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來源:時代範 2.58W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人們對於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一起來看看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1

首先讓我們來看有關社會心理服務的定位:首先,社會心理服務重點關注的是“社會心理”而非“個人心理”。與心理健康服務不同,雖然改善公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屬於社會心理服務的內容,但社會心理服務着重要解決的是社會宏觀層面的具有普遍性、羣體性、階段性、突發性的社會心理問題,例如:香港暴徒青年的激進社會行為,如何幹預和疏導社會不良情緒,如何促進羣體與羣體之間、階層與階層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如何培育人們積極向上的、樂觀的社會心態、及時消除突發的不良社會影響等等。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服務強調的是預防和治療個體的心理問題,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儘管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對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有一定的作用,但心理健康服務始終是“醫療取向”,或者説“醫學取向”。有專家已經提出社會心理服務不等同於“治病救人”就是對兩者最形象的區分了。

其次,社會心理服務強調社會治理的功能定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近幾年頻頻出現於國家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國家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是國家近些年來國家治理體系走向現代化的創新手段之一,促進實現社會治理從“硬治理”轉向“軟善治理”。

在過去,社會治理對社會心理的關注不多,心理學科的理論通常集中在個體心理問題方面的實踐和運用,重點在“醫治”。隨着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要保持身體健康首先要心理健康,曾有院士也曾提到身體健康的一半是來自心理健康,健康觀念的轉變增強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促使過去的“心理衞生”轉向當前“心理健康維護”。

如今,在國家建設“和諧中國”、“幸福中國”,實現百年中國夢的實踐道路上,綜合運用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是增強個人幸福感、提升社會治理的水平、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2張

因為社會問題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是源自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依賴研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得以有效解決。最後,有學者提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應納入公共心理服務體系的範疇,“在今後的宣傳和論述中,宜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更名為公共心理服務體系(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並將公共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取得如同公共衞生服務一般的基礎性、戰略性的地位,積極謀求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部門內容納入政府所應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的範疇。”這將有利地促進社會心理服務在全民範圍內的實踐,是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為社會謀和諧發展的重大服務項目。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3張

社會心理服務的目標:對國家而言,社會心理服務的目標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國民健康心態,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社會而言,社會心理服務的目標是要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培育健康的社會態度和社會情緒,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和積極的社會影響,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從而進一步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根本目的是要創新社會治理的技術和手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對個體而言,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就是為提升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和心理氛圍和諧,培養具備正確認知的、穩定情緒的、人際關係和諧的、人格健全的、有社會責任感等的公民,最終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社會心理服務的內容:社會心理服務的內容也將從三個角度進行闡述。首先,從個體層面看,不同於個體心理服務,社會心理服務強調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充分的關注,即每個個體都應是服務的對象。為此,社會心理服務的內容不僅可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成長,而且能夠增強個體的社會認同感、社會歸屬感、社會幸福感。其次,從羣體層面看,社會心理服務應在宏觀的層面上為羣體生活創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環境,及時防範羣體性事件的發生,定期針對羣體中的重點關注人羣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為廣大人民羣眾營造一個“乾淨又舒適”的社會心理大環境。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2

心理健康成長所需要的五類心理需求:

1、安全感,屬於情感需求,需要被無條件滿足。安全感被滿足的人更自信,樂觀,堅強,專注,有信任他人的能力,有毅力。若安全感未被滿足容易自閉,自卑,脆弱,抗挫能力差,不信任他人,很難和別人親密,容易放棄。

2、尊重、親密、温暖,屬於關係的需求。滿足方式需要放手、界限、無條件滿足,無條件接納。被滿足後的自信、自尊、熱情、令人愉快,人際關係健康。未被滿足的容易冷淡,不合羣。

3、快樂、美好、自由,屬於情感需求。滿足方式是消除限制性信念、無條件滿足,被滿足後的人有趣、灑脱、氣質好、堅強、樂觀。未被滿足的人無趣、悲觀、情緒暴躁、愁眉苦臉、僵硬。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4張

4、價值感,屬於攻擊性需求或生存需求。滿足方式是肯定、認可,被滿足的自信、自律,有能力,學習動力強,競爭力強,未被滿足的沒有學習動力,懶惰,磨蹭。

5、成就感,屬於自戀需求。滿足方式肯定、認可,被滿足的自信,自律,創造力強,思維活躍,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強,享受工作和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未被滿足的做事被動,不愛思考,完美主義,僵硬,刻板,懼怕競爭失敗只能贏不能輸,嫉妒心強。

這五個方面的'心理需求會貫穿在人的一生當中,0~18歲期間主要由父母提供,如果父母在孩子18歲以前養育方式恰當,孩子成年後的心理髮展就會健康而成熟,最重要的是會建立起自己健康的“心理需求補給系統”和“負面情緒排泄系統”。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3

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方案:

一、充分認識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21世紀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學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弱點,進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人的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等個性心理品質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應該説,我校學生具有眾多的優良個性品質,同時也確實存在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的問題,個別人的心理問題甚或比較嚴重。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獨生子女羣體,心理健康教育毋庸置疑地已然成為一個需要普遍重視的問題。

二、基本方略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國中生心理髮展的規律而提出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它是與學校心理輔導、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測量及心理諮詢等多門學科相融合的、以實踐和應用為主的教育活動。因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務必遵循科學的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包括:

1.目標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優良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

圍繞這些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解為: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人格培養、情緒情感訓練、意志力的培養、自我覺察與認識、生存訓練、潛能開發等。除此,還應包括與之相關的心理測驗、諮詢輔導、課程安排、活動訓練等各項工作。

2.現實性原則。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實際的教育能力、學生髮展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本校本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發展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自然應面向全體、注重發展,選擇具有普通意義和有代表性的主題內容,從而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預防、促進的功能。

4.差異性原則。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保證學校獲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應該進行分類指導。

5.活動性原則。根據實踐性與應用性的要求,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在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中,發揮活動的優勢,注重活動過程的教育作用。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應創造性地設計各種豐富多彩的`話動,如角色扮演、繪畫、想像、辯論、演講、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參與中、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5張

三、主要任務

1、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國小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3、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諮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範疇。要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諮詢和輔導。要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具體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説謊、打架、膽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

4、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根據各科教學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除了運用相關課堂教育內容進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和輔導。

5、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6、重視教學情況反饋,運用不同形式進行心理疏導。

7、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心理教育的溝通渠道,形成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