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心理衞生

來源:時代範 1.11W

生理功能由盛到衰人在20~25歲時,生理功能達到一生中的全盛時期、心理能力繼續發展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學基礎等等。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1

中年,按我國當前習慣,是指30~35歲到60歲這一處於青年到老年之間的時期。這種劃分大致上反映大多數社會成員一生中成熟階段的上下限。

孔子概括他的一生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表明人在這一年齡期時,能獨立自主行事,處事有決斷(不惑),掌握了客觀事物的一般規律(知天命)。

中年人正處在心理上成熟的時期,肩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社會重任。重視心身保健十分重要。第z一節中年人的身心特點人到中年,知識仍在積累增長,經驗日益豐富,然而人體生理功能卻在不知不覺中下降。心理能力的繼續增長和體力的逐漸衰減,是中年人的身心特點。

一、生理功能由盛到衰人在20~25歲時,生理功能達到一生中的全盛時期。

經過短暫的穩定,大約從30歲始,人體各器官系統功能一始緩緩衰減,每年約遞減1%。

因之,隨年齡增長,患病率也逐漸高於青年,以高血壓為例,患病機會是青年人的8倍。心血管系統,從30歲起,每10年心輸血量下降6~8%,同期血壓卻上升5~6%。

血管壁彈性因動脈逐漸硬化而降低,血管運動功能和血壓調節能力減弱。血液膽固醇濃度也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心臟冠狀動脈和腦動脈可因而發生粥樣硬化。

病變進一步嚴重時,動脈管腔變窄,引起心臟或腦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軟化等心腦血管病。

這些疾病對中年人的健康與生命是最大威脅。呼吸功能也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細血管的直徑隨年齡增長而擴大,肺組織彈性逐漸減小,肺的擴張與收縮能力隨之下降,肺活量因而變小。

由於肺泡間質纖維增生,毛細血管壁增厚,肺的氣體交換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時,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消化功能下降,最明顯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漸減少。

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減退。這是因為人體生長髮育停止,不再需要滿足新陳代謝正平衡的營養要求;

同時,機體功能減退,新陳代謝變慢,基礎代謝率逐年緩慢下降,需要的營養也相應減少。各種內分泌腺的功能也在減退。胰島素分泌量減少,使一些個體發生糖尿病傾向或罹患糖尿病。性腺功能降低,使性慾減退。

到中年後期,還會因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出現更年期綜合徵。

其他器官系統功能也在減退。如肌肉開始萎縮、彈性降低、收縮力減弱;骨骼出現脱鈣過程,致使骨質密度降低;胃功能減低,使清除體內廢物的能力下降等等。

應特別強調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後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開始出現功能減退現象。抗體生成減少是一個突出表現,各種抗體的滴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機體出現變異蛋白質,免疫識別系統會將此作為異體蛋白而產生自家抗體,與此相關的是血液中還會出現抗原抗體複合物;細胞免疫功能也減弱,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殺滅能力都有所減退;

免疫監視系統對發生癌性突變的細胞的監視功能減弱。這種變化在五十歲左右和五十歲以後十分明顯。這就是五十歲前後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種疾病的重要原因。

特別是癌症的發病率在五十歲前後是高峯期。這種功能減退的生理變化如與不良的心理相結合,就可能導致中年人疾病的發生。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
  

二、心理能力繼續發展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學基礎。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處於繼續向上發展的時期。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髮展所能達到的高度,不僅與社會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觀努力。

勤於實踐、積極主動地接觸社會、接觸新生事物、不斷擴展生活領域、不斷更新知識、勇於探索和創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個中年期都在繼續增長。

反之,則會停滯,甚至提前衰退。孔子對自己的心理能力發展精闢地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則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種分析説明心理能力不僅在中年期仍在發展,到了老年也還沒有終止。這裏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能力的綜合和總和,而非單項能力。因為就某一單項心理能力來説,從中年之始就處於下降過程、如機械記憶能力、反應速度等。中年人應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繼續發展的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和完善人格,努力實現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諧。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發展始終處於動態過程,而且個體差異很大,所以心理成熟的`標準很難界定,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能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和思維,組織自己的生活,決定並調整一生的目標和道路,則不必依賴長輩的訓誡和保護。目標和道路的決定絕非臆造,而是以符合社會進步和民族利益的個人抱負為前提,依條件而靈活地選擇時機和決定方向。

2.智力發展到最佳狀態,能進行邏輯思維和作出理智的判斷,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緒趨於穩定,有能力延緩對刺激的反應,能在大多數場合下按照客觀情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4.處世待人的社會行為趨於幹練豁達。能適應環境和把握環境。能接受批評和意見,並按正確意見調整自己的行為。

5.自我意識明確,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才能和所處社會地位,並以此為立足點,決定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6.意志堅強。對既定目標,勇往直前,遇困難、遭挫折、均不氣餒、不退縮,有克服困難度過難關的容忍耐受能力。當既定目標失去實現的客觀可能性時,能理智地調整目標並選擇實現目標的通途。應當指出,成熟的界定指標還能列舉許多,但上述諸項為其要者。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2

心理衞生的基本原則如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青年時代起,人的自我意識開始成熟起來,能夠進行自我估價、自我檢查與自我督促,並且也能正確評價他人的行為。一個人樹立了共產主義世界觀就能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科學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心理反應的失常。

防止與克服心理衝突。主觀的要求與客觀的限制可能會引起強烈心理衝突或持續的心理衝突。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造成心理疾病。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 第2張
  

人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經常發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強度不宜過猛,持續時間不要過長。有了心理衝突要設法正確解決,不能消極對待。

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一個人如果經常與集體隔離,不與人交往,容易養成孤獨的情緒,往往心情抑鬱或孤芳自賞,影響心理健康。一個人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進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憂愁,心胸寬暢,心情振奮,精神愉快。

要有自知之明。耍瞭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瞭解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狀況。經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辦事要根據自己的智力等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設置經過努力而無法達到的目標,否則容易受到挫折,產生心理衝突,情緒不安,影響心理健康。

此外保持健康的身體,有規律生活,去掉不良嗜好,保持樂觀的情緒等都是心理衞生的原則。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3

心理衞生知識健康包括:概念、標準和維護。一個懂得尋找快樂、製造輕鬆環境的人、一個可以寬容而承受耐力很強的人、一個善於維護自己、保護自己、能夠做到有一個健康體魄的人,就是一個擁有心理健康的人。

這方面的知識很多、也很系統、很專業,建議你去查找一些相關書籍來學,或者去網上查閲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和提示,它們都很明確告訴你。

肌無力患者如何進行心理護理?

肌無力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它不但給病人身體上造成很大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

,該病因病程長而且難治,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也很大,從而影響疾病的好轉和康復。好的心理狀

態會給患者增添無比強大的抗病能力。堅定的生活信念能促進疾病早日康復。所以心理調整在對疾病

的治療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性。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不好的情緒惡劣的心情以及憂慮、悲痛、

抑鬱和孤獨等都會引起免疫機體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另外,周圍的人對病人的不理解

,態度不好也會使病人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這類心理壓力可以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康復,也可以

使病人的心理壓力轉化成軀體症狀,使病情更加複雜化。

孔彪儒認為,在中醫來講,人的心與神,情態與內臟,情緒與情態之間在生理病理上是互相影響

和互相作用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心理因素能改變生理活動,利用情緒對內臟的功能、氣機的影響,

通過精神因素調動機體正氣與疾病作鬥爭,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因此,病人的康復,除治

療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病人本身的心理調整,病人的精神狀態,抗病能力是決定治療成敗的關鍵。

經臨牀三期試驗和患者實際效果反饋顯示:肌力康復湯總有效率當達到97.35%,一般患者服用1療程以

後,病情得到明顯控制和好轉,早期者治療效果更加明顯,4個療程可以達到痊癒,患者愈後隨訪,均未見覆發。

護士宣教時應該怎麼對患者交代風險

護理人員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所建立的護患關係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能滿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暢,機體功能得到增強。在臨牀護理工作中具體的溝通技巧和方法能幫助溝通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熟練掌握它們,有助於我們護理工作的開展和病人的康復。

中年人的心理衞生 第3張
  

1、語言溝通的技巧

護患溝通的技巧要求護理人員摒棄過去的“啞巴” 護理模式,要善於使用美好的`語言,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

(1)運用禮貌性語言,在護士與病人溝通中,禮貌性的語言,體現了護士對病人的尊重,能夠得到病人的信任,讓病人樂於與護士溝通,這樣才能得到有效的護患溝通。

(2)運用安慰性語言,讓處在焦慮和不安中的病人得到安慰,感受到温暖,拉進護患雙方的距離。

(3)運用鼓勵性語言,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4)運用勸説性語言,對於那些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甚至做出錯誤決定的病人,勸導病人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疾病,認識疾病,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5)運用指令性語言,對年幼患者以及理解力較差、神志狀態不佳的患者,適當運用簡潔明瞭的指令性語言,要顯示一定的權威,避免對方做出不利於護理效果的舉動。另外,説話時的語調、強度、以及抑揚頓挫等超語調性提示都會幫助我們表達語言,使用得當,也會增強溝通效果。

語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在臨牀護理工作中,護士與病人的接觸最多,護患間的溝通能及時地瞭解患者身心狀況,幫助病人認識疾病,解除恐懼心理,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2、非語言性的溝通技巧

非語言的信息傳達包括動作、表情、眼神、手勢等,在溝通中所起的作用是言語不能替代的。非語言溝通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吸引力,還可跨越語言不同的障礙,往往比語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能從中捕獲更多有關病人的健康問題資料等信息,實現全方位的整體護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