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

來源:時代範 1.28W

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掏心掏肺把孫子帶到大,結果孫子上學後,卻跟自己不親近了。這讓一些當奶奶的很受傷,情感上根本接受不了,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

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1

想要孩子又沒時間帶娃,孩子出生之後媽媽要工作,帶娃的任務只能轉交給奶奶(或者是姥姥),媽媽們往往又是矛盾的。

很多上班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一天急急忙忙回到家,本想着抱一抱孩子,可是孩子卻根本不想要媽媽抱,嘴巴里一直嚷着要奶奶。

相信此時,媽媽們的內心都是一樣的:酸楚。

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不親,反而跟奶奶更親近,如果婆婆是個好婆婆,兒媳婦尚且能夠容忍,如果婆婆是個惡婆婆,處處跟兒媳婦作對,那真的會寢食難安。

1、孩子3歲之後,就會跟媽媽親近了嗎?

有人説,寶寶小時候跟奶奶親近,不跟媽媽親近沒關係,長大之後,孩子會自然跟媽媽親近起來,媽媽們大可不必擔心。

不知道這種説法的根據是什麼。

朋友小夏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好好工作,攢夠了錢,送孩子去上學,孩子未來會跟自己親近的,可是一直到孩子上國小,依然是跟奶奶親近,不管在任何場合都會喊出:“不要媽媽,要奶奶。”

這讓小夏非常難堪。

那個時候小夏才認識到:不要指望着孩子長大之後跟媽媽親近,孩子跟誰就會跟誰親近。

想明白之後,她果斷把孩子接回家,孩子也大哭大鬧了一場,處處跟她作對,她甚至動手打了孩子。

現在她的女兒14歲了,最親近的人是她,每次奶奶叫她過去住一個晚上,她都不情願,被奶奶罵“白眼狼”。

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
  

2、孩子誰帶,就跟誰親近,媽媽要調整好心態

孩子從出生以後開始,就是誰帶跟誰親近,不要妄想,孩子只是暫時跟奶奶親近,如果孩子一直跟着奶奶,那麼他最在乎的人就是奶奶。

對於新生兒同樣如此。

有人説,寶寶是能夠分辨出媽媽的心跳頻率的,所以寶寶最想要的那個人還是媽媽。

如果不是母乳餵養,小寶寶同樣是跟誰的時間多就會跟誰親近。

如果產後三個月,媽媽重新回到了職場工作,晚上回家喂寶寶吃奶,最初寶寶白天會哭鬧,時間長了,寶寶習慣喝奶粉之後,媽媽晚上回來寶寶會拒絕喝母乳。

小傢伙們就是這麼現實。

寶寶不管是跟媽媽親近,還是跟奶奶親近,都是自己家的人,如果媽媽可以調整好心態,樂觀地去面對,家人的最終目的都是培養好孩子,而不是爭着成為孩子最親的'人,那麼孩子跟誰親,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媽媽們也能保持一種好的心態。

最怕的一種情況是,婆媳之間有矛盾,孩子在婆婆的教唆下,只跟奶奶親,不跟媽媽親,媽媽們怨氣難平,寢食難安,如果真的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不如辭掉工作,先把孩子帶好。

3、姥姥帶娃的優勢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讓姥姥帶娃,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帶娃並不是一件好差事,一旦開始帶娃,老人就會受到限制,不能隨時看手機,不能看電視,每天除了做家務,就是帶孩子外出遛彎。

最初帶娃的時候,尚且可以堅持,時間久了,未免會覺得無聊。

雖然不是好差事,年輕媽媽們還是願意讓姥姥來帶娃,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方面是女兒和媽媽更加親近,女兒和媽媽之間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孩子跟媽媽親近,還是跟姥姥親近,女兒們不在乎;另一方面,兒媳婦和婆婆相處問題更多,一旦發生矛盾就容易形成心結,而女兒和媽媽同樣會有矛盾,但是母女沒有隔夜仇,第二天就從新開始了。

其實,不管是奶奶帶娃,還是姥姥帶娃,只要帶娃的原則是對的,帶娃的方向是對的,年輕人都應該多擔待,因為帶娃,真的很辛苦。

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2

當自己親手帶大的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離,老人會有怎樣的感受?

有一次去樓下散步,看到一羣老太太們在排練廣場舞,順帶聊天。有一位老太太抱怨道:“這孩子啊,還是媽媽好,我孫子是我一手帶大的,現在都不願意和我説話,就和媽媽親近。”

然後老人們便紛紛開始吐槽自家的一些糟心事兒,這廣場舞的排練是假,吐槽大會才是真。

恰巧,這位吐槽的老太太,她兒媳和彩蛋媽媽的同事。

從彩蛋媽媽那裏知道,原來,這老太太經常為難兒媳:

要麼嫌棄兒媳穿得太過花枝招展;

要麼數落兒媳教孩子不用心,孩子成績才一般般;

要麼責備兒媳不做家務,自己和兒子受累……

總之,雖然幫忙帶了孩子,但是絲毫不妨礙老太太對孩子媽的嫌棄。她兒媳也是看在她幫帶孩子的份兒上,很少與她爭執,反正自己在家的時間也不多。

但是,這和孩子不親近奶奶有什麼關係呢?

1、孩子越長大,為啥越不喜歡親近奶奶?並非不孝,真實原因值得反思

身邊類似的事情並不少,現在的老人,加入帶娃大軍,因為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所以,孩子和奶奶會格外親近。

從發展心理學上來講,孩子出生後,建立起的第一個依戀,是媽媽,這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但是,隨着媽媽上班,孩子和奶奶接觸的時間變長,這份依戀便會逐漸轉移到奶奶的身上。

因此,奶奶帶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對奶奶是非常依戀的。有時候甚至爸爸媽媽發脾氣,孩子不害怕,但是奶奶發脾氣,孩子就害怕。

那為什麼孩子逐漸長大後,對奶奶的依戀逐漸減少,甚至慢慢消失,不愛親近奶奶呢?孩子真的是白帶了、不孝順嗎?

並非如此,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所有的老人、父母深思。

孩子多大就跟奶奶不親了 第2張
  

2、主要原因:孩子開始明白是非,懂得辨別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並不是青春期,而是3-6歲。

這個時間,家長會發現,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按着孩子的想法來,孩子便會大哭大鬧。

在家長眼裏,這是孩子的“叛逆”。

但是,從孩子的身心發育來説,這只是孩子開始擁有自我意識,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會反抗家人的控制,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也正是這種現象,讓孩子開始學會“自我判斷”。孩子會觀察生活,再加上他接受到的三觀、教育,孩子逐漸開始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辨別誰是誰非。

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老太太,他們家的孫子雖然是老太太帶大的,但是媽媽也從未缺席孩子的成長,所以孩子的三觀是非常正的。

孫子看到奶奶長期對媽媽的“不尊重”,內心會逐漸從不明白,到知道對錯,再到憤怒。

所以,孫子之所以不親近奶奶,是因為奶奶對媽媽的不尊重。

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在3歲之前,照顧他的人,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但是3歲之後,父母便是孩子最願意模仿的'對象。這期間,父母給到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三觀、人生價值觀等等。

因此,若是老人發現,孩子長大後,在家庭成員出現爭執、態度不好的時候,孩子會維護他認為對的一方、不願意再親近自己的時候,老人也要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的問題。

孩子,其實是最簡單的,只要給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三觀,他們會堅定地站在“對”這個字上面。

3、次要原因:和奶奶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

老一輩的人,和我們這一輩的人,或許就已經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了,更何況是和孩子。

在小些的時候,只要奶奶準備好玩具,陪孩子一起玩,孩子會非常喜歡老人。但是,等孩子長大了,零食、玩具等等,對孩子的吸引力已經變小,孩子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孩子在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時,老人還停留在原地:關心的只是孩子的飲食、學習成績等等。甚至,老人為了孩子好,還會可勁兒地嘮叨:要孝順、要好好學習……這些話,聽父母説就已經膩了,再聽老人説,更覺得反感。

這時候,孩子和老人長時間待在一起,就會覺得非常無聊、想逃。

如果老人沒有和孩子住在一起,那麼孩子偶爾到了這個新的環境,可能並不會好奇,只會覺得陌生、無聊。

再大一些,孩子一提到去奶奶家,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拒絕。因為比起去奶奶家,孩子更願意和同齡的同學、小夥伴出去看個電影之類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