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閲讀》有感15篇

來源:時代範 1.8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經典閲讀》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經典閲讀》有感15篇

讀《經典閲讀》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見,閲讀對學生們的重要性,李桂榮老師的《從閲讀走向悦讀》在如何提升學生的閲讀興趣與能力,給了我們一些方法上的指導。首先給學生推薦什麼書,教師要肩負起向學生推薦有趣、有意義的好書的職責;第二是指導學生怎樣讀書,掌握基本的閲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第三在閲讀中自己怎樣做,教師要做好榜樣,帶頭閲讀。

在怎樣指導學生讀書這一部分,李桂榮老師歸納出五個方面的方法和途徑:

一、環境氛圍營造,激發閲讀興趣。在教室裏的圖書角有學生帶來的書,在室內漂流;在教室門前的牆上掛起的軟布分格的書袋子,放了不同類型的書,便於讓學生在課前、課間或放學後閲讀;在教室走廊上和樓道拐角處分年級放置了不同類型的書籍;學校閲覽書屋每週一節的大閲讀課,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暢遊書海;班級成立的讀書社團,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活動中心走向公園,走向大自然;圖書館,更為學生提供了廣泛學習知識的機會。可以説,書,無處不在。

二,課堂情境創設,培養閲讀興趣。讓語文閲讀教學向課前、課中、課後開放,在預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主動閲讀,與文本相關的書籍查閲資料,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創設自主、開放的語文閲讀學習情境,在課後完成貼近生活中,重在實踐的開放性作業;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書中的內容,分為三個步驟,先“讀”,再“説”,最後“演”,讓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體悟到讀書時的身心愉悦,互動式的靈動鮮活,表演時的無限創新,讀説訓練有助於學生的語言積累及口語表達;採用不同的激勵手段,創設有趣的情景,使他們覺得閲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幫助和引導學生讀通、讀懂、讀透、賞讀課文,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在閲讀時圈點批註,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使閲讀走向自主高效;充分利用好晨讀時間,養成良好的習慣;加強課內外閲讀,讓學生讀更多的書,拓展知識,陶冶情操,從而愛上閲讀並通過大量閲讀實踐形成能力。

三,活動拓展延伸,發展閲讀興趣。引領學生創辦迷你文學社、辯論社,開展品經典讀書報告會,帶領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演故事,讓學生自主舉辦活動,成為閲讀的主人,使閲讀更加有效;設計“閲讀存摺”,讓學生的閲讀不再枯燥,充滿樂趣,充滿激情,積極閲讀;辦好閲讀小報,概括主要內容,摘錄好詞好句,寫簡單的感悟收穫,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學生的閲讀不能只侷限於對書本知識的閲讀,還要多看、多走、多體驗,研學旅行,讓學生“在遊中有所學,在行中有所思”;舉辦“朗讀空間”、“朗讀吧”等活動,讓學生盡情展示,愛上閲讀。

四,讀寫融合提升,昇華閲讀興趣。積累語言,仿寫片段,拓展文本,為學生架起由讀到寫的橋樑;在閲讀時圈點批註,幫助學生養成深度閲讀的習慣,養成和文本對話的習慣;閲讀一本好書,動筆寫一寫書評,在閲讀中得到提升;在低年級教學中,把動畫融入作文教學,給學生看有形有聲或有形無聲的動畫讓學生看看寫寫,演演寫寫;以文為例,進行寫作指導;採取一系列的獎勵措施,激勵學生勤練習,多寫作。

五,探究主題閲讀,拓展閲讀興趣。繪本閲讀,給學生種下一顆“悦讀”的種子;吟誦古詩詞,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國學經典,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幻想類書籍使學生心中充滿美麗的夢想,張開幻想的翅膀自由飛翔;“行走在閲讀間”,引領學生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充分利用校本讀物;反覆讀一本好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國小階段是人這一生當中記憶發展的黃金時期,一定讓學生多閲讀經典書籍,多背誦古詩詞,積累經驗,為寫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閲讀,閲讀,再閲讀。

在以後的教學中,不僅要上好每週一節的閲讀課,每天完成讀書任務,每讀完一本書要找出時間交流感悟,使閲讀不再流於形式,多閲讀有助於語文科目的學習也有助於其他科目的學習,一定讓學生愛上閲讀,養成習慣。

讀《經典閲讀》有感2

做數學題要多動腦,多思考,成績保持在95分左右?450字作文最後還應交評估費為房屋總價的0.42%:1200000&tims。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十月,是十三億人民共同歡慶的日子!本人寬宏大量不與他們計較。你飄盡滄桑,飄走歷史,飄出輝煌,讓我們虔誠的向你宣誓: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了祖國——母親而奮發圖強.。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餘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蹟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敦煌石窟內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才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裏,而在我國的博物館裏;也許,我國科學家現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捲,而我國科學家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可惜,這一切,只是如果。

為什麼?為什麼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為什麼?為什麼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牆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説過:“當外國人運着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於我們的啊!而現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並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呢?願你能早日迴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讀《經典閲讀》有感3

通過網絡我瞭解到這篇文章的作者孟莎美是一名印度工程師,我想正因為她一個外國人,所以才能以自己的視角對中國人“不閲讀”的行為如此深思,才會對這樣的行為深感不解,頗有“旁觀者清”的意味。試想作者當時的心緒,是困惑不解?是失望擔憂?還是同情理解?試想熄燈的機艙內一位清醒、睿智、深刻的普通乘客輕輕地、悄悄地、靜靜地接受着眼前的景象……

生活在中國大環境下的人們大多數已經被“不閲讀”所同化,我們就是那些匆匆刷微博、玩微信、拍照、購物、甚至大聲喧譁中的一員。並且麻木到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就如同在一個房間內待久了的人,便覺不出屋內空氣的混濁。但總會有從室外進來的人覺察到氣味不對,迫不及待的想要開窗通風。將中國人不閲讀的現象如此類比,實感到是把問題的嚴重性、重要性、價值性降低了,但又覺得極為貼切。

我們為何不開窗通風呢?因為待在屋內的人是大多數,從屋外進來的人三三兩兩,屋內的人又大多適應甚至享受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所帶來的温暖,屋外進來的人或許也沒感到不適,或許剛從寒風中歸來,“暖和”正是他所需的,或許是從眾心理,或許是感到勢單力孤,於是閉口不言、從了大家的“緊閉門窗”。又或許正好有人感冒了,受了風寒,直怕冷,實在不願外面的清涼之風進來,大家也就好意遷就了。

可是,有誰意識到正因為有人感冒了才更該通風,不能把病毒圈在屋內讓更多的人受害呀!而感冒者也需要這清新之風!如此作者就與這些好意遷就的人有了相似之處。她説:“網絡侵蝕閲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並不只是中國才有……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這裏我深感作者的温柔與仁慈。

但這樣的現象不止是在機場或飛機上才看得到。比如我們身邊的圖書館裏情侶們打情罵俏,“公務繁忙”的同學電話不斷,並且沒設置靜音模式,同學們學習間隙的放鬆不是遠眺放空,而是對着手機抓緊時間刷屏。公交車上有人用手機公放着時下流行的“神曲”,有人塞着耳機看着美劇,有人用手指漫無目的的在觸摸屏上滑來滑去,一時間覺得人們如此的相似。

面無表情的上車,低頭看手機,偶爾懶懶地抬一下眼皮,最後是面無表情的下車……通過網絡,我們的虛擬世界是變的寬闊了,但我們的實際生活和人際交往卻越來越狹窄。是Q、微信的提示音,是短信、電話的鈴聲熱鬧了這個世界,而喧囂過後的遺留的靜,是人們內心的寂寞靈魂的空虛,而不是內心的平靜靈魂的寧靜。

電子閲讀的隻言片語,網絡語言的稀奇古怪已讓我們離真正地閲讀越來越遠。在這樣的閲讀中,我們無法跳脱自己的世界,和素不相識的人相伴一段路,體驗途中的快樂、悲傷、憤怒、平和,我們無法進行心與心的對話,我們無法走一段獨自的夜路卻在歸來時豁然暢達……

生活中理智的人們為了生存,忙於奔波,或許他們不是不願停下來傾聽靈魂,而是不能。有太多的責任、壓力推着他們不敢絲毫停頓的向前走,一直走,拼命走。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我不願從國家角度、社會角度大談空談,只想貼近人們本來温柔的靈魂,心疼的撫慰,只想真心祈望還停留在不忙碌的自由的年紀裏我們儘量多與靈魂相伴而行。因為必將有一天時間的洪流會席捲着責任和壓力將我們吞沒,那時,我們就從現在的不願變成了不能,無可奈何又追悔莫及!

學生時代的我們還能閒適地走在人生路上,就盡力走的優美些,未來的路上要自己調整步伐,不能只圖快而亂了陣腳,甚至把自己絆倒,否則真的是離“理性”越近,而離“靈魂”越遠……

讀《經典閲讀》有感4

朱永新教授説:“一流的教師應該是一流的讀書人,只有一流的讀書人,才有可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慨良多。

書之所以被稱為書籍而不是紙,是因為它具有閲讀的價值,可以幫助我們傳播和交流情感。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那麼我們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怎麼去閲讀,其重點是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一個學生如果在學校沒有養成閲讀的興趣,一旦離開校園,就會將書本拋到一邊,這是一種失敗的教育。相反,一個孩子要是能養成這種習慣,將來一定比考高分的其他孩子走得更遠。聯繫到我們學校中午孩子們進教室,規定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讀書,如果我們每個班主任都能認真抓好這項工作,那麼我們必將改變一大批人。我們教師是平凡的,但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平凡的事做得更有意義,那麼我們就是成功的。插播一個小故事,今晚8點多,我在桌上讀朱教授的《我的閲讀觀》,同時也在記着筆記,30月大的兒子趴在我桌旁拿着筆畫圈,他奶奶喊了幾次睡覺他都不走,嘴裏還在嘟嚷:爸爸看書我也看書。他奶奶説,要是上學了還能説這話就好嘍。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我能經常在兒子面前看書,我是不是能直接或間接的培養兒子將來的閲讀習慣。

還有,我們教師也必須讀書,這樣才能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這句話説的有點大,但我想,只有我們堅持閲讀,改變我們自己一個人的世界是肯定沒問題的,當發覺我們自己改變了,周圍的一切也似乎也在改變。我們教師的閲讀不僅僅是為了教書,也不完全是為了學生的成功,我們的閲讀是為了充實我們自己,武裝我們自己,讓我們的精神變得更加豐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才能讓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遠離平庸。

下面引用朱教授的幾句話收尾: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我們一定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

通過閲讀,我們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閲讀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我們的理想;

通過閲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欣賞無限美景,體驗精彩人生。

讀《經典閲讀》有感5

“笑貓日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套書,自從我有了幾冊,就一直盼着出新的一本。笑貓日主不但充滿童真,還十分搞笑,能表現出動物與動物的真情,人與人人的真情和人與動物的真情,讀後感《讀外星球來的孩子有感》。懷着一心的好奇與期待,我迎來了最新的一本書——《從外星球來的孩子》。

笑貓和虎皮貓生了四隻小貓,分別是胖頭、二丫、三寶、小可憐,小可憐不幸死於一場寒流。而三寶經歷了大地震後,變得十分懂,做了一位舍已救人的搜救貓,最後成為了一隻優秀的導盲貓。二丫為了求一個小女孩的媽媽,艱難地學會了唱歌,成為了一隻會唱歌的貓;當小女孩的媽媽昏迷不醒時,二丫天天圍在她身旁唱《雪絨花》。而當小女孩的媽媽醒過來時,善良的二丫又出去幫助老爺爺賣報紙,為此還學會了説人話。而整天無所事事的胖頭,在球球老老鼠(不是好老鼠,不是壞老鼠,屬於兩種老鼠間不好不壞的老鼠)的幫助下,他來到了寵物特技學院,學會了彈鋼琴。

忽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奇怪的孩子,他整天圍着一棵白色的銀杏樹轉呀轉,直到笑貓衝他笑把他吸引過來。胖頭喜歡這個孩子,為此他苦練笑,終於吸引了男孩子。從那時候起,胖頭幹什麼,小男孩就幹什麼。胖頭笑,寶寶也笑;胖頭吃飯,寶寶也吃飯,胖頭去哪,寶寶有與生具來的畫畫天賦,也有與眾不同的音樂天賦。胖頭和寶寶在一起的每一天,都不可思議,難道他真的是一個外星球來的孩子?不,他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

每個人心中都有快樂和天賦,我們不要去忽視它,更不要破壞它,要會去發現現每個人內心的那一份童真和善良!我們要像胖頭學習,為了目標堅持不懈地奮鬥,為了幫助別人而拼命努力,還有人間人與動物之間那一份温暖的愛……

讀《經典閲讀》有感6

今年暑假,我讀了《國小生閲讀進階測試(三年級)》一書。這本書對於提高我的閲讀水平很有幫助。

這本書有八個單元,內容非常豐富。有的講了人間的温情,有的講了大自然的奇妙,有的講了科技的神奇,還有有趣的童話,多彩的民俗和生活中一些有用的知識。

這本書的裏面的故事生動有趣。有聰明的小黑魚帶領小紅魚 嚇跑大魚的故事,有驕傲的獅子阿古希和蛤蟆交朋友的故事,還有一羣小鳥保護老橡樹不被砍伐的故事。

在這本書裏,我從《小黑魚》裏懂得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從《我的傻瓜媽媽》中感受到了母女間樸實真誠的愛。

這本書每篇文章的後面,都有閲讀練習題。通過做這些練習題,我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提高了閲讀水平。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還想看其他年級的《國小生閲讀進階測試》。

讀《經典閲讀》有感7

近年以來,我一直想在國小語文比較閲讀教學方面做些實踐研究,為此我不斷地在教學中大膽的摸索,利用網絡,不時的搜索學習別人在一個方面刊登的文章。因為這些知識都比較零散,加之本人的能力有限,總覺得在大腦中對比較閲讀缺乏一個系統的架構。

一天,我在噹噹網上無意中看到《國小語文比較閲讀微格教學設計》這本書,當即買了一本。等書到了後,我便急忙的閲讀了起來。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比較閲讀概説、指導比較閲讀教學技能、微格教學課的設計、比較閲讀微格教案的編寫、比較閲讀課案例、比較閲讀研究成果這六個方面。讀罷此書,讓我對比較閲讀教學有了清晰的認識。現把我閲讀後的感受梳理出來,以便和大家分享。

一,對研究比較閲讀教學的認識。

語文比較閲讀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比較。其中在國小階段更偏重從微觀方面比較,到了高段或初高中時偏重宏觀比較。微觀比較,可以在教學中從文章標點符號、詞語、句段和情感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宏觀比較,可在教學中從文章體裁、寫法、題材等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閲讀教學中最好要遵循發展性、協同性原則、選準比較點,在教學中要不斷激勵表彰學生,讓他們體驗到學習中的成功,只有這樣,比較閲讀教學才能夠持續有效的開展下去,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穩步提高。

二、對團隊課題研究的認識。

課題研究,一定要合理組建團隊,只有真正的做到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三結合,才有可能把課題研究做好。課題研究,一定要長期持久的進行,絕不可能追求短期速成。課題研究,要注重資料的積累和成果的提煉,課題成果的呈現形式不僅僅限於教師的論文、課例、教學設計,教學敍事,還有學生記錄學習感受和收穫的習作,這本書中最後一個版塊——學生講故事,就呈現的很有新意,一方面充實了課題研究呈現結果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印證了課題研究的真實性,此外見證了課題研究的有效性。

三、對學校科研發展的認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研是學校發展的法寶。哪個學校的科研發展領先,其教育教學工作必定領先;沒有高水平的科研技術,其學校的高位發展是難以持久的。學校的科研發展,從最早看學校教師發表論文的篇數,逐漸發展到看學校課題研究的數量,現在已漸漸看的是學校課程研究的水平。也就是説科研已從論文、課題,發展到了課程階段。要做課程,就得整個學校一盤棋,所有教師一條心,在學校整體發展的框架下協同進行。必要的時候,學校還要和高校的教授或是當地的教研員合作,獲得人家額支持。

讀《經典閲讀》有感8

暑假讀了王桂香老師的《九年級語文的閲讀奇蹟》,她用自己清新的文筆記錄下了自己幾年來堅持的教室裏的摸索、教室裏的創新。一篇篇文章、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像一股涓涓細流,滋潤着我飢渴的心田。她的大膽嘗試、她的認真執着、她的無私奉獻,無不印證着教育的意義: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才有奇蹟。

這本書是她六年來君子蘭班語文課程與活動的記錄,包括以有效教學框架構築理想課堂、開展君子誦讀和蘇軾晨誦課程來引領學生健全人格、通過整本書共讀來編制經典與當下、用每週一信溝通心靈、建設有靈魂的班級圖書館,以及“幫助一隻知更鳥”義工活動等。在會考壓力較大的九年級做這麼多課程,開展這麼多活動,讓一羣羣原本沒有閲讀習慣的孩子愛上閲讀,這是多年來我們也一直想實現的夢想,也是我們心中的困惑,我們很想做但沒做到,王老師卻做到了。

教學二十多年來,我也有過和王老師一樣的夢想:想讓學生每天堅持練字,讓每個學生擁有漂亮瀟灑的字體;想讓學生多讀好書,擁有一個智慧的人生;想讓學生練習演講,擁有一副好口才……但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一旦實施起來,卻被殘酷的現實所阻礙:課節少,課時量大;學生作業多,抽不出時間;雜事多等,在無可奈何中偃旗息鼓,化為泡影。

如今讀着王老師個人的提升計劃、經歷的教室革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也身處農村學校,學生基礎也很薄弱,她卻敢於在一方小小的教室中扎身改革:課前五分鐘演講、口頭作文;蘇軾晨誦、君子晨誦;生日送詩;心靈對話的隨筆,好作文君子週刊,班級文集,班級圖書館,和學生共讀共賞共寫一本書等,這眾多的活動都需要時間,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籌劃,需要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她需要付出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呀,她堅持着、成長着、快樂着。受益的不單是她自己,更多的是學生,學生貧瘠的頭腦變得肥沃、空白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心靈也播下愛的種子。

最令我佩服的是:王老師一直堅持閲讀、寫作。她筆耕不輟,每搞一次活動,她都要寫活動反思,記錄優點、不足和改進意見;要求學生寫隨筆、作文,她也同時寫下水作文;要求學生讀哪本書,她會提前讀上兩三遍,然後再和學生共讀共寫讀後感;讀後感·每週寫一封信給學生或家長看,成為心靈溝通的橋樑,她用一封封書信,教給了孩子學習的方法,激勵孩子愛上閲讀,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

這一切,都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以及大量的時間,真不敢想象王老師如何做到並堅持了下來,這也許就是她的過人之處。

她説:閲讀就要留下痕跡。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本好書,不是一朵雲,偶然投影在我們的波心,然後就不見了,應該記下了,這樣能將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而你記下你的感悟和思考,這本書就在你的生命中明亮起來了,你的生命也會因這一本書而得以豁亮起來。

這是她對學生説的,我想更是對我們語文教師説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王桂香老師因自己的執着而走在了隊伍的前面,也因自己的勤奮而獲取了豐碩的成果。她就是我們前進路途中的榜樣,我們應該向她學習。站在名家、名師的肩膀上,踏着他們前行的腳印,汲取他們的經驗,探索符合我們的教育之路,這應該是我們成長的一種快捷通道。

讀《經典閲讀》有感9

打開圖書的扉頁,腦海中便浮現出梅教授和藹可親的笑容,以及那娓娓道來的似小橋流水般平和愜意的講述。

本書提到了77個經典的圖畫書故事,梅教授對每個故事都發表了自己獨到而經典的解讀。很慚愧,這些故事我只讀過一小部分,而且對於故事的理解也僅限於表面,在給孩子們講述時也是蜻蜓點水,照本宣科。有時自己也想思考:“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有更深刻的內容呢?它還想向我們傳達一種什麼思想呢?”但是好像總是尋找不到答案,所以漸漸的我也對圖畫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這些天,當我讀過梅教授的《閲讀兒童文學》之後,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平時被我忽略的圖畫書中竟有着如此豐富、精彩的生活,這些生活無處不影響着、改變着孩子們,從而讓他們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此書中梅教授解讀的《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個故事在大班上學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圖畫書來講解,孩子們非常喜歡。在聽完故事後,老師按照慣例又進行了總結,如廢舊物的利用啊,發展創造力啊,培養環保意識啊等等,這個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讀中,這可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故事啊。

這本書寫的不僅僅是爺爺。如果約瑟同意把又破又舊的毯子丟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麼爺爺有辦法又有什麼用?毯子就沒有機會在爺爺的手中變成外套,直到漸漸地變成鈕釦。故事寫了約瑟的愛惜。寫了一個孩子對於長輩的禮物和愛的珍視,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們會沒有珍惜的意識,一條“毯子”被扔棄是童年很慣見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可是“毯子”不可能回來。品味着這些話,我被梅教授的獨特見解深深折服。而這樣一個珍貴的教育契機,卻被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忽視掉了。

梅教授還提醒我們,在和孩子們分享這個精彩、奇妙的故事時,一定別放棄了欣賞每一幅圖裏的普普通通的温暖生活,屋裏的情景、街上的快樂,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見了約瑟的小妹妹了嗎?他還有一個小妹妹呢。看見面包圈和那張開了嘴巴在説話的鸚鵡了嗎?它們是這個社區裏的每天的聲音和快樂,是孩子們每天的太陽光和一輩子的惦念。看見屋頂上最樸實的瓦片和路上最經走磨的石頭了嗎?它們不聲不響地許多年地保護了温暖,別處的人喜悦地走進這裏,也把這裏的希望帶去天下。他們(它們)是這個故事的環境,也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要不,這樣的奇妙故事就不會得在這兒出現了。

梅教授説:“我們都是點燈人!”,其實他就是一位最好的點燈人,點亮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靈之火,還有我們教師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我想這就是梅教授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所有教師的最親切的希望。這樣的希望是送給老師最真誠的祝福,也是送給孩子最精美的禮物。這是一本凝聚着深情和智慧的書,希望作為老師的我們,能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我們也能把它帶給孩子。

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我暗下決心:從現在開始,梳理那些曾經讀過的兒童文學名著,靜下心來品讀那些還沒有讀過的圖畫故事,做好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

讀《經典閲讀》有感10

這段時間,我讀了芮瓊老師的《初探課外閲讀指導課型與教學策略》,受益匪淺。在細細品讀後,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新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芮老師的文章,似乎一瞬間能夠領悟些許。“以人為本”始終在我腦海中浮現,無論是閲讀推薦課的基本策略,還是課外閲讀交流課的基本策略,甚至是圖畫書的閲讀指導基本策略,芮老師始終以“樂”貫穿,而芮老師的“樂”又非“從頭至尾設計大量無聊的噱頭博得孩子一笑”,而是“來自於我們閲讀的方式和內容使我們思考與感受”;芮老師認為“閲讀的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為兒童的生活服務”,始終都以兒童的感受為先,以兒童為主。對此,我也有幾點拙見想表達。

芮老師主張:“在課外閲讀交流課中,給學生最大的自主表達空間是最重要的教學設計策略,應該儘量減少以教師的所謂正確、全面、深刻理解來替代、淹沒學生閲讀的真實迴應過程,剝奪學生閲讀的樂趣。”實際上也是很多老師包括我在內常常忽略的。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想為兒童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食糧”,殊不知,有些“糧食”是否能為兒童所消化?為此,我們在課堂上“上躥下跳”,不辭勞苦,儘可能多地將我們的問題,我們認為的好詞好句等拋給學生。

其實芮老師的觀點就是讓我們變“淑女”,少言少語,正如芮老師提到的徐紅飛老師指導學生交流《水滸傳》的課例一樣,老師靜下來,讓學生動起來,真正做到給學生讓“時間”,讓“話題”,讓我們的“淑女”風範給學生足夠的廣闊空間。

芮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閲讀的表達方式:“讀後感的交流”“合作擂台”“辯論”“演講”“合作閲讀卡”“戲劇表演”“故事會”“實驗、考察”“小報製作”等。其實是告訴我們“走近”兒童,“瞭解”兒童,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引導兒童閲讀。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記得童年時期閲讀過的某本讀物,它就標誌着我們童年時期最最純真的想法,而我們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束縛、去批判孩子們的純真世界。芮老師介紹的幾種閲讀的表達方式正是從兒童的角度,用“孩子”心態,用兒童最喜愛的遊藝形式,促使孩子閲讀,“使更多學生從中獲得閲讀自信力、成功感,從而獲得閲讀樂趣”。而“教師指導全班學生所進行的共同閲讀,應與兒童純粹地自主閲讀、與親子閲讀有所不同。”則是需要老師與孩子們共同閲讀,在學生出問題後才能適時點撥;才能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欣賞獲得新的發現,產生再次閲讀的興趣;才能關注學生的讀書策略的使用,注意提高學生的閲讀判斷與思辨能力;才能培養兒童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課外閲讀指導課中真正成為“孩子王”,用孩子的心態與學生共同閲讀、共同品味,才能“融在學生閲讀過程中,潤物無聲”。

“睿智”抉擇是對“好書”的選擇、是對閲讀策略的選擇、閲讀表達方式的選擇、是在課上教師點撥時間與次數的把握

芮老師眼中的“好書”是能讓兒童“快樂”並且能獲得“思考與感受”的作品,這些作品是能夠真正陪伴孩子成長的,是能夠成為兒童的朋友的。首先老師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們“篩選”“好書”,但當老師“把兒童帶進浩大的寶庫,打開一個個看似平常的寶盒,帶學生經歷一段段神奇的感受之後,最終還要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兒童”。而老師的“睿智”抉擇無論從閲讀課的哪個層面,都是為學生的課外閲讀“保駕護航”。

我們的課外閲讀課要學會審時度勢,在需要的時候既能有“淑女”風範,又不失“孩子”心態,學會張弛有度,動靜皆宜!

讀《經典閲讀》有感11

前不久,我閲讀了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的新著《國小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很振奮。學界常説“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但我以為,在兒童文學教學上,“怎麼教”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其背後還連着一個“為誰教”的問題。兒童文學作品的本意是以兒童本位創作的文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該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兒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更不該將兒童文學僅僅當作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工具。但我們又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讀畢全文,豁然開朗。

在緒論中,朱自強教授嚴肅地提到了“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急需理論和方法”,經他在緒論中的各種有憑有據的論述,我第一次如此驚喜於竟然有這麼接近我們一線教師的著作竟然就這麼奇蹟般地問世了,讓我們在怎麼教的迷途中徘徊的一線教師看到了一條開闊大道,並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緒論中,朱教授首先談到了“理論建構的重要性”,他認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法的研究,應該具體化為兒童閲讀教學法的研究和説明文學教學法的研究,而國小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的研究,應該儘快進入一個方法論的階段。他説:無論是何種學術研究,建構理論都非常重要。按照愛因斯坦的.説法,理論決定着我們所能觀察的問題。對國小語文文學閲讀而言,沒有理論,就沒有方法。沒有具有高度的理論,就沒有高度有效的方法。只有建構理論,才能幫助我們看清兒童文學閲讀教學的方向,以及急清設計閲讀教學法所應該遵循的原則。

朱教授的理論建構不但意義重要,而且具有相當龐大的理論資源。朱教授還在緒論中客觀地提到:本書所做的國小語文兒童文學閲讀教學理論建構工作是一向開拓性研究。他説,他在本書中,建構的是具有整體性、普遍性的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研究這樣的兒童文學教學法,他必須首先建構兒童文學閲讀教學理論……研究兒童文學教學法,他必須建構自己的語文觀、學生觀、教師觀、文章觀、閲讀觀、文學觀、兒童文學觀。在建構這些觀念時,他所借鑑、汲取的理論資源都來自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大影響的頂尖思想家、學者、所提出的學説。他在進行理論論述時,有時會比較密集地引述他們的觀點,從以上朱教授的種種嚴謹的語言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本著作具有強大的説服力,令人讀完之後不由得深深信服!

此外,朱教授還給我們提到了他的理論建構的基石。他説:“有什麼樣的語文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他在本書中反思、批判工具論”語文觀,提出了建構論語文觀。建構論語文觀是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理論基石中的基石。”他還提出:“我感覺到,如果單一地説出語言是建構性的,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當用語言的建構性來質疑、批判統治着語文教育領域的工具論語文觀時,它就是很了不起的一種觀念了。我可以肯定地説——語文教學的最高原理是語言的建構性和創造性。如上所述,我在建構國小語文兒童文學閲讀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時,建構論語文觀、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兒童文學理論是最為根本的理論基石。

朱教授的理論建構不但有他根本的理論基石,而且還具有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性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首先,他的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的思考、研究立足於理論,來自於實踐。其次,他在建構兒童文學閲讀法時,重視其本身所具有的可實踐性。另外,他設計的比較教學法、選擇教學法、欲言又止法,從善如流法、推演教學法、表演教學法、複述教學法等等,都是以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前提的。

原以為,理論性和實踐性同時具備的著作已經很難能可貴了,沒想到朱教授的專著還具有了實用性的優點,充滿了無限的可操作性,這讓我驚喜萬分。朱教授的教學方法可分為基本方法和具體的方法。本書的下編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基本都屬於具體的教學方法。他所提出的教學法剛好十八種,因此被人戲稱“十八班武藝”。它的實用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他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首先是要增加語文學習的樂趣。二、他設計、提出的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法,是要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提高語文學習的成效,即為了讓“孩子取得最高水平的語文能力”。三、 他在討論這十八種教法時,特別重視它們的可操作性。四、朱教授在提出某種教學方法後,還要儘量説明什麼樣的文本適合用這種學法,以使之便於教師來操作。五、為了保證他提出的教學法的實用性,他還特別重視對教學實例的介紹、分析和評價。六、朱教授想強調的是:他探究、建構這些比較具體的教學方法的目的就是想使兒童文學的閲讀變得更有趣、更生動、更高效。

我以為,兒童文學教學法從根本上是一種讓兒童和文學站在“正中央”的育人行為:即正視、立足童年這一教育的起點和資源,通過薰陶、感染、滲透等容易為兒童所接受的方法,讓兒童在獲得用語言建構、創造意義的同時,還要張揚自由、平等、獨立、温暖的童年精神,促進兒童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提升。朱教授這本專著,無疑是廣大國小語文老師在兒童文學閲讀教學方面的及時雨,讀完感覺豁然開朗,在教學上信心大增,真是觸動太大了。

讀《經典閲讀》有感12

自古皆有多情者,他們為愛情、親情、友情,付出了一切,乃至於生命。也許是因為對悲慘愛情的情感,我拿起了這本深奧的《紅樓夢》。

莎士比亞曾説:“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可在讀了紅樓夢後,我不禁想,太悲慘的愛情,又何止傷身又傷心。

美人林黛玉,為情而亡。

其所愛之人賈寶玉,嘴中還在吟唱“我所居兮,清埂之峯。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佛教雲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愛別離苦,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所以説愛別離苦是人生的一大苦,度過了,萬世歸塵。

沒度過,必成心魔。

賈寶玉,他和林黛玉真心相愛,互為知己,但在賈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寶釵為妻。終因雙方思想不同,且無法忘懷精神上的伴侶林黛玉,婚後不久,寶玉就出家當和尚去了。

林黛玉,寶玉成親日,病逝蕭湘館。

愛情是盲目的,沒有看清,也不可觸碰。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愛得並不驚天動地,卻愛得痛徹心扉。

從《紅樓夢》我瞭解到,也許人生中你的最愛不可以和你廝守,可是隻要你心中有她,她心中有你,一切便可。孤獨時唱唱張傑的《這就是愛》“可能回憶掉進了大海,可能有些往事回不來,可能歲月會偷走等待愛,很久,也許,會分開”這也許是最好的解釋。

想念時,你可以站上屋頂,大喊:“這就是愛,這就是愛。”

或許正如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句“一朝紅顏春盡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讀完《紅樓夢》我曾作詩一首“朝夕之間榮也過,只留滿地遍情仇。雙玉之情猶可見,只是

人死萬事空。”

“笑”痴情——“笑”痴情······

讀《經典閲讀》有感13

我讀過許多書,做過許多閲讀題,但是最讓我難忘的一本書——《國小必考閲讀80篇》,因為它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比如:怎樣學會讀書,怎樣懂得感恩,怎樣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怎樣做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這本書不僅教給了我做人的道理,還讓我學會了許多知識。我被其中的許多動人故事所感染,被許多先進的事蹟所打動。比如:《我們只不方便三小時》,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一對夫妻訂了回家的火車票,當他們登上火車時,卻發現有一位陌生的女士坐在他們的座位上,沒辦法,丈夫只好從嘉義一直站到了台北,並沒有 向那位 女士要回應該屬於他們的那個位子。一路上,妻子很心疼丈夫,丈夫示意妻子仔細看一看 那個 女士,妻子這才發現, 那位 女士的腳不方便。丈夫説:“人家不方便一輩子,而我們卻只不方便三小時。”我覺得這位丈夫簡直就是一位活雷鋒,樂於助人。這時,我想起了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歧視殘疾人,沒有體諒到他們的痛苦和艱辛,這種行為是多麼可恥啊!

現在我呼籲大家,不要歧視殘疾人,要熱情的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處處有温暖。讓我們團結起來,伸出援助之手,用我們每個人的温情、真愛搭建起一座座温馨的小屋,讓那些殘疾人感受到温暖就在他們身邊流動。

我愛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懂得了好多好多……

讀《經典閲讀》有感14

拜讀了上海浦南幼兒園園長林劍萍所寫的有關早期閲讀方面的文章<幼兒早期閲讀教育的探索>,其中有一段文章是這樣寫的:自編圖畫故事書活動、詩配畫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幼兒運用已有閲讀經驗和繪畫技能,將自己創編的 故事、詩歌配上與其情節、內容相符的畫面,編成圖畫故事書,培養幼兒將語言符號轉化能力並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平時我們在教學中也經常採用這樣的方式方法。

我們班有一個小朋友畫了一張大紙上畫了四副畫,這四副畫連起來就是一個故事,她這個故事是這樣編的:

可愛的娟娟

一天,娟娟的媽媽從超市裏買了很多又大又紅的蘋果,給娟娟吃。可是娟娟不要吃,她説:“我要吃新鮮的蘋果,要從樹上摘下來的!”媽媽沒辦法,只好把蘋果放起來了!娟娟告訴媽媽要去姐姐家去玩,等下自己會回來的!娟娟離開家直接到了她經常路過的果園裏,從樹上摘下了很多蘋果。

然後拿着蘋果到了姐姐家。和姐姐兩個人吃了很多很多蘋果。天慢慢黑了,星星和月亮都出來了,媽媽以為娟娟會在姐姐家過夜,就一個人先睡了。可是娟娟卻回來了,她來到門口才發現媽媽已經睡覺了,而自己卻忘記帶鑰匙了,真是個可愛的娟娟。

讀《經典閲讀》有感15

一直都喜歡讀繪本,在閲讀繪本時總能讓心靈回到純真的童真時代。當我又一次教一年級,我希望能嘗試把繪本帶到課堂上,藉助繪本的“東風”幫助孩子愛上閲讀,樂於表達。前段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讀了《我爸爸》這本繪本。

這本繪本的作者是安東尼?布朗,一位英國有名的畫家。剛拿到繪本的時候,一個讓孩子喜愛的爸爸形象,一個全新的孩子視覺的爸爸就映入了我的眼簾。這本繪本描述的是一個孩子對自己爸爸各種形象的想象,文中從孩子的角度感受生活中的爸爸,讓爸爸在文字中,在孩子的腦海中逐漸豐滿、形象、可愛、生動……清新的文字、温暖的畫面,不僅讓孩子們走進了故事中的爸爸,更讓孩子勾畫着自己的爸爸,讓孩子走進爸爸,愛上爸爸……

打開第一頁,“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一位胖胖的父親端坐在桌子前,穿着睡衣,滿眼惺忪,頭髮亂糟糟,哪裏能看出來這位父親很“酷”呢?文字和圖畫的錯位讓我啞然失笑。可是再接着看,爸爸背後的牆上貼着一幅畫着“太陽”的畫,從稚嫩和簡單的描繪中,可以看出這是出自孩子之手,這難道是作者在暗示我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就像太陽一樣温暖?

再往後看,圖文並茂的描繪了一幅“他什麼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爸爸叉着腰,大野狼正灰溜溜地往外走,門上的太陽呼應了前面牆上的太陽。再仔細一看,躲在門外樹背後的是小紅帽和三隻小豬,呵,他們可是最怕大野狼的呀!“我”爸爸是如此的孔武有力,無所畏懼的畫面。仔細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要用大野狼來進行對比呢?可能因為它是孩子們熟悉的動物,能打敗大野狼的爸爸可以提供給孩子安全的保障——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再往後看,“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爸爸的頭變成了馬頭,連椅子腿兒都變成了馬蹄,可是,仍然看得出來這是“我”爸爸,為什麼?因為笑容還是爸爸招牌式的笑容,睡衣還是爸爸標誌性的睡衣。這就是表現安東尼。布朗超現實主義畫風的典型圖畫,孩子看到這樣隨意組合的形象,更加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能從圖畫的描繪中感受到孩子愛爸爸,爸爸愛孩子的美好情感。

最後,畫面中出現了“孩子的手伸在爸爸的胸前,小太陽又出現在爸爸的睡衣鈕釦上,爸爸露出慈祥的笑容和温柔的目光”這樣的畫面。再翻到最後,“他也愛我。(永遠愛我)”,爸爸把“我”緊緊地摟在懷裏,這是一幅多麼温馨的畫面,從畫面中,我彷彿能感受到濃濃的父愛。

《我爸爸》這本繪本的每一頁,從封面到封底,連蝴蝶頁也採用了它的花紋。能讓我們更深的感受到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偉大形象。作者把對父親的哀思,把生命中巨大的疼痛,把有些人要留着眼淚訴説的不幸,用這樣一種誇張的,喜悦的,幸福的,陽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或許才更接近爸爸的願望。

孩子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時不時爆發出一陣陣歡快的笑聲,不僅如此,他們還很樂於表達自己對圖畫的理解。課後。我讓孩子寫一寫自己的爸爸,就有孩子寫到“我爸爸在水裏像魚一樣靈活,我愛我的爸爸,永遠愛他!”“我爸爸是個大廚師,能做各種各樣好吃的飯菜,我愛我的爸爸”等,孩子稚嫩的語言,讓我感受到他們對父母的愛,並且樂於把自己的感受用學到的語言表達出來。繪本教學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也許孩子語言不夠完美,但能讓他們樂於表達!

繪本教學,對於初次探索的我來説還很難,也許沿路佈滿荊棘,但我希望能像本書作者安東尼一樣堅強快樂地生活着,笑着面對生命中的一切苦難,讓我們試着學習在生活中不斷地尋找陽光,尋找快樂,感恩的生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