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心,正讓你的孩子離閲讀越來越遠

來源:時代範 3.94K

家長教育孩子功利心太重了,每一個都是有目標的,一定要怎麼樣,這是沒必要的。當兒童面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給他大量的壓力,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而把閲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麼多任務等着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閲讀。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功利心,正讓你的孩子離閲讀越來越遠

這幾年,閲讀越來越被學校和家庭重視了。十幾年前還被稱為讀閒書甚至被許多家長嫌棄的課外閲讀,已經從孩子們可有可無的“小零食”晉升為最好每日必吃的“營養大餐”;繪本館童書館開始在各個大城小鎮安家;各大電商的童書銷量高居榜首;許多學校也紛紛給孩子們列出必讀書目,開展各種讀書活動,甚至佈置閲讀作業。

看上去,一個全民閲讀的時代已經到來。可是在應試教育為主導的今天,家長和學校更多地介入孩子們的課外閲讀,真的讓孩子們越來越愛讀書了嗎?

現在,許多家長都能夠認同閲讀對孩子智力和學業的推動作用,許多家長也是在對閲讀“寄予厚望”的心情下帶領孩子走進閲讀的。實話實説,當初我和孩子開始親子閲讀時也不是毫無功利心,在應試教育壓力如此之大的當下,要家長們毫無功利心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功利心太重的話,不僅不會讓孩子愛上閲讀,反而會使孩子離閲讀越來越遠。可以説,功利心就是消解甚至毀掉孩子閲讀興趣的利器。

為什麼這麼説呢?

一、功利心把閲讀複雜化

迄今為止,尹建莉父母學堂已經舉辦了五期“為愛有聲閲讀活動”,在關於孩子閲讀的討論中,家長們提到了兩個新名詞:深閲讀和淺閲讀。在家長們的理解中,會把名著經典認為是深閲讀的作品,而把漫畫、網絡小説、暢銷的校園小説認為是淺閲讀的作品。這種劃分方式本身就有失偏頗。比如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在他們初面世的年代裏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説,只在民間流傳,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沉澱才被稱為經典。而漫畫類書籍中也不乏傳世經典,比如《父與子》、《丁丁歷險記》等。再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説,也曾經是熱銷的通俗小説,但從文字到思想深度,都可圈可點值得稱道,不僅雅俗共賞,也把武俠小説推到了一個新的巔峯,稱之為經典毫不為過。尹建莉老師的女兒圓圓的自主閲讀不也是從金庸的小説開始的嗎?

對於孩子的閲讀來説,都會自然而然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就如同只要孩子喜歡親子閲讀,或早或晚都會識字,或早或晚都會自主閲讀一樣,家長也不必太過糾結自家孩子是“深閲讀”還是“淺閲讀”。我們當然希望自己或者孩子能夠博覽羣書,但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閲讀和良好的閲讀興趣基礎之上的。如果從剛開始,就用深淺來劃分,進而要求孩子,恐怕連閲讀興趣也會破壞掉。基礎沒有了,又何來“深閲讀”呢?

二、功利心把閲讀做成任務,消解孩子的閲讀興趣

去年,網上有一篇林志穎和兒子的故事,説他們父子在法國曾參加過一個讀書活動,為了爭拿第一,林志穎和Kimmy取消了所有的活動,以便在規定的時間讀完儘量多的書。果然,在父子倆的共同努力下,活動剛進行到一半Kimmy的成績就已遙遙領先。但是,主辦方卻擔心父子倆的急功近利帶壞了其他參加活動的孩子,要求父子倆馬上退出活動。

後來,林志穎聲明此事為杜撰,不屬實。不管這段新聞的真實性如何,確實應該引起我們反思——閲讀,不是做任務。

現在,許多學校也給孩子們規定閲讀書目,還要求摘抄好詞好句,讓家長監督孩子們完成每日閲讀任務並簽字。請想一想,這麼做,孩子們是會更加喜歡閲讀,還是會厭煩閲讀呢?從小被規定甚至被強制讀書的我們,在長大後仍然保持讀書習慣的很少,而從小享受讀書樂趣的法國人,卻將閲讀的習慣保持終生。

急功近利,只能是南轅北轍,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尹建莉老師也説過,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三、功利心引發家長的攀比心、虛榮心,指責否定孩子

功利心之下,最容易引發攀比,比如人家的孩子3歲就認識很多字了,而自家的孩子都上一年級了才認識幾十個字;人家的孩子6歲就自主閲讀,我家8歲還只能是親子共讀;人家6歲就看三國,我家8歲還只願意讀繪本;人家作文下筆如有神,我家如同記流水賬,平淡如白開水……比較之下,家長很難淡定。沒有清醒覺察的家長很難反思自身,也很難看到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容易把攻擊的矛頭指向孩子:怎麼這麼笨,這麼不用心啊?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我那麼辛苦每天陪你讀書,你咋就不見長進呢?這種埋怨和指責,不管是説出來還是寫在臉上,孩子都會受到傷害。指責批評,只能讓孩子越發不喜歡閲讀,甚至痛恨閲讀。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要求孩子之前,自己必須要先做到。不能因為家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破壞了孩子的閲讀興趣,更傷害了孩子。

四、功利心讓家長焦慮,進而控制和改造孩子

如果帶着功利心去閲讀,家長勢必會有很多預設的條條框框和大大小小的目標,比如,學前認識多少字,幾歲開始完成自主閲讀,一年完成多少閲讀量,最好能博覽羣書知識面寬,讀書要讀有用的書……這時,家長已經無暇顧及孩子的閲讀感受,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是否完成了目標上面。而如果沒實現,又要用什麼方法去實現?一旦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方法還沒達到預設目標,家長們就會更加焦慮,再把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從而去控制和改造孩子。比如,孩子如果上國小了還不能自主閲讀,家長就會引導孩子讀有拼音的書;孩子如果喜歡讀通俗小説或者漫畫,家長就會引導孩子讀高大上的經典……孩子要是不從,家長們就很難堅持平心靜氣的引導,而是變引導為強求。最少臉上也會由晴轉陰,愉悦的親子共讀時光就會變成緊張壓抑的親子對抗和互相折磨。最後不僅沒有達到家長的閲讀預期,就連親子關係也開始亮紅燈。

我發現,家長們很喜歡用“引導”這個詞。引導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在不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和看不見孩子需求和感受的前提下,所謂的引導其實就是控制。很多時候,我們高高在上的“引導”只不過是控制和改造的代名詞而已。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更沒有人喜歡被改造。強求之下,孩子原有的那點閲讀樂趣也會被徹底消滅。想要“引導”的家長們,請三思而行。

五、功利心讓閲讀凌駕於孩子所有活動之上

經常會有家長問,堅持了幾年的親子共讀,現在孩子已經養成了睡前必須讀故事的習慣,可是卻很少在其他時間主動要求家長給讀書,要如何讓孩子更積極主動地閲讀呢?

功利心之下,家長很容易只看見閲讀,只看見有用,而忘了用父母愛的本能去真誠地思考。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説,他們的生活中應該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做手工搭積木,任意塗鴉隨意遊戲,看動畫片玩電遊,和小朋友一起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漫無目的地瘋跑傻笑……甚至是無所事事發呆做白日夢。上面提到的這些活動,看似無用,但卻對孩子的成長有着重要的價值。

只要是當下孩子想幹的,就是對孩子最有益的,父母不要想着去控制孩子生活的每個細節,更無需在孩子的.每個生活細節上都加上教育功能。閲讀固然重要,孩子其他活動也很重要。相比閲讀或家長們認可的其他有用的活動,孩子愉快的笑臉才是最重要的。當家長渴望閲讀給孩子帶來巨大福利的時候,就容易把閲讀提到無比重要的地位上來,讓閲讀凌駕於孩子的其他活動之上,剝奪孩子自由玩耍時間。

既然功利心會破壞孩子的閲讀興趣,要如何放下功利心呢?

功利心就像一個騙子,我們必須在對他有所警覺的基礎上才能識破他的騙術。識別的最簡單方法是:孩子是愉快接受還是委屈不滿,也就是要以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為判斷標準。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説:教育學勝利的地方,就有兒童的歡笑,功利心佔上風的地方,總能聽到孩子的哭泣。

在閲讀中,家長們當然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建議和無痕的引導,但不可和孩子較勁。如果孩子不樂意,就要及時放下,等待更好的時機。當然,放下功利心的確不容易,大家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1、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

2、不評判指責孩子

3、接納孩子的現狀,順應孩子的需求

舉個例子,我曾經有一陣很想讓孩子和我一起讀中文版《小王子》。前面兩章他不算很喜歡,但也不排斥。講到第三章時,他堅持要讀自己喜歡的繪本。我沒馬上同意,還想找個理由説服他。這時我注意到了孩子撅起的小嘴巴,馬上覺察到自己該停下來了,但説實話,心裏還是不大情願。於是我就問自己:你為啥不舒服?孩子平日讀書是完全可以自主選擇的,今天孩子不讀《小王子》你為啥不能爽快地答應?深挖了一下,原來自己內心深處認為我是尹建莉父母學堂的輔導員,那麼我的孩子怎麼也得讀讀《小王子》吧!一旦看到了控制背後的真相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這時就更容易放下這個控制,否則就會很容易在負面情緒之下去評判指責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犟,這麼好的書都不肯讀,就講這本……指責之下,不僅親子閲讀沒法進行,恐怕原本和和美美的親子關係和融洽的家庭氣氛也被破壞了。長此以往,孩子的閲讀興趣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第一點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和第二點不評判指責孩子做好了,就可以心平氣和地來做第三點了,接受孩子的意見,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險些翻掉的親子閲讀的小船又可以在書海自由遨遊了。

閲讀和學習,都是應該堅持終身的事。它們都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一開始不必跑多快,不必開足馬力。相反,一開始越輕鬆,越愉快,才會越有後勁兒。

尹建莉老師説,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同樣,最美的閲讀也最簡單。放下所有的功利心,讓我們和自己最愛的小天使,盡情享受純粹的閲讀之美,盡情享受温馨愉悦的親子共讀時光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