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最重要的風俗

來源:時代範 1.32W

放鞭炮、貼春聯、年夜飯、祭祖、掛燈籠、守歲等習俗。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1

春節的來歷與風俗

年的叫法:

上古時代,年被稱為“臘”。

堯舜時期,叫做 “載”,是天體星辰運載一週的意思。

夏代稱為“歲”,有長一歲的意思。

商代稱為 “祀”, 表示四時已過,應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

周代開始稱之為 “年”,是穀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時期稱為 “上日” “元日”。

漢代稱為 “正日”,

魏晉時期稱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後,叫做“春節”。

過年的時間:

最初,人們把冬至這一天定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七年級。

漢朝,春節是一段時間的總稱,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七年級是春節的高潮階段。

民國時期,把農曆的新年叫做“春節”,這才是我們現在過的春節,所以也就1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春節也是從臘月初八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孩子們一把正月十六開學,也意味着年過完了。

給孩子講講過年的傳説

給孩子講過年的傳説,可以開啟兒童心智,調動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為他增長見識和智慧提供養料。

過年的傳説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講給孩子聽一聽。

版本一:

年是怪獸,頭上長巨角、身上有鱗片、牙齒和爪子很鋒利,每到除夕這一天,就會從沉睡的海底中甦醒,傷害牲畜和人類。

有一年,當大家準備外逃時,村裏來了一位老人,採用貼紅紙、點蠟燭、燒竹子的做法把年獸趕跑。因為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所以就開始流行起了貼對聯、守歲、放鞭炮的習俗。

版本二:夕是怪獸,年是小孩。年用紅綢子,在人們燒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趕走。人們為了慶祝勝利,才有了除夕和過年的叫法。

這兩個傳説可以通過看兩個動畫具體瞭解,詳見春節陪孩子看3部國產動畫片,瞭解傳統文化精髓,品味濃濃年味兒

給孩子講講過年的習俗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鄧肯·米切爾教授説 : “習俗一詞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習俗就是習慣與風俗,是長期的文化積澱與約定俗成的結果,是一種典型的歷史文化現象 。可以説,有了習俗就有了傳承。

1、貼春聯、放鞭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來自過年的傳説,有驅邪避災的寓意。

現在有的家庭也只貼一個福字,“福”字左邊是“衣”服,右邊是“一口田”,象徵着衣食充足。現在人們都想有福氣,平安、健康、快樂都是幸福的表現,貼福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
  

2、吃年夜飯

《清嘉錄》卷十二中記載: “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鹹集,多作吉祥語,名曰 ‘年夜飯’。”

春節就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節都紛紛趕回家中,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飯。年夜飯相當豐盛,雞鴨魚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飯菜再多,也少不了餃子。餃子一般是白菜餡、豆腐餡,這是很有講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財”諧音,有發財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諧音,豆腐水餃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會富有的象徵。有的還在餃子裏包上硬幣,誰要是吃到,誰就有福氣。

3、守歲

蘇軾《守歲》: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

吃完年夜飯,人們開始拉家常,現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點鐘聲敲響以後才去睡覺。我們小時候,是十二點後,就開始放鞭炮慶祝過年,然後再去睡一覺。

守歲是和過去的一年告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給孩子傳遞的是熱愛生命、珍惜光陰的人生哲學。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時,無貴賤……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於首,以應節景。”

春節前,都去理了發,換了髮型,準備好新衣服。春節這一天從頭到腳煥然一新,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年的到來,辭舊迎新,預示着生活的無限美好。

5、壓歲錢

壓歲錢中的歲同“祟”諧音,“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壓歲錢的本意是一種祝福,保佑來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壓歲錢要包在紅紙包中,很鄭重,非常有儀式感。現在開始流行電子紅包,儀式感就不那麼強烈了,給孩子還是要使用真正的紅包比較好。

6、拜年

正月七年級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長輩的好機會。

拜年就是長輩帶着小輩去親戚朋友家拜會,要説一些吉祥的話,比如“過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摯的祝福。

有些地方還保留着給長輩磕頭的習俗,有的地方則用鞠躬來代替,不管哪種形式,都是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敬重。

給孩子講講過年的禁忌

在小時候,過年是非常神聖的日子,不能隨便哭鬧、不能亂講話,要不然會被爺爺奶奶批評,説“這樣不吉利”。每當想説話的時候,舌頭都要在嘴裏繞三圈,生怕説錯話,帶來晦氣。

從除夕開始,一直到七年級,説話都要謹小慎微。一些表示沒有、完了之類的詞不能説,要換一種説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説“歲歲平安”

正月七年級這天不掃地、不倒垃圾,人們認為垃圾會把運氣和財氣帶走。記得小時候院子裏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沒人打掃。

還有的地方講究七年級不動刀切菜做飯,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七年級真的不用做飯,除夕包了好多水餃,還有之前做好的現成飯菜,只需要加熱一下就好了。

當然,很多地方已經不太講究這一些了,不過習俗總是要讓孩子知道的。

過年不僅是有很多娛樂活動、有美味可口的飯菜、有大把空閒的時間的節日,也是教育孩子擁有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尊老愛幼、團結和睦等傳統美德的節日。通過給孩子講述過年的來歷、傳説、習俗和禁忌,讓孩子瞭解我們的過年文化,傳承、沿襲下去。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2

春節的簡短介紹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其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春節的民俗活動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貼年紅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着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 第2張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2021年春節的節日時間

春節是歲首之初,所以每一年的春節時間都在農曆一月七年級這一天,所以2021年的春節節日時間就是在公曆2021年2月12日。這一天是星期五,為辛丑年正月七年級。按照黃道日曆,這一天適合開業、結婚、領證、開工、安牀、出行、開張、作灶、旅遊、赴任、破土、祈福、祭祀、解除、開市、牧養、納財、啟鑽、除服、開光、嫁娶、蓋屋、求醫、栽種、求財、招贅。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3

春節有哪些習俗

過春節的風俗有貼對聯、放爆竹、拜年、吃年夜飯、穿新衣、給壓歲錢、祭祖祭神、舞龍舞獅等。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日期間,全國各地均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慶祝新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

1、貼春聯是過春節的`重要習俗,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會挑選漂亮的紅春聯粘貼於門上,另外還會掛燈籠,粘貼福字、門貼、窗花等裝飾,以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春節最重要的風俗 第3張
  

2、年夜飯是春節重要習俗之一,人們會準備一大桌的飯菜,使全家人圍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品飲美酒,喜迎春節的到來。

3、穿新衣過新年是老百姓最能體現自我外在魅力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每逢春節,大人、小孩在外出時都會將自己打扮得格外的亮麗和時尚。

4、春節期間,長輩會給晚輩派發紅包,紅包也叫壓歲錢,因歲與祟&同音,有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安的寓意。

春節會吃的食物

春節一般會吃水餃、湯圓、年糕、餈粑、粽子、糖瓜、春餅等食物。總之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過春節有什麼風俗已有所的瞭解,春節的傳統風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着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