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求定律

來源:時代範 1.61W

心理需求定律一門複雜的動機學問,涉及人的複雜情緒,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發展一起來看看心理需求定律

心理需求定律1

心理需求定律是什麼  

本心理需求理論是由Deci和Rya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以闡述環境因素對個體自我整合行為的作用機制的動機理論。該理論認為,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能夠增強內部動機,或者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當個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個體能夠表現出更強烈的內部動機,並在活動的執行中有更好的表現。

該理論強調滋養個體自我整合活動的環境因素的特徵,提出勝任、自主與關係三大心理需要的滿足是促進個體的人格及認知結構成長與完善的條件,三種心理需要是普適性的,與生俱來,所有個體都為了滿足這些需要而努力,並且趨向於滿足這些需要的環境。基本心理需求理論闡述了環境因素通過內在心理需要的中介對個體的行為與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作用機制,這一因果模型的構建為自我決定理論的實證研究提供了邏輯基礎。

自主需求,是指人們感覺自己的行為是自發的,並且完全出自自己選擇

能力需求,是指人們對行為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存在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勝任

歸屬需求,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與他人存在關聯,在意他人也希望受到他人在意,人們需要來自周圍環境的關愛、理解和支持

心理需求定律
  

基本心理需求理論與離職研究

離職傾向是員工自願離開現工作單位的心理傾向,許多研究表明,離職傾向是測量離職行為的最佳指標。相關理論認為人天生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需求,當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人們便會產生不同的動機驅使個人做出各種行為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對於工作來説,人們同樣會有需求,當人們在工作中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人們可能會採取不同行為,

積極的行為可能有向所在組織提出建議;而消極行為則可能是怠工,甚至退出。目前組織行為學領域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員工的基本心理需求對其工作行為產生影響。因此,有理由認為,基本心理需求會對員工的離職行為產生影響。

人們對於工作本身及環境等因素的感知是通過工作滿意度來表達的,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主要源於個人需求得到滿足:員工會在認知上對期望獲得的物質、心理資源以及發展機遇做出判斷,如果組織滿足了員工的心理需要,那麼員工會對組織感到滿意。這實際上就暗含着心理需求的滿足與否可能會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眾多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是影響員工流動的關鍵因素。當員工對於工作產生不滿時,他們便產生了離職的念頭

心理需求定律2

生命本身是簡單的,是單純的。自然也想讓你簡化。

你今天會讀到這些話,也許正是因為低潮和不順。跌到谷底的,或許是你的感情、你的健康、你的工作、你的經濟狀況、你人生的規劃,也可能是你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你自然會希望自己能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觀念和練習,而走出來。

但是,你可能沒想到,透過「全部生命系列」帶來的重新整頓和轉變,會是全面的,會滲透到你生活的點點滴滴。你自然會回過頭來,想徹底轉換生活習慣,讓自己重新歸零,重新起步,當作配合身心轉變的一種配套措施。

這樣的轉變,自然會反映在你生活最尋常的瑣事裏。你也許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睡那麼多,不需要非吃什麼不可。無論哪一件事,其實不需需要符合別人講究的標準。包括自己平時穿什麼,怎麼表現,也是一樣的。

你也自然發現,你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東西。你過去認為自己需要的衣服、紀念物、照片、工具、廚具、收藏、嗜好品…其實都可以大幅度的簡化。這一些物品,你過去可能根本不會想去清理。但是,我希望你能理清頭緒,知道哪些物品是自己不再需要,而可以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清掉,最好是能轉送給別人。

這種對生命的清理,可以是全面的。你需要去清理的,也許是十年甚至更久前的衣服,也許是書、是文件、是信件、是日記、是相片、是當年最新款的電子用品、是別人送來成套的`杯碗……衣服,可能早已經過氣,不合身,不符合你現在的氣質和狀態,不符合你現在這個人生階段的需求。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的,可能早就不再是你需要的。既然你不想再困在過去,這一切,也跟着都要清掉。

是的,我知道,誰會想做這種清理?你在清理的過程中,有些得從高處拿下,有些得從櫃子或倉庫的深處挖出來,有些是你早就不再願意面對,只是隨便收到某個看不到的角落藏好。這些東西的擺放,本來還勉強可以維持一種表面的秩序。但是,你一開始清理,也就破壞了表面的和諧,甚至還讓家裏看起來更雜亂。

清理這些舊物不光費力,有時還會帶來一種情緒的萎縮,甚至勾起過去的畫面、感情和記憶。而就是你可以翻出它們,因着種種感情和記憶,你也可能捨不得清掉。即使清掉了,甚至可能還想盡辦法又把它找回來。無論這些舊物含藏的是怎樣的畫面和記憶,都讓你心裏糾結。

清理舊物會如此,如果是讓你清理一段多年割捨不了的感情,那麼,你內心的反應會更大。你沒想到自己還會有那麼多眼淚,明知應該放掉,但怎樣都捨不得。但是,你也知道,就是因為一直捨不得,才累積那麼多情緒的負擔。

這些負擔隨時把你凍結在過去的某個瞬間。你,至少一部分的你,好像還留在那裏,好像還在等着什麼再一次出現、再重新來過。但是,事實是那個瞬間已經不存在了。這還不值得你去簡化、去處理嗎?

對你,無論是什麼,你都可以去清理。而這種清理,一樣地,最後都會減輕你的負擔。

修行,最多是迴轉。假如你過去有情感上的失落或創傷,幫助自己恢復內外的一致,是特別重要的。倘若你的身心還在混亂中,念頭和情緒是凍結或還在隨時起伏,那麼,你全部的注意力自然不斷往外頭找。一個人身心還沒有同步,在這種身心不統合的狀態下,是不可能迴轉的。你還會需要透過我之前帶出來的練習,包括靜坐,幫助自己達到同步和諧振,才有辦法進一步接受醒覺的觀念。

化解過去創傷的方法,當然可以先從環境的簡化開始,透過物件的清理,拋開這些傷痛的記憶。特別是會讓自己回想起這些創傷記憶的物件,例如衣服、紀念品,都應該清理掉。

把舊物清理或送人,和過去的一段感情徹底告別,你會突然發現,你的負擔不見了,整個人輕盈起來。你會體會到,這樣的清理,不光能讓情緒的悲傷踩一個剎車,而你甚至開始充滿活力、平安和歡喜。你還可能會想——原來早該這麼做了。

你原本可能不敢相信自己能跨過某個創傷,沒想到,你竟然已經很久不再想起。這時候,你已經走出來了。

你也會明白,原來身心確實是幾面一體。外在是反映內心,而內心反映外在(如果你還記得,這也就是前面提過的對稱法則)。你的環境如果整齊、簡單、乾淨,其實也反映你心理的狀況。兩面是一體的。

一個人生活簡單,不讓自己被雜物圍繞,這樣的樸實,也是在跟自己內心做一個同步的聲明。當然,除了舊物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對過去創傷、情感、記憶、傷痛的清理。長期來説,這樣的清理是更重要,而它本身其實是一種臣服的功課。

你也自然會發現,一個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放不下,最終還是帶不走。其實,人生中,什麼都可以放下,可以丟掉,可以簡化,沒有一樣東西有絕對的重要性。

心理需求定律 第2張
  

剛開始清理,你可能還會覺得費力。然而,不知不覺中,你愈清理,愈不覺得費力。甚至,你會發現自己隨時在順手清理。你不再想囤積東西,也不再把感情、念頭、不確定、各種顧慮擱在心裏。 這種清理,還會讓你上癮——你愈放手,愈是感到喜悦。你甚至會趁一個東西還是好的,還可以用或還是新的時候,就送給別人或捐出去,而不是等它舊了、沒用了甚至壞了才放手。看到別人得到一個新的東西,他臉上發出的喜悦,自然可以為你帶來更大的歡喜。 你自然會發現,對任何擁有物,包括住慣了的房子,都可以放手,可以重新開始。甚至,對所擁有的物質都不會再那麼重視,不會再想留下任何紀念。你想不到的是,這種放手,雖然還稱不上是從人間徹底出離,卻是我們一般人隨時可以做的。這種放手和清理,不光影響你的客觀環境,其實也在整頓你生命的價值,讓你對豐盛有了全新的看法。

心理需求定律 第3張
  

你自然發現,這種放手,本身其實是最高的豐盛。你從原本一心只知道取得和渴望,突然轉到放手、給予和服務。你也會發現,你真正的需要其實並不像過去想像的那麼多。甚至,比任何人想像的都更少。

你不光發現人生其實不需要符合規劃,有時候,甚至大部分時間可以讓生命帶着走。也許,你本來連開車都要隨時設定導航,不可以失去方向。也可能,你本來認為自己應該完成某一個項目。或者,你本來很在意別人眼中的你是好或壞。現在,這一切,你發現都可以不去操心,都可以隨緣。

一切都能夠放手,都可以隨緣,你自然體會到心中隨時有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跟結果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過去你會認為是錯誤,會讓你失望的,你現在發現好像也沒有什麼錯誤可談,而任何對錯其實都沒有什麼重要性。就連這些所謂「錯」的狀況,都可以讓你得到學習和滿足。

這樣的滿足感,或説豐盛,愈來愈脱離你所處的環境的條件和狀況。你已經可以隨時把它活出來。

少,才是多——因為這個觀念太重要,我談豐盛這個主題時,也一定要把它帶出來。就好像我在「全部生命系列」進入參和臣服之前,會先帶出種種靜坐的方法,讓一個人可以達到同步或共振。少,才是多——這觀念,在豐盛這個主題,就是這麼重要的基礎。 通常,我會讓人從清理自己周邊的環境開始,從你自己的房間、家裏、辦公桌、工作環境,都可以得到練習。我相信,假如你可以這麼做,你已經對自己的生命引發了一個大的調整。 清理生命中不再需要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簡化——幫助你把頭腦簡化,讓身心一致而同步,達到諧振。這種清理,簡化的作用,和我過去帶出來的許多練習包括靜坐,是一樣的道理。到最後,還是讓你的內外能夠一致,而可以迴轉到心。

讀到這裏,或許你會想起自己可能還有一段感情、一件事、一種人生規劃、某個環境所引發的障礙,正等着你去簡化。有時候,你可能要先從這個層面着手,才能讓身心回到同步而合一的狀態,而可以讓自己準備好歡迎生命的豐盛。

心理需求定律3

以下是十四項社會心理學定律

1、堅信定律

當你對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萬的相信,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

2、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告訴我們,當我們懷着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期望的時候,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3、情緒定律

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即使有人説某人很理性,其實當這個人很有”理性”地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是受到他當時情緒狀態的影響,”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情緒狀態。所以人百分之百是情緒化的動物,而且任何時候的決定都是情緒化的決定。

4、因果定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換句話説,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不用覺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現狀結果是你過去種下的因導致的結果。

5、吸引定律

當你的思想專注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

6、重複定律

任何的'行為和思維,只要你不斷的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都會在潛意識裏變成事實。

心理需求定律 第4張
  

7、累積定律

很多年輕人都曾夢想做一番大事業,其實天下並沒有什麼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災難都是累積的結果。

8、輻射定律

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影響的並不只是這件事情的本身,它還會輻射到相關的其他領域。任何事情都有輻射作用。

9、相關定律

相關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獨立的。要解決某個難題最好從其他相關的某個地方人手,而不只是專注在一個困難點上。

10、專精定律

專精定律告訴我們,只有專精在一個領域,這個領域才能有所發展。所以無論你做任何的行業都要把做該行業的最頂尖為目標,只有當你能夠專精的時候,你所做的領域才會出類拔萃地成長。

11、替換定律

替換定律就是説,當我們有一項不想要的記憶或者是負面的習慣,我們是無法完全去除掉,只能用一種新的記憶或新的習慣去替換他。

12、慣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去加強它,它終究會變成一種習慣。

13、顯現定律

顯現定律就是説,當我們持續尋找、追問答案的時候,它們最終都必將顯現。

14、需求定律

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帶有一種需求。尊重並滿足對方的需求,別人才會尊重我們的需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