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義的解釋

來源:時代範 1.25W

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需求定義的解釋1

需求與通常所説的需要是不同的。

需求的構成要素有兩個 :

一是消費者願意購買,即有購買的慾望;

二是消費者能夠購買,即有支付能力 。 兩者缺一不可。

需求定義的解釋
  

影響需求變動的主要因素:

(1)消費者偏好。消費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價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間的消費選擇。但是,人們的消費偏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緩慢地變化的。

(2)消費者的個人收入。消費者收入一般是指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收入的增減是影響需求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説,消費者收入增加,將引起需求增加。反之,收入減少,則會導致需求減少。

(3)產品價格。這是指某種產品自身的價格。價格是影響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説,價格和需求的變動成反方向變化。

(4)替代品的價格。所謂替代品,是指價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來滿足人們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氣和電力等。一般來説,在相互替代商品之間某一種商品價格提高,消費者就會把其需求轉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從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減少,反之亦然。

(5)互補品的價格。所謂互補品,是指使用價值上必須相互補充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如汽車和汽油、家用電器等。在互補商品之間,其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降低,會引起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隨之降低。

(6)預期。預期是人們對於某一經濟活動未來的變動趨勢的預測和判斷。如果消費者預期價格要上漲,就會刺激人們提前購買;如果預期價格將下跌,許多消費者就會推遲購買。

(7)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種、質量、產告宣傳、地理位置、季節、國家政策等。

需求定義是指為實現一個具體目標而建立的,表明了需求方對產品、服務、系統或過程的內容和要求的明確的定義。它描述了最終要達到的客户體驗和性能指標,以及滿足要求所需的系統特性。

需求定義是設計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它提出了開發過程中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開發小組需要關注的領域。因此,它是一個邊界定義,將項目範圍從需求方的概念定義為一個有基礎的、具有真實可行性的系統,該系統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設計和開發過程。

另外,需求定義還可以用於保證項目的成功。它可以明確客户的期望,以保證設計過程的有效性,並防止項目範圍的不必要的擴展從而減少開發費用。

拓展知識:

需求分析是需求定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樣有助於把一個概念性的需求轉變為一個可行的系統解決方案。通常情況下,它首先涉及分析需求方提出的需求,然後根據這些需求分析出各個子需求,最後確定需求方的最終目標。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收集、分析、確定、評估和文檔等步驟,為了確保項目的成功,需求分析過程必須正確運行。

需求定義的解釋2

一、你覺得呢,需求是什麼?

等同於“需要、要求”嗎?“用户需求”、“市場需求”、“需求文檔”中的每一個“需求”又都是什麼含義?

如果你也抱有疑問,那就讓我們再從頭開始,審視“需求”。

二、“需求”的初期使用

正如我們要了解用户,我們就需要了解“場景”。想要了解一個詞,我們也必須瞭解這個詞的使用場景。使用場景也在隨着時代不斷髮展着,那我們不妨從基礎的使用開始思考。

在產品經理這個職業興起之前,“需求”這次詞彙就已經在經濟學中被廣泛使用,通常和“供給”一同出現。

而經濟學也賦予了“需求”一個定義:一種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段時間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那按照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理出:

需求定義的解釋 第2張
  

1、需求產生的重要條件是“用户願意且能夠”

“能夠”不用過多解釋。比如,用户想買小浣熊乾脆面,但是這個超市竟然沒有,這就是“不能夠”;比如安卓用户想使用你的產品,但是你沒有安卓版本。

那什麼是願意呢?

“願意”我們可以理解為“有做某件事的動機”,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很好地理解“動機”: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所引導的,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這個句式有些拗口,拆解一下會容易理解:

動機是一種心理過程;這種心理過程會激發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同時,動機是有目標,這個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心理學上認為,產生動機的基礎是“需要”(這裏指的是心理學中所定義的“需要”)。當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會引領人們尋找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或對象。一旦找到某個目標或對象,需要就轉化為了動機。

我們再來看一下心理學中的“需要”是什麼:需要,是人們身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表現在人們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的追求,併成為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狀態包括心理的和生理上的不平衡。

生理需要比如食物、水、空氣、睡眠;心理需要比如歸屬感、愛、尊重等等。所以按心理學來講,馬斯洛的理論,其實更應該稱之為“需要層次理論”。

至此,讓我們將以上內容再正向梳理一下,可以認為這就是一個“需求產生的模型”:讓我們以一個用户場景下的心路歷程來進行模擬。

天氣很炎熱。打完籃球,小帥大量出汗、身體發熱。(身體內部出現不平衡)他感到有些難受,想要消除這種狀態。(產生了需要)於是小帥打算買一瓶冰鎮飲料爽一下。

(找到了目標,有了動機)小帥一摸兜,沒帶錢,心想只能回宿舍喝水了。(因為不能夠購買,需求沒有產生)誒,抬頭一看,舍友正好路過!於是小帥趕緊去找他借了錢,屁顛屁顛去小賣部買了冰鎮飲料。(需求產生)“嗝,真爽!”(需要被滿足)

感謝小帥的出演,再見。

想清楚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在不少需求分析方法論中,都會提及我們考慮需求要分層次——可以分為表層需求、深層需求、本質需求,這和本文所述的“需要——動機——需求”理論也是相通的。

2、需求是針對某一種商品的嗎?它是一個數量單位嗎?

回到經濟學中的對於“需求”的定義,其中提到“需求是針對某種商品的購買數量”。如果繼續按這個定義來生搬硬套,就很有意思了。

例如我們熟知的“鑽頭和洞”的故事。那我們可以説顧客的需求是“一個12寸能打洞的鑽頭”,但不能説顧客的需求是“打洞”,打洞只是顧客買鑽頭背後的動機。

例如“福特造車”的故事,我們可以説顧客的需求是“一匹馬”、“一輛車”,但是不能説顧客的需求“是用更短的時間、更快地到達目的地”,這也是顧客買馬買車的動機。

這明顯是不符合我們日常使用的。

生搬硬套經濟學的定義並沒有意義,語言是隨着時代也不斷髮展着。我們日常中對於“需求”這個詞彙的應用,早已不再僅僅侷限於“針對一件商品的購買數量”。而是有了很大程度的延伸。

我們會用“需求”用來描述“動機”,例如“用户的需求是減肥”;我們也會用“需求”來描述“需要”,例如“用户的本質需求是自尊”。這都是我們真實的應用。

除此之外,當“需求”這個詞使用於“某一商品”時,單用“購買數量”來表述也早已不準確,更何況是在互聯網產品盛行的這個時代,並不一定存在直接購買行為,或許我們可以用“使用程度”來概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