子放在兩邊,皮筋綁在小椅子上,並繫有鈴鐺),小兔在鑽山洞的時候要注意別碰到山洞壁上,因為有蝙蝠,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教幼兒正確的鑽爬方式:胸、腹、腿着地,臀部翹高。發展了幼兒的鑽爬能力。

(5)、放鬆活動

終於到家了, 我們聽聽輕鬆的音樂,跳跳兔子舞。

我希望我今天設計的活動能給孩子帶來歡樂,讓每個孩子體驗快樂!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親親長頸鹿》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下學期,《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兔子和長頸鹿為角色,講述了一個長頸鹿阿姨助人為樂的故事,特別是小兔子們親親長頸鹿阿姨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親親老師的小手或者臉蛋來表示他對老師的喜愛之情。又考慮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年齡小,個個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友愛互助的品質,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長頸鹿的認識。

2、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清潔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友愛互助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説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説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a)教學具的準備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

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i。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小兔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小兔這一遊戲角色中;根據故事,我佈置了小河、森林等情境以及道具長頸鹿,這是為幼兒在情境中游戲,並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音樂,是為了進一步營造遊戲的氣氛而準備的。

ii。知識上的準備我讓幼兒先認識長頸鹿,瞭解了長頸鹿的基本特徵。幼兒練習過爬及滑這兩個基本動作。

(四)説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説又不知該怎樣説,即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説話的'機會。

(五)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温法等。i。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小兔子馬上要去參加演出了,又過不了河,這讓幼兒覺得多麼着急啊,他們會主動地想出各種方法過河。當他們真正過了河,參加了表演,這種心情和我們以往用圖片江湖上,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ii。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善良、可愛的兔子形象,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iii。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小兔子應該怎樣過河呢?我們該怎麼感謝長頸鹿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遊戲聯繫法等學習方法。i。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ii。遊戲練習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七)活動程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交代角色,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2、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3、完整講述故事。4、表演歌曲《春天》。

(a)交代角色,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將小朋友的角色交代清楚,並直接告訴他們要去參加“動物聯歡會”了,小朋友們最喜歡去參加表演了,所以,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1、我們應該怎麼過河?2、長頸鹿阿姨怎麼幫助我們過河呢?(和長頸鹿阿姨一起討論後,小朋友們按照討論出的辦法過河)3、我們怎麼感謝長頸鹿阿姨?(大家一起親親長頸鹿)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中體會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這一環節通過提問、遊戲,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説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故事中小兔子塗上口紅去親親長頸鹿這個教具存在着不衞生的因素,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故事的後半部分進行了一些修改。這樣既避免了衞生問題又激發了幼兒的擴散性思維,讓他們知道原來不只是嘴巴才可以親的。

(c)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通過回憶的方式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長頸鹿阿姨為什麼笑得那麼開心?你幫助過別人嗎?幫助別人後你的心裏是怎麼樣的?通過談話讓幼兒懂得友愛互助是能給大家帶來快樂的。

(d)表演歌曲《春天》

這個環節是根據故事內容而設計的,它既可以讓故事的情節發展得比較完整,又可以滿足幼兒的表演慾望,並能讓幼兒在表演中充分地抒發他們的快樂情感,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歷年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4

教材分析

《小熊請客》選自北師大出版社二年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的第六課時.4的乘法口訣。他是在學生學習了5、2、3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在這裏用“小熊串紅果串請客”這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4的口訣做準備。在推導4的乘法口訣時,採用實踐探索法,讓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學得有親切感。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總結出口決特點。

根據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色,確立本節課的活動目標為:

一、活動目標

1、感受操作活動的樂趣,嘗試與同伴配合操作材料。

2、在遊戲中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和一樣多。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用語言表達多少和一樣多的數量關係。

二、準備

1、對應的兩個物品(碗、勺、盤、叉等)若干組。

2、貓、狗、猴、兔及魚、骨頭、桃、蘿蔔若干套。

3、小熊頭飾一個。

三、重難點

學習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和一樣多。

四、設計思路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一對應,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發現一一對應的方法,並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去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多、少和等量關係。一一對應地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係是一種不經計數比較的前數概念,因為它並不依靠對數的理解,相反,它是這種理解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活動中教師不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

整個活動就是一次角色遊戲,教師和幼兒在遊戲的互動中通過幫小熊準備客人的食物和餐具來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完成重難點的掌握。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該如何做,而是引導幼兒在寬鬆、愉快的情景氛圍中自己解決問題,努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五、活動過程

1、創設氛圍,引出活動。

教師以小熊的口吻:我今天請客,客人太多,不知道食物準備夠了沒有。想請大家來給我幫忙,行嗎?

2、幼兒操作,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

(1)交代要求:你們幫我看看哪一樣食物不夠,記在心裏。然後告訴我:這些食物少了什麼?多了什麼?還是一樣多呢?你是怎麼發現的?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3)集體檢查:什麼食物少了?你是怎麼發現的?

(4)教師小結,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記錄結果。

3、小組操作,感受一一對應的方法。

(1)交代要求:客人就要來了,餐具還沒整理,你們再幫我理一理吧。看看有沒有少了什麼?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討論:哪一件餐具少了?那一件多了?

4、請幼兒吃“點心”,感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小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對身體各器官逐步產生探索興趣。然而,幼兒對身體器官的認識還很膚淺,愛護身體、保護自己的經驗又比較缺乏,此活動的進行,可以使孩子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處,對自己的小手感興趣並萌發保護小手的意識。

2、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長大的,家長包辦替代和過度寵愛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通過此活動能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幹,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有水平,我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許多事情。

(2)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

(3)幫助幼兒初步掌握保護手的方法。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動教育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引導幼兒通過活動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許多的事情。

活動的難點為: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出手能做許多事情。

活動準備:根據小班幼兒喜歡玩玩具這一特徵,為幼兒準備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有積木、橡皮泥、串珠等。

二、説教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能夠給幼兒帶來許多樂趣。小班的幼兒年齡小經驗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動中多處採用模仿遊戲,如:組織幼兒一起用手變魔術、做手指遊戲等,在遊戲中使幼兒自然習得對手的認識,知道了手能做許多事情。

2、談話法:所謂談話法,就是圍繞活動內容,通過教師提問,引導幼兒回答的一種方法。由於幼兒年齡小,經驗少,在引導幼兒認識小手時,就通過以教師為主,幼兒為輔的談話,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圍繞我的手上有什麼,我的小手本領大,怎樣保護手等問題,師幼進行談話、討論,達成共識完成教育目標。

三、説學法

經驗感知法:由於小班幼兒的經驗缺乏又喜歡模仿,容易在經驗分享中產生人云亦云的現象,如在討論小手會幹什麼時,一個幼兒説我的小手會刷牙,其他的幼兒也會跟着説會刷牙,幼兒的思路打不開,就不能較好地完成教育目標。所以我為幼兒準備了不同的玩具,通過幼兒的實踐操作,拓展幼兒的經驗,再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幼兒的思路就會打開,經驗就能較好的分享,知道手會玩很多的玩具,會做許多的事情,並能嘗試着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能夠有效的化解難點,突破重點。

除經驗感知法外,遊戲法也貫穿於活動始終,有趣的小手變變變,引發了幼兒的興趣;討論法、談話法引領幼兒認識手指的名稱和作用;經驗感知法的運用使幼兒在遊戲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許多的事情;通過傾聽教師講解、回答問題,孩子認識到手能做許多的事情,瞭解了保護小手的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本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包含健康領域、科學領域的內容,我採用猜謎語引入--師生討論--探索感知--談話小結的教學流程,逐步深入,環環相扣,自然達成教育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活動活動開始,教師出示手型玩具導入活動。

2、在中間環節,通過觀察、比較、遊戲等形式,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小手。

教育不能通過灌輸來進行,必須通過幼兒自己的活動來進行,通過觀察、比較、遊戲等形式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一雙手,有手心手背手指頭。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通過玩遊戲操作,使孩子在探索中自己發現手能做許多的事情。

3、通過讓幼兒討論。從而懂得了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

4、最後以歌表演:小手爬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6

活動名稱:吃火鍋

活動目標:1、喜歡聽故事,樂意嘗試仿編故事。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在模仿中體驗一起玩的快樂。

活動重點:嘗試仿編故事,能和別人説的不一樣。

活動難點: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其樂融融。

環境與材料:

l經驗準備:

1、在小社會中重點引導“小菜場”活動,熟悉各類菜名,對葷蔬菜有初步的瞭解。

2、每個孩子在家都有過吃火鍋的經歷。

l材料準備:

1、廣告紙上剪下的各種食物圖片。

2、圓形鐵盒7個、各種食物仿真玩具、紙杯、碟子、筷子、小勺

3、實物投影儀、妞妞、爸爸、媽媽、火鍋等圖片

活動流程:

情景感知——→交流體驗——→遊戲遷移——→延伸

活動過程:

一、情景感知:

1、導入“今天妞妞家真熱鬧,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多媒體演示,欣賞故事:冬天的天氣真冷呀,爸爸媽媽説:“我們來吃火鍋吧。”媽媽説:“我喜歡吃青菜,火鍋裏要放青菜。”(邊説邊將青菜放入“鍋裏”)……爸爸——魚;妞妞——肉

3、問題:妞妞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的眼睛亮不亮,耳朵靈不靈。

l今天妞妞家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吃火鍋)

l火鍋裏有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是誰愛吃的?(引導幼兒學説故事中的話)

二、交流體驗:

1、過渡:火鍋可真好吃,裏面的菜又多,吃着又暖和,我也很想吃火鍋。瞧,今天我也帶來了火鍋。沈老師説“我喜歡吃香菇、蘿蔔和貢丸,火鍋裏要放香菇、蘿蔔和貢丸。”誰也想來和我一起吃火鍋的,一定要把你喜歡吃的菜的名字説出來,才能把菜放近火鍋裏哦。

2、個別幼兒上前示範演示。

要求①幼兒説出要吃食物的名稱後才

能將相應的菜放入鍋裏。

②能説完整話“我喜歡……,火鍋裏要放……”

③鼓勵幼兒説的和故事裏的、和別人説的不一樣。

3、老師結合幼兒的表現用故事中的語言小結:天氣真冷,沈老師説……

三、遊戲遷移:

1、問題:你們喜歡吃火鍋嗎?為什麼?(引導幼兒説説吃火鍋的心情——暖暖的、熱熱鬧鬧的)

2、小結並過渡:原來吃火鍋是件這麼快樂的事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把大家喜歡吃的食物放在一個鍋裏,大家一起吃,親親愛愛、熱熱鬧鬧,而且菜總是熱熱的,不會冷掉。你們想吃火鍋嗎?

[page_break]3、過渡:人太多了,我們就分成7個家吧。蘋果家、桔子家……家的名字有了,那先來商量一下,你做這個家裏的誰?(以組為單位,幼兒相互商量所扮演的角色)

4、“家裏的人挺多的,所以在把吃的東西放進火鍋裏之前先要像我們剛才吃火鍋那樣説説自己喜歡吃什麼,把什麼放進了鍋裏,否則鍋裏的菜太多了,等一會兒你會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的。”走,讓我們一起回家吃火鍋咯!

5、幼兒遊戲,教師巡迴觀察並適時指導。

l不開口的幼兒:教師多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幼兒開口説一説。

l能力一般的幼兒:引導幼兒將多種菜名在一句話中説出,如爸爸喜歡吃青菜、粉絲、雞爪,火鍋裏要放青菜、粉絲、雞爪。

l能力較強的幼兒:嘗試着在自己喜歡的食物上關注“家人”的喜好,會將同伴的話編進故事中。

6、分享:以組為單位,交流分享:如“請蘋果一家來介紹一下”

形式:一組內能力弱的説説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喜歡吃的菜、在火鍋裏放的菜;能力強的,將一家人的行為編成故事。

四、延伸:

在區域活動內投放,並開展美術活動“吃火鍋”,利用各種材料和替代物豐富火鍋內的食物。

活動亮點:

幼兒對活動

的熱情、主動的參與;在活動中勇於表現,大膽的表達;由此可見本次活動是較為成功的。

l教學內容來源於生活,注重活動是在幼兒的已有經驗上的建立,真正體現“尊重幼兒”“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因為“吃火鍋”的內容是小班寶寶所熟悉的,又因為與實際生活的的緊密聯繫——冬天到了,在家裏經常會吃火鍋。因此在活動中,孩子們會爭先恐後的説,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這種積極調用自己已有教研的過程,正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體現,與二期課改精神所要賦予我們的。

l活動是教師為幼兒學習、發展搭建的平台,幼兒才是活動中的主體。縱觀整個活動,孩子們在其中有許多的亮點之處是老師在預設活動中沒有想到的。這並不是説老師的預設活動沒有價值,相反的,如果一次活動,孩子的所有反應、行為與老師的預設相一致,那麼孩子的“創新”又如何得以體現?如文靜這個“媽媽”在遊戲後會説“我把喜歡吃的雞腿給寶寶天淇吃”,這樣的語言表達不僅是對故事內容的仿編,也是孩子積極思維的呈現,同時這種“及他”的情感更是作為小班寶寶難能可貴的精神體現。

由此思考:教學活動不在於老師教給孩子什麼,而是孩子在老師預設的活動中;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互動,在集體的交流、展現中,將個人的經驗化為集體的經驗;在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與環境的互動中每個幼兒有所獲得,有所發展。

思考:

“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二期課改的精髓,於我,在思想上有了這樣的認識,但如何將這種意識轉換成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實踐,還需要我在今後的各種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反思。

不足:

作為一個引導者,老師將關注更多的放在目標的達成上,因此在活動中未能更好的根

據幼兒的現實表現,將更多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有機融合。如在遊戲時,發現孩子用手抓起“鍋”內的食物時,老師只是用情景性語言對這名幼兒進行引導,導致在觀察中發現其實這是個比較共性的問題,但也沒有及時的在集體中交流,失去一次很好的與生活經驗相整合的教育時機。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7

(一)説教材

説教材內容就是通過分析所選活動主題的內容特點,指明它在整體或主題網絡教學中的地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説清楚此次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及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內容。要説明教材選擇是從當時、當地幼兒羣體的需要而準備的,如果在選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兒園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説明,以此來發展幼兒園的本園課程。活動內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動內容應包含教材,但不侷限於教材,幼兒園裏的説教材不單指説教材內容,還包括説幼兒的情況分析、説教學目標、説活動準備。

説幼兒現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為習慣,意志等發展狀況。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的終點。説教育目標時要先説主題目標,再説本次活動目標,主要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綜合地表達出來,並能體現主題的教育要求,最後説確立此目標的依據。

説活動準備,包括活動前的準備(家長工作、社區協調、環境創設、資料收集、幼兒園活動等),活動中的準備(即有關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等)。活動準備是為讓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指導幼兒的.途徑,説教法主要説明在本次活動中將採用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這樣做的原因,要着重説明自己其中獨創的做法,特別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

説教法就是 教師要説明“怎樣教”、“為什麼要這樣教”的環節。

活動用什麼教學形式及方法,是集體的、分組的還是個別進行的,更要説清為什麼用這種形式方法、教師如何指導、為什麼要這麼指導等。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尺度也不同。

(三)説學法

説學法就是説明幼兒要“怎樣學”、“為什麼這樣學”的環節,教師要説出教給幼兒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幼兒哪些能力。

(四)説活動過程

説活動過程是説課的重點部分,它反映着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 只有通過對活動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活動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説活動過程就是説明整個活動的流程,即各個活動環節的實施過程。

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要進行延伸,教師也要説出怎樣延伸活動、延伸的作用、為什麼要延伸的依據。

展示課件時還要簡述自己設計、製作的思路和過程。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8

一、説活動設計

1、《綱要》中要求小班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健康活動《橡皮膏小熊》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小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對身體各器官逐步產生探索興趣。然而,幼兒對身體器官的認識還很膚淺,愛護身體,保護自己的經驗又比較缺乏,此活動的進行,可以使孩子認識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強身體鍛鍊,熱愛運動,學會自我保護。

2、幼兒情況分析,此活動是小班上學期的第二個主題的活動,孩子都是九月剛入園的小班新生,他們從原來的生活,一下子融入到集體生活中,需要一個適應教育的過程。特別是自理能力方面,需要很好地引導加強。《橡皮膏小熊》這個故事既來源於幼兒的實際生活又很讓幼兒感興趣的健康活動,可以教會幼兒在參與集體活動中如何用小手保護自己,並鼓勵幼兒多參與運動。

二,説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現有水平,我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為:

(1)能通過故事瞭解小熊受傷的真正原因,知道在運動時要注意安全。(重點)

(2)初步掌握保護自己的方法,會辨別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危險的。(難點)

(3)能夠愉快安全的參與遊戲活動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目標,完成教學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幼兒平時在遊戲中危險動作和安全動作的照片、橡皮膏小熊、掛圖第4號、故事磁帶

2幼兒已玩過拋接球,跑步,攀爬的遊戲,事先讓孩子們瞭解“接”“扶”“爬”的動作

四,説教法

講述法:如何教幼兒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我,我就採用幼兒最喜愛的小動物以及愛聽故事為切入口,通過幼兒認識的動物和教師講述故事,

談話法:運用與幼兒的談話,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圍繞小熊都做了些什麼運動,為什麼會貼滿橡皮膏,引發到如何保護自己等問題。

模仿遊戲法:由於小班的幼兒年齡小經驗缺乏且好模仿,為了鞏固幼兒在活動中所瞭解的自我保護方法,因此在活動中我採用模仿遊戲,如:小熊怎樣做,它的鼻子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幼答:用手接皮球,鼻子就不會被撞的又紅又腫了。幼兒在回答小熊時,自己也獲得經驗的鞏固。

對錯辨別法:觀察照片內容,在教師的講解引導下能夠辨別照片中幼兒行為的對錯,豐富自己的安全知識。

五、説學法

情境法:根據幼兒經驗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弱等特點,我就通過簡短的動物名稱介紹,讓幼兒認識故事中的角色,而故事中的劇情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當小熊受傷流血孩子們會難過;見到小熊摔倒孩子們會緊張。

遊戲法也貫穿於活動始終,請你告訴小熊應該怎麼做;

談話法引領幼兒瞭解故事中的角色;

經驗感知法的運用使幼兒通過現實與故事相結合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六、説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將整個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1、情景導入,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故事的主角橡皮膏小熊的.出現,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為什麼它的身上會有那麼多橡皮膏?激發孩子們解答疑問的想法,師趁機引出課題。

2、理解故事,知道故事的主要內容

這裏為解決本活動的重難點,我採用了講述法,通過講述故事讓幼兒瞭解;接着我通過仔細看,小熊哪些地方受傷了,他為什麼會受傷呢?看圖講述故事,瞭解貼橡皮膏的真正原因;通過幫一幫的能力所及,讓幼兒幫助他人,從而自己獲得經驗感知。

(1)小熊哪些地方貼上了橡皮膏?

(2)鼻子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3)臉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4)屁股上怎麼會貼上橡皮膏的?

3、引導幼兒模仿“接、扶、抓”的動作,瞭解它的危險性,知道怎樣做才不會受傷。

教師:小熊愛運動卻不會保護自己,受傷的小熊朋朋心裏很難過。請你們告訴小熊:

(1)小熊怎樣做,它的鼻子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2)小熊怎樣做,它的臉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3)小熊怎樣做,它的屁股上才不會貼上橡皮膏?

教師打開錄音:“小朋友謝謝你們幫助了我,我以後再也不做橡皮膏朋朋了。”

4、看照片,找錯誤,鞏固經驗,讓幼兒的自我保護方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教師出示平時捕捉到孩子們在遊戲中有危險動作的照片,讓幼兒找出自己不對的地方,在討論中鞏固自我保護的正確方法。

七、拓展延伸

師再次出示橡皮膏小熊,(以小熊的口吻):小朋友們,今天我學會了怎樣玩是安全的,你們記住了嗎?那我們去玩吧!

(師扮演小熊,帶領幼兒去户外活動場進行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鞏固自我保護的經驗)

附故事:橡皮膏小熊

小熊有許多好朋友,它最喜歡和好朋友一起做遊戲了。

第一天,小熊和小狐狸一起玩皮球。小狐狸把皮球拋給了小熊,小熊沒有用於去接,“咚”的一聲,皮球碰在了鼻子上。鼻子碰得又紅又腫,小熊“嗚”地哭了起來。小狐狸連忙説:“別哭別哭,貼上膏藥就不痛了。”説着,小狐狸就在小熊的鼻子上貼上了橡皮膏。

第二天,小熊和小花貓一起滑滑梯。小熊沒有扶好扶手,一下子從上面滑下來,“咚”的一聲,屁股撞在了地上,被撞得又紅又腫。小熊“嗚”地哭了起來。小花貓連忙説:“別哭別哭,貼上膏藥就不痛了。”説着,小花貓就在小熊的屁股上貼上了橡皮膏。

第三天,小熊和小猴子一起爬攀登架。小熊沒有抓緊攀登架,摔了下來,“咚”的一聲,膝蓋撞在了地上,撞得義紅又腫。小熊又“嗚”地哭了起來。小猴子連忙説:“別哭別哭,貼上膏藥就不痛了。”説着,小猴子就在小熊的膝蓋上貼上了橡皮膏。

小熊的鼻子上、屁股上、膝蓋上都貼上了膏藥,小夥伴們都説:“哎呀,小熊變成‘橡皮膏小熊了。”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9

《小小手》是一首以幼兒生活經驗為主,動作體驗性強的詩歌,起初我將目標定位為:

1、在觀察圖片中理解兒歌內容,並在朗誦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2、體驗有節奏地朗誦兒歌的樂趣。

活動開始我出示了很多拍手、拉手、穿衣服、扣鈕釦、洗臉、刷牙、梳頭、畫畫的照片,以圖片猜一猜的形式導出活動,讓幼兒在此環節中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因為詩歌的內容都源於幼兒的生活,所以,孩子們很快就進入到我所創設的環境中,並用動作模仿表演出相應的詩句,然後在幼兒理解照片所表達的意思之後,將照片作為圖譜的形式呈現在他們面前,通過圖譜幫助幼兒學習整首詩歌,第二環節中則運用了雙響棒的形式讓幼兒的朗誦更加有節奏感,從而體驗有節奏朗誦詩歌的樂趣。第三環節則用遊戲變一變的的形式,將幼兒創編的詩歌用照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先用部分圖片替換詩歌中的圖片,為幼兒提供一個創編的支架,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撤離支架,以“你做我猜”的遊戲,進行深層次的仿編。第一次執教下來發現:通過第一環節的鋪墊,孩子們很快就理解了整首兒歌,但是在體驗有節奏朗誦時出現了一些困難,活動中雙響棒的運用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孩子們看着圖譜雖然能跟着老師念下去,但是所有的圖譜在他們看來還是較為的零散,還有就是創編的問題,雖然我提供了一個支架,讓幼兒依託這個支架的進行初步的仿編活動,但由於所提供的圖片太少了,而且一開始創編的內容比較多,所以這一環節中幼兒的表現離預設的目標還有一點的距離。

根據第一次出現的問題,我對活動作了相應的`調整:第一環節中增加了幼兒説説小手會做的事情,讓幼兒先回憶已有的經驗,説説小手的本領,為後面的兒歌學習、創編詩歌做鋪墊。第二環節中則將原來的雙響棒改成小手有節奏的拍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第三環節適當的降低了創編的難度,重點讓學説XX、XX和XX這一句型。可以説第二次活動幼兒的表現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同樣發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如這首詩歌內容動作體驗性強,通過教師肢體語言引導,讓幼兒在行動中理解、記憶整首詩歌,還有創編時有連續動作的詩句,比較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等等,我想這些問題還有待更多次的嘗試和探索,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摸索前進,不斷的總結出一些適合幼兒詩歌學習的經驗與方法。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0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同仁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綜合活動《香蕉香蕉變變變》,這個活動是我根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小班上冊中“好吃的水果”這一主題,自己創設的與主題緊緊相扣的、與幼兒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養了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與環保意識的一個綜合活動。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種--香蕉為主體,之所以選它,因為它是水果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孩子們又比較熟悉的,實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且融入遊戲,又有幼兒親身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能用語言和動作表現出香蕉的獨特外型、與眾不同的吃法及與眾不同的口味,這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他們喜歡直觀的、真實存在的東西,需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

3、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齡的幼兒對吃的、玩的東西很感興趣。為此,我們常常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巧妙地將教育目標藴含其中,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中獲得有益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親身體驗的部分。目標為:

1)通過遊戲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

2)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初步的環保意識。

4、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這個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其滲透了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及社會、健康領域等方面的內容,但活動的重點仍以語言領域的想象和表達為主,主要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難點在於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交流、感知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

對於突破重點所採用的方法: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5、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

1)香蕉若干(多於幼兒人數);

2)方紙盒一隻,濕毛巾若干;

3)幼兒分組呈半圓形分佈做。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直觀法這裏使用的是演示法,通過演示變換實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香蕉有它獨特的外型特徵,又好吃,又易剝,對小班幼兒來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給孩子們不斷想象的空間;結合教師的變換操作及幼兒的親身體驗,動靜結合,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便於幼兒理解,易於記憶,從而是孩子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以一根遊戲主線--”香蕉香蕉變變變“貫穿始終,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4、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要是讓幼兒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徵,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的想象結果;第二次是讓幼兒吃香蕉,幼兒在剝一剝、嘗一嘗、看一看,説一説中獲得感知,初步瞭解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啟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説一説、做一做等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注意傾聽,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説:“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環節後半部分我鼓勵幼兒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在分享活動中,我又充分給予幼兒嘗試自己剝香蕉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四、説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這一部分是為了引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一開始,我就出示一個方紙盒,用神祕的語氣提出問題:“小朋友,這個盒子裏面有一樣好吃的東西,它的樣子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你們猜猜是什麼?”問題中表示香蕉特徵的語句,如: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教師在表述時語速要慢,咬字要清晰,這樣才能引導幼兒仔細傾聽,並結合以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有意識地猜出老師問題的答案。然後,我再從盒子裏把香蕉拿出來,展示給他們看,肯定他們,給予他們自信和鼓勵,既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又激發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基本部分這一部分我通過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在。一開始,我就抓住幼兒喜歡遊戲的特點開始提問:“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香蕉,它會變魔術,你們信不信!”這樣一説,孩子們肯定會覺得很新奇,不管他們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經開始變了,很自然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你們看!香蕉開始變了,變變變--(教師輕輕地把香蕉往下彎),你們看它這樣像什麼?”孩子們結合以又經驗發揮想象並大膽表達,也許有的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教師可以運用啟發聯想法,引導幼兒去想象,對錶達能力較差的幼兒要及時鼓勵和肯定,並允許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示。香蕉在這一環節當中有三種變化,教師在每種變化後,都要給孩子們充分的想象和表達時間。在最後一種變化後(即香蕉豎起來時),教師加入了師生互動:“請你們跟老師一起打電話吧!”。最後,還給了幼兒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香蕉除了可以當作電話外,還可以當作什麼?請你們每人拿一隻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好嗎?”這樣,孩子們就全都動起來了,他們自己想,自己做,還可以學別人説,學別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

結束部分這一環節是一個分享過程。首先我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讓我們剝開香蕉,看看剝開後的香蕉像什麼?”這裏幼兒嘗試自己剝開香蕉皮,對動手能力較差的,不會剝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幫助。然後讓幼兒觀察、想象剝開的香蕉像什麼?最後和幼兒一起分享:“下面請你們一邊吃,一邊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感知、交流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教育幼兒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廢紙簍。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內容體現了直接興趣性,根基性,活動性、整體性和發展性。

活動組織遵循了相互作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體與集體互動、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原理,始終以動靜結合融入的形式展開,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易於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實踐中接受。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1

一、 説教材:

1、分析教材的內容地位:

1)、在日常活動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捉迷藏”是小孩們喜歡的遊戲之一,尤其是小班的小孩,他們活潑好動,對此更是感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

2)、3—4歲的幼兒活潑好動,且是語言迅猛發展時期,但對方位詞的理解、掌握、運用對他們來説是有一定困難的,而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請你把玩具放到桌子上面”、“把盤子放到小桶裏面”等等,為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我想通過幼兒最喜愛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初步地學會運用方位詞,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3)、依據《綱要》目標中指出: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體驗表達中指出:積極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進行創造性地表現和表達,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對教材進行創編(最後一個環節),讓小孩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活動中,我以遊戲的形式貫穿活動始終,採用多媒體教學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獲得發展。

2、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和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制定了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發展的4個目標:

1)、通過遊戲讓幼兒理解、掌握方位詞,並初步學會正確、靈活運用。

2)、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進行創造性地表現和表達。

3)、採用遊戲的形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共享遊戲的快樂。

4)、通過遊戲讓幼兒懂得要聽媽媽的話,做個懂事、聽話的好小孩。

3、活動的重點、難點:

1)、重點:根據《綱要》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此活動的重點是幼兒能正確地運用方位詞表述出小動物所在的位置。

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是: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利用“找朋友”的遊戲,初步感受方位詞;再通過“找小貓”的遊戲,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尋找小貓所在位置,掌握、理解方位詞,從中建構了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從而讓重點得以解決。

2)、難點:是能在創造性的遊戲中靈活的使用方位詞並能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表述。 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是:為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活動氛圍,採用鼓勵、表揚、引導以及個別指導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象、表現,從而使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在遊戲中讓難點得以解決。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所運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體驗性等。

二、説教具、學具:

1、 知識經驗的準備: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環節,初步讓幼兒感受方位詞,並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2、物質準備:

1)、多媒體電腦課件、錄音機、磁帶(音樂磁帶和錄有教師講話的磁帶)

2)、課前與幼兒一起玩毛絨玩具,並讓幼兒記住它們的名字。

3)、創設遊戲的環境:將毛絨玩具藏到活動室各角落。

4)、為幼兒提供各種藏身的道具。

三、説教法、學法:

1、教法:

1)、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啟發提問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觀察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説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的始終,再加上形象、生動、直觀的課件,讓小孩們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2)、在教學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將各個領域中的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語言活動中滲透“識字”教學;在找小貓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數的概念;在最後的一個環節中,感受體育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等。

3)、另外,此活動是老課新上,活動的結構是遞進的關係:興趣—遊戲—創造,即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利用遊戲的形式學習方位詞,解決重點;最後在創造性的遊戲中讓幼兒的情感表現、語言表達、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與提高。

2、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遊戲操作法、觀察法、歸納法來獲得知識。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創設了遊戲的情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嘴説、動腦思考、用動作表現,從而全身心地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創造性遊戲中,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情以及與同伴合作表現出自己所藏的位置,充分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四、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3分鐘)

遊戲“找朋友”:

教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班來了幾位小客人?(4位)咦?他們到哪去了?讓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看看他們藏在什麼地方?”

此環節中,幼兒在課前已經認識了毛絨玩具,利用“找朋友”的形式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遊戲,體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在交流中初步學習使用方位詞,如在……上面、在……下面、在……裏面、在……後面等,此遊戲可進行兩遍。另外在這其中將數學知識滲透在活動中,通過找一找、數一數,讓幼兒感知數的概念。

2、欣賞課件,以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學會正確使用方位詞。(5分鐘)

教師:“聽,誰來了?(貓媽媽)引導幼兒聽錄音,教師提問:“貓媽媽為什麼那麼着急呀?它的小寶寶到哪裏去了呢?”

教師引導幼兒觀看課件,幫助幼兒理解的內容,並用啟發式的語言進行提問,以引導幼兒掌握、理解方位詞。

在這一環節中,課件的展示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通過找小貓,讓幼兒理解、掌握了方位詞,而且在這其中,讓幼兒的情感得到發展,懂得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

知道不應該到處亂跑,在家中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小孩。另外,在找小貓的過程中,貓寶寶的名字藏在其中,滲透了識字教育。

3、 遊戲活動:(7分鐘)

1)、遊戲:捉迷藏

教師:“現在我是貓媽媽,你們是貓寶寶,讓我們一起來玩“捉迷藏的”遊戲好嗎?”(聽音樂進行遊戲)

教師將角色轉變,以媽媽的角色貫穿遊戲始終,與小孩們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並提出遊戲的規則(聽音樂開展遊戲,利用道具讓寶寶藏起來,當媽媽找到後寶寶要迅速的告訴媽媽自己藏在什麼地方),遊戲中教師注意聽幼兒使用的方位詞是否正確,及時引導、糾正。 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幼兒通過遊戲的形式練習正確、靈活的運用方位詞,通過與老師遊戲,幼兒的情緒十分高漲,為下一環節打好基礎。

2)、創造性遊戲:

教師啟發引導幼兒用動作來表示出自己藏在什麼地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還可啟發幼兒與同伴合作進行表現,要求幼兒不光用動作、表情來表示,而且還要用準確、恰當的方位詞進行表述。

在此環節活動中,幼兒有模仿、有創新,不僅鞏固了幼兒對方位詞理解、靈活運用,而且讓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同時也讓幼兒體驗到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充分體現了自主、創造、合作的現代兒童的學習方式。

4、結束部分:

小孩們,玩了這麼長的時間天都快黑了!咱們該回家了,快到媽媽身邊來,可千萬不要走丟了,否則媽媽會很擔心、很着急的!(聽音樂離開)

5、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物體所在的方位,讓幼兒對方位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五、活動評價:

此活動的設計完全是從幼兒的實際出發,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這是一首短小兒歌,具有童趣和快樂風格,兒歌中“學小鳥”、“學小兔”、“學小魚”等活動又是幼兒學習生活再現,特別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因此,我選擇這首兒歌作為本次活動內容。針對小班幼兒學習特點,在整個活動中我突出強調遊戲性和趣味性。孩子們在模仿動物特徵遊戲過程中自然而然掌握兒歌內容。幼兒玩過程中,增加了與同伴、老師互動,而這個互動過程,也是我給孩子創造一個想説、敢説、願意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環境。

二、説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分析,我為本次活動制定兩條教育目標。第一,通過學學、做做、看看、説説等活動理解兒歌內容,初步學説兒歌。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是語言教學中重點,因此,理解兒歌、學説兒歌應是本次活動重點。第二,能大方表演和回答問題。

三、説教法

首先,本次活動通過讓幼兒學學、做做、看看、説説等活動,變被動記憶為主動探索,使幼兒在玩玩樂樂中理解、感受兒歌;其次,通過先進教學手段——課件演示,使幼兒對兒歌有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能初步學説兒歌目。

四、説設計

活動第一個環節:幼兒自由選擇道具:小鳥頭飾、小雞頭飾、小魚頭飾、小兔頭飾在輕快音樂聲中游戲,教師在活動中是幼兒遊戲夥伴,和幼兒一同遊戲並隨時啟發引導幼兒:“你戴是什麼頭飾?在幹什麼?”。幼兒在愉快遊戲中便理解了兒歌。

活動第二個環節:幻燈片展示。我設計了五張符合兒歌內容幻燈片,展示過程是幼兒再次欣賞、理解、記憶過程。

活動第三個環節:師生互動,朗誦兒歌。

1、幼兒戴上頭飾,按角色輪流朗誦並表演兒歌。

2、集體完整朗誦兒歌。

3、結束:讓幼兒變成快活鳥飛出活動室。

在這一環節中採取分角色表演和完整朗誦方法,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表演兒歌,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掌握了兒歌內容。同時我還多采用賞識激勵法,比如:表揚幼兒聲音好聽、動作做好看、送給幼兒一個大拇指或者抱一抱幼兒。教師每一句鼓勵語言、每一個鼓勵動作都會使幼兒感到輕鬆、愉快做到寓教於樂。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使幼兒語言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使幼兒感受到了語言優美,受到了語言藝術薰陶。

附兒歌:

快活得像小鳥

我學小鳥飛飛,我學小兔跳跳,

我學小魚游泳,我學小雞嘰嘰,

在可愛幼兒園裏,我快活得像小鳥。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3

一、首先就本課題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這是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中的一節音樂的韻律活動活動,活動當時正值“六一”期間,也剛好是我們最近正在進行的話題“六一”兒童節中的一節課。韻律活動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綱要》中指出,在韻律活動中,小班幼兒重點根據音樂做上肢或下肢的簡單基本動作和模仿動作,跳簡單的集體舞蹈。

這個《開火車》是一個邀請舞的遊戲,小班幼兒喜歡遊戲,在遊戲中,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同時能夠體驗到與同伴遊戲的快樂。而在之前的早操中,我們小班年級組也曾經做過《開火車》的律動活動,我們發現小班幼兒對於開火車的活動非常感興趣,每次做到開火車的律動時興致都特別高,幼兒對於開火車的相關動作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這也為今天的《開火車》活動累積了一定的經驗。

《開火車》一直以來是小班幼兒非常喜歡的遊戲,在早操、户外遊戲等環節幼兒都可以接觸到,而此次活動的創新之處是將開火車這樣的形式引用到了音樂遊戲中,選用了我們班上幼兒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邀請舞的形式,在活動中一方面感受了遊戲的樂趣,另一方面也體驗了與同伴共同舞蹈的喜悦之情。邀請舞這樣的形式需要全班幼兒的共同配合和參與,也提高了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參與性。

二、活動目標的提出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綱要》中明確提出,目標應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學習模仿動作“開火車”,能跟隨音樂較輕快地做小跑步。

這一條目標主要注重幼兒的動作發展,讓幼兒熟悉“開火車”的動作,並且能夠根據音樂模仿開火車的動作,在開火車的動作中最主要的動作就是小跑步,在掌握了此項技能之後,再去進行之後的遊戲。

2.藉助遊戲的情境,瞭解邀請舞的動作及其轉換,初步明確“火車頭”和“車廂”所做的相同和不同動作。

這一條目標是在第一條目標幼兒掌握開火車的動作的基礎上,進行邀請舞的遊戲。在這條目標中,對於幼兒的動作技能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加大了動作的難度。

3.知道尋找空地方開火車,感受與同伴舞蹈的快樂。

這是一條情感目標,《綱要》中提出,在藝術活動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幼兒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而不應該把幼兒對於技能的掌握結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三、活動重難點分析。

這節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瞭解邀請舞的動作和規則,瞭解《開火車》這一邀請舞的順序:即開火車--招手邀請--跳動轉身變換車頭方向。而在這幾個動作中,我覺得對於幼兒來説比較難的就是“跳動轉身變換車頭方向”這一動作的部分,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部分,在跳轉身變換車頭方向時,車頭與後面當車廂的幼兒要同時向後跳轉180度,當車廂的幼兒越多,這個動作就越困難,因此在這個部分,也需要教師更多的指導與提示。

四、活動之前的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前,大多數幼兒都坐過或者看過火車,對於火車的基本特徵都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同時在以前的早操中,我們曾經也有《開火車》的律動,因此幼兒對於開火車的遊戲形式還是比較熟悉的,也是比較感興趣的。

一、活動過程的設計。

1.活動進場:在活動之前,我讓幼兒開小汽車進入活動室,為今天的開火車的遊戲做一個小小的鋪墊。由於這是一個音樂活動,因此在過程中我也強調音樂,幼兒開小汽車進場時,聽音樂給幼兒提示,讓幼兒聽音樂開始開汽車。

2.複習歌曲:複習歌曲的部分,我選擇的是幼兒前不久剛學的《好娃娃》這首歌,這首歌我們班幼兒都很喜歡唱,這邊我在複習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幼兒邊表演邊唱,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提問做了鋪墊。

3.創編開火車的動作:在這個部分,讓幼兒自由創編開火車的動作,提煉出其中比較典型的動作,引導幼兒重點去觀察手臂和腳的動作,注意手和腳的一起動作,並且幫助幼兒分析動作的'含義,創編好以後,讓幼兒根據教師的哼唱,集體做開火車的動作,對音樂的旋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4.學習邀請舞《開火車》:這部分就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對於邀請舞,我們班幼兒還是比較陌生的,之前也沒有相關的經驗積累,所以在講解規則的這部分,就需要特別的注意。我並沒有刻意的去講解規則,而是通過自己的示範,一邊示範一邊對於遊戲中需要注意的部分做重點的講解。在示範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動作變換的部分。在整個過程中,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和發現遊戲的玩法和規則。在教師帶領幼兒玩了一遍遊戲之後,幼兒對於遊戲的規則和玩法也就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就讓幼兒自己遊戲,教師在旁邊做觀察與指導,在動作轉換時做一定的語言提示,在這個過程中,也使所有幼兒都參與到遊戲當中。最後,幼兒開着火車走出活動室,整個活動也在遊戲中結束。從始至終,都以遊戲的形式貫穿活動。

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活動中的難點“原地跳轉180度”還沒有很好的解決,當參加遊戲的幼兒比較多的時候,還是比較困難。除此之外,由於活動時間的原因,整個遊戲只進行了一遍,幼兒的興趣都很高,似乎還都有些意猶未盡,因此今後我也將把這個活動延伸到日常的遊戲當中。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4

一、説學習需要分析

“幼兒關注和發現生活中的科技成果。”這個目標屬於科學領域的範疇。《綱要》中提出: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這裏提到了幾個關鍵詞:生活、熟悉,可見我們選擇的科技成果的內容應該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為幼兒所熟悉的。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選擇了“手機”,因為現在的家庭中至少有兩部手機,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機打過電話、拍過照片、玩過遊戲、聽過音樂,他們對手機有一定感性認識,教師把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手機作為現代科技成果有着自己獨特的功能,它相比於固定電話在外形上更為輕巧,攜帶方便,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在功能上比固定電話更為齊全,除了最大的功能:打電話外,還附加了照相機、攝像機、隨身聽、遊戲機、鬧鐘,甚至電腦的功能。但作為小班第一學期進行的教學內容,我選擇了幼兒最為熟悉的兩大功能:打電話與拍照入手,引導幼兒去關注和發現手機的其它功能,讓孩子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二、説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2、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三、説活動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使幼兒知道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

四、説活動難點:

學習打電話的方法。

五、説活動方法:

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

六、説活動準備:

固定電話一部、智能手機一部、手機圖片、視頻

七、説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手段,讓孩子瞭解手機的部分功能。(解決重點目標)

(1)、觀察比較固定電話與手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知道手機的功能之一:打電話。瞭解手機的特性:小巧、攜帶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它。

此處用到觀察法,好處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積極探索。

(2)、比較照相機與手機,並進行討論,瞭解手機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時用手機給寶寶們拍的照片進行引導。)

此處用到比較法和討論法,好處是學習的主動性強,不斷積極探求而推動活動進一步深入發展。

(3)、瞭解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打遊戲、聽音樂)

師:科學家可聰明瞭,他們發明的手機本領越來越大,除了可以打電話、拍照以外,你還知道手機有什麼本領嗎?(如聽音樂,可現場演示)引導幼兒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2、運用手機的最大功能學習打電話:(解決難點目標)

師:寶寶現在想不想爸爸媽媽,可是,我們在幼兒園,爸爸媽媽在上班,怎麼辦呢?(教師在這裏要注重情感的引導)

教師有選擇性地提供一組號碼的小圓點,讓孩子數數小圓點的數量,數對了,電話就通了,並讓孩子真實地與家長進行對話。

教師在小結時要提醒幼兒不能隨便打電話。

八、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繼續去關注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攝像、鬧鐘、上網等功能),進一步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變化。

九、活動思考:

1、能從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選材。我們對孩子的教學既要來自於生活,又能迴歸生活,為生活所服務,我所選擇的“手機”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孩子在家中經常接觸父母的手機,對它有一定的瞭解,陌生是因為手機中有許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為父母怕孩子弄壞自己的手機而不讓他們玩,所以這裏就有許多教師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注重各領域的結合。在第二環節中我設計了打電話,通過打電話遊戲,讓孩子初步感知點與數的對應,通過真實地打電話學習打電話的方法,在這裏,既注重了各領域間的整合,又培養了孩子的口語能力。

3、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除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外,還有其情感因素在裏面,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向朋友或家人表示問候,是人們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動設計中我注重了對幼兒情感的引導。

幼兒園小班説課稿15

本主題是圍繞大馬路展開的,讓幼兒在熟悉的活動中進行各項活動,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的事物,培養幼兒愛護公共財物,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我選擇這節課的目的在於更好的豐富幼兒的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知識,鍛鍊孩子的聽力及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讓孩子認識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灑水車等特種車,並知道它們的用途,記住110、119、120三個特殊的號碼。

在活動前,首先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在接送孩子的途中,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觀察各種各樣的車,並着重觀察一下特種車,激起孩子探索的慾望,師生共同準備各種玩具車、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的圖片或模型,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接觸所學內容。教師準備節奏歡快的背景音樂、馬路上各種車輛的聲音,特種車的警笛聲的錄音,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的頭飾若干。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特點,結合小班幼兒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認知能力,為了更大的擴展幼兒的知識範圍,我對本課做了如下設計:

首先,教師帶領幼兒做“開火車”的`小遊戲,很多幼兒在遊戲中會發出火車鳴笛等一些類似的聲音,藉此,教師趁機播放馬路上各種各樣特種車的警笛聲的錄音,並做出緊張的表情和表示這些車用途的肢體語言,音樂停遊戲結束後,將幼兒帶至散落放滿各種各樣玩具車、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圖片及模型的教學區,讓幼兒指認剛才在音樂中都聽到了哪些車在唱歌?着重引導孩子觀察特種車,教師在孩子身邊模仿其動作,使孩子對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從聲音到外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然後出示掛圖或模型,將幼兒注意力集中到所學內容上來,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引導幼兒:説一説:你在哪裏見過他們?它們怎樣唱歌?唱歌時會告訴我們什麼?為什麼它們要在馬路上唱歌?在這裏要告訴幼兒,只有警車、消防車、救護車才能在馬路上唱歌,因為警車是警察叔叔抓壞人用的,如果車開慢了,追不上壞人,壞人跑了就會做壞事的;消防車是用來救火的,如果消防車開慢了,火越燒越大,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而救護車是用來搶救病人的,更不能開慢了,所以警車、消防車、救護車都有非常重大的任務,它們唱歌是為了告訴大家:我有任務,很緊急,快讓開,請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在孩子較清晰的理解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可深入引導幼兒:什麼情況下這些車輛會在馬路上出現呢?又是誰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給他們這麼重大的任務呢?出示110、119、120電話號碼,讓幼兒知道110是警車電話,119是火警電話,120是救護車電話,同時要告訴幼兒這些電話不能隨便打。

活動延伸:通過遊戲《會唱歌的車》,讓幼兒每人戴一個頭飾扮各種特種車,教師結合課件或圖片講述某種車去完成一件事,扮演特種車的幼兒就模仿叫聲去執行任務。如:教師説:“兔子家失火了,請速救火。”由扮演小兔子的幼兒拿起火警電話119的圖片,扮119的幼兒就模仿發出消防車的警笛聲救火,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各種特種車與執行的任務一定要一致。

生活活動:在日常散步活動中,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設施、車輛及人們的活動,引導幼兒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身安全。

環境創設:在美工區張貼汽車圖片展覽及汽車模型展覽區。110、119、120等特種車掛圖及撥打的電話號碼標誌。

家長參與:請家長隨機的對幼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幼兒具有初步的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教學反思: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但是對於小班來説,既要讓他們記住活動內容又要保證安全還要活動的井井有條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始終都以語言來提示幼兒注意安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