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吃蟲子嗎

來源:時代範 9.39K

不吃

蝗蟲吃蟲子嗎1

螞蚱是害蟲,吃草,或莊稼 蝗蟲(locust,grasshopper) 又名“蚱蜢”、“草螟”、“ 蟈螞”、“ 蚱螞”、“ 螞蚱”、“扁擔鈎”。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的總稱。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在山區、森林、低窪地區、半乾旱區、草原分佈最多。植食性。大多數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在嚴重乾旱時可能會大量爆發,對自然界和人類形成災害。

幼蟲能跳躍,成蟲可以飛行。大多以植物為食物。 蝗蟲的成蟲及若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

蝗蟲飛翔時,後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末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

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羣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這是螞蚱的一種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絃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蝗蟲俗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它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幼蟲)→ 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它的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還可看到兩隻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

蝗蟲吃蟲子嗎

吃蝗蟲防止蝗災

關於靠吃來解決蝗災危害早就存在了,而且做了許多努力,但似乎提倡吃這些蟲子是個艱鉅的任務,就本人而言真下不了口啊。

2004年,兩名澳大利亞農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處理一個巨大的蝗蟲羣,因為它們破壞了整個新南威爾士州的莊稼。

兩人鼓勵當地居民利用好(吃)蝗蟲羣提供的免費而豐富的蛋白質和營養,他們稱蝗蟲為“天蝦”,甚至還製作了一本同名食譜,因為這樣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稱蝗蟲為“天蝦”並不是他們原創的,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食用昆蟲的國家都在使用類似的術語(這裏就不擴展哪些國家吃蝗蟲了)。

20世紀70年代末,泰國爆發了一場蝗災,當時他們就倡導吃蝗蟲,這一吃便一發不可收拾,蚱蜢和蝗蟲的消費在泰國從此流行起來。

有研究人員提出,如果能夠接受吃蝗蟲,那麼蝗蟲不再是農業害蟲,更不會成為形成災害。

蝗蟲吃蟲子嗎2

人類是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過來的,早在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沒有馴化動物和植物,生存靠的就是採集和狩獵。但是,狩獵並不容易,因為狩獵就意味着去到食肉動物的領地之中,而且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速跑高手”,所以,人類的祖先曾經的肉食來源有相當一部分是各種昆蟲支撐的。

正是因為我們祖先有着漫長的吃昆蟲生涯,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們的食物中依然包含了許多昆蟲,比如蟬、蠶蛹以及螞蚱等等。

在這些食用昆蟲中,螞蚱是我們最常見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秋季開始,我帶着弟弟去田野裏抓各種螞蚱,當時家裏也沒有冰箱,母親想到了一個很好的長時間儲存的方法,那就是先將螞蚱洗乾淨,然後上大鍋蒸熟,之後在放到太陽底下暴曬,最終放到一個塑料袋裏繫住口,這樣即使到過年都能吃,而且在過年還是招待親朋好友的一個“硬菜”。

雖然螞蚱給人們提供了優質蛋白,但從人類角度看,它們屬於害蟲,因為它們會啃食莊稼,造成減產,而且一旦讓它們聚集形成龐大的規模,就會出現讓人談之色變的蝗災。

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從夏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大規模的蝗災就超過了800次,每一次大規模的蝗災就代表着一次嚴重的饑荒,人們流離失所,屍橫遍野。説到這裏,有些小夥伴可能有疑問:既然人類吃蝗蟲的歷史悠久,在蝗災時為何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原因其實比較複雜。

蝗蟲吃蟲子嗎 第2張

什麼是蝗蟲?

在上面我們提到了螞蚱和蝗蟲,許多人認為這是俗稱與學名之間的關係,但其實並非如此,螞蚱實際上是蚱蜢的俗稱,而蚱蜢是直翅目錐尾亞目下所有昆蟲的統稱。

既然我們提到了直翅目就簡單地説一下該目下的兩個大的成員,第一個就是劍尾亞目,劍尾亞目下包含了蟋蟀下目和螽蟴下目等,我們常見的蟋蟀、螽蟴以及螻蛄等昆蟲都在該下目下,它們的雌性都有一把像劍一樣的產卵器,而且頭上的觸角很長,接近甚至大於體長。

雌性中華螽斯

第二個就是錐尾亞目了,錐尾亞目下的昆蟲產卵器比較的短,像個小錐子一樣,它們頭上的觸角小於體長的一半,我們常説的螞蚱其實就是該亞目下所有成員的統稱,包含了蜢總科、蝗總科、菱蝗總科(又稱蚱總科)等等,因此蚱蜢其實是取了蚱總科和蜢總科的第一個字。

而我們説的蝗蟲其實是單指蚱蜢中的蝗總科,它們與其他的蚱蜢最大的不同就是觸角明顯的長於頭長,而且前胸的背板比較規則,相比較而言,蚱總科下的蚱蜢背板一直延伸到尾部,而蜢總科下的蚱蜢背板從側面看呈不規則的三角形。

目前,已知的可以形成蝗災的蚱蜢均在蝗總科下,比如2020年開始席捲東非的蝗災就是蝗總科劍角蝗科下的沙漠蝗引起的,而在我國引起蝗災最多的是東亞飛蝗,它是蝗總科斑翅蝗科下的昆蟲。

因此,真正的蝗蟲是蝗總科下所有蚱蜢的統稱,與蜢總科和蚱總科沒有什麼關係,相同的是,在正常情況下,這三個總科下的昆蟲都可以油炸變成美味。

東亞飛蝗,我們老家俗稱青頭郎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

蝗總科是一個擁有超過10000種不同種類的大家族,它們遍佈世界熱帶和温帶地區,甚至連沙漠都有它們的身影,2020年的非洲蝗災主角就是生活在東非沙漠中的沙漠蝗。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蝗蟲之間除了交 配外,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即便是體型龐大,有着極強的蹬力的中華巨蝗(也稱棉蝗,我們這俗稱蹬倒山)也是如此,小時候我抓過許多中華巨蝗,它們喜歡在野外的一些小槐樹上,我從未在一棵小槐樹上抓到過兩隻同性的中華巨蝗。

中華巨蝗

既然這樣,為何它們會突然地形成組團,形成蝗災呢?這就與物極必反有關了。在正常情況下,蝗蟲傾向於單隻,最多兩隻活動,但是當環境發生鉅變時,它們就會一改之前的習性,變成“羣居動物”,而這裏的鉅變通常於降雨有關。

如果一個區域內原本乾旱少雨,突然降雨增多,就會導致蝗災的形成,反之亦然,這一點可以參考一下2020年的非洲蝗災就是因為東非沙漠頻繁的降雨,這會使得原本卵孵化率極低的`沙漠蝗發生質變,大量的卵在水分的加持下,成功孵化。

反之亦然,就是我們古人説的“旱極必蝗”,當持續的乾旱時,一些河牀大面積地裸露出來,這給了蝗蟲大量的產卵空間,不但提高了卵的孵化率,還提高了產卵的個體數量,於是,蝗蟲們爆發了。

由於沙漠和乾旱都是缺少食物的,如此多的蝗蟲集中孵化,它們必然會尋找食物,此時它們就開始集結,形成讓人恐懼又無可奈何的大規模蝗災。由於蝗蟲是草食性的,而且數量龐大,所以它們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的,這對於人類來説就是巨大的饑荒。

蝗蟲能吃,為何不吃蝗蟲度過難關?

在古代,每一次的大規模蝗災都能引發大規模的饑荒從而帶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是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蝗蟲不僅能吃,還富含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其他的微量元素,是一種相對營養級比較高的食物,正是因為這樣,許多食蟲類的鳥主要的獵物之一就是蝗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