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

來源:時代範 2.11W

答案明顯不是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1

一、不打就是不成才

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就跟小怪獸一樣,天生就有野性,並沒有任何的規矩,通過暴力的方式,可以很快地幫孩子建立規矩。

我朋友小智家孩子,學習使用馬桶上廁所,她教了一年都沒有效果,最後打了三次,孩子就學會了。

我還有一個朋友大熊,他家孩子只要見到玩具就想買,不買就撒潑打滾,躺在地上不起來,他是好説歹説,各種方式都用過了,仍然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打了兩次之後,他兒子再也沒有這個毛病了。

我還有一個朋友小梅,她兒子喜歡玩電子遊戲,逮到時間就玩,基本上不會停的,她發現苦口婆心根本就沒有用,於是便改為“女子單打”的教育方式,很快他兒子就不在他面前玩遊戲了。

他們不約而同地跟我分享他們的育兒觀:一時打娃一時爽,一直打娃一直爽,真的是又快又有效。

用打的方式,可以讓很多看似解決不了的問題,迅速就解決了,真的是居家旅行、工作聚會的必備育兒方法。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
  

二、有副作用嗎?

既然我們把“打孩子”當做特效藥,大家就要關注這款藥的“副作用”是什麼,因為凡是見效快的東西,往往都有副作用。

打孩子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對孩子心靈的影響。

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回憶一下,被父母打的時候,我們心裏的那份恐懼、憤怒,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是都會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未來這些過往,都會成為不穩定的心理因素。

最親近的人,都可以對自己拳腳相加,對孩子來講心靈創傷非常大,只是家長沒意識到罷了。

其次,是對孩子的示範意義。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着巨大的示範意義,前段時間我和我媽帶孩子出行,等車的功夫,有個司機按了一下喇叭,把我女兒嚇哭了。

我當時一衝動,問司機“是不是想死?”,然後吼他下車,後來我叫的車子來了,我們就走了,司機也沒敢還嘴。

回家之後,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老婆,她不但沒有表揚我,還把我訓了一頓。

她提醒我:孩子會跟大人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大吼大叫罵人,甚至還想動武,是非常壞的示範,孩子都會學過去的!

同樣的道理,家長用打罵的教育方法,就是在給孩子示範,如果碰上問題不好解決,就可以用語言或者身體的'暴力。

最後,是破壞孩子的自律。

自律是什麼?

就是一個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孩子的事情,家長介入的太多,甚至大打出手,看上去可以立竿見影,但是孩子私底下可能會變本加厲。

比如説玩遊戲這件事情,小梅的兒子在她面前,絕對不會玩遊戲,只要小梅不在身邊,就能玩到天昏暗地。

這樣一來,就變成了孩子和家長在“打游擊”。

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一個校友,高中時候被管得太嚴,大學的時候終於沒有人管了,天天打遊戲,荒廢了學業,後來被學校勸退了。

説到底,這個校友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講,源於家長的教育問題。

所以孩子被打,未必能成才,所謂的“不打不成才”的理論,實際上是家長沒有教育方法,給自己找的藉口而已。

三、不打怎麼辦?

是不是不用打罵的方法,孩子就教育不好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又不是奴隸,哪有喜歡被打罵的呢?

我踐行了如下三個方面,孩子的管教上越來越給力。

1、拿孩子當大人

首先,從心態上面要拿孩子當大人,而不是當成一個附屬品。

很多的家長有一個習慣,就是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是小動物一般的存在。

只有打狗的時候,才不用管旁邊有沒有人(有的人對自己的寵物也不會不給面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把孩子當大人,是不該當眾批評的。

我女兒有情緒哭鬧的時候,我都是把她帶到小房間,跟她很平靜地説話,等她的情緒平息下來,再跟她談心。

很多人覺得——孩子才兩歲,能聽懂個啥?

千萬不要這麼想,孩子可能還不太會表達,但是我們講的事情,她都能聽進去。

我用這樣的教育方法,我女兒就很少哭鬧,而且能夠比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切忌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這樣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留下心理陰影。

有些朋友有疑問: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辦?

大人還拎不動一個孩子嗎?拎到安靜的角落,看着他撒潑打滾就好了,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的,一看無利可圖,自然就安靜了,打罵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2、引導代替命令

除了思想上拿孩子當大人看以外,行為上也要拿孩子當大人去對待。

很多家長喜歡用命令的方式,喜歡説“不”系列的語言——不要亂丟玩具、不要打弟弟妹妹、不要亂扔食物。

孩子是聽不太懂“不”這個詞的,他們只能聽懂字面的意思,也就是説,與其告訴他不要做什麼,還不如告訴他要做什麼,效果會更好。

但是單純告訴孩子要做什麼,又變成了命令式的溝通方法。

比如,你趕緊去刷牙、趕緊睡覺、趕緊寫作業。

毀掉一個人興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命令他。

本來孩子是想要學習的,我們命令他去學習,他馬上就沒興趣了。

所以家長要學着用引導式的語句,最初的時候,是讓孩子做選擇題——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收拾玩具?

再後來,等到孩子成熟一點,要做問答題——要讓牙齒保持乾淨,我們有什麼方法呢?想要不遲到,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會發現,用“命令式”的方法,是在管理孩子的行為,用“引導式”的方法,是在調整孩子的思維,兩者的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3、讓孩子多做事

除了思想上把孩子當大人看待,行為上去引導孩子,更重要的,是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事,並且為之負責。

我們家孩子從會走開始,就自己扔換下來的尿包,我媽説:孩子這麼小,會什麼呀?

實際上是我們杞人憂天了,孩子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自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越是讓孩子幫忙做事,越能培養他的責任心。

相反的,家長如果什麼事都包辦,對孩子來講,反而是一件壞事,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削弱了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帶愚兒下樓玩的時候,有別的小朋友來愚兒的玩具,我都只是看看,不去幹預,只要不涉及到人身傷害,我都會讓她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哪怕家長能跟着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時時刻刻保護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這些問題,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2

不打不成材?打罵孩子需摒棄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是一般嚴厲的爸爸都會責罵孩子。即使是一些脾氣好的父親,也會有衝動的時候,而衝動的後果就是會動手。雖然打罵孩子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小編還是要提醒大家懲罰不等於責罵。

我們的祖祖輩輩都信奉着不打不成才的訓誡,由於受到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孩子就會被家長看做是私有財產,一場你打罵孩子也會變成家庭私事,讓其他人無法插手。即使有時候有人加以職責,家長們也會理直氣壯的説這是對孩子父母。也正是因為這樣,在很多中國父母的眼裏,嚴格也就成為打罵的代名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打罵孩子的確會對他們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是這並不代表在此之後孩子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真心實意改過。孩子往往只不過是屈服在父母的責罵之下,被迫改正。這樣的改正只解決了表面的現象,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當有一天責罵讓孩子變得麻木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制約的作用,這些問題就又會暴露出來了。

曾經就有過這樣一個案例:某父的兒子將別人打殘廢了,但當父親在少管所看見兒子的時候還是不相信,在自己面前乖得不行的兒子居然會打架。但是兒子的同學卻對此表示理解,因為在他們眼裏兒子就是一個小霸王。為什麼同樣的孩子會有兩種不同的評價呢?

原來,兒子小時候就特別調皮喜歡跟別人打架,每次父親知道後都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打他。在兒子眼裏父親就是暴君,但是卻無法和父親對抗,於是只能把這種情緒轉移到別的孩子身上,從而釀出了悲劇。

我們可以看出“乖”孩子不一定是真正的乖,父母嚴格的要求孩子是希望孩子變好。在他們的眼裏,孩子之所以不改正,是因為打罵的力度不夠。甚至會越打越重,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在嚴格要求孩子之前,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樣的`嚴格才是真正的嚴格。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材 第2張
  

不打不成材使孩子形成害怕挫折、膽小的性格!

經過對挨打受罵的孩子和快樂成長的孩子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從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從小就快樂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則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這主要與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強度有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也就是嬰兒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則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到了孩子三四歲以後,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夠耐受,也能從中得到鍛鍊。

無論什麼時候,粗暴的打罵教育都是不能培養孩子耐挫折能力的,當時看可能會有些效果,但那不過是表面現象,等孩子成年以後粗暴教育的惡果便會逐漸凸顯出來。

相反,快樂長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為養育人在孩子小時候就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並在適當的年齡給予孩子適度的微小挫折。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比較自信,比較健康,看問題也比較積極,既能坦然應對外面的世界,又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接受嚴厲教育,上學後就不會努力學習並應付學習中必然出現的困難與挫折,光快樂有什麼用?社會看重的是成績和學歷,如果沒有這些硬指標,將來怎麼養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問題,快樂又從何談起?

這種説法表面上看不無道理,但是家長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將社會上的一切信息,包括優點和弊端、成就與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樣怎麼能看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時候,完全按照“適應”社會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結果也許恰好相反。在培養孩子抗挫折問題上,家長需要有更宏觀的眼光,要能預先感知培養孩子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按照科學的方法,順應孩子的天性來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既快樂,又具有極強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關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更高更遠的視野,這樣才能在社會導向和社會現實中把握好平衡。

讓我們的孩子都快樂健康的成長吧,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