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當的教育孩子這是一門藝術

來源:時代範 1.26W

在生活中我父母不能一味的去放縱孩子或者是管一下子又不管,而且這方面還有一度,我們要恰當約束的孩子,這樣會在孩子的內心形成穩定的安全結構,他既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又懂得規避危險、有所不為。然而“恰當的約束”是一種藝術,多一分則苛,少一份則溺,年輕的父母們,請自斟酌。

如何恰當的教育孩子這是一門藝術

三歲的淘淘正是最調皮的年齡。家中請客的時候,餐桌上擺滿了各式飲料,淘淘不停地指使媽媽拿給他喝。淘淘“貪婪地”品嚐着,臉上露出快樂而認真的神情。突然,他指着一瓶紅酒説:“我要喝那個!”媽媽笑着搖搖頭:“不,這個你不能喝。”淘淘卻不以為然,掙扎着爬到椅子上要親自動手給自己“滿酒”,媽媽迅速地拿開酒瓶,板起面孔説:“不行,這個不能喝!”淘淘頓時大哭,揮舞着小手搶奪酒瓶。媽媽把酒瓶放到淘淘夠不到的地方,孩子聲淚俱下,看上去委屈極了。媽媽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似乎在説:“沒辦法,哭吧,反正我不會讓你喝酒的。”哭鬧了一會,見媽媽毫不鬆動,淘淘也識趣地跑到別處去玩了。

媽媽知道,酒精不利於孩子的發育,所以,儘管孩子哭鬧不止,媽媽仍然堅守着這個界線——你不能喝酒。

不止對於身體,對孩子的心靈發育而言,這種堅守同樣重要(當然,它並不單單意味着禁酒)。通過它,媽媽告訴孩子:行為的邊界在哪兒——你可以喝任何飲料,但不可以喝酒。它不僅限定了孩子的行為邊界,更重要的是,在此互動中,媽媽塑造了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安全結構——“在面臨危險時,必將有人警示我,所以,當沒人警示我時,我是安全的。”這是一個深刻的內心體驗過程,也是構成安全感的重要部分。

所有孩子都“膽大妄為”,在遭遇足夠的挫折之前,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伴隨挫折體驗的逐漸增多,孩子越來越發現自己的弱小。於是,他們從“無所不能”逐漸變得“一無所能”。(這正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某個階段由“胡作非為”變得膽小退縮的原因)顯然,這兩者都不是事實,在父母的幫助下,孩子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的危險。在這個過程中,上述的安全結構幫助孩子逐漸確信——“在被警示的範圍裏,我要學會避免危險,而在此範圍之外,我仍然是無所不能的。”

一個被恰當約束的孩子,可以在內心形成穩定的安全結構,他既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又懂得規避危險、有所不為。然而“恰當的約束”是一種藝術,多一分則苛,少一份則溺,年輕的父母們,請自斟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