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來源:時代範 1.83W

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如果遇到了好的老闆或者好的生活伴侶,他們會時不時給我們激勵,幫我們從懈怠和無聊裏走出來,但好老闆和好伴侶都很稀缺,所以,我們更需要靠自己來自我激勵,現在分享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1

一、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一、你要在心裏確定你希望擁有的財富數字――籠統地説:“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是沒有用的;你必須確定你要求的財富的具體數額。

(二、確確實實地決定,你瘵會付出什麼努力與多少代價去換取所需要的錢――世界上是沒有不勞而獲這回事的。

(三、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錢賺到手――沒有時間表,你的船永遠不會“泊岸”。

(四、擬定一個實現你理想的可行性計劃,並馬上進行……你要習慣“行動”,不能夠再停留於“空想”。

(五、將以上四點清楚地定下――不可以單*記憶,一定要白紙黑字。

(六、不妨每天兩次大聲朗誦你寫下的計劃的內容。一次在晚上就寢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牀之後――當你朗誦的時候,你必看到、感覺到和深信你已經擁有這些錢

表面上看這一組合是非常簡單的,所以希爾一再叮嚀:“對一些沒有接受過嚴格心靈鍛鍊的人來説,以上六個步驟是‘行不通’的……請你先記住,將這些步驟傳下來的人不是沒有完善意識和成功勇氣和平庸之輩,而是世界上經濟和政治領域中頗為成功的一些傑出人物。”

要是你知道這六個步驟是經過已故的托馬斯?愛迪生所詳細審查過並認可了的,可能你會有更大的信心。愛迪生終生、實踐這六大步驟――他知道這些步驟不僅是致富的重要途徑,更是任何人要達到任何目標的必經之路。

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二、規劃人生藍圖

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所為何來,到頭來發現成功的階梯搭錯了方向,卻為時已晚。

因此,我們必須掌握真正的目標,並擬定目標,澄明思想,凝聚繼續向前的力。

三、目標決定人生

一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你知道如何訓練跳蚤嗎?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因為在你知道怎樣去做這件事之前,你無法使自己變得更偉大。

理由很簡單,它們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這種情況,不再改變。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樣,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我們周圍有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應該做些什麼,呈可就是遲遲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乃是他們欠缺一些能吸引他們的未來目標。

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本章將教你怎麼去挖掘出從未想到的潛能,進而拿出行動以實現那些從來不敢想的美夢。以下就請各位釋放自己的想象力,重新回到孩提時代,大膽表達出心中的所想,只要你真的有心,這些夢很快便會成為現實。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阿拉伯神話故事《天方夜譚》呢?

阿拉丁神燈可能是大家最喜歡的`一段,而你肯定曾經希望手中能有這樣一盞神燈:只要用手摩擦一下,就能從裏面跑出一個精靈,幫助你實現心中的願望。在此要告訴你一個祕密:你身上就有一個精靈,幫助你實現心中的願望。在此要告訴你一個祕密:你身上就有一個精靈,它還不止讓你實現三個願望呢!

此刻就是你指揮身上那個精靈的機會,只要你決心去喚醒它,它便能使你的人生無往不利。只要你不拴住自己的想象力,只要你下定決心,那麼你所作的夢遲早都會實現。

對此,世界頂尖潛能大師作者曾經這樣説:“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經常有人説:“我的問題就在於沒有目標。”這話只能説明他不瞭解目標的真正意義。事實上,追求快樂而避開痛苦便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所以説,我們是有目標的,只不過要看這個目標是否能促使我們拿出行動,去追求高素質的人生。

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2

  1、步驟一:設定期待

主要應用的理論有:麥克利蘭成就動機理論和期望理論。

  2、步驟二:過程刺激

主要應用的理論有:社會比較理論、自我決定理論。

  3、步驟三:結果強化

主要應用的理論有:自我效能感、歸因理論和強化理論。

每一步裏應用的這些激勵理論,用在團隊激勵上很有效,其實用在我們自己身上也同樣效果顯著。

設定期待

自我激勵的第一步是要設定適合自己的期待。

為什麼呢?

因為先天遺傳和後天成長環境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成就需要是不同的。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通過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麥克利蘭成就動機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權力需要和合羣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種需要。

自我激勵的黃金步驟 第2張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強的人,對勝任和成功有強烈的要求,從成就中得到歡樂和滿足。

他們事業心強,喜歡錶現自己,一般不常休息,喜歡長時間的工作。

2、權力需要

權力需要強的人,有責任感,願意承擔追逐權力所帶來的競爭,從權力中得到歡樂和滿足。

他們期待更高的社會或組織地位,喜歡追求和影響別人。

3、合羣需要

合羣需要強的人,渴望獲得他人贊同,高度服從羣體規範,忠實可靠,從友愛、情誼、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中得到歡樂和滿足。

他們喜歡保持一種融洽的社會關係,隨時準備安慰和幫助危難中的夥伴,並總是設法避免因被某個組織或社會團體拒之門外而帶來的痛苦。

根據麥克利蘭的三需要動機,我們要做好自我激勵,首先得設定好適合自己的期待方向。

假如你是合羣需要強烈的人,骨子裏喜歡自由平等的關係,但偏偏遵循社會傳統風俗,立志一定成為某某級別的領導。

這個期待的錯位,就會大大降低你的內在驅動力。

不但追逐的過程中你的動力不足,即使僥倖追逐成功了,你也很容易倦怠,時刻想着如何逃離管人這個事,如何摘下領導這個“面具”。

設定對了符合自己內在需要的期待後,方向就有了。

接下來還要考慮程度,因為如果程度不對,哪怕方向再對,你也同樣沒有動力。

比如,你是一個成就需要很強的銷售,很享受歷經挑戰之後簽單成功後的快樂,因此總能通過籤更多單的期待來自我激勵。

但如果我要求你在3天內給我籤一個100億的銷售訂單回來,你還會繼續自我激勵嗎?

我相信,你肯定不會,因為這個期待已經高到你連挑戰的慾望都沒了。

這種反應就跟期望理論研究的結論一致了。期望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有把握地達到某種結果,並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的價值。

也就是説,動機激勵水平取決於人們認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期望達到預計的結果。如果期望到了完全達不到的程度,內在的動機激勵也就沒了。所以,基於麥克利蘭成就動機理論和期望理論,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設定出正確的期待方向和期待程度。

如果你是一個成就需要強的人,你就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業務型的期待,比如成為top sales或者成為資深專家。

如果你是一個權力需要強的人,你就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管理型的期待,比如成功晉升到總監的位置。

如果你是一個合羣需要強的人,你就可以給自己設定人際關係型的期待,比如跟5個優秀的人建立深度鏈接。

有了適合自己的期待,以及能達到的程度,我們的自我激勵就有了強勁的內在動機了。

過程刺激

有時雖然自己對設定的期待確實有憧憬,但就是懶洋洋地不願意動。因為美好的期待是高級需要,做到更好,做不到也死不了人,它的驅動力遠遠低於吃飽飯、穿暖衣這些基本需要。所以,我們還要做好過程刺激,加大下驅動力,讓自己邁出實現期待的第一步。

人是社會性動物,加大驅動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社會比較,它的短期驅動效果可以媲美吃飽飯、穿暖衣的基本需要。正如有個段子所説:失敗固然可怕,但同事的成功更讓人揪心。跟身邊人做一定程度的社會比較,會讓你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不滿,從而激發出想改變的驅動力。

我20多歲的時候,對自己的身材還挺滿意的,所以就不愛運動,因為覺得100斤左右的體重已經很好了。但後來結識了幾個愛運動的好閨蜜後,我對自己的.身材就不滿意了。因為我雖然不胖,但身體的肌肉線條、身材的挺拔度跟這幾個閨蜜差遠了。這些差距,瞬間激發了我的健身動力,從此我就成了健身房的常客。

不僅如此,我還進一步關注到了飲食的調理,因為要降低體脂率,飲食的改善必不可少。這就是社會比較的威力。通過社會比較激發自己邁出第一步後,就要拋棄這個手段了,因為再繼續用下去的話,我們就容易迷失在外部的攀比裏。這時,就要從社會比較理論,切換到自我決定理論上來。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有一種天性,想憑自己的意願來行動,做一件事是因為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也就是説,我們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受到外部壓力不得不做的時候,我們就會缺乏內在動機,很難有動力用心去做或長期堅持。所以,我們通過社會比較

驅動自己邁出第一步後,就要轉成自發自願的模式,從自我設定的期待出發,分解出一個個的階段目標,逐步推動自己前行。還以我為了鍛煉出一個好身材為例。當我通過社會比較,驅動自己進了健身房後,我就給自己設定了第一個階段目標:體脂率達到23%。有了這麼一個自發自願設定的目標,再加上健身教練的外部督促,就有了現在身材保持得還不錯的我。

結果強化

有了期待指明方向,有了過程刺激讓自己動起來後,我們的自我激勵就只剩如何能持續堅持下去了。做一件事,要能持續堅持下去,最好就是具備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我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或某項任務的感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更有自信和意願去堅持做某件事。

比如,你通過運動來減肥,發現自己跑步了一週後竟然瘦了2斤,那你對跑步減肥這件事就會更有自信,更願意下週繼續跑下去。

因此,我們如果要堅持做某一件事,就要創造對這件事的高自我效能感。如何創造自我效能感呢?有三種主要的方式:1、通過以往的成敗經驗過往的成功經驗,對自我效能的影響最大。

比如,你有過演講成功的經歷,那麼參加辯論你也會自信十足。

但我們肯定無法做到次次都成功,有時也不可避免會有失敗,這時如何保持自我效能感呢?這就需要歸因理論出馬了。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的不同,會影響到我們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比如,你發現上學時不如自己的高中同學,竟然做出了一家上市公司,那你就會覺得自己也能行。

因為,你心裏會這麼想:他都能做出一家上市公司,我比他還強,怎麼可能會做不出來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