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矛盾”養出迷惘孩子

來源:時代範 9.43K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重口不重心”,對於孩子的教育總是紙上談兵,可是一到實際行動上來,就出現了矛盾的方面,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去適合父母的教育。

五大“矛盾”養出迷惘孩子

一位教育工作者説:“矛盾的家庭教育與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在今天應引起每個家庭的高度重視。”的確,如今不少家長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化的教育,極容易使孩子形成多重人格。孩子們在成長中如果接受了矛盾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必將攪亂他們幼嫩的心智。怎樣面對這些矛盾並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做人上,“言教”與“身教”的矛盾

東東要吃東西,媽媽不許。東東説:“那你怎麼什麼時候想吃就吃呢?”媽媽被噎回去了。

媽媽和東東玩遊戲,媽媽玩不好,東東説:“你真是笨蛋!”媽媽大怒,斥責東東無禮。東東説:“你昨天還罵我笨蛋呢!你淨罵我,我為什麼不能罵你?”媽媽語塞。

點評:“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的永恆命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的教育法則,在幾千年後卻被我們給扭曲了。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座;平時讓孩子尊重父母,自己卻不盡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自己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於麻將桌上;一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邊卻又幫孩子打掃教室衞生,恨不得連勞動課都要替孩子上……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

這種充滿矛盾的家庭教育,讓不明世事的小孩感到很為難,甚至無所適從。他們往往學家長樣子,一方面從學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從家長身上仿效“説一套,做一套”的圓滑世故的處世哲學。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1=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1天教育所毀掉。

正確的作法應是身教在先,言教在後。但是,問題不在於方法,而在於家長的品質、修養,也就是人們常所説的素質。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進行的。

生活上,“窮教”與“富教”的矛盾

天津市河北區9歲的小斌正在上國小三年級,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父母月工資加起來不到4000元。但父母很寵小斌,他想要什麼東西都儘量滿足。今年快過年時,小斌告訴父母,他想買一套名牌運動裝和運動鞋,説自己好幾個同學都有。小斌的父母到商場一看,這些東西加起來要20xx多元,有點捨不得。小斌不高興了,接連兩天不好好吃飯。父母心疼兒子,咬咬牙給小斌買了。小斌還想要一件新羽絨服,父母答應他一發獎金就給他買。

一項對河南鄭州406名中國小生進行的調查顯示,約70%的學生稱自己對勤儉的認識主要來自老師,表示勤儉教育主要來自家長的學生只有22%。此外,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知道襪子破了還有哪些用途;在外就餐時,87%的學生沒有提醒過家人打包。

鄭州市長江東路國小老師路敏説:“勤儉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培養勤儉習慣上,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遺憾的是,不少家長並沒有當好這個老師。”

點評: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曾親歷過苦日子,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子女過那種艱難的生活,於是乎總是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穿的。同時,他們又要求子女生活節儉,不要光顧吃而不學習,常常拿偉人的儉樸生活來教育他們,講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陳年舊理。而一旦孩子向他們要錢時,他們通常都會有求必應,從未有半點吝嗇。

在這種矛盾家教中長大的孩子,怎麼會形成節儉、樸素的觀念和行為?因此,家長在生活上對子女的關愛要有所節制,那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方式上,“放縱”與“專橫”的矛盾

14歲的小彥(化名)身高近1.7米,看上去很漂亮,但比同齡女孩成熟。2月17日,在河南鄭州搏強學校拓展訓練基地,已經步行了30多公里的她仍然精力充沛。

小彥和別的參加培訓的學生不太一樣,她除了有網癮外,還對“暴力和打打殺殺的事”很着迷。據老師介紹,小彥的成績不錯,還學過跆拳道,甚至曾代表某市少年隊參加跆拳道比賽拿過獎。

小彥的媽媽是某市交通局的領導。據小彥説,她的媽媽脾氣不好,對她要求很嚴。在她年幼時,媽媽就和爸爸離了婚,是姥姥、姥爺把她帶大的。幼年,她曾目睹過爸爸打媽媽。小彥説,從那時候起她就想,自己遲早要讓他們後悔。

工作繁忙的媽媽在家時間很少,幾乎沒有時間管教女兒,母女關係已經疏遠。上國中時,小彥開始接觸網絡。約半年後,家人逐漸發現她經常不回家,便斷掉了她的零花錢,但這並沒有阻止她不回家。

為查清小彥的行蹤,兩個舅舅和表姐對小彥進行了跟蹤,結果發現小彥放學後都會去一家美容美髮按摩中心,驚慌失措的媽媽報了警。在派出所,小彥才承認,因為家裏不給錢上網,她在網吧認一個網管做“乾哥”。“乾哥”帶她到這家美容美髮店裏,老闆每天給她20元零花錢,讓她帶別的女孩來賣淫。

點評:教育專家指出,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有的家長在孩子做出破壞公物、無故凌辱同學等不良行為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聞不問,使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有的家長又將自己擺在了家庭的絕對權威的地位,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記等。在許多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只是自己的附屬品,他們不願意或不善於讓孩子取得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這種既“放縱”又“專橫”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親子關係上,“溺愛”與“叛逆”的矛盾

小樂1993年出生時體重只有3斤4兩,身子弱,還經常患病。20xx年,小樂又患上了再生障礙性貧血。7年來,每天早中晚,母親毛敏都會熬好中藥,督促小樂服下。父親老楊説,小樂自從患上再生障礙性貧血,夫妻倆把兒子看得更重了,對他的要求總會想方設法滿足。

20xx年的一天,年僅10歲的小樂無緣無故拿着家裏的碗、盆亂摔,還對着毛敏拳打腳踢。老楊終於忍不住了,就還手打了兒子。沒想到,小樂竟然以絕食對抗,一連4天粒米不進。“他本來就貧血,不吃飯病情會惡化的。”最後,老楊請來兒子最好的朋友勸他,小樂才勉強吃了幾口。此後,小樂更加有恃無恐,動不動用絕食逼父母給他錢去上網,不給就動手打父母,而這樣的行為幾乎每個星期都要發生一兩次。“我真想一刀把他劈了,就算坐牢我也不在乎!他太可怕了,我養不了他!”説起兒子,毛敏眼睛裏沒有疼愛,只有痛恨。

點評: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孟育羣教授對親子關係進行了10年的研究,她的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受測試家庭親子關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過分溺愛的父與母人數分別達到40%和60%。許多家長對子女幾乎有求必應,可換來的結果是子女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打罵父母。對此,家長應該認真檢討、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其實孩子的許多毛病都是家長教出來的。

“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父母!”教育專家一致建議,家長不能無條件地包容孩子,孩子犯錯時要堅決制止,同時還要給予良好的引導,培養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個性發展上,“發展”與“限制”的矛盾

廣州東山區11歲的五年級學生吳瓊,不久前寫了一份《請給我們自由的天空———關於國小生課餘時間調查》的報告。根據她的調查,他們學校100%的學生都參加了培訓班,每到週末,他們做完作業後,還要上各種課外班。她在五年級100多名學生中開展了課餘時間調查,在“週末參加了幾項培訓班”的問題上,表示沒有參加的竟為0,參加一項的佔10%,參加2至4項的佔50%,參加4項以上的佔40%,最多的竟然參加了10多個培訓班。不少孩子都表示:“真希望每天有48小時,24小時不夠用啊!”吳瓊也為此呼籲:大人們,請給我們自由的天空!

點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切實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家長渴望孩子成才,卻對成為什麼樣的人才及怎樣培養成才缺少科學的把握。於是,家長完全憑着自己的興趣愛好或主觀願望,為子女制訂“宏偉”的發展計劃,讓孩子參加這樣那樣的培訓班。如果家長的這種選擇符合孩子的志趣,那當然是好事。可許多家長的“發展”計劃違背孩子志趣,這種“發展”實際上是限制孩子的發展。許多孩子為了家長的決定,含淚告別了自己的興趣,這不能不説是家長的過錯。因此,國家總督學柳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有的孩子為了觀察蚯蚓而挨家長一巴掌,我覺得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了一個未來的科學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