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15篇)

來源:時代範 2.4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心理健康論文(15篇)

心理健康論文1

隨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隨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心理遊戲應運而生。如何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應用心理遊戲呢?以下是筆者的思考和實踐。

一、心理遊戲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應用是教師的有效嘗試

心理遊戲是心理教育活動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應用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團體動力學等理論。心理遊戲因其形式新穎、操作獨特、參與面廣、感悟深刻等特色,深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及學生的歡迎,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上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網絡及書籍資源中簡單介紹心理遊戲的方法較常見,而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成體系地介紹具體的心理遊戲內容、方法、操作的課程教材卻寥寥無幾。

如何根據教材內容,將關注的主題與恰當的遊戲情景相結合,組成有意義的“產品”?如何根據新課程理念開發適合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課堂教學資源?基於以上種種思考,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開展心理遊戲的想法油然而生,這項研究有利於新形勢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時能夠為區域內學校提供可以借鑑的.、相應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部在20xx年重新修訂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國小可以以遊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羣的良好氛圍;國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這為廣大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方向。

二、心理遊戲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應用要關注遊戲體驗性

人的感受和體驗取決於人的心理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應遵循這一規律,引入活動教學法,並將其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以個體經驗為載體,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心理遊戲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能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在心理遊戲中學生不矯揉造作,能非常自然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遊戲不是目的,學生在遊戲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時候學生只是有了體驗,但還沒有達到認知層面的突破,這時,全班性的討論就很有必要了。如,高中《生涯指導——價值觀》設計的遊戲情景是:遊戲體驗,全班一起參與遊戲——“價值拍賣會”,用“虛擬貨幣”競拍“事業”“親情”“健康”等。討論分享“你們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嗎?這麼多項價值中,哪些價值是相對重要的,哪些價值是相對不重要的,為什麼?”學生跟隨教師的指導進入遊戲體驗。

三、心理遊戲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應用要有心理學理論支撐

在西方心理學領域裏,許多心理學派都十分重視遊戲治療理論。他們認為,遊戲是一種保護性的發展機制,遊戲是滿足兒童“因自身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實現的”而導致本我和超我之間衝突的途徑。此外,遊戲還可使兒童將現實生活中的緊張、壓抑,通過遊戲這條安全的途徑進行宣泄以減少焦慮,起到維護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遊戲還具有開發、培育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兒童發展的作用。心理遊戲這種開發和培養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功效正好與當下盛行的積極心理學思潮吻合。

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創建心理遊戲開展的新模式,讓學生獲得體驗式學習的快樂,逐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針對學生心理狀況設計相應的心理遊戲,同時借鑑網絡書籍資源中的心理遊戲設計,是心理遊戲在應用過程中的不斷提煉、細化。例如,在國小四年級心理健康教材“情緒萬花筒”中,設計的熱身心理遊戲為:“聽音樂,傳娃娃”,遊戲規則是:聽到音樂開始傳遞娃娃,橫排傳遞,當音樂停止時,拿布娃娃的學生回答有關情緒的三個問題。這個心理遊戲非常受學生歡迎,學生獲得體驗式學習的快樂,心理遊戲直接呼應主題。

研究表明,心理遊戲可以使學生放鬆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內容設計心理遊戲活動,根據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將關注的主題與恰當的心理遊戲情景相結合,組成有意義的“產品”→借鑑網絡書籍資源中的心理遊戲設計,吸納優點、彌補不足→在實踐中驗證、細化、提煉、修改、完善→分析→重構→實踐這一研究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邊實踐邊思考,邊分析、總結邊調整,繼續開展心理遊戲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應用探索。

心理健康論文2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成功速度的快慢,與自信心的有無或強弱有着密切關係。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訓平台

在培訓中來提升班主任的理論水平。自信心是一個涉及心理學方面的問題,班主任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支持,需要進行專門培訓,以促進行為能力的跟進。比如:

1.集中培訓

針對心理學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由學校負責定期組織集中性的專題輔導。通過集中訓練,解決班主任在理論方面存在的困惑問題,引導班主任以正確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信。

2.自主培訓

開出自信心方面的具體書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消化。同時,可以讓課題組的老師共同收集有關自信心培養方面的資料、課件,放在學校的網站上,供班主任瀏覽,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與相互交流的平台

給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對話、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進行理性思考,構建科學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學校與家長交流的橋樑

家長也對學校、對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這種信心的缺失,是導致學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學校、班主任與家長合力教育孩子就變得十分必要。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嘗試:

1.大力宣傳,讓家長對學校充滿自信

學校重視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讓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充滿信心。每到家長會,學校都會給每位同學寫一封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學生帶回家,讓父母翻閲,讓家長與我們的老師“親密接觸”,讓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師以及教學狀況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2.對家長進行自信教育的有關培訓

重點指導家長“賞識孩子”。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予正確引導,再多多正面鼓勵,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

3.實施感恩教育,從內容到形式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主要通過學生給父母寫信,父母給學生寫回信,舉辦感激父母的徵文比賽,佈置感恩教育作業等形式,教育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幫助家長樹立自信的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有了更多的溝通,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質,轉換自身的教育觀念;同時在困境面前,積極嘗試,奮力進取的學生更多了。在初見成效的基礎上,學校不斷打開思路,引導、開展好家庭教育工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

在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成敗對學生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學生接觸時間最多,接觸空間最廣的老師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針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途徑及經驗進行分享:

1.在評價中培養

教師對學生經常作肯定性的評價,可以激發並強化學生的自信心。但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評價要及時,易於激起學生成功的體驗,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評價要恰如其分,防止遺漏,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更不要遺漏。③評價要因人而異。

2.在自我暗示中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種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並指導人的行為,使之按預想的目標活動,最終達到目的。例如,當一個人心情沮喪時,反覆在心裏默唸:“我精神抖擻,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幫助人從不良情緒中擺脱出來。所以,經常讓學生在心裏鄭重其事地默唸一些暗示語,比如“我一定能學好英語”,考前默唸“這次考試一定能考好”等,不僅對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勵教育培養

我經常會遇到各方面較差的學生,他們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寬容、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關心尊重他們,並給予更多的激勵和關懷。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注意培養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4.在競爭中培養

競爭能力是一種具有遠大抱負、一種不斷追求、不斷攀登的精神。當代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現為開始做某件事情時,信心十足,鬥志昂揚,但一遇到困難、失敗,又失去勇氣和信心。為此,我經常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構築一種你追我趕、相互競爭、既團結又友愛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競爭精神,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在學習中敢於冒尖、敢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滿,從而促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培養自信。

四、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班級管理要成功,必須把班級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人。我覺得班主任應根據本班級自身特點,充分發揮班委會和團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強對班幹部和團幹部的培訓,指導他們大膽工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班級日常事務全部交給學生來做,就會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鍛鍊,在鍛鍊中逐步培養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學生自我管理單位,形成它們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團結機制,並拓展它們的功能

比如,班委會在學生自我教育、自律發展、自主管理等方面發揮突現作用。團支部對班級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反饋、溝通,確實形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有效體系,對班級整體工作的開展有較好的幫助。

2.開創學生自我管理的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樹立了學生的自信

(1)學習自主管理。學生自主成立班級學科興趣小組,努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每個學科由一名責任心較強的同學負責,利用課餘時間定期商討學習上的問題,可以是一種題型的多種解法,可以是單元知識的整體梳理,也可以是學習方法的取長補短。在這個基礎上,學科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將興趣小組的成果由同學自己以總結述評的方式在課上推薦給全班同學,因為學生自己分析的問題往往更切合本班學情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班級的進步。

(2)行規自主管理。人人蔘與制定班規。利用班會課學生們根據自己本班情況定出班規,各有各的特色。學生參與制度制定,並且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他們產生了責任心和使命感,並且提高了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開主題班會活動

學生自主策劃主題班會。班會注重引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苦惱,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體現學生道德成長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情景,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在一次次專題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尊重與信任、理解與溝通、互助與競爭,班會課成為學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鍛鍊、自我提升的舞台。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而是要着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茁壯成長。

心理健康論文3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所有136例患者均符合CRF診斷標準,血清肌酐(Scr)在168-707μmol/L,之間,平均377.15±14μmol/L,其中男78例,女58例,原發病:慢性腎炎76例,糖尿病腎病26例,高血壓腎病18例,多囊腎6例,狼瘡性腎炎4例,痛風性腎病4例,紫癜性腎炎、多發性骨髓瘤各1例。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倦怠乏力、納少腹脹、噁心嘔吐、腰痠膝軟、面色晦暗、夜尿清長等表現。所有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8例,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腎功能損害、臨牀表現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1)優質低蛋白、低磷飲食,每天攝入蛋白質0.6-0.8g/Kg,磷的攝入量600mg/d。(2)控制高血壓:有高血壓者給予伊那普利(5-10mg,qd),若血壓控制不滿意,再加用硝苯地平控釋片(20mg,q12h),保持舒張壓在80-90mmHg之間,收縮壓在130-140mmHg之間。(3)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及酸中毒。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腎衰寧膠囊4粒,每日3次,藥用炭膠囊3-5粒,每日3次,餐後2小時服,3個月一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後15天、30天、60天、90天時的臨牀表現及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血脂等。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結果用(X±S)表示,採用SPSS10.0軟件包作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臨牀症狀和體徵減輕或消失,Scr降低>30%。有效:臨牀症狀和體徵減輕或消失,Scr降低5%—30%。無效:臨牀症狀和體徵未減或未減輕,Scr降低<5%。

2.2兩組臨牀總療效比較

治療組對CRF療效確切,總有效率73.52%,明顯優於對照組(29.44%),兩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

2.3治療前後檢測指標比較

結果表明:治療組治療前後的比較以及對照組比較Scr、BuN、UA均明顯下降,有統計學差異。

3討論

中醫學認為CRF的病機在於腎的分清泌濁功能失調,由於病程較長,既有正氣的耗損,又有實邪藴阻,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以腎虛為主,標實多為濕濁、水邪,而瘀血則貫穿於CRF的始終。慢性腎衰竭屬腎虛,而腎虛血必淤,淤血必歸腎,補腎需活血,血活腎易復.所以血淤是腎病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只是程度不等,特點各異,與現代醫學血凝障礙學説相吻合,同時血與氣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為用的關係,故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説.採用通腑泄濁治其標,活血化淤治其本,益氣養陰復其元,使許多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明顯下降。腎衰寧膠囊的主要成分為大黃、冬蟲夏草、太子參、丹蔘、紅花、茯苓、黃連、牛膝、半夏(制)、陳皮、甘草等,藥理研究證實,大黃能減輕殘餘腎單位氧耗及高代謝,抑制系膜增生,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脂質代謝紊亂,減輕腎小球硬化和腎間質病變,從組織形態和生理方面延緩CRF的進展。本方由10味藥組成。本方為治脾失運化,瘀法阻滯,升降失調之腰痛疲倦,面色萎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小便不利,大便粘滯等的有效成藥。方中太子參甘能補益,益氣健脾,為君;二陳湯燥濕健脾,助君藥健脾,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用於濕熱中阻,氣機不暢之證,為臣藥;大黃、紅花、丹蔘、牛膝活血化瘀,為佐;甘草又能調和諸(“諸”就是上面提到的大黃、紅花、丹蔘等藥)藥,為使。諸藥相合,具備益氣健脾,活血化瘀,通腑泄濁之功。按照中醫理論:陰陽互補,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鑑於腎衰寧膠囊引起的大便增多不良反應,服藥膈大便每日2~3次為宜,超過4次者需減量服用。結合藥用碳治療實乃明智之選,藥用碳具有豐富的孔隙,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或無毒的刺激性物質,及腸內異常發酵產生的氣體,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腸蠕動,從而起止瀉的作用。本品還可以在胃腸道內迅速吸附肌酐,尿酸等有毒物質,容納於其孔隙之中,順腸道排出體外,代替腎臟的解毒功能,降低毒性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保護健存的腎單位,並延長透析間期,減少透析次數。近年來臨牀研究已證實腎衰寧、藥用炭膠囊可單獨用於治療CRF,具有一定的療效。我們採用腎衰寧聯合藥用炭膠囊口服治療CRF,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能明顯降低BUN、SCr、UA等,還可以相互抵消兩藥的便瀉與便祕的不良反應,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心理健康論文4

1結果

1.1孕產婦不同時期

SCL-90測試結果與全國常模比較

①軀體化、焦慮因子評分各孕產期都顯著高於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②強迫因子評分在孕中、晚期和產褥期顯著高於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③人際關係、恐怖、偏執在孕早期與產褥期均明顯高於常模,除孕中期的恐怖因子、孕晚期的偏執因子與常模接近外,孕中、晚期的人際關係因子等均低於常

④各孕產期孕婦的精神病性評分與常模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⑤敵對因子評分在產褥期顯著高於常模;

⑥陽性項目在孕早、中期顯著高於常模。

⑦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孕產婦不同時期SCL-90測試結果的陽性項目數和其他因子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陽性項目數和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恐怖因子呈“U”形變化,偏執因子呈波浪形走向。

1.2不同時期

SCL-90結果的多重比較軀體化因子評分隨着妊娠期進展逐漸升高,除孕中期與孕晚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各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強迫因子評分逐漸升高,孕早期與孕中期、產褥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孕中期與孕晚期、產褥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人際關係因子先降後升,產褥期最高,其次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各期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抑鬱因子先降後升,產褥期最高,其次為孕晚期、孕早期、孕中期,各期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焦慮因子先降後升,產褥期最高,其次為孕晚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早、晚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餘各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敵對因子評分有上升趨勢,但孕早期與孕中、晚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餘各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恐怖因子評分先降後升,產褥期最高,其次為孕早期、孕晚期、孕中期,除孕中、晚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餘各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偏執因子分均呈波浪形走向,孕早期最高,其次為孕晚期、產褥期、孕中期,各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陽性項目數先降後升,孕早期最高,其次是孕中期、產褥期、孕晚期,除孕中期與產褥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各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2.1不同時期孕產婦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孕婦的不良心理反應不僅會增加妊娠期併發症,同時也可導致胎兒生長髮育障礙。孕婦過度緊張、恐懼、悲傷等可使血管痙攣、腎血流量減少,影響母體內分泌和胎兒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胎兒發育。孕產婦保持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現狀,情緒狀態穩定至關重要。任何一次懷孕和分娩過程都不僅是一種生理變化,而是孕婦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角色的重新整合。因此,各級婦幼保健院及相關組織應對孕產婦開展有針對性的、常態化的心理測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必要時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服務。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孕產婦普遍存在極顯著於常人的焦慮和軀體不適感;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產褥期又分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強迫、人際關係緊張、抑鬱、敵對和偏執,與國內文獻[3-4]報道結果基本相符,這給孕產婦的心理保健和臨牀心理諮詢工作指明瞭方向。本文結果還發現,孕早期婦女的敵對,孕中、晚期的人際關係,孕中期和產褥期的'偏執情況明顯好於常人,這可能與當前孕產婦的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良好有關。

2.2孕產婦不同時期心理健康水平變化規律

本文從縱向視角對510例孕產婦進行了組內設計調查,分析了四個不同時期孕產婦的心理狀態和變化特點,研究歷時3年。繼往對產後抑鬱情緒、抑鬱症等報道較多。對產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結果不一,缺乏系統、長程縱向的研究。本文將孕產婦不同時期的SCL-90結果繪製基本變化曲線,結果發現:孕產婦的軀體化、強迫、敵對因子逐漸增高,隨着孕產婦孕周的增長,其身體不適、強迫傾向和敵對情緒等症狀會不斷加重,並在產褥期到達頂峯,這可能與妊娠、分娩這一應激事件對孕產婦的持續作用有關;總陽性項目數和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恐怖因子呈“U”形變化,提示孕產婦總體心理健康水平在孕早期和產褥期較差,孕中晚期好,這與龔愛香報道結果基本相符。孕早期和產褥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可能與妊娠、分娩生活事件剛剛發生,體內激素水平迅速發生改變等有關,孕中晚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可能與早孕反應消失,適應妊娠和獲得家屬及社會的支持有關;而偏執因子的波浪形走向則提醒我們在孕產婦的孕早晚期可能會有固執、敏感、多疑等偏執症狀。總之,孕產婦不同時期均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且很多問題是有延續和變化規律的。不同妊娠時期都應對孕產婦開展必要的、常態化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增進孕婦心理狀態的穩定性。

心理健康論文5

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於培養健全的公民,高等教育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在新時期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妨做出“明明德即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親民就是師生將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的解釋。為了實現以上培養學生的目標,高校必須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視程度。而且,一個人無論在事業還是家庭上的成功都離不開強大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心理髮展並不成熟,而且出於從高中階段被全面管教到大學及以後生活完成任務多靠自制力的階段的轉變,大學生想要很好地適應這一變化,完成他人教育到自我管理的轉變,就需要高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問題

現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主要是由於不能準確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問題主要包括: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單一;心理健康教育對象針對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建設有待提升等幾個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問題也是導致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主要是指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高等院校開設的課程中都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擺設和形式,主要作用是用來應付上級的監督和檢查,而且疏於對學生的考察和監督,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態度,不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發展。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兩種極端的認識誤區即要麼片面誇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認為其“無所不能”,要麼完全否認其作用。正是這些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流於形式,從而缺乏必要的經費和政策支持這一現在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形式上課堂教學成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甚至被默認為唯一方式,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佈局和與其它學科進行聯繫。心理健康教育對象針對性不足主要指單純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育,卻忽視了對學生尤其是貧困生、人格異常學生、心理危機重點干預生等學生進行分類研究並有針對性的進行不同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建設有待提升指的是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缺乏專業教師,課程教授多由德育教師、公共課程教師、法政學院教師臨時頂替來上課或進行心理諮詢、輔導等相關活動。

二、大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引發的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帶來的心理問題、就業擇業帶來的心理問題、其它因素引發的心理問題等幾個方面。與步入社會後的成年人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因素較為簡單,但面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高校教師、諮詢師還是要針對不同誘發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經濟方面帶來的心理問題一方面是大學生確實因為家庭狀況存在個人財政危機,另一方面也有出於“攀比”心理造成的心理問題。人際交往方面帶來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大學之後學生不在向以往一樣把學習當作生活的唯一,接觸的人與事情更加複雜,而且同一個宿舍的同學可能來自五湖四海,價值觀可能存在極大的差異,進行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轉變的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做出積極的應對與及時的適應。就業擇業的問題來自於國家取消“就業包分配”制度與高校擴招,對很多學校、專業競爭力不是很強的.學生來説“畢業即失業“,這些現狀會導致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不僅無助於他們就業,反而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戀愛、大學生上網、大學生不注意體育鍛煉等因素都會導致他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太多不足,不能及時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

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需要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除了完善課堂教育,更要注意建立完整的體系,針對不同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採取針對性措施:如針對經濟帶來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建設健康的校園風氣、完善助學金、獎學金制度來改善。建立健康的校園風氣遠離攀比這一不良心理,完善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幫助家庭條件過於困難的學生改善生活,同時建立積極向上、樂於學習的好風氣。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講座、組織社團活動加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來應對人際交往帶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開展校企聯合尋求社會幫助來環節就業帶來的心理問題。

四、結束語

高校可以針對不同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採取不同、有針對性的措施,但最根本的還是加強教育,傳遞給大學生面對問題要自立自強的意識,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後的生活中自主解決各種問題。

心理健康論文6

一、目前學生的心理出現的問題

(一)學業重,壓力大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需要,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出於對孩子將來前途的考慮,為他們選擇了很多業餘學業,對他們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這樣就會導致學生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消極,沉重的學業加上很多業餘學科,大大降低了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整日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更有甚者,還會出現頭痛失眠等嚴重症狀。

(二)沒有很堅強的意識學校中的學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獨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國,由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使其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差,當他們自己處於一個環境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們自己去做,很多學生在這個時候就會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們將在學校攢下的所有衣服,週末拿回家要父母幫助細,嚴重缺乏獨立生活的意識,由於其不能很好的適應這個環境,就會導致一些學生情緒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動了輟學的念頭。

(三)人際交往能力差學校中的學生擁有不同的生活條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學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羣體中的人相互溝通,相互瞭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學校中許多獎項都是由同學們一起評定的,被孤立起來的人往往得不到這些榮譽,這樣就會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其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長。

(四)不能積極地對到生活中的困難有些同學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於其對成功的渴望,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點點挫,擊,如果不能快速的將其擺脱,就會對那些不能進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嚴重的危害。

二、體育鍛煉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體育鍛煉在心理情緒調整中的重要性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緒,我們可以通過進行體育鍛煉的手段對其進行調節,經調查研究發現,有效的體育鍛煉能夠使人得到快樂,還能阻止不良情緒的發生,進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還指出,恰當用力的活動能夠減輕精神上的負擔,也能夠減輕心理負擔,這樣就好比我們在發怒時,可以將怒氣通過摔東西等手段進行發泄,通過行為動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負面情緒的影響。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越來越的負面情緒接踵而至,為了使我們更好的生活,我們可以在業餘時間進行相應的體育鍛煉,並將它堅持下去,這樣可以緩解我們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心理承受力,使我們更好的.適應整個社會。

(二)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有關專家提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直接表現人類的心理適應水平,它在人類的心理健康中也佔據着重要的作用。從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擁有很多朋友的人,總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對各種事情都充滿好奇,這些人生活愉快,能夠很好的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比較孤立的人總是一副無精打采,渾渾噩噩的樣子,缺乏對生活的熱情。我們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改善該種環境,這是因為,體育鍛煉是在人多的地方發生的動作,因此能夠很好的幫助人民進行相關交流,忽略掉一些煩惱,從而拓寬人們的社交範圍,提高在生活中的適應能力,通過工作人員對一些長壽人羣的調查顯示,他們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而且他們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看以看出,適當有效的體育鍛煉能夠使學生們的心理更加積極、樂觀,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有效的促進作用,能夠增強學生在人際交往、自我調節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樹立上有很大的積極影響作用。目前,如何使學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問題,我們希望,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儘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將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相聯繫,不僅要將強學生體制的鍛鍊,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國家未來的建設作出貢獻。

心理健康論文7

父母教養方式很久以來一直是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內研究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在對其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過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它是父母教養態度、教養行為和非語言表達的集合,是一種穩定的行為傾向。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隨之而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了出來。中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一方面,他們在生理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心理焦慮、煩惱增多; 另一方面,社會競爭的壓力蔓延到了學校,他們過早地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高中生所處的中學時代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有研究提出,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問題並非普遍存在,但某些心理問題的確佔相當比例。

高中生正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個過渡時期,學生對男女關係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異性在一起會有較強的情緒體驗,又由於國內就業形勢嚴峻、大學聯考升學的壓力大,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點,其心理機能容易失衡。胡勝利指出,強迫、敵對、偏執、人際關係敏感和抑鬱等症狀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及學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影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與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均有密切的關係,其中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最為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子女最重要的他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孩子剛出生就發揮着示範、導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能夠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而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可以使學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中,有益於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心理衞生健康; 相反,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可以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和心理健康問題。本文旨在通過調查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為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髮展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 1、對象。

在青島市市區隨機選取兩所高中整班抽取了學生共400 人,回收到有效問卷345 份( 86。 25%) 。被試年齡 16 ~18( 16。 96 ±0。 46) 歲。

1、 2、方法。

1、 2、1 施測方法 採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和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 EMBU)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大課間時間,由專職心理諮詢師帶領進行團體施測。

1、 2、 2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 該量表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是有效而準確地專門測查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工具。該量表共有 60 個項目,由 10 個分量表組成,分別為強迫症狀、偏執、敵對、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波動性、心理不平衡,採用 5 級評分制( 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 。

1。 2。 3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 EMBU) 它由瑞典 Perris 等編制,嶽冬梅等人修訂,有較高的信效度。該量表共有 66 個項目。其中包括 6 個父親分量表,分別是父親情感温暖理解( FF1) 、父親懲罰嚴厲( FF2) 、父親過分干涉 ( FF3) 、父親偏愛被試( FF4) 、父親拒絕否認( FF5) 、父親過度保護( FF6) ;5 個母親分量表,分別是母親情感温暖理解( MM1) 、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 ( MM2) 、母親拒絕否認( MM3) 、母親懲罰嚴厲 ( MM4) 、母親偏愛被試( MM5) 。EMBU 採用 1 ~ 4 級記分。66 個項目中,父親量表不含第 19、24、26、38、41、47、54、63 項: 母親量表不含第 5、10、18、20、21、40、49、66 項。

1。 3、統計處理所得結果採用 SPSS 13。 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學分析。

2、結 果。

2、 1、高中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345 名高中生有 57。 02% 的學生總均分≥2 分,即有 196 人有輕度以上心理問題,有 7。 76% 的學生總均分≥3 分,即有 26 人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有0。 90% 的學生總均分≥4 分,即有 3 個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因子分≥2 分的前 3 項檢出率依次為情緒不穩定,學習壓力和強迫症狀,因子分≥3 分的前 3 項檢出率依次為情緒不穩定,學習壓力和焦慮,因子分≥4 分的.前 3 項檢出率依次為焦慮、學習壓力和抑鬱與人際關係緊張與敏感。

2、2、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與總體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顯着負相關,父親嚴厲懲罰、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分干涉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嚴厲懲罰與總體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顯着正相關。

3、討 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輕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有 57。 02%,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有 7。 76%,説明高中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令人擔憂,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學習壓力、強迫症狀、適應不良、焦慮、抑鬱與人際關係敏感,説明高中生的升學壓力巨大,存在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問題和情緒困擾。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與總體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顯着負相關,父親嚴厲懲罰、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分干涉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嚴厲懲罰與總體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顯着正相關。調查結果提示,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父母給予子女越多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温暖,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而對子女越是採用嚴厲懲罰、拒絕否認和過度干涉保護,則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父母親消極的教養方式,如經常用嚴厲的懲罰、過分的拒絕否認來對待孩子,易使子女缺少自信以及過分的貶低自己。

研究發現寫,父母自身的行為和對待子女的方式,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經症的危險因素之一,神經症患者的父母明顯的表現出對子女缺乏關心、理解、信任和鼓勵,他們更多表現出對子女的冷漠和忽視的態度,對待子女缺乏關注、愛心和肯定。相反,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越多,高中生的積極情緒越多,焦慮和抑鬱的程度越低。

有調查顯示,父親的教養方式在子女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以及偏愛容易使子女滋生驕傲、偏執、任性、自我中心、依賴性以及缺乏韌性等不良心理特徵,同時也不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適應能力; 父母對子女生活的過分干涉導致了他們的不安全感; 父母對子女的懲罰嚴厲容易使青少年產生自卑感、無助感等不良情緒。相反,父母對子女民主、寬容的態度容易培養子女的獨立自主能力,父母積極的情感關注能夠培養子女樂觀、熱情和開朗的性格。因此,我們應提倡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讓每一位父母親都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論文8

摘要:當下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院包括高等職業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本文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和高職院校項目化課程改革的特色,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了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

關鍵詞:高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設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大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然而,當前大學生卻面臨着學習、生活、情感和就業等壓力,由此產生的心理問題也明顯增多,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載體,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職業心理素質的主渠道,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主題與思路

1.項目的實施背景

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重要羣體,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為特點。許多高職學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對學校課程缺乏熱情,厭學情緒滋長,缺乏自信心和價值感,情緒調節能力較低等情況,這些都急需心理輔導或治療。此外,由於高職教育學制較短,在人才培養上以職業技能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而對學生的發展性心理引導也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開展、加強和改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2.項目的性質和思路

在教學內容上,採用模塊教學,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以“工程思維”理念為指導,以學生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為前提,以項目設計為重點,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評價體系中,遵循以任務評價為主,強調過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團隊合作、討論分享、情景模擬等手段,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方法與過程

(1)體驗—互動式教學模式

體驗—互動式教學模式是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來體驗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強調課程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和反饋機制。在體驗—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更像是一個引導者和陪伴者,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陪伴學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奧祕,面對自己的問題,完成心靈之旅。

(2)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除了教師的課堂講授外,更包括小組活動、個人分享、集體討論、專業設備體驗、心理劇編演、案例分析、電影賞析、心理測試、心理遊戲、冥想練習、放鬆訓練等多種方式。還可以通過課後作業、建立課程QQ羣、微信羣、微課、教學資源庫、雲班課、微電影製作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到課程互動中來。

參考文獻:

[1]孫英.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xx

[2]黃羣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析[J].新課程(中),20xx

[3]陳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

[4]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論文9

【摘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老年人生活的是否幸福,心理健康是關鍵因素之一。如何關愛這一特殊羣體應從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意義、標準和如何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指導。目的在於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使老年人具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xx)12-295-02

1 前言

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了較足夠的重視,但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明顯不足。老年人已成為最缺乏心理知識的羣體。據調查顯示,離退休前後生活的急劇變化和大腦功能的退化,使60-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0%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鬱等心理障礙,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狀,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心理問題現已成為嚴重影響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我們應當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充分的關注。

1.1 老年人心理特點

1.1.1 性格:有的老人顯得嚕囌説話多重複,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多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衞生;也有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佔小便宜。

1.1.2 智力:記憶力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親友幾天前來看望過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找不到鑰匙、眼鏡、鋼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分析事物的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緩慢遲鈍,易出錯,否認新知識看不慣新事物。

1.1.3 情緒:30%-40%的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為小事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鬱鬱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1.1.4 自尊:老年人特別喜歡周圍的人對他尊敬,尤其是兒孫們對他的尊敬,稍有不如意就會發脾氣,有時甚至會象小孩一樣幼稚,為一些細微的照顧不周而生氣,為不順心的`小事而哭泣。

1.1.5 孤獨:因剛從忙碌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或無勞動能力,加上與同事往來明顯減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子女不在身邊,又抱病在身,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無價值感,導致情緒低落,易怒、易煩,從而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

1.1.6 恐懼與悲觀: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或老年性疾病,當疾病較重時,由於對病情不瞭解,就會出現恐懼、悲觀的心理,因過度緊張而引起心理上的消極狀態,造成惡性刺激,致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1.1.7 絕望:認為自己已老生活前途渺茫,已瀕臨死亡邊緣,心灰意冷,消極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療。

2 老年人心理

2.1 角色轉變

這是老年人退休後的首要矛盾,退休、離休雖然是正常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羣體的人對離退休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離退休幹部和退休工人的感受十分明顯,工人退休前後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襬脱了沉重體力勞動有更充裕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並且有足夠退休金和公費醫療,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為穩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離退休幹部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幹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社會地位和廣泛社會聯繫,其生活重心是機關和事業,退休、離休以後生活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社會聯繫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

2.2 能力轉變

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都不甘於清閒,他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便是這類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真實寫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減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並不理想,他們或者機體衰老嚴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有在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衰退也非常明顯,就使得這些老年人在志向與衰老之間形成了矛盾,有人還為此而陷入深深苦惱和焦慮之中。

2.3 經濟保障轉變

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經濟保障相對較工作時減少,且自覺社會地位不高,因而使得這類老年人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性情也比較鬱悶,處事小心、易於傷感,如果受到子女歧視或抱怨,性格倔強老年人常常會滋生一死了之念頭。所以老有所養與經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突顯出來,因此急需社會熱切關注。

2.4 意外刺激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滿地度過晚年,而且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長壽,但這種美好願望與實際生活中意外打擊、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強烈對比和深刻矛盾。如喪偶打擊、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對老年人心靈打擊也十分嚴重,因此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將導致老年人早亡。

3 老年人心理保健

3.1 針對老年人心理做好保健工作不僅僅是醫療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全社會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3.2 宣傳老年心理保健的重要性;促進全社會對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認識。據調查,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裏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説,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3 建立健全專業的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機構,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諮詢服務活動。

3.4 倡導全社會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形成敬老助老的良好風尚,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

4 小結

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現階段危害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於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全社會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羣體。

心理健康論文10

一、繪畫療法的優勢

繪畫療法是一種潛意識的投射行為,不受患者語言、年齡、認知能力及繪畫技巧的限制,讓人們自由地、充分地表達自己,有利於真實信息的收集。繪畫心理治療過程包括心理治療與創造兩個平行的過程。除了心理治療之外,創造過程也為患者提供一種看待、自己所面臨問題的新方式,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現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事件,把不可調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繪畫療法使心理治療常態化,即可以在人們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開展。

二、繪畫療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繪畫療法的易操作性和反映問題的真實性等優勢,使得其在高校心理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心理諮詢和心理教育當中。如何有效地結合繪畫療法的特點,使其更好地發揮效用,筆者運用專業知識實踐結合對大學生做的繪畫輔導活動,探索總結出繪畫療法的幾條應用經驗。

第一,繪畫療法需要建立舒適、安逸的環境,營造放鬆、藝術的氛圍。來訪的學生中,有一些本身對心理輔導與諮詢存在質疑和抵抗,還有些學生不善於表達,不知如何描述自我,兩種情況都會使得學生無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想。繪畫療法這一新的形式如何被學生所悦納,首先就要從環境入手。進行繪畫療法的地方應該是獨立的、封閉的,這樣會使學生有足夠的安全感;整體佈置應當是放鬆的、安逸且温馨的,讓學生在其中覺得舒適、不陌生,不會出現緊張感;雖然繪畫本身的形式比語言更加沒有侷限性,但是出於學生羞於自我繪畫水平或在老師面前展示作畫過程這一顧慮,繪畫室在佈置時就應該在一個區域裝扮出五彩繽紛的繪畫專區,營造一種繪畫的慾望。可以以同學們的繪畫或者兒童簡筆畫等為主,讓來訪者感到繪畫與現實自我並無距離感,勾起他們繪畫的衝動;繪畫工具應準備多種,畫紙、畫筆、水粉、油畫、馬克筆、剪刀、橡皮、橡皮泥,等等,儘可能種類繁多,滿足學生的'工具依賴。良好的環境會使學生在繪畫過程中減低阻抗,也會更多地接近學生的問題核心。

第二,繪畫療法需要諮詢師循序漸進的引導。諮詢師在繪畫療法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面對來訪學生不能生搬硬套,應當通過介紹繪畫療法或者營造繪畫氛圍來引導學生接受並主動願意去繪畫;在繪畫過程中,諮詢師可以同學生一起繪畫,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繪畫的深度;若不能一起繪畫,切勿過多關注或漠不關心學生的作畫過程,不要造成學生拘束或被輕視的錯覺;繪畫結束後,不能迅速下結論,應當給學生足夠的緩衝時間,去讚美鼓勵學生,以此為契機根據繪畫表達出的個體特性與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談話。繪畫後的分享和分析有助於繪畫者的自我探索,諮詢師幫助學生能更好地對自己有一個新的思考和定位。

第三,繪畫療法的方式要靈活多變。繪畫療法並不是要求學生完整的創作,要根據學生的特質靈活掌握。若學生性格活潑,對繪畫療法接受性強,便可採取主題式完整創作,此主題多為學生感到陌生的事件,陌生會讓學生沒有經驗可循,最能反映真我,完整的主題創作是他們想要展現的形式;對於性格內向,對繪畫療法接受性較弱的學生,可以採用答題式繪畫,即限定具體的繪畫事物,讓其進行描繪,學生會按照給出的思路按照自我的性格特徵繪畫出具有個性的作品,同樣有一定投射性;對於自尊心過強、自信心較低,對繪畫療法近乎牴觸的學生,可以通過顏色、線條的單一塗鴉形式,讓學生省去組織、創作的過程,利用繪畫語言的象徵性,去直接、單純地表達當時的狀態和想法,有助於學生真實的自我表達;也可根據學生特點指引學生欣賞繪畫作品,取代生硬的説教,在觀照和領悟中實現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塑造。學生三種形式可以靈活運用,使其有效認識自我,促進內心和諧。

第四,繪畫對於大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也是大學生容易接受的一種藝術方式。應當鼓勵學生學會用繪畫的方法寫日記;用圖畫反映自己最主要的問題;用圖畫表達自己的成長;用圖畫表達心聲,將繪畫看成是一位可靠的傾訴對象,減少心裏消極情緒的積壓,促進消極情緒的及時宣泄。

綜上所述,繪畫療法對大學生進行個體和團體的輔導與諮詢,能緩和學生情感衝突,達到情緒淨化效果的獨特作用。繪畫療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需要諮詢師的靈活運用,在學校情境下,繪畫治療既能作為一項單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應用於諮詢,也可以作為管理學生的一種輔助手段,與傳統談話相整合,是一種針對大學生使用優點頗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進一步的探索中繪畫療法會被廣泛地應用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優勢幫助更多的高校學子以一種快樂的、藝術性的活動方式塑造起完備的人格。

心理健康論文11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並不是心理學新興的一門分支學科,最先使用這個詞的是馬斯洛,出現在其1954年寫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是由於20世紀末發生於美國的一場心理學運動而得名。它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旨在促進人們的發展和自我實現。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習心理諮詢輔導以及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主。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人們,尤其家長開始意識到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能僅僅關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但是現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或是心理諮詢輔導等都只是針對存在的、或者比較容易發生心理問題的個體而進行的一種構建。這就導致了無論是教育的形式,還是其設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或是開展的方法、途徑,抑或是被教育的對象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難於深入開展。

曾擔任過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馬丁·塞利格曼説:“積極心理學並沒有改變心理學的研究範式,但不同於以往心理學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而是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羣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因此,我們應當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積極構建以積極心理學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新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首先,依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整合積極心理學。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慮到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種要素,同時對校內、校外相關的問題、學科都統一起來,滲透互補,實現最優化的效果。積極心理學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的社會公民,這一目的也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無論從其價值取向,還是從整體評價機制考慮,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積極心理學注重個體和羣體的積極一面,關注個體同羣體的成長和經歷,同時也不忽視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是讓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得到最好的發揮,不會以心理鑑別或者心理疾病為方式進行評估,主要是關注內在的成長動力和主觀情緒體驗。所以,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發掘出每個個體和羣體的`良好的品質和潛能,創設積極有利的環境來使得個體得到最優化的發展。

其次,整合教學資源,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出發構建積極心理學。現代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為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因為實在的生活體驗會在教育者和學生思想中形成一個主觀的情緒體驗,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社會的普遍性。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個體和羣體主觀體驗的積極樂觀的情緒,其所能感受到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就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來完成。通過課堂組織、通過目標和結構的練習,同時讓家長、教師挖掘資源,意識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積極性,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幫助學生髮展。無論每個個體的家庭有多不同,每個個體的差異有多大,他們都同樣具有構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利用積極心理學,構建出一個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資源的人文環境,以學校教育為主,以社會生活為載體依託,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後,積極發揮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作用,構建積極心理學教育關係。無疑,學校是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營。教師和學生,不再單純的是教育—被教育的關係,所謂教學相長,教師也在不斷地構建自己的積極心理學體系。學校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種交叉多維的互動的教學關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積極心理學,鼓勵和指導學生們構建自己的積極心理學,充分利用教學策略,干預學生們主觀體驗,感受積極、樂觀的情緒,感受滿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樂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積極向上的健康情緒。

最核心的應當還是評價機制,積極心理學的評價並不是以諮詢和診斷為主,更不是給人下一個定論,而是以發展包容的心態,對學生個體的形成發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評價。學校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不斷調整,做到促進學生們全面和諧的發展。

心理健康論文12

國中階段是學生的“困難期”、“危機期”、“反抗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成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致使他們感受到許多心理衝突和壓力,在情感情緒、性格特徵、行為表現等方面出現了種種問題,甚至厭學、失足等。班主任作為中學思想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應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這對教育工作的成功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將班主任工作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代國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1、學習方面。厭學是目前普通中學學生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雖然他們普遍比較聰明、有特長,但很多學生對學習興趣不大,有的因基礎差學不進,沒有耐心和恆心,因而產生了厭學情緒。

2、情緒、情感方面。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易衝動,愛與人爭執,愛幻想,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的感受,妒忌心強,一般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強,常把錯誤歸結於別人,偏執、自大、虛偽。

3、人際交往方面。代溝衝突多,師生關係不良,與父母關係不良,與父母關係不協調,存在隔閡,誇大了“代溝”,認為父輩觀念陳舊,覺得父輩不理解自己、為難自己、有意與自己過不去。

4、行為方面。竭力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當發現自己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時往往選擇其他方式獲得心理的滿足,如上課搗蛋、行為自由散漫,自控能力差,做事不顧後果,有強烈的反叛意願,與長輩的期望及要求唱反調,與學校的紀律規定對着幹,意志調節能力差,明知道某種行為不好,又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5、早戀方面。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是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當深刻認識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到來,使他們對異性產生了好奇與傾慕,加之電影、網絡、文學作品中關於愛情描寫的刺激日益增多,更容易引發他們對異性交往的嚮往甚至性衝動,因此易陷入早戀、困惑、苦惱甚至失足。

6、挫折適應問題方面。忍耐力較差,缺乏吃苦精神;抗挫折能力相對較弱,決心大、行動小;做事只顧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遇到問題後先讓父母去解決,推脱責任,常有意把挫折誇大,或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二、化解現代國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班主任應增強自身素質。對教育工作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現代教育理念,針對現代學生問題,從過去“紀律監督”、“政治説教”、“活動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關注學生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改變。

2、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寬容與尊重。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特別是中國小生,他們正處於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 因此,對待這些問題學生,班主任應真誠地與他們進行情感溝通,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消除他們的敵視,從而使他們接受教育、爭取上進。

3、學習教育對策。

(1)對學生進行內外時事和理想教育,明確時代需要,用知識改變命運;讓他們體驗有文化與沒有文化生活不同的對比。

(2)教會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逐漸前進,一步一個腳印。成績不代表一切,要學會減壓、懂得考試。

(3)平常在學生面前多誇科任教師,消除學生對個別課偏科的現象,與科任教師一起營造學習氣氛。

(4)建立互助小組,讓學生學會互幫互組合作共贏。

4、教會學生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要教會學生分析情緒、情感特點,幫助他們找出情緒波動的原因,教會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如注意轉移、內心宣泄、深呼吸調節法、理性昇華法等。

5、人際關係及行為方面的問題對策。

(1)人際關係方面,根據國中生認為與長輩有代溝,而對同伴關係更看重的特點,可積極組織集體活動,如開展“我是班上的成員”的演講比賽,舉行體育運動比賽、野炊等活動,使學生有一個想集體、愛集體、為集體爭光的主旋律,培養團隊精神。

(2)針對與長輩的代溝問題,學會換位思考,進行角色互換訓練,如週日替父母洗一洗腳活動,或我來做家長,體驗父母的辛苦、苦心。要多與家長聯繫溝通,共同教育關心問題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

6、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

(1)召開青春教育主題班會,教會必要的生理和心理知識,認識自己的身心特點,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2)培養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3)組織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

(4)加強性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確哪些是醜的、善的,什麼是美的、高尚的,正確處理好與異性朋友的關係。

7、面對受挫學生,應以心理疏導為主診方法。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理醫生的角色,協調好社會、家庭、學校各方力量,給困難、受挫學生以教育和幫助,教會學生應對挫折的方法。如應對挫折的關鍵是自己;用偉人、名人戰勝困難、挫折,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例子鼓勵自己;學會尋求幫助;發揮多方力量。

總之,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只要班主任對這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熱情,就會讓他們擁有愉快的心境,成為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陽光少年。

心理健康論文13

摘要:幼兒階段,孩子們的身心發展速度較快,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和傷害的階段。在此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着其一生。因此,在幼兒園大班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有效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文淺要闡述了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提出具體的教育策略,探討如何在幼兒園大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實現保育與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使幼兒能夠健康地成長,有助於我國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身心發展

一、引言

隨着我國社會的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不僅要求智力水平以及科學技能等方面,也更加重視人才的身心健康,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當保護幼兒的生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健康管理理念,在重視幼兒身心發展的同時,關注幼兒的成長。健康的心理對於幼兒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兒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開展多方面的心理教育活動,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身心素質。

二、加強情感交流,尊重幼兒的發展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幼兒也是一樣,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也離不開尊重。教師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通過建立雙向的溝通方式,有助於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身心發展環境,能夠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通過尊重幼兒的發展,換位思考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有助於幼兒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與幼兒朝夕相處,在課堂上,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領者,在活動中也是幼兒的朋友與玩伴,在幼兒快樂時,應當與他們一同分享;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應當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使幼兒感受到親近感與安全感,能夠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下成長。

三、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全方位支持幼兒

通過情感交流,用愛澆灌幼兒,使幼兒樂於與教師交流親近,也願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與幫助。教師在與幼兒溝通交流時,應當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來肯定他們,讓孩子們有被尊重的感覺,如通過微笑點頭或者是豎大拇指表揚等來肯定幼兒的發展。使幼兒能夠感受到自信心,能夠喜愛教師,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以便教師開展下一步的健康教育引導。由於幼兒年齡較小,行為或者是言語難免幼稚可笑,所以通常會好心辦壞事,教師也應當予以理解和幫助,通過鼓勵與支持的語言,肯定幼兒的發展,給幼兒策略上的支持,以及具體方法的引導,並加強心理輔導,能夠幫助幼兒克服困難,不斷的前進。在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幼兒的情緒變化,並根據幼兒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地反饋,通過密切的情感交流,與幼兒建立信任的情感關係,從而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圍,有助於幼兒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促進幼兒的積極情感發揮。

四、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一)注意因材施教人是存在差異的個體,幼兒由於生長環境與個人經驗不同,對於周圍事物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幼兒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儘可能地尊重幼兒的選擇,使幼兒感知成功與挫折。例如:在進行幼兒園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遊戲項目,教師予以引領和幫助,讓幼兒進行有效的角色分配,使其能夠全身心的投入遊戲中,如裝扮醫生認真地給病人把脈;或裝扮售貨員,真誠招待前來的顧客。通過因材施教,讓幼兒都能夠得到身心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在健康教育中茁壯的成長。(二)綜合評價幼兒幼兒天真單純,所以教師應當觀察幼兒的特點,當幼兒來到班級時向教師問早,教師必須微笑點頭。教師可以對天性嬌氣、愛哭的幼兒予以鼓勵,對他們的進步,教師應該進行及時表揚,或者是頒發五角星,使他們進入不斷髮展的行列之中。通過引領幼兒科學的評價,對幼兒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和表揚,使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力量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引導幼兒善於發現自身的優點,使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被信任的快樂,能夠與同伴間互相玩耍,感受到歸屬感與安全感,通過教師鼓勵的語言,能夠樹立自信心。當然,幼兒的不足之處,教師也應當進行及時委婉的評價,引導幼兒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並在老師的幫助下不斷成長。

五、進行資源整合,開展幼兒健康教育

在童年早期經歷的創傷或者是挫折,如若沒得到及時解決,將會使幼兒的童年產生陰影,感受到壓抑,或者是產生心理疾病,通常表現為膽小懦弱、膽怯自私、焦慮孤獨、冷漠不合羣等,甚至有部分幼兒會有攻擊行為,這些都嚴重影響着幼兒的身體健康。幼兒的心理髮展不僅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家長對於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家長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能夠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例如:有的家長在幼兒犯錯誤時,可能會用“我不要你了,我不再喜歡你了”等話語來嚇唬幼兒,這樣不僅使幼兒害怕,容易造成緊張焦慮的情緒,也使得幼兒難以健康的成長。也有部分家長過於嬌慣幼兒,擔心幼兒吃不飽、穿不暖,對幼兒的照顧已經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這樣下去會養成幼兒自私、冷漠、依賴等習慣,將嚴重製約幼兒的未來發展。因此,教師應通過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獲得家長的支持與認可,並進行資源整合,營造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幼兒健康教育活動的良好氛圍,形成家校共同開展幼兒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使幼兒能夠在愛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時期開展幼兒園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能夠凸顯幼兒的個性化差異與主體地位。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及育兒觀,能夠加強自身心理健康知識的提升,提高專業素養,以此來實現保育與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使幼兒能夠健康成長的發展,有助於我國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温華.幼兒的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5,(4)

[2]李英,楊秀清.影響在園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2013,(3)

[3]石文慧.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基於“國培計劃”心理項目首批學員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小教師培訓,2014,(3)

[4]鄭紅偉,辛建軍.甘肅省291名農村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衞生,2014,(5)

心理健康論文14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採取整羣抽樣方法,調查江西省某中等衞生學校二年級醫學生。發放問卷345份,收回299份。根據量表手冊,效度量表分大於7分者視為數據不可信,剔除55份效度量表分大於7分者,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44份。其中護理專業116人,均為女生;非護理專業(涉及藥劑、康復、檢驗、影像等專業)128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89人,經檢驗,男女生在年齡、年級、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及方法採用MHT進行調查。MHT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學科研究人員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進行修訂而成。本測驗按焦慮情緒所指向的對象和由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行為進行測定。量表由1個效度量表和8個分量表構成。8個分量表分別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衝動傾向、恐怖傾向。效度量表分大於7分者視為數據不可信。分量表標準分大於8分或總量表標準分大於64分者被認定為被試者在分量表因子或總體上存在心理障礙(即過度焦慮)。該測驗表的折半信度為0.91,在2周內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85,效度為0.71。研究者利用自習時間在教室內向學生髮放問卷,解釋調查目的和答題要求,問卷由學生自行填寫,不要求署名。問卷填寫完畢由班幹部負責收回。1.2.2統計學方法將問卷編號,錄入Excel並整理數據,將原始分轉換為標準分,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中等職業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體檢出率學習焦慮161人(65.98%),對人焦慮23人(9.43%),孤獨傾向9人(3.69%),自責傾向56人(22.95%),過敏傾向57人(23.36%),身體症狀48人(19.67%),衝動傾向10人(4.10%),恐怖傾向14人(5.74%)。總體上過度焦慮的學生檢出率為2.05%。

3討論

3.1中等職業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本研究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等職業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體檢出率只有2.05%,低於周建國[1-4]調查結果;與張香雲[5]調查結果(2.6%)相近,高於宮振宇等[6,7]的調查結果,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8]。10年前,我國的一項大型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高中生有異常及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為17.3%[9],而近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有15%左右的中等職業醫學生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10]。因此,總體上來説,本組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而不同研究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差異很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學校類型和學生素質的差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的差異,專業類型的差異以及調查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的.差異,等等。本研究還發現,各因子中學習焦慮的檢出率最高,總體達到65.98%,尤其以護理專業學生更為突出(72.41%),而且主要發生在女生身上。有關學習焦慮問題,徐曉青[11]的調查結果為46.5%,趙建平[7]調查結果為44.2%,張香雲[5]的調查結果為50.5%。説明中等職業醫學生存在嚴重的學習壓力和學習焦慮問題。究其原因:第一,從國中生到中職生,從國中的基礎學科學習到中職的專業學科學習,不少中職生對這一角色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適應,導致學習困難。第二,中職生的學習課程涉及多個新的專業方向領域,對知識和技術具有較高的要求,某些專業課的學習難度較高,多數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差,導致學習困難,同時還面臨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學習壓力和考試壓力較大。第三,中職學校的管理依然延續國中的集中管理和封閉管理,導致學習和生活氣氛壓抑。第四,多數中職生本身學習成績就比較差,因對高中教育無望而來參加中職教育,因此國中時期的學習困難和厭學情緒一直延續到中職學校。

3.2中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專業和性別差異

本研究結顯示,護理專業學生在學習焦慮和恐怖傾向上高於非護理專業。張文靜[12]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對某中專護理專業學校學生進行測查發現,除了軀體化因子外,其他9個因子護理專業學生均高於全國常模。晏志勇等[13]的調查也發現,中專學校護理專業學生SCL-90所有因子分及總分均高於全國常模。此外,尼春萍[14]的研究發現,護理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專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比專科、本科層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差。原因可能是護理專業學習和工作性質要求他們參加高強度的護理實習,同時,上課內容和實習接觸到一些病人健康和致命疾病等方面的內容,造成學習壓力和心理恐懼感。此外,護理專業還面臨護士職業資格考試方面的壓力。本研究還發現,男生孤獨傾向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因子分女生高於男生。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男生要差,這一結果與其他多個研究[15-17]結果一致。中職女生心理健康狀況比男生差的原因:首先,部分家庭還存在重男輕女現象,父母對男女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女生在自尊和社會支持方面不如男生;其次,中職女生正處於典型的青春期階段,女生的生理活動特點決定這一時期女生心理更容易出現波動和異常;再者,女生和男生的一些氣質性差異也是原因之一,例如,相比於男生,女生更為敏感多疑。本研究還發現,男生孤獨傾向較女生更高,這可能與醫學類中職學校男生比例小,男生人際交往範圍較小有關,也可能與醫學類學校中女生已經形成自己的圈子導致男生難以融入有關。

3.3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為提高中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學校相關部門需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同時針對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及時開展個體心理諮詢與輔導。一些干預研究發現,在中學和中職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明顯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18,19]。此外,注意加強中職班主任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心理輔導技能的提高,因為班主任是與學生聯繫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主體。學校管理部門還應積極和學生溝通,注意調查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心理狀況,在教學管理、學生工作等方面及時做出調整和安排。

心理健康論文15

摘要:調查和分析在校大學生,其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的關聯性,採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法,通過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防範意識,構建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產生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和情緒。

關鍵詞:大學生;身體素質;心理健康

隨着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成為當前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之一。提升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應該從兩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體素質。近些年大學生安全事故頻發,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心理存在障礙,有學者曾經統計過,目前,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病率最高達42%,其中都是以神經症為主,並且患有神經症的大學生數量高於一般的人羣。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其自身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

一、研究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資料

選取瀋陽工學院在校大學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齡在20—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26±1.53)歲,從來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5名,偶爾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學生70名,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對相關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資料進行查閲,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據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進行調查,一共發放問卷250份,實際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為96.00%,將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分為正常組和非正常組。使用SCL—90自評量表對得分≥2分,≥3分的人數進行統計。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測試,對所有大學生進行統一的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的測試,測試指標為九項。最後,運用SPSS軟件,將所有數據填寫至SPSS軟件之中,並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整理其所得結果。

二、結果分析

(一)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的狀況

從表1中能夠看出,在身體形態方面的分析結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身體發育等影響不大。但在身體素質方面卻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説明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方面高於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二)心理健康調查狀況通過SCL—90自評量表統計後得出,≥2分的是陽性症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應,≥3分的為中度症狀,表示這樣的大學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應。從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這一項上面得了≥2分,佔總人數的66.67%,在這一項上面得了≥3分的,佔總人數的28.33%。由此可見,在本次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問題。

三、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發現,當前大學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在憂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際關係敏感方面,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大學生心理障礙體現出來的,很多學生與同學相處不融洽,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不喜歡參加一些集體性的競爭活動和項目,缺乏興趣、反應遲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課餘時間又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參加也只是應付而已,慢慢地身體素質就會越來越差,上課時不積極,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大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中的態度不積極,不參加體育鍛煉,很難在運動能力方面獲得提高,這也是造成當前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原因。

(二)影響心理障礙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學生受到自身身心特點的因素影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相符,閲歷比較淺,社會經驗比較少,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中不良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導致其在心理上產生衝突和矛盾。

2.社會因素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才競爭比較激烈,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相對比較複雜,經濟的發展給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帶來許多影響,再加上企業對人才招聘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大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關鍵因素。當代大學生都是90後,一般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裏的“小太陽”,時間一長,錯誤的思想會灌輸到他們的頭腦中,“無論是什麼事都要以我為中心”,導致這些大學生在小時就被家長養成了一種優越感和自尊心,並且在獨立面對、處理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父母不正確的價值觀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逐漸養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斤斤計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1]。

4.學校因素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時候學生學習體育、參加體育鍛煉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對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很多大學生出現偏科的'現象,逐漸地使大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障礙。

5.身體素質因素

有許多學生因為體形很胖,自身的身體素質較差,在學習一些體育動作時比較慢,比較彆扭,感覺不如其他人,會擔心同學笑話,缺乏自信心,逐漸產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學生自我保健意識不強

由於大學生自身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其自身未來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導致大學生對自我保健知識和意識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較淺薄,多數大學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這樣發展下去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對204名大學生進行詳細統計和調查後的結果發現,有66.67%的大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從調查的結果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着密切的關係,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都比較好,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比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強,並且兩者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

(二)消除心理障礙,提高身體素質的建議

各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有效提高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防範意識,控制自己在憂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心理方面的障礙,不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質量。同時,高校應為大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發揮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學生能夠在心理變化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因為參加集體活動是有效治療和調節心理障礙的最佳途徑[2]。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鍛煉,讓大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參與到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讓大學生能夠增強自信心,產生一種自我效能感,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和情緒。同時,應培養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升大學生的運動能力。通常情況下,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鍛鍊習慣等方面都比較差,這類的大學生一般都不願意參加到體育鍛煉的教學活動中,更不喜歡參加一些具有較強競爭性的體育運動。因此,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和體育鍛煉習慣,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鑫強,蘇志強.大學生心理素質之個性品質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基於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6).

[2]吳秀雲.有氧運動與心理干預對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以超重與肥胖人羣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xx(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