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來源:時代範 1.01W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肥胖症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脂肪堆積,以分佈於頸、軀幹或臀部為主,嚴重肥胖則可能促使血壓增高,左心室肥大,並伴有糖尿病或高脂血等症。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是很有必要的,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1

長期以來,大家有一個概念,胖不就是因為吃的多,喝的多導致的嗎?實際上肥胖症的原因遠比這要複雜。胖與瘦不但與飲食有關而且與情緒有密切的關係。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研究資料,該大學曾進行一次"半飢餓試驗"。36名受試者,每天吃半飽,170天后不但體重下降,而且大多數變得態度冷漠,精神抑鬱,厭於社交,容易激動,有人甚至喪失自尊心,產生自卑感,被叫做"半飢餓性精神神經症"。筆者還看到過一個病人,就是因為減肥患了貪食症。

這是一個19歲的`女大學生,其實人並不胖,她卻非常堅定的認為自己很胖,一定要減肥。從開始的不吃東西變為後來猛吃東西,自己想控制都控制不了,一餐吃了8個包子,實際上她不想吃了,吃得胃都漲痛,可她還要吃下去,最後得了個貪食症。吃完後再嘔吐,後來又患上了憂鬱症。這就是因為不適當的減肥引起的心理障礙。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臨牀發現某些肥胖者,是由於情感需要未獲滿足,而一食物來補償,結果吃得過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飢餓"心理狀態者。俗話説"心寬體胖",可見人們早已注意到影響胖瘦的心理因素了。

對孩子而言,肥胖與否更有一個社會心理因素問題,如果家長認為肥胖症是美,就很難是該孩子的體重減下去。從小孩1歲到4歲,家長如不適當加以指導,小孩吃的多就長得胖,家長還大加讚許,孩子就會在這種不適當的鼓勵下多吃東西而長成胖墩。在家長鼓勵下,孩子吃多了,胃也撐大了越大越吃,越吃越大,形成了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隨之胃分泌的酶也增多,體內的胰島素的分泌也越來越多……

最終這將造成消化液、消化酶的水平很高,使這個人習慣多吃,如果再不運動,就容易長胖。過去的觀點,吃好就是身體好。現代醫學認為,吃的好並不等於身體好。要使所有家庭對肥胖的害處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控制飲食並進行教育。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第2張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觀察到以下情況:疾病或手術後發生肥胖,轉學調換工作後肥胖,結婚、分娩、閉經後肥胖,輟學、處分、時以後肥胖,戒煙、禁酒後肥胖,這些情況都可導致心理失去平衡,這是人們就會下意識地想法消除上述不良情緒,往往會採取過量攝食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況。

據此,有些國外學者認為,攝食有滿足慾望、緩和緊張及安定情緒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於無意識的過量攝食而肥胖。心理因素致肥主要是通過影響人體熱量的攝取和消耗而起作用。

因此,大家要增加對肥胖症和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重視程度,這對我們闡明肥胖症的原因,和有效的控制肥胖症有非同小可的臨牀意義。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2

肥胖潛伏着許多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它將會給心理髮展帶來不良後果。與正常體重青少年相比,肥胖青少年顯得體態臃腫、動作笨拙,一活動就多汗、易疲乏、氣喘吁吁,安靜時易磕睡等。

肥胖青少年的活動不靈活,在集體活動中經常受同學的排斥、嘲笑,為保護自尊心就極少參加各項活動或拒絕參加,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縮、依賴的心理和行為上的障礙。另外,由於肥胖青少年大多不喜好運動,又缺乏應有的體力勞動,因而全身免疫力水平大多低於正常青少年,極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種感染性疾病。

極度肥胖的青少年還會因皮下脂肪過度增厚,限制自身胸廓和橫膈的發育與運動,致使肺通氣不暢,嚴重影響心肺功能,甚至會發生心力衰竭症狀。臨牀上發現,相當一部分的肥胖青少年由於脂肪在局部堆積十分嚴重,可造成外生殖器異常,如男性陰莖相對短小,女性不能展露外陰,加之大腹便便,可能會對他們成年婚後的性生活造成障礙。

心理學家認為,肥胖症的傾向常始於幼童時期。有時父母雙親都肥胖或消瘦,因此總不自覺地給孩子多吃東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瘦的父母希望孩子消除瘦弱感。由於孩子往往在患病時體重減輕,父母親常鼓勵孩子長胖,因為他們認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徵。

在孩子幼童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的獎勵或不良行為的懲罰多以提供或剝奪美味食品為主,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種定勢:若要贏得父母的撫愛讚揚或避免處罰,就要“多吃”。

結果這類家庭的孩子往往進食量大,進食速度快,愛吃含澱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攝入的熱量高於身體需要量,長年累月,大量的熱能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導致肥胖症。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第3張

行為心理學家發現,得肥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將飯菜吃得精光的人,也就是不管實際需要與否,胖子一般總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例如給胖子們一份超量的飯萊,他們也會吃光,假如給予的份額較少,他們吃完就不主動添加了。

而正常人卻不是這樣,如果給他們吃的東西比平常多,他們很有可能會留下一點,反之則要求再添加一點。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即正常體重的人通常是靠身體內部的線索(如胃的感覺)瞭解自己是否餓了,並依據體內狀況控制吃飯時間和進食量,而肥胖症患者則根據身體外部的、環境中的因素來判斷自己是否餓了,並以此決定吃飯時間和進食量。

有一項對比研究表明,胖子和正常體重人對味美或味差食物的`反應也有很大差別。實驗中給受試者提供味道很美和味道較差的牛奶冰淇淋混合飲料,結果發現無論是胖子還是正常人都更願意喝味美的飲料,正常人所喝的味道好的飲料是味道差的飲料量的1.5倍,而胖子喝的味道好的飲料是味道差的飲料量的5倍。

肥胖症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係 第4張

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在疲勞、孤獨、空閒、焦慮、抑鬱、生活乏味時,主要以食物作為消遣對象,這與正常體重的青少年在情緒低落時主要採取娛樂的心理防禦方式有很大差別。

50%的肥胖症青少年患有周期性貪食現象,他們常有大量進食的慾望和行動,自己不能控制,進食時速度快且量大,爾後又感到內疚煩惱;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貪食現象更為嚴重。另有一種夜間多食症,約佔肥胖症的10%,多見於女青年,患者表現為白天情緒波動大,有煩惱抑鬱情緒,夜間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飢餓感。

在肥胖症的研究中,有醫學專家對490名實驗對象測試表明,性格外向者比內向者肥胖症的發病率高4.6倍;情緒穩定性低分(有神經質傾向)者比高分(無神經質傾向)者肥胖症的發病率高6.8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