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閲讀體會

來源:時代範 3.23W

《彷徨》閲讀體會1

苑子文的一句“不是沒有挫折,而是一路都在認真選擇。”觸動了我的心,他的成功離不開他認真的態度。

《彷徨》閲讀體會

從書中,我可以感覺到苑子豪是一個有些許自戀的大男孩,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為自己勇敢的活着;他的文筆幽默風趣,讀起來趣味十足;苑子文的文筆相對成熟一些,思維更加嚴謹,角度更富有邏輯性;我從文字裏可以讀出他穩重、堅韌的品質。

或許因為年齡相近,引發的共鳴很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和他們所寫的故事在相似中又有種種不同。高中時代的自己,遠沒有苑子豪那般努力,沒有像他那樣破釜沉舟的勇氣。那時的我,理綜和數學不是很好,我總是不願意自己控制時間去刷試卷,吃不了鑽研難題的苦。

前幾天聽電台,意外發現了一個詞——“逆商”,簡單來説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脱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苑子文和苑子豪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低的“逆商”。苑子豪在大學聯考前的自主招生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時間,重新拾起北大夢;苑子文在組織一場大型比賽時,遇到贊助突然撤資的意外事件,倔強、近乎偏執的他在所有人都以為沒有辦法的時候,拉到了兩家全額贊助,他那不服輸的性格真的值得我好好學習。他在文中寫到:“我所有的努力和執着,都在那一句‘我沒輸’裏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文章中故事裏面的主角都有各自的特點,有人委曲求全,有人我行我素,有人為愛拼搏,有人因愛墮落。這裏面大都是一些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在情誼中夾雜着夢想。以前的我一直認為,每一個成功的人從很早開始就有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一直沒有找到夢想的自己註定無法成功。看完書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有許許多多的作家,他們一開始從未想過要成為一個作家。苑子文在書中寫到:“我們一直都有夢想,也一直在否定前一個夢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夢想定義得更實際。”從實際出發,體驗實現夢想的喜悦,或許這一個個目標稱不上夢想,只能算是努力的方向,但我覺得擁有更實際的夢想更有意義,哪怕只是短期的一個目標。

轉眼間,我已經是大四,年齡比苑子文、苑子豪寫這本書的時候還要大。回望自己的大學時光,説不清具體留下了什麼。我沒有像親朋好友期待的那樣活的光鮮亮麗,依舊穿着自己喜歡的衞衣牛仔褲,過着自己覺得合適的生活。在我的青春裏,數學公式會遺忘,英語單詞會陌生,甚至是之前背的滾瓜爛熟的文言文也會變得磕磕絆絆;但在青春裏遇見那些人、那些事卻能印象深刻。果然,在記憶長河裏留下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苑子豪的一句“畢竟學會接納自己,才能刀槍不入。”活了這麼久,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我的過去,都真實的存在着,屬於我自己,也只有我最清楚它的一切。在不想被掀開時,可以拒絕,畢竟我是它的主人。縱使它有千瘡百孔,我也要坦然接受。現在的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學着給失敗和跌倒做減法吧!

青春裏的我們,年輕又彷徨,平凡又堅強。

《彷徨》閲讀體會2

誰沒有過少年?誰的少年沒有彷徨和困苦?但是,大多數人走的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們走的是一條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

這就是黑塞所描繪的那個彷徨少年,從困惑、欺騙、墮落、沉淪,再到自我尋找、矛盾碰撞、逐漸堅定的成長路程。

這一路上,少年會遇到各色人與事。因為微小不過的事情,被他人利誘、恐嚇,進而去欺騙家人、朋友,卻又無從訴説。在這個過程中,矛盾、掙扎無時無刻糾纏着少年,內心的失落、責難只能自己往心裏吞。因為他人一次次地緊逼,少年一步步地逃避退縮,那個年紀的敏感與無知,無力與彷徨,都在黑塞的筆下淋漓展現。

回想少年時代,心靈正處在初探外界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觸碰、嘗試,或是未知,或是禁忌。誰沒有難以啟齒的祕密,誰沒有無處言説的糾纏,好在總有朋友、親人出手相助,化解內心鬱結的傷痛。

而朋友或親人的相助,則像一個標杆或者旗幟,指引着少年向前走。就如同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面對墨色的夜,內心總有英雄人物的感召或是指引,給自己鼓舞,激勵自己向前。

對於世界,對於周遭,對於眼花繚亂的信仰,少年也會充滿疑惑,想去探索,實驗,甚至去經歷,然後,另一方面,又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哪裏來了勇氣,心懷不懼;哪裏來的膽怯,彷徨無措。這都是一個少年的內心戲,更多時候,不僅是少年、成年、老年,我們是不是都在與自己的念想打架。

內心的慾望,現實的`殘酷,理想中的烏托邦,眼底下的錢車房。如何探尋內心的聲音?如何打開心房的鎖釦?

黑塞説,你必須尋找你的夢,然後道路才變得容易些。不過沒有一個夢會永遠繼續下去,每一個夢的後面都有另外的一個夢跟隨着,因此,人不應該特別依戀着任何一個單獨的夢。回到當下,有人説,很多人都很忙很累,但很多人都不快樂。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像在履帶,不停的運轉、機械,然而,卻少有人停下來反思,從內心出發,尋找自己的所愛。

少年的彷徨,成年的捆綁,原來,所謂的成長是一個沒有始終的話題。只不過,所面臨的處境和心境大相徑庭。

少年時的自欺欺人、掙扎矛盾,成年後也許還會有,但是不是理應更加成熟,更加豁達,也更加智慧呢。當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長起來,面對來時路,是不是更加坦然,更加無畏。

在少年經歷了恐嚇、挫敗、墮落、彷徨、迷惑後,那個畫像上的人,現在已經不再侷限在夢中,不再是僅僅畫在紙上的人了,而是生活在少年內心生成了一個理想,成了強烈的自我。

當你迷惑,要敢於試探,當你彷徨,要敢於向前,當你深處墮落深淵,要敢於自省自律,當你曾是少年,你理應從來無懼風險,而當我成年,是否心懷少年。

少年從彷徨到堅定,也是在認識到自己、尋找自我。

無論少年抑或成年,當別人都走在一條容易走的路,而我們走在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上。

《彷徨》閲讀體會3

閲讀一本本書如同高遠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間變成了一粒粒金黃的種子,悄無聲息的播種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種子《彷徨》格外偏愛。

書裏另我最為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魯迅通過祥林嫂問他的問題引出下文,生動描繪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寫出了人們的冷漠無情,拿她當飯後的談資,以取笑祥林嫂為樂。表現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對婦女的'迫害,同時也暴露出作者像人們一樣對祥林嫂只有憐憫,卻沒有實際行動。

《彷徨》一書主要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的冷漠。這篇小説主要有兩種氛圍,一種是黑暗與冷漠,一種是喜悦與激動,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深思,寫的人物命運真實,給人以豐富的人物形象,使人們能真實的體會到舊社會民眾的無知與幼稚。每個人都有彷徨的時候,朱自清因為時間匆匆而彷徨,老舍為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魯迅也不例外,他彷徨於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個圓圈,滿懷期待的走離了起點,最終卻又重新跌回了起點。這裏面有説不盡的苦澀、孤獨與無奈。在這種彷徨下,魯迅寫起了書,用了對比的手法,把人物寫的生動形象具體,表現了作者對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的關懷與同情。

對比之下,我們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沒有炮火紛飛的戰場,也沒有妻離子散的悲傷。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為祖國的未來寫下壯麗的篇章。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自古以來,沒有努力就不會有成功。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貝多芬在夢想的支持下創作了許多著名樂曲;居里夫人在廢寢忘食的努力下研發出了鐳……他們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嘲笑與壓力。這些挫折沒有使他們退縮與畏懼,也正是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們獲得了成功。

身為國中生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不能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只有不斷奮進,才能激發鬥志。在這條通往夢想的路上有荊棘,更有坎坷。這些挫折能教會我們沉穩,勇敢,在挫折中會激發出潛力,所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堅強地,充滿鬥志地去面對一切挑戰,我會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標,會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勵志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成為祖國堅實的棟樑。

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聽老師上課,下課時要把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增加印象。魯迅曾説:“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是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增長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夢想才會早日實現。

每次寫作業的時候,不經意間總會分神,結果花了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也經常熬夜狂寫作業。為此,我捱了不少爸媽的批評。我也曾像魯迅一樣彷徨過,不知該怎麼放下玩心,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認真聽講,制定學習計劃表,作業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為高中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遇到任何困難與挫折要擁有陽光心態,笑臉面對。積極鍛鍊身體,為實現自己當上科學家的夢想發奮學習,不懈努力!

《彷徨》閲讀體會4

如今都市生活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人們是否感到彷徨,不為人所知。但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中人們身處一個烏煙瘴氣的社會卻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學一派的人意識的了,在那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社會中,新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為世人感到彷徨。

無論是魯迅本人,還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在看與被看中所彷徨的。魯迅先生少年時懷着一顆救國的心到日本留學,一開始的他以為國人的病是可以靠醫學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處決中國人的時候,日本同學看不起中國人,他醒悟了中國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日本繼續學習的機會,回到國內,通過文字來喚醒國人的靈魂。他在看與被看中覺醒,棄醫從文。

細細想來,魯迅筆下的人物也大體實在看與被看中反映社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將會過去,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要來臨。”祥林嫂無疑是魯迅筆下著名的人物,她一開始期待這美好的生活,但卻在一次次無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對生活的期望,最終走向死亡。祥林嫂一開始是五叔家的幫工,日子過的還算不錯,但她的婆婆卻讓她改嫁,最後喪夫喪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樣了,原本以為捐個門檻就可以洗清罪過的她,最後還是慘死街頭。與其説殺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説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應該屬於她的東西,人們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與無情之中。

我們永遠無法掙脱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的`調子挾着濕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從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孔乙己也是魯迅筆下一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館是他經常去的地方,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卻始終與功名無緣。魯迅先生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將孔乙己這個人物逼真的描繪了出來,孔乙己最後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後最後一次出現在咸亨酒店了,之後就再也不見蹤跡了。是否真有孔乙己這個人,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代,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物絕不在少數,魯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社會現象。

他佇立在甦醒了的人羣的最前端,以筆為劍,刺向敵人的心窩,為棍,敲擊麻木沉淪的國民,為杆,撐起中國血染的希望大旗,他點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執的鐵屋,喚醒了沉睡迷茫的靈魂,這就是一代文豪——魯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彷徨》閲讀體會5

《彷徨》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作品。魯迅爺爺寫小説多用辛辣筆調諷刺當時的反動派。這部小説集有十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藴含深刻的意義,都讓我歎為觀止。因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選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故事來談點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為四十多歲的女長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階段,祥林嫂在魯鎮還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人,後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毀了。於是她被魯鎮的人視為喪門神,沒有人願意接近她,更沒有人同情她。她無依無靠,對人世間沒有了半點念想,最後自殺了。

為什麼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後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會不受歡迎呢?為什麼祥林嫂要自殺呢?這便是我要探究的問題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為她是在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就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況且她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們的同情,再找個夫家繼續她做長工的工作活下去的。況且它是弱勢羣體的一員,不應該受到關懷嗎?但是,故事中的.魯四老爺可不這樣想——祥林嫂喪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讓她做的,祭祀是一項神聖的作業,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腳,萬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這個祥林嫂礙手礙腳幹不了什麼事,還得白吃我的糧食,不如重新找個幹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麼就被魯四老爺這正人君子厭惡了。封建禮教使她相信自己是骯髒的。於是糊里糊塗去捐門檻,想要贖回一個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廟裏一羣貪財好利的小人,榨乾了所有的積蓄,名聲還是臭的。

當祥林嫂拖着疲憊的身子從寺廟走向她的“家”——魯四老爺的宅院時,這個家的大門已經被魯四老爺嚴嚴實實地關上了。

終究,祥林嫂被魯鎮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親人”——魯四老爺拋棄了!自殺的念頭是在“渾渾噩噩”好幾年,實在是孤苦無依才冒出來的。臨死前,她極認真地,極莊重地問讀書人魯迅:“你説人死了之後到了陰曹地府,能與家人見面嗎?”魯迅驚愕了:好端端的人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是啊!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想死?活人對這個問題實在很難理解,魯迅在祥林嫂強大的眼神力量逼視下,慌張地搪塞道:“應該可以吧。”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對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經沒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種解脱。死後是怎樣的生活無從考證。讀到此處時,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與家人團聚。

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祥林嫂是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好像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那樣。

讀了《祝福》這篇故事,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姿態,來珍惜當下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