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來源:時代範 9.03K

許多早期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都很重視對兒童的智力培養和知識灌輸,而忽視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特別是不注意發展兒童的社會性。這也是家長比較普遍不重視的一個問題。培養孩子的社會性,也是家長的主要任務之一。

注意培養孩子的社會性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沒有抵抗力,怕孩子感染疾病和沾上壞習氣,就把孩子關在屋裏。只讓他接觸有限的親人,讓收音機、電視機、大量的玩具、小人書等做他的“小夥伴”。讓他吃得講究,穿着時髦,把家庭當做孩子的“保温、保險箱”,禁錮了孩子的天性。

我們都知道,三歲以後的兒童對於找小夥伴是十分熱心主動的。他們常常自覺自願地加入不相識小朋友的談話和遊戲,常會自言自語地和小動物、玩具進行交談。這些都是孩子身上社會交往能力的萌芽。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交往日益增多。五歲的孩子往往就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遊戲集團”,並把這種關係看得越來越重,到後來甚至能超過同家長的關係。這是孩子在成長必然發生的過程。

培養孩子的社會性,首先是讓孩子多接觸外界事物。現代心理學觀點認為,適當的刺激對於兒童各方面的發育都有好處。刺激是大腦發育的營養。正像人的肌肉要靠跑、跳、抓、伸等動作鍛鍊,才能發達一樣。大腦需要各種新鮮的事物來刺激、鍛鍊。四歲以前孩子的大腦是“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一有機會,就會積極地學習,以接受新事物為最大快樂。如果此時他已處於一個適當的環境中,!他的智能的潛力就能得到有效地開發。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少,不少孩子見到生人就害怕、見到一些意外現象就大驚小怪,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接觸外界少,接觸新事物少。

其次,幫助孩子儘快地自立。在發展孩子社會性的過程中,自立和社交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自立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前提,孩子首先在照顧自己的實踐中學會克服困難,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強者,才能產生幫助別人及與他人協調關係、共同創造生活的願望。為此,家長要注意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根據年齡的不同,適當地增加一些新的要求。如先教會孩子自己穿衣、穿鞋、洗臉、吃飯等,再慢慢地過渡到自己會玩,創造新玩法,幫助別人等。這樣,孩子在與小夥伴玩耍時,才能適應,否則,即使自己的孩子想與別人玩,別的小夥伴也不會樂意跟他玩的。有些難做的事情,只要是安全的,即使會失敗,但只要孩子有要求,也要鼓勵他去做,以此磨鍊他的意志。大人的事也可以請他“幫忙”。孩子跟別的孩子發生爭執,也要以正確的方法誘導他自己去處理。這樣日積月累,孩子自立能力和社交能力就能培養起來。一旦上國小,孩子便能迅速適應新的環境,並能有一種自己學習和幫助別人學習的責任感,以及一定的勝任班上社會工作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