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自身行為男性心理健康需要“營養素”

來源:時代範 8.29K

男性心理健康需要“營養素”

規範自身行為男性心理健康需要“營養素”

身體的生長髮育需要充足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和水等,而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

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愛。不單指情愛,還包括關懷、安慰、鼓勵、獎賞、讚揚、信任、幫助和支持等。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別人尤其是自己親人的愛,心理會出現不平衡,進而產生障礙或疾患。

第二種“營養素”是渲泄和疏導。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它會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改正錯誤,進而不斷完善自己。堅強的信念與理想以及寬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瞭解自己,面對現實,善與人處,便能努力向健康的心理靠近。

據一項對500名成年男性的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男性存在心理問題,其中尤其以中年男性為甚。社會公眾對男性的期望值過高、父母望子成龍、妻子望夫成龍、孩子望父成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充滿競爭的工作壓力,成為都市男性心理疾病的禍根。傳統觀念認為,男性只有事業成功才能得到大家的承認。如果工作不順利,或出現暫時的挫折,他們心理上的壓力就特別大。

另外,在公認的標準中,男性是強者,就應該承受一切,其結果必然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有的男性有了心理壓力後,經常通過一些不健康的方式來解脱苦惱,如吸煙、喝酒、開快車、瘋狂玩電子遊戲等,結果壓力沒有解除掉,反而影響了身體健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衞生中心陳振華主任醫師説,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作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學界認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卻永遠是人們努力的方向。作為支撐家庭與社會主體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那您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陳振華認為,男性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心理亞健康狀態;二是對心理健康的過分擔心如焦慮症、“恐艾症”等;三是對軀體健康的過分擔憂如前列腺疾病的過度焦慮。

不能忽視的亞健康

現代人工作忙,競爭激烈,下班後也很忙碌。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常常把自己逼得無路可退、無處可息。許多疾病在早期的表現或者説是先兆都表現在亞健康的狀態之中,例如慢性疲勞、不明原因的疼痛等。在35歲以上的人羣中比例驟增。表現比較錯綜複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各種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覆感冒、精力不支等。有專家將其錯綜複雜的表現歸納為3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針對亞健康狀態,首先要找出原因,合理保健,才能有效改善亞健康狀態。

而這類拼命工作的亞健康狀態的另一種更直接更可怕的稱呼是“過勞死”。醫學上講是“猝死”。着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在北京昌平家中猝死;着名相聲演員馬季在家中猝死等,都是勞累過度、日積月累的後果。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於積重難返,將突然引發身體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猝死”一般在發病前都會有短暫的胸前區劇烈疼痛的心絞痛典型症狀,或是覺得咽部哽噎不適,吞東西費力;還有人會伴有出汗,最常見的預兆是渾身無力、胸悶,有這樣現象的人一定要去醫院檢查。

難言之隱:前列腺焦慮

武漢某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有尿頻尿急的感覺,醫生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因家庭條件比較好,他到全國大醫院看病,先後花了4萬餘元,在廣州還開了中藥吃了一年。陳教授告訴他,前列腺炎其實是免疫炎症,可以通過運動提高前列腺分泌功能,加上行為心理治療,游泳,按摩放鬆、提睾訓練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國內外大量的社會調查與醫學統計顯示:越來越多的疾病正快步向男性走來,並不斷地嚴重威脅到男性的身心健康。例如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礙、前列腺增生、高血壓、糖尿病、疲勞綜合徵、肥胖綜合徵、脱髮、禿頂等等。這一切看來,好似男性更加脆弱。有調查顯示,男性看病的頻率要比女性低28%;90%的男性表示自己沒有健康體檢的意識和習慣;20%的男性很少甚至從不參加體育鍛煉;80%的患病男性承認自己是因為小病不去看,最終釀成了大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因此,重視男性健康、全面提升男性健康意識已迫在眉睫。

陳教授講述了一個可笑的故事:某大學一位教師到洗浴場所找了一個小姐做全身按摩,結果發現小姐的手指破了。這位老師嚇壞了,每天吃不下睡不着,離老婆孩子遠遠的。焦慮了一週後終於向陳教授求助。

陳教授説,“恐艾症”是一種混合性神經症,表現為焦慮、疑病、恐懼、強迫、抑鬱症狀中一種或幾種症狀的組合。患有艾滋病恐懼症的絕大多數是擁有高學歷的職業人羣,他們幾乎都曾有過高危險的婚前或婚外性行為,事後會不由自主地將與艾滋病有關的信息聯繫到自己身上。其實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並未受感染。近一兩年來,他們科室已接待過十多名“恐艾症”患者。查了沒病就不用怕,但平時生活應該檢點。

患者可嘗試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別去關注症狀,將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學習上,以減輕憂慮和擔心。在此,陳教授特別提醒,長時間“恐艾”也將造成人體免疫機能下降,易患其他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