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育隨筆(15篇)

來源:時代範 1.15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教育隨筆(15篇)

中班教育隨筆1

夏天即將來臨,隨着天氣的變化,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們也變得越來越不愛喝水了。我多次強調要多喝水,也不止一次講多喝水的好處,但都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們依舊不願意喝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們可以一天不吃飯,但絕不可以一天不喝水。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一直沒找到好的方法令孩子們改變現狀。

有一天的體育課是拔河比賽,孩子們非常感興趣,都積極參與。突然我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説:“拔河比賽結束後,我們班開展一次喝水比賽。”孩子們聽後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着,我趁熱打鐵,大聲宣佈喝水最多的小朋友會得到老師獎勵的小紅花。看着孩子們你一杯我一杯,我心裏樂開了花。自從我班開展喝水比賽以來,孩子們愛上了喝水,感冒生病的現象也越來越少了。

原來只要我們老師善於發現問題,用心解決問題,任何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

中班教育隨筆2

在一次活動課上,我邊講邊做着各種手勢。忽然,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到活動室一角的牆壁上,還小聲的説:“快看!老師的手會發光。”“對,老師的手是在發光。”

看着孩子們驚奇的樣子,我靈機一動,拿來一面小鏡子照了一下,孩子們若有所思的説:“噢,原來圓形的東西會發光。”聽着他們的議論,我又拿來一面長方形的鏡子照了一下,孩子們都搶着説:“啊!長方形的東西也會發光。”針對孩子們的議論,我又用長方形的書本和圓形的瓷杯照了一下,他們都掃興的説:“怎麼不發光了呢?”面對他們的反問,我就往杯裏加了一些水,孩子們立刻驚呼起來:“發光啦!發光啦!”,我趁勢提問:“為什麼會發光呢?”“因為杯裏有了水,水和鏡子一樣是透明的。”那麼老師的手為什麼會發光呢?“因為老師戴了手錶,是錶盤在發光。”錶盤會不會發光呢?”把疑問留給了孩子們。第二天,我又戴着手錶走進活動室,做手勢的時候我有意看了一下昨天有光斑的地方,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睜大眼睛納悶地問:“今天老師的手怎麼不發光了呢?”看着他們的神情,我故意望了望窗外。聰明的荊琳大聲説:“今天陰天,沒有太陽光。”孩子們一下子反應過來,沒有光,老師的手就不會發光,原來錶盤是不會發光的,它只能反射光。

這次活動雖然沒有按計劃進行,可以説是一個插曲。但它卻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和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作為幼兒教師首先要做個有心人,既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又要有一顆無邪的童心,用童心去欣賞、瞭解孩子的所求,抓住機會及時引導。那麼,孩子的一日活動中隨機教育就會無處不在。

中班教育隨筆3

每當洗手時,我發現孩子們有的玩水,有的玩肥皂,有的打水仗,有的則洗一下就去擦手,有的肥皂沫還沒洗掉就去擦手,有的只搓手心,有的只搓手背……總之,沒幾個孩子按老師的要求去洗手。

這種情況,是老師們最頭疼的事,有值班老師在眼前還好點,如果稍微盯不上,孩子們就故意搗蛋。

對於正確洗手,我們是再三要求,可就是不管用,孩子畢竟是孩子,好玩水使他們的天性。玩水,玩肥皂對於他們來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一旦玩起來,就會忘記了認真洗手。於是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洗手六步驟變成了兒歌,孩子們洗手時,值班老師就領着孩子們邊念兒歌邊洗手。漸漸地,孩子們能正確、認真洗手了,也就避免了玩水,玩肥皂的情況發生。

其實不僅是洗手這個環節,其他活動也可編成兒歌來促成幼兒的常規養成。如吃飯,排隊,午餐,午休等。真可謂幼兒園裏無小事,處處顯示大教育。

中班教育隨筆4

生命在於運動,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證人的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體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經説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麼,健康的身體從何而來,從運動中來,運動塑造了身體,運動對強健身體有積極的作用。

在運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作為一個主動的觀察者,積極地為幼兒提供建設性的幫助與指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教育為本,觀察先行。”沒有仔細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過去對為什麼要在體育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行為,觀察幼兒的表現,我並不真正瞭解。體育活動,只要幼兒玩得開心、盡心,注意安全就行。直到我這學期有幸有機會參加了體育教研組的活動,課題組的老師帶領我們研究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後,我才明白,原來觀察幼兒不僅僅要看表面現象,更重要的在於研究、總結孩子的行為表現,採取適宜的教育措施,為他們的健康發展鋪路搭橋。

第一,體育活動中要觀察什麼。

我覺得,體育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動,這種模式更需要教師觀察在前。教師要有積極的觀察心態,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機會與條件,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獲得的技能與經驗參加活動,參加鍛鍊。幼兒對自己的估計與自己的實際經驗、能力相比會有偏差,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去關注他們。

帶着探索,我走入了幼兒的體育活動。在和幼兒一起玩樂中,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場地中,有的幼兒從一隻至二隻架起的梯子中走過去,而有的幼兒從二隻至三隻架起的梯子中走過去,來來回回,忙得不亦樂乎。今天,玩梯子就成為幼兒最關注的事情,也就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有了興趣,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作為老師,在這個適時的時候,就要對幼兒提出指導和幫助的方法,讓幼兒對玩梯子的興趣保持下去發展並延伸這個內容,不斷在原有的內容上生成新的內容,讓幼兒的興趣點達到最高程度。教師的心中要始終有這樣一個意識:孩子任何時候都需要我。有了這種心態,教師就會以主動的觀察者身份出現在孩子的身邊。於是,我走過去提醒幼兒,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輪胎上玩以外,還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説,放於墊子上玩,試一下,不行,墊子太軟,梯子陷於墊子中,玩起來沒勁。有的説,把梯子豎起來,兩邊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間隔中鑽來鑽去,試一下,行。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串起來一起玩呢?”我和孩子們拿着梯子走向大型運動器械,試了幾次,終於給梯子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把它架於繩索欄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證安全,梯子的兩頭牢牢地斜紮在繩索欄杆上,形成一個斜坡度。孩子們紛紛欲試,新的興趣點又出現了,更加激發了幼兒對體育活動興趣的維持和鍛鍊的目的。當幼兒試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時,又遇到了一個新的挑戰,怎樣攀登和翻越欄杆才能達到終點?有的幼兒沒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試了沒行,但是,在老師和同伴們的鼓勵下,決不氣餒,終於通過自己的反覆實踐成功的翻越了欄杆。在這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勇於挑戰自我的機會,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健康成長。

體育活動中,我們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諧的發展。除了發展“身”,還要起到發展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社會性健康發展的功能。在觀察中,要了解這項活動是否適合本班幼兒的身體發展水平,這項活動的器械與場景的設置、規則的制定是否便於幼兒鍛鍊,是否具有鍛鍊價值。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適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行。在教育實踐中,我也發現幼兒普遍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較感興趣。如在一次“長凳的遊戲”活動中,讓幼兒自己自由選擇不同高度的長凳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較高的長凳後面;當我在另一邊將幾個長凳疊放成最高時,所有的孩子都不約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後面,都躍躍欲試。由此可見,孩子們喜歡冒險,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較感興趣。作為教師,要了解自己班級孩子的特點,能力發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給幼兒的運動的材料要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層次面,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活動的器械與材料,才能讓幼兒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更應關注兒童的發展潛能。

因而,我在體育活動的觀察中,注意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及時捕捉到幼兒的閃光點,捕捉到幼兒的信息,讓他生成下去。因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他一定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孩子的潛能就能得到發展、得到發揮,他們的表現也的確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會在活動中積極的挑戰自我,挑戰難度,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認為,體育活動中的觀察,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從幼兒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對所有的幼兒提出一種要求,能力強的幼兒感到吃不飽,提不起興趣,能力較弱的幼兒則不敢吃,喪失了信心。這都將影響幼兒的發展。因此在觀察後的要求上要因人而異。以“長登遊戲”活動為列,為了發展幼兒高跳下的能力,活動中我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高度,讓幼兒自己選擇。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度進行練習,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增加高度。作為教師,我只是起到引導、保護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勵他們。通過活動,大多數的孩子能從最高的長登上跳下,只有少數幾個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沒有強求他去完成。因為對所有的孩子來説,他們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所以,活動中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展。

第二,作為教師多與幼兒交流。

我想,無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還是在體育活動中,作為教師,要與幼兒交流,傾聽他們的疑問,也許這就是他們的關注點。教師還要選擇合適的位置,一個班的活動場地是相對獨立的,各項活動內容也有相對獨立的空間,各班各項活動內容自成一體。當幼兒活躍在各個區域時,教師自然成了“攝像機”,既要眼觀八方,面向全體,又要注意個別。因此,選擇適當的位置觀察幼兒顯然很重要。教師可選擇一個“中心”來觀察幼兒,這個中心是當天活動的重點區,可以是本班多數孩子的興趣區,也可是本班多數孩子的難點。這個中心的材料、場景不能設置在本班活動場地的角落,或有某種障礙物遮擋的地方,一定要在教師的視線範圍內。

教師要做到同時兼顧,不能久留在某一區域,冷落了其他區域;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明確的觀察內容。因為,體育活動是幼兒進行運動技能學習的一種適應個人需要、發展自我、鍛鍊自我的方法,它包含着比幼兒身體方面更多的內容,而且,應該把幼兒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以,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是建立在尊重幼兒人格基礎上的一種觀察,是需要從體育活動的多維效應來觀察幼兒的一種觀察。教師有了觀察,才有可能來培養自己的觀察意識,才有可能在觀察中幫助和指導幼兒的活動,使活動提升為更高的一個層次,一個飛躍。

平常的體育鍛煉活動,幾乎都是把一個班級的幼兒一分為二,一半幼兒先玩這些器械,另一半玩那些活動內容,久而久之,幼兒玩得有些厭倦,總覺得幼兒跑的不夠積極,玩得不夠盡興。於是,通過觀察,思考如何調整活動的方向,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去,把這些體育活動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遊戲網。幼兒從小椅子的不同方向跳向腳印,從豎起來的輪胎上走過去,從斜着的梯子上翻爬過欄杆,這一連串的活動內容,培養了幼兒的靈敏性、方向性、協調性,給予了每個幼兒相同的機會,每一位幼兒都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在活動中老師和幼兒的交流,老師及時瞭解到孩子們需要些什麼,需求什麼方式的活動,根據幼兒的特點,及時地為幼兒提供感興趣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這些活動材料的物盡所值的作用,最大能力的調動起幼兒的興趣,主動活動,積極活動,盡興活動。有了老師與幼兒的交流,才有了尊重兒童的意見與想法,活動有了開展的空間,從中老師能夠準確地瞭解、認識孩子、瞭解孩子真實的願望,觀察到孩子在遊戲中表現最真實的自我,把握孩子真實的意願、興趣、愛好的好機會。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要樹立我和孩子一樣高的理念,教師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孩子一樣的人,應該人人平等。在活動中,我經常用蹲或跪的姿勢與孩子對話交流,這樣,首先從視覺上的角度與孩子一樣高了。在心理上也要一樣高,體現在活動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意願和需要。在和孩子説話時,象朋友一樣和藹可親,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在和他商量,彼此是平等的;對孩子在活動中提出的不同意見或者某種需要,予以尊重,不隨意否定或拒絕。比如:在“長登子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從長登上跳下,但有個孩子卻從長登下爬來爬去,雖然這與活動目的“高跳下”不相符合,但我沒有因為他不按要求做而隨意地批評他,而是對他説:“這是個很好的玩法,老師想看看你從上面跳下來是不是也做得很好。”而後,他開心的去做了。仔細思考一下,其實他這樣玩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出發點是好的。所以,我要和孩子一樣高,需要教師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樣高的地位來考慮和解決問題。

只有這樣,通過觀察、積累,明確我要以什麼方式介入幼兒的活動,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通過和幼兒在活動中的交流,讓我明白了,體育活動是在幼兒的關注點、興趣點上生成的。教師要善於通過觀察,不斷髮現孩子的關注點、興趣點。這是作為幼兒教師的基本功。

中班教育隨筆5

“啊啊啊!快跑啊,快跑回自己的家!”戴着各種小動物頭飾的孩子們在聽到我的口令聲後,一個個邁着小步啊啊地叫着急急地往“自己”的“家”裏跑去。這是今天的活動——《小動物找家》,目的是讓幼兒聽指令往指定方向跑,鍛鍊他們走跑動作的協調性。

一開始小動物們回家的口令是“下雨啦!”,玩了幾輪之後,我把自己化身為大灰狼,同時口令變成——“大灰狼來啦!快跑啊!”小班的孩子非常容易受情景感染,剛才只是天氣不好回了家,這回是可惡的會吃小動物的大灰狼出現了,所以他們玩得更投入了,每次“大灰狼”一出現,他們就嚇得一溜煙全回了各自的家。我這隻“大灰狼”“得意洋洋”地看着跑回家的小動物,這時,“小豬”圓圓説話了,他小臉通紅,小手舉在腦門表示一團火説,“小豬發怒了!”哈哈,若不是還在扮演着大灰狼,我真要被他逗得前仰後合,小傢伙看來已經完全進入到角色中去了。

這隻“小豬”在發怒,他雙拳緊握,小嘴巴緊閉,他不滿意大灰狼總是嚇唬他們,要吃掉他們。他的潛意識裏開始反抗。我也在迅速反應:為什麼只讓小朋友躲避大灰狼呢?為什麼不可以讓他們用集體的力量來學會反擊呢?這滿可以作為這次活動的擴展延伸啊!如此一來,孩子們從活動中學習到的就不僅僅是聽口令往指定方向跑了,還可以引導他們要勇敢,培養他們的團結精神。

於是,我這隻“大灰狼”惡狠狠地説,“哈哈!你發怒了?!那就過來對抗我吧!可是,就你一隻小小豬,怎麼能打倒我這隻大灰狼呢?!”我的激將法果然管用,“小動物”聽完“大灰狼”的説話,大聲喊起來,“我們一起上,趕跑大灰狼!”他們一邊喊着一邊衝上來,啊呀!真是來勢洶洶,嚇得我這隻“大灰狼”夾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

小動物們勝利了,感受着成功的喜悦,興奮地跺着小腳,“我們贏了,我們贏了!我們趕跑大灰狼了!”我趁熱打鐵問他們,“為什麼一隻小動物打不跑大灰狼,很多小動物一起使勁就能打跑大灰狼?”眾説紛紜中,我和他們一起總結出來那條真理——團結起來力量大!

這次活動,由於孩子積極投入之後的反應,引發了整個活動目標與內容的擴展延伸。一隻發怒的小豬,一個靈活的教育策略,成就了一節有意義的耐人尋味的活動。

中班教育隨筆6

班級內有不少拼圖,有些是小班時帶上來的,有些是孩子們剛帶來的,但是難易差距較大。小班的拼圖較為簡單,以四拼至十拼為主,加上多次遊戲鞏固,孩子們的興趣已經較為淡化。但是新帶來的又比較複雜,活動前孩子還興趣滿滿,但是在拼圖過程中幼兒都沒有長久的堅持完成拼圖活動,拼幾下就放棄了。經過幾次觀察以後,發現主要還是難度的把握問題。為此,我們想了幾個策略:

一、對已投放的拼圖增添標記的方法,降低了拼圖的難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兒都得到了發展。

二、拼圖過程中,通過扶幫互助的方式,讓能力強的幼兒帶能力弱的幼兒。這樣一來,孩子們就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這個“高難度”的材料也有了施展的空間。

這不,最近的區域活動時間,孩子們搶着要挑戰“高難度”拼圖。這天,我讓小宇(能力相對薄弱些的)選擇了大型拼圖,他很迅速的從很多小拼圖中找出了邊緣上的拼圖拼搭起來,拼完後,小宇拿起了其他拼圖想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適的地方,於是他翻到卡片後面,看看標記,很快找到了對應的地方。當區域時間結束的時候,小宇看了看沒有拼擺完的拼圖,有些不捨的方回了原處。

雖然,本次他沒有完全完成拼圖,但是他的興趣很盎然,顯然這個記號對他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相信下一次他會有更大的挑戰慾望。這讓我再次想到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一條規則:

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能力,從兩方面入手添加區域材料。

〈1〉投放新的拼圖材料,分塊數量在20件左右,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小班的10塊以內拼圖對孩子們來説顯然失去了挑戰的意義。

〈2〉在大型數量的拼圖上作相應的標記符號,引導幼兒觀察、判斷,並根據中班幼兒年齡和已有水平,在拼圖小卡上標記數量或圖形符號,使幼兒能夠採用接龍的方式進行拼圖,使能力不同的幼兒都可以得到發展。

中班教育隨筆7

每天午睡起牀後,搬把椅子坐在孩子們中間為他們梳辮子已成為我生活的一種享受。其實我並不太會梳理頭髮發,每次給孩子們扎的辮子總是歪歪扭扭的,但孩子們喜歡,我就沉迷不醒。而且它也讓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孩子,觸摸孩子的心靈;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因人施教,適時指點;讓我和孩子們之間更加信託、感情好、和諧。

每當這時,我們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孩子們總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説個不停

“老師,我媽剛給我買了電子琴!老師,那首歌我會了!老師,我敢走獨木橋了。”當然,此時也是我瞭解他們生活、心理和舉行適時指點、鼓勵的好時候。“你最喜歡老師啥子你不喜歡老師啥子你最願意參與哪個活動你此刻睡覺還用媽媽陪嗎?”這些他們日常平凡避而不答的問題,這時就會都爭着回覆,而且絕沒有謊言。就這樣,我把每一天起牀後給孩子梳理頭髮作為一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梳個漂亮的髮式作為對孩子的一種賞封。

看到梳好小辮的孩子一個個滿意的回到座位上,臉上洋溢着無以言表的歡愉,此時,我與孩子一樣幸福。我的幸福也就是在這日復一日泛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斷髮明新奇、新鮮、新意中積攢起來的。

中班教育隨筆8

一個“牽”字引發了我的思考:什麼是“牽”?“牽”什麼?怎麼“牽”?

角色的轉變讓我深深地感到自己需要充實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四個月前我還是一名學生,當時的任務是好好完成學業,奔波於尋找工作的道路上。而現在的我則是一名幼兒教師,突然間發現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要對孩子的今天負責,而是我們今天的教育要為孩子一生的發展負責。責任感驅使着我思考並用行動詮釋“牽”的內涵。戀人間彼此牽手是因為互相傾心;朋友間互相牽手是因為志趣相投;父母與孩子互相牽手是因為血緣親情;教師牽着幼兒的手則是一種“愛”。

陶行知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很慶幸自己讀到這句話,看似簡單的十二個字卻詮釋了教師的無私、細心、耐心。記得有這樣一個場景:有一天午睡起來,看到牛牛站在衞生間裏不出來,我走過去問他怎麼了?牛牛看着我不説話,小手還來回的搓着。這時,鄔老師走過來,把他帶到了卧室裏,悄悄的問怎麼了?牛牛趴到鄔老師耳朵邊説了起來,鄔老師摸摸他的小腦袋,微笑的説沒關係的,邊説邊把牛牛的褲子脱了下來,原來孩子拉到褲子裏了,鄔老師幫孩子換好衣服後,把髒褲子拿到衞生間就洗了起來,動作時那樣的利索,沒有絲毫的猶豫。當時我沒有説話,但我感到一股暖流在我身體裏流動,像是一位媽媽照顧自己的兒子。秋冬季節特別乾燥,老師每天都會強調幼兒多喝水,可是有的孩子總是不自己覺或是記不住喝水,老師會一個一個的督促,直到每個孩子都喝了水。有時候覺得老師的眼睛像電子掃描儀,時時刻刻關注着每一個孩子,早上來了摸一摸孩子的手冷不冷,户外時看看孩子衣服有沒有穿好,吃飯時關心孩子有沒有吃好,活動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力是否得到了發展。這些簡簡單單的舉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愛,首先意味着奉獻,意味着把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

是啊!幼兒教師何嘗不是將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孩子們。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僅是身體的健康成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三大方面正是我們應該去“牽”的。從早上入園到下午離園孩子的一日生活都是教師在細心的照顧,要做到關注每一個孩子均衡的膳食,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俗話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教育活動中都在時刻的關注着幼兒的身心健康。教授幼兒多少文化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學習能力。教師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插曲,而幼兒教師則出現在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更應全面瞭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切勿“拔苗助長”。考慮到現在的孩子交往範圍小、爺爺奶奶過分疼愛的現狀,我特別注重讓幼兒去嘗試、體驗與同伴的交往,如活動中請幼兒分工合作,體驗合作的樂趣;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先請他們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再適當介入。因為幼兒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交往是必要的技能。

知道了“牽”什麼,為老師指引了方向,而怎樣“牽”才更能體現教師在教育中“愛”的智慧。《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長可以聽小豆豆講四個小時的話,這四個小時的傾聽不僅表現了小林校長的耐心,更是他將愛寓於教育中的智慧。記得我開展第一次活動時為了儘快和孩子熟悉,我選擇請幼兒自願唱歌,當時聽到有小朋友説吳宇桐小朋友想唱歌,可當我請她唱時,她卻不唱。於是我走過去蹲下來問她想不想唱,她説這次不想唱,我沒有要求她必須唱,而是説:“老師相信你下次一定會自己舉手的”。令我欣慰的是第二次我們唱歌時她真的舉手了,我便請她到前面唱歌,雖然她的聲音特別點低,但我還是當眾表揚了她的勇氣。那一刻我真的很欣慰,老師辛苦的付出不就是為了看到孩子們點滴的進步嗎?

付出就會有回報,當得到孩子天真、純潔的愛時是最幸福的時刻。有一次開家長會,我在班級門口等着家長接孩子,我正忙着與孩子互道再見時,突然一個小朋友在我的手背上親了一口,當時我愣住了,接着就聽到甜美的聲音:“老師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你”,那一刻的幸福沒有人可以體會,更是無可替代的。有一次的午點是桔子,有一個小朋友將桔子分成一瓣一瓣的,邊吃邊數着,她將心愛的桔子分給我一瓣,然後又數了數自己的桔子。看着她的舉動我心裏酸酸的,一瓣小小的桔子卻讓我享受了孩子無限的真愛。

孩子的愛讓我感動,更是我繼續全身心投入幼教事業的源泉。雖然參加工作只有短短的三個月,但每一天的感動都足以讓我感受到大手牽小手的温暖場景。愛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愛是教師的奉獻與無私。讓我們在享受孩子那份純真、美好的愛的同時,一起和孩子牽出“大愛”的盛景!

中班教育隨筆9

幼兒園教師安全教育隨筆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永恆的話題,幼兒園是眾多幼兒集體生活的的場所,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平日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讓幼兒被動的接受你不能怎樣,你不該怎樣,成人如此反覆的強調只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突出,針對我班的實際情況,本學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動,如:談話活動我身邊的危險,看圖講述誰對誰不對,美術活動我來設計安全標誌等。

讓幼兒主動獲取一定的安全知識和求助方法,樹立了安全意識。

同時,安全教育作為幼兒園長期的教育內容,僅僅這幾個活動是不夠的,他需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的結合和滲透,例如:利用聽故事思傑走丟了,讓幼兒知道回家要等父母來接,決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

每天喝豆漿時,請小朋友先試一試是否太燙。

開門關門時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門框上,吃飯時不嬉笑打鬧不玩筷子,上下樓梯時,扶欄杆有序的走,以及早操午睡入廁等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安全警示,並請小朋友們相互監督,定期評選出我們班的平安小衞士。

通過這些與日常生活有機的滲透,不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傷害與不幸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為幼兒安全行為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對如何處理好教育活動與幼兒人身安全的關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這需要一個支點也需要一個平衡點,我們也常常困惑於此。

今天當我們的教育倡導着教育活動生活化情景化時,我們力求把孩子帶到真實的世界中,讓他們真實的去感知世界體驗生活,這就意味着要放開成人的'庇護,讓他們自由的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把保障幼兒的安全和為了使孩子自主地成長,活動中不可缺少一定的冒險性結合起來呢?例如遊戲,它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主要的教學形式。

但由於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較低,行為缺乏理智,易受情緒的影響,在遊戲活動中特別是户外的中,則可能造成意外的事故。

所以,教師在活動前或活動中對幼兒有效的規則約束和必要的安全指導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僅僅為了安全,完全避免幼兒參與集體活動或一味的降低遊戲的難度,也是不利於幼兒成長的。

日本有教育學家指出:遊戲活動要有一定的冒險性,如果沒有,孩子無法真正形成迴避危險的能力。

作為幼兒教師,任何一個人,在孩子的安全問題上同樣有心理壓力,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平安的度過一天,我們也會感到鬆了一口氣。

主題活動也好,生活中有機滲透也好,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們樹立安全意識,保證幼兒的安全和健康,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快樂。

中班教育隨筆10

吃飯一度曾當作常規來教育孩子們:吃飯的時候不能説話,眼睛要看着自己的菜碗,不要剩下飯菜……這一系列的“規矩”天天掛在嘴上,絮叨起來沒完沒了,可效果並不是很明顯。飯菜該剩下還是剩下,話該説還是説,有時候一頓飯要吃上大半個小時,這天突然有了轉機。

這天吃飯前,我有講述了一次“吃飯要則”,剛要吃,A大聲説:“老師,我們比賽看誰先吃飽!”“好”辦理的小朋友都興奮起來,我趁機説:“行是行,我們不光要比賽誰先吃飽,還要看誰的桌面、碗裏最乾淨,而其吃飯的時候不説話。”“行!”大家齊聲説,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開始了。透過比賽,大家一致認為B小朋友得了第一。

一整天,孩子們都念念不忘這場比賽。我明白了,單純的説教並不能解決問題,要順應孩子的興趣,找到他們的興奮點,瞭解他們的身心發展。偶爾搞幾次小比賽,比一般的説教更能取得教育的預期效果。

睿睿不再含手指了

“教師,睿睿在家又含手指了,真拿他沒辦法。”今日早上入園時,睿睿媽媽愁眉苦臉的對我説。睿睿是我們班最小的一個孩子,入園時還不到兩歲半,雖然在班裏比較乖巧,大家也都十分喜歡他,可是他有一個含手指的壞習慣很讓人頭疼。在家睿睿的父母想盡了各種辦法都不管用,還是照含不誤。睿睿入園快兩個月了,含手指的習慣再不改掉,對他以後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必須要幫睿睿改掉這個壞習慣。

用什麼方法才能使睿睿不含手指呢?真巧,今日午時有一節《認識小手》活動,我給每個孩子的手指上畫上五官,並起上名字,讓他們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愛護它們,不能咬或者含他們,這樣手指娃娃會不舒服的。之後,我又啟發孩子們説出手指娃娃有哪些本領?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出很多答案,當然睿睿也很進取回答。藉此機會我之後問:“手指娃娃做了這麼多的事情,那麼它的身上髒嗎?此刻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一下就明白了。”孩子們經過觀察發現指甲裏藏了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我告訴大家這些細菌如果吃到嘴裏,就會生病。所以我們必須要及時給手指娃娃洗澡,做個講衞生的好孩子。從此以後,我細心的觀察着睿睿的一些變化,並及時的鼓勵他,一週下來,睿睿含手指的習慣慢慢改掉了。

中班教育隨筆11

一、不要禁錮孩子去選擇,否則會讓孩子很退縮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吃巧克力,我的兒子也不例外。偶爾,孩子拿一塊巧克力非常高興地在那裏吃,特別開心。可是,他奶奶是個非常嚴謹的人,她就會馬上過來詢問孩子:“你怎麼又吃巧克力呀?”奶奶會告訴孩子巧克力吃了會壞牙,會上火,反正巧克力帶給孩子美味的感覺就全都沒有了。其實,吃巧克力就是一種愉悦的心情,但是,孩子吃的時候已經沒有愉悦的心情了,他瞻前顧後,吃巧克力都有一種負罪感,小心翼翼的。我就覺得特別掃興。

孩子現在3歲,他會這樣跟我説:“媽媽,我可不可以吃一塊巧克力?我就吃一小塊。”“媽媽,你可不可以給我講一個故事?故事非常短,你就給我講一個吧!”我感覺孩子越來越退縮的,這種禮貌讓我覺得特別不舒服。我不知道長期這樣會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只是隱隱覺得已經挺可怕的了。

二、在孩子選擇時,商量的過程很重要

我也經常會給兒子小楠定一些規則,現在,小楠上幼兒園大班了,他很習慣我跟他商量着解決一些問題,於是,商量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和孩子去超市,孩子也會告訴我他想買什麼,會跟我商量,我可能會迴應他説,這個可以買,那個不可以買。比如説,小楠想要買一本書時,他會對我説:“媽媽,我想買這本書。”然後,我會想想,權衡一下這本書是否值得買回家。有時候,我會商量着説:“我出大部分錢,你出小部分錢吧。”小楠會特別高興。我覺得,有限定的自由選擇會讓孩子感覺很安全。媽媽這時候如果能帶着他做一件他喜歡做的事情,孩子就會很滿足,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我覺得商量的過程對孩子來説很重要。

三、只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提到孩子不吃某種蔬菜時,很多媽媽會很困惑:這時候是逼着孩子吃,還是答應孩子不吃?其實,父母有的時候,也會不願意吃某些東西。大人同樣也會説:“這個是我不愛吃的。”為什麼父母能夠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孩子就不能選擇呢?

我覺得,孩子不愛吃的東西可以少吃,沒有必要逼着孩子吃掉你認為有營養的所有東西。其實,孩子有偏好也很正常。可是,我們的原則是孩子不愛吃可以少吃,但不能完全不吃?因為孩子在從小到大的每個階段口味也會發生變化,媽媽也無法得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愛吃。比如説,我的兒子小時候不愛吃茄子,可是他現在就很愛吃茄子了。所以我主張讓孩子都嚐嚐,也許哪天他就愛吃了。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多嘗試才會有選擇,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吃什麼,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四、和孩子分享他的選擇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受

我朋友的女兒純純覺得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純純説,同學的媽媽都不會帶他們去吃漢堡,不會給他們買薯片。因為媽媽們覺得那些是垃圾食品。但是,我的朋友很有童心,她有時也會饒有興趣地跟孩子去麥當勞買一堆薯片,偶爾滿足孩子的願望。她還會和女兒一起看櫻桃小丸子,跟女兒一起買零食吃,這個女孩在她們班裏面是所有孩子都羨慕對象,她也覺得特別幸福。我覺得好吃的,媽媽和孩子一起分享,美味會加倍的。

五、給孩子選擇的自由需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內心

對孩子來説,交流的過程其實比是否吃到了漢堡、薯片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實際上這些表面的現象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的關係處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真的去關注孩子了,去分析琢磨,去用心了,對孩子來説,就足夠了,這便是愛了。

媽媽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孩子有時候要一件東西,媽媽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這時媽媽要停下來想一想,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很多情況下,孩子實際需要的是愛的感受。孩子同樣需要被關注、被尊重、被理解。要到沒要到對孩子來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這個事情的過程中是不是能夠得到愛。再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1、尊重孩子的選擇,找到給孩子心理和身體營養的平衡點

有時孩子拼命要一件東西,他是在替換他沒有得到的愛。媽媽在考慮到孩子身體的充足的營養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心理的充足的能量。如果媽媽能夠給孩子充足的能量,就會在小事情中找到取捨的平衡點,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並從中得到小小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比方説,媽媽大部分時間不會讓孩子多吃糖,媽媽會告訴孩子,糖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但是,媽媽也不要完全禁止孩子吃糖。如果孩子有小朋友來玩時,媽媽可以允許孩子給小朋友拿出糖來,讓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分享。

我覺得孩子童年和父母互動非常重要。他可以表達自己的願望,有自己的一些權利,但是他也知道這些都不是隨意的。父母也要表達他們的願望,父母要有決策權。媽媽應該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去發現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這麼多好吃的,到底我喜歡吃哪個?孩子需要挨個去嚐嚐,嘗完了他我才知道:“哦,原來這是我喜歡的。”

2、既要鼓勵孩子去嘗試,又要培養孩子承擔後果的勇氣

孩子常常會想做一些客觀上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比如説,孩子想畫畫,但資質不夠。這時候,媽媽就會很猶豫:如果孩子多年後才悟到自己根本沒有畫畫的天賦和激情,那時孩子該怎麼辦?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媽媽還是應該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人生沒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將人生座標放在一個比較寬廣的背景下,成功的標準就非常多了。但是,在這些標準之中有一個不變的標準,那就是內心的體驗。其實,無論在別人看來成功與否,自己內心的體驗是最重要的。這種體驗也是每一個媽媽希望自己孩子擁有的,因為,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我想,如果媽媽是出於本能和愛,給孩子提供了這樣一個選擇的機會。當她經歷了之後,她才會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才會更瞭解自己的需求,才會做出真正的選擇。而因為有媽媽的愛和信任作為後盾,孩子的內心能量就會很充足,他便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選擇和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他便敢於去承擔。

最後,我想説,理解孩子,是媽媽給孩子自由選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也是媽媽培養寶寶選擇能力的心的開始。當我們帶着愛開始去理解、信任孩子的時候,我們便會擁有這份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喜悦。

中班教育隨筆12

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特別喜歡告狀。

看看美工區的幾個孩子,他們在那剪窗花,這看似一片平靜,其實就在一分鐘之前,就有一個小女孩氣呼呼地來告狀:“老師,他搶我的手工紙。”我聽了有點生氣,心想都是大班的孩子了,不應該這樣沒有禮貌,更何況我們幼兒園一直很注重禮儀教育的。我和這位小女孩一起來到美工區,來問個明白,原來這位小男孩沒有手工紙了,但是他看着其他小朋友都在剪窗花,自己也很想剪。我知道後,沒有批評他,微笑的告訴他:“乖,你沒有手工紙可以給小朋友借,但是要別人同意後,並且讓小朋友給你拿,搶別人的東西別人會很傷心的。那你願意讓小朋友傷心嗎?”他聽了我的話,低下頭了。我看他好像意思到自己錯了,微笑着問他:“那小朋友傷心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旁邊的其他小朋友都説:“道歉了,她就不生氣了。”他看看那個似乎不太生氣的女孩,走到她身邊低着頭説:“對不起,我不該搶你的手工紙。”“沒關係,我給你一張手工紙。”小女孩説着拿出一張很漂亮的手工紙給他了,他們還商量要比賽誰剪的窗花最漂亮呢。看着他們一起開心的剪紙,我也笑了,真的為孩子們的懂事而欣慰。希望他們以後都能和平相處。

其實,孩子告狀之後,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師的公正處理,並不是要老師一定批評誰,而是希望老師能設身處地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引起老師的共情和關注。我個人認為,老師對於孩子告狀之後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也許有的老師會敷衍孩子,或者會很不以為然的告訴孩子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或者直接拉着犯錯的孩子去給另一位孩子道歉,這樣是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也許還有其他的處置方式,我真心的希望,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要時刻記得維護孩子幼小的自尊心,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引導孩子認識錯誤而非説教。此外,還衷心的希望老師不要小視這些小小的告狀,這也許是對幼兒引導教育的一個很好地時機。

換一種方法會更好

每次上課我提問問題時,孩子們非常踴躍,總是站起來把手舉得高高的喊:“我!”“我!”“我!”有的孩子怕我不提問他,舉着手跑到我跟前喊“我!”“我!”“我!”這樣一來課堂秩序非常亂,這讓我非常的苦惱。可是,我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獲得很好的改善,幼兒還是説:“我!”“我!”“我!”,難以保證課堂秩序。我想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於是,我就在每次提出問題時,表揚那些舉手而嘴巴沒有聲音的小朋友。起先這個措施還是有用的,可漸漸的,幼兒又恢復到了老樣子。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

有一次,我發現孩子對於這種:“一二三”“坐端正”,“小朋友,請做好”“老師老師我坐好”,這種一問一答的句子説的很好,很整齊。於是我就想,在提問問題時也可以試試看。我問孩子們:“我請誰”,幼兒回答:“你請我”。慢慢的,我發現這個方法越來越有用了,課堂秩序比以前好多了。

學會説“對不起”

今天上午喝水的時候,我聽見樂樂跟寶寶在大聲吵架,我回頭一看,樂樂忽的一下推了寶寶一個大跟頭。寶寶哇哇的大哭起來。我忙跑過去問:“怎麼了,寶寶?”寶寶哭着説:“樂樂罵我還推我”“樂樂,怎麼回事?”樂樂理直氣壯的説:“老師,你看寶寶把水都倒我衣服上了。”説着扯起衣服給我看。不錯,樂樂衣服是濕了一大片。“我不是故意的”寶寶説。“樂樂,寶寶把你衣服弄濕了是他不對,那你推小朋友就是你不對了。”樂樂點點頭。“寶寶,你應該對樂樂説什麼?”“對不起”寶寶低着頭小聲的説。“寶寶應該大聲説,樂樂才會原諒你啊。”寶寶大聲説:“對不起,樂樂。”樂樂説:“沒關係,我們還是好朋友。”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在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關鍵期。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必須給以灌輸“正能量”。對於“謝謝”“對不起”之類的禮貌用語,我們必須給以正確引導,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還給孩子自由活動時間

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因為孩子年齡小,為了孩子的安全,每時每刻都有老師陪在身邊,不管是室內活動還是室外活動,都由老師帶領,統一安排,老師時刻都陪伴孩子們的左右,總怕出現什麼意外情況,孩子們沒有一點自由活動的時間,總感覺這樣有秩序的活動才能培養孩子的紀律性,對孩子的發展有利,然而一次的户外活動使我的看法有了改變。

有一次户外活動,孩子們非常高興,有的説想玩呼啦圈,有的想拍皮球,還有的想跳繩,我聽後便把這些器械都拿到院子裏,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我在一旁觀察,發現孩子們並沒有像我想的那樣打打鬧鬧到處亂跑,而是拿了自己喜歡的器械三五成羣地一起玩,開始玩呼啦圈的,玩皮球的,跳繩的混在一起。一會兒孩子們便發現這樣活動互相干擾,於是就劃分了場地,喜歡跳繩的在場地的東邊,中間是玩呼啦圈的,西邊是玩皮球。每組孩子在玩的同時,還想出了新的玩法,並互相學習,最後玩呼啦圈和玩皮球的一起合作,練習投籃,聽到他們哈哈大笑的聲音,就知道他們玩的很開心,很快樂。

這時我想孩子們這樣活動不是很好嗎?在日常活動中,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讓他們自由地交流,讓他們開懷大笑,讓他們大膽想象,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和活潑開朗的性格,還提高了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的好幫手——備忘錄

幼兒園老師的工作非常繁重,有時往往顧此失彼。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更好的做好保教工作,我準備了一本備忘錄,把那些需要處理卻未能及時處理的事情記錄在本子上,然後再有時間的情況下,根據記錄逐一處理。

如xxx小朋友在遊戲中掉了鈕釦,我就把這事記下來,等孩子午睡時幫他縫好;x x x小朋友的媽媽囑咐我按時給孩子服藥,我把這事記錄下來以免遺忘;x x小朋友的鞋子太緊,我又記下來,一邊向他媽媽建議換鞋;x x x在教學活動中不太理解的東西,我就根據記錄,尋找合適的機會幫助他理解。

備忘錄幫我更細緻的做好保教工作,使我更注重個別教育,他是我工作的好幫手。

中班教育隨筆13

這是我踏入幼教工作的第四年,在這一年中讓我碰到了一羣讓人時刻都牽掛着的孩子,那就是我今年所教的新中班,一羣從五福四海全國各地來的外來民工子女。

在這樣的一個大家庭中,孩子們訴説着各自家鄉的方言,時常讓我和馮老師感到很無奈。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字,孩子們要繞好久才能去掉家鄉的調,有時候一句簡單的話甚至要教好幾十遍,孩子們才慢慢會説。語言方面的障礙在我們和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好轉,現在孩子們慢慢都以適應幼兒園的環境,也能和老師、小朋友進行交流了。這讓我和馮老師感到很欣慰。

可是更讓人牽掛的是這一羣孩子的吃穿。在每月的家訪中我們瞭解到,這羣孩子的家庭經濟情況並不樂觀,父母們為了節省開支,租住的房子非常簡陋,大多隻有一個房間,大人小孩就擠在這麼小的房間中生活,真是看了都讓人心疼。隨着氣候的變化,天氣越來越寒冷,大家早就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可我班的孩子卻仍然衣着單薄,小手凍的通紅通紅,有幾個甚至還穿着比自己小好多的褲子,小腿都快露出來了,寒風一吹,孩子們很容易就感冒了。班中的小思源是個很天真的孩子,父母在嘉興打工,主要由年老的奶奶帶領,那天天氣很冷,可這孩子仍舊沒有穿棉襖,而是穿了一件又一件的線衫,兩隻小手凍的都不敢伸出來,我在心裏埋怨“這奶奶也真是的,天氣都這麼冷了,怎麼就不給孩子穿件棉襖呢,穿那麼多線衫不暖和不説,讓孩子行動都有點困難了”。放學的時候馮老師喊住了思源的奶奶,説道:“明天給孩子穿件棉襖吧,穿那麼多線衫不暖和。”可她奶奶説的話卻讓我們感到驚訝:“家裏沒棉襖啊,就這幾件衣服……”

如今我們這的孩子幾乎可以説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哪還有沒有棉襖穿的。那天回去坐在接送車裏,和其他班級的老師也聊到這件事,大家聽了都感到非常驚訝,貧富差距顯然意見。恰巧程老師的女兒剛好讀大班,年齡差距不是很大,聽我們這麼一説,回家後就整理出了一大袋的衣褲帶到了幼兒園,我們選了幾件適合思源穿的給了她奶奶,奶奶一個勁的致謝。其餘幾件我們又送給了別的幾位孩子,幾位家長也紛紛激動的説着謝謝。衣服送完後的第二天就見小思源穿着棉襖高興地來上幼兒園了,還一個勁的説老師你看這是我的新衣服……

其實送衣服的何止程老師一人,我們班的馮老師、保育員李阿姨也時常把自己女兒穿不上的的衣服送來給班中的孩子穿。大家都牽掛着我們班的孩子,用愛心、用真心呵護着一株株小苗茁壯的成長。

中班教育隨筆14

藝藝在幼兒園裏是一個能幹,懂事的小姑娘,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課堂上的她,積極認真;遊戲中的她,熱情活躍,是老師最得力的小助手。可是,在一次與家長的交流中,我驚訝的發現,藝藝在爸爸媽媽,鄰居阿姨面前竟然是另外一個樣子,張牙舞爪,髒話連篇,與幼兒園裏的她大相徑庭。我詫異了!難道這就是孩子的雙重性格嗎?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從未真正接觸過這類孩子,我決定在這段時間仔細觀察一下藝藝的言行,我發現藝藝是班裏威信很高的孩子,很善於處理小朋友之間的紛爭,特別是在老師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總是能最早伸出“援助之手”。眾所周知,藝藝在幼兒園是表現很棒的孩子。在藝藝的潛意識裏面,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她知道只有在這個地方表現的好了,老師才會喜歡,小朋友們才會喜歡,爸爸媽媽才會獎勵!而她在幼兒園的表現則是一種自然狀態下流露出的生活狀態。

在家裏,她潛意識裏應該遵循的“束縛”,被爸爸媽媽的放任與嬌慣“卸載”掉了,所以才會那麼明目張膽的釋放本性!最近一段時間通過和藝藝爸爸媽媽的溝通與合作,我們在教育方式上面達成了共識,藝藝在家的表現明顯的進步了,老師和家長都為她的轉變感到欣慰,希望藝藝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中班教育隨筆15

20xx年9月,新學期開學,我迎來了我的第二個學生,作為高一的班主任,我又開始了我的教育故事。相比三年前我慌慌張張迎接新生的時候,有了三年的經歷,我在學生面前會更加自信。新學期要成立新的班級,對班級的期望比以前更高。

開學的時候,為了配合學校秋蘭老師舉辦全市主題班級競賽,挑選了高一的部分班級進行試講,正好我班有機會參加。這次班會的主題是“友好”。在蘭老師上課期間,我全程聽課,同時也關注着同學們的表現。在班會期間,鍾蘭老師設計了一個遊戲活動環節,旨在測試班會的效果,看看學生們是否學會了“友好”這個遊戲叫做“坐在地上起來”。要求參與者雙腳併攏,雙手離地,坐在地上時要站起來。第一輪單人嘗試,有人主動舉手參與。第二輪,兩個人試,兩個男同學上前完成。在兩人的配合下,他們試圖背靠背坐着握手。最後,這兩個人成功地站了起來。第三輪,很多人嘗試(每組2個,一共)10個人裏,有男生,有女生,也有班上最胖最小的。當蘭老師引導這10個同學坐下後,發現大傢伙都是先自己坐下,坐在自己的“小地盤”上,沒有語言交流,也沒有人主動提出解決方案站起來,都是在等待。蘭老師再次引導“我們是一個團體,我們需要一起站起來。”這時,有人開始出謀劃策。手挽着手,但是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座位旁邊的同性很好做,而男生女生之間沒有手挽着手,表現出一種厭惡和不屑的感覺。於是10個人都試了三次才勉強站起來,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是沉默的聽眾。至於班會整體上可以順利進行,但也引出了班級最重要的問題:“學生之間沒有合作意識,解決問題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課後我和藍老師討論了班會不配合的問題,發現這是我們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把學生放在個體的世界裏,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需要學生集體合作的,就會“沉默”“推諉”70個動作等等。這種單打獨鬥可以表現的很好,缺乏合作的人就會失敗。如果我們平時的教育不能讓學生學會合作,可能會影響班級的團結。

在社會上,工作中會有勾心鬥角。比如“在體育運動中,為什麼在中國涉及團隊合作的項目很難出成績?籃球和足球就是最好的證明”。

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或者説能看到成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讓新生學會合作,在接下來的教育過程中,他們會有意識地在班裏分組,每次給小組佈置任務,都會要求他們集體完成。我把全班63個人分成6組。在接下來的週五班會時間裏,各小組將輪流組織班會活動。學期結束時,將對最有創造力的小組進行評估。在與學校合作開展的班級周活動中,也要求以小組形式完成,期末評出優秀周班設計獎;在各學科的教學中,任務也是分組完成的,比如英語,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單元主題,每個小組成員上台展示小組的單元成果。歷史課,上課前三分鐘有一個講故事環節,讓小組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示內容。經過一個學期的自覺訓練,我看到了很多驚喜。比如20xx年的迎新活動,每組表演,四把吉他彈唱,一學期的“歌手大賽”冠軍演唱,魔術表演等。,而且內容被説得有聲有色。最重要的是學生們能夠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學會團結,學會協調和合作。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課很活躍,很多老師都會來聽課。學習歷史的意識也增強了,對歷史的興趣也增加了。

通常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堅持和克服困難,卻少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但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團結合作,會讓孩子走得更遠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