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呢

來源:時代範 2.13W

關鍵能力包括縱向專業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呢1

縱向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第一是你接受教育所固有的專業能力,第二是在適應和掌握的所從事職業的能力。

職業綜合能力

這裏主要介紹國際上普遍注重培養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跨職業的專業能力

從以下三方面可以體現出一個人跨職業的專業能力:一是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計算機應用能力;三是運用外語解決技術問題和進行交流的能力。

運用外語解決技術問題和進行交流

2、方法能力

一是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計劃、獨立決策和實施的能力;三是具備準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接受他人評價的承受力,並能夠從成敗經歷中有效地吸取經驗教訓。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呢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

關鍵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要素。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自主學習與建構的`能力、對不同特質文本的閲讀能力、在具體情境下的溝通能力、獨立負責的思辨能力等。培養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主要策略是:由基本技能教學向促進關鍵能力建構轉化,通過系列學習活動促成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並注意與其他學科共享資源,實現關鍵能力的共生。

語文關鍵能力培養還要抓住從整體上培養人的本質,避免陷入過於關注知識概念和將關鍵能力與一般知識對立起來的誤區。

關鍵能力的定義是:定義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合稱為“關鍵能力”。在新加坡,把“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也就是可以運用到不同情境去達成目標、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從“學習求知能力”、“學習動手做”、“學習與人相處”、“學習自我實現”四方面入手,全方位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同時,也需要由家庭、學校、老師和企業共同發揮創意,為孩子搭建健康成長的橋樑。讓他們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都能走出自己的路,開創海闊天空的人生

關鍵能力,指的是定義方法的能力和社會能力。

定義方法的能力,包括了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採取和利用的途徑、步驟、手段和方式。

社會能力,又分為適應和社會技能。適應主要獨立工作技能和體格發展能力;社會技能包括與人交往、溝通、相處,抗壓能力,分析能力,公關能力等。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呢2

第一,這種表述是目前最合乎學理的表述。

《意見》把能力予以分層表述,合乎學理,而不是把諸多素養或者素質“一鍋煮”。

從學理上講,在21世紀,一個人一生中需要具備三類素養。

(1)共同素養中的基礎素養,如基本的讀寫算能力,如遵守交通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現代生活素養。

(2)共同素養中的高級素養,如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信息素養等。在21世紀,一個人只具備基礎素養是不夠的,只有具備這些高級素養才能應對21世紀的挑戰。這些素養,也被稱為“核心素養”或者“關鍵能力”,對應的是同樣的英文詞“Key Competencies”。所以,讀者把關鍵能力等同於核心素養就可以了,免生誤解。

(3)職業素養,從事某種具體職業需要具備的專門素養。醫生、建築師、會計師、教師等隔行如隔山,職業素養相差很大,且不能夠互相替代。

《意見》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屬於基礎素養,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屬於核心素養,職業能力屬於職業素養。

《意見》的表述,層次分明,不僅區分了基礎素養與高級素養(關鍵能力),也區分了專門的職業素養與跨界的核心素養(不論從事什麼行當都需要具備跨界的核心素養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由於職業能力主要屬於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本文不多關注。

關鍵能力包括什麼能力呢 第2張
  

第二,這種表述是當下最簡明扼要的表述,真正把握住了“關鍵”的能力。

基礎教育既要培育基礎素養,也要培育高級素養,即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何為核心與關鍵?在基礎教育階段,《意見》要求培養學生的三種關鍵能力,並提出了具體要求:“培養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養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培養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過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培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養成創新人格,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嘗試、創新創造。”

需要注意的是,《意見》中的認知能力不是“基礎性”的認知能力,不是記憶力,而是高級的認知能力,主要涉及思維能力、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都屬於思維能力。培養思維能力要求“有腦好好想”而不是有腦好好“背”。

思維是高級的認知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而不是機械簡單記憶這種低級的認知過程。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的素養屬於交流能力,要求不論是口頭交流還是書面交流,都要講道理,要“有話好好説”。

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本質上是自主發展能力,這世界變化快,在學校中學習的知識在職業生涯中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人需要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終生學習才能持續發展,要“活到老學到老”。

綜上,《意見》強調的是五種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這些能力正是諸多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核心素養或者關鍵能力,抓住了21世紀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領域;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三維目標、綜合素質的聚焦版與升級版,讓教育工作者能夠把握住教育目標、培養目標的重點。

我們常常説“能力為重”,但到底哪幾個能力是重中之重、是關鍵能力,並不清楚。過去對於學生能力的表述,有時失之於寬(如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有時失之於窄(見後文)。此處的表述,不是泛泛而談,比較精準。

2016年9月我國發布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內容比較寬泛,需要進一步突出重點。《意見》是對此的改進,我們可以把《意見》中對於關鍵能力的表述看作是《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簡約版、升級版。

第三,這種表述是當前最切中要害的表述,突出了兩大“超級素養”即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

這是我國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把二者並列提出且精準表述,把握住了21世紀對於人的素質的核心要求,是非常可貴的。

筆者在2016年《中國小管理》本專欄的系列文章中,曾把諸多核心素養最後聚焦為兩大超級素養即“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21世紀的社會更加複雜、變化更快、競爭加劇、不確定性增強,唯有“創新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創新能力是智慧(智商)的集中體現,意味着“聰明的腦”;合作能力是情商的集中體現,意味着“温暖的心”。

眾所周知,全面發展永遠正確,但是全面發展也要有重點,不能沒有邊界、漫無邊際。世紀之交,各國都在探索人最為核心與關鍵的“素養”或者“能力”應該是什麼,我國也不例外。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着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些表述都很好,但仍有改進餘地,都沒有《意見》的表述那樣精準地聚焦於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

實際上,創新能力在表述上顯然比創新精神好,而且,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也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交叉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