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

來源:時代範 4.52K

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對於促進大學生就業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就來看看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

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1

一是好與不好的關係。

找一個好的單位,這是每個畢業生的理想和願望。但是人們對好與不好單位的標準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工資高、交通便利、生活環境好,就是好單位。而邊遠貧困的農村、工資待遇低的地方,就是不好的。目前一邊是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人才缺乏,求賢若渴,一邊卻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城市人滿為患,一職難求。究其原因,就是有些人往往把把眼前實際的東西看得太重,不能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去思考看待問題,主觀片面,結果影響自己,對自己成長髮展不利。

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
  

二是公有與私有的關係。

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私營企業發展迅猛,已在國民經濟中佔很大的比例。然而不少人對私企不屑一顧,實際上私企政策靈活,觀念機制新,人浮於事的現象少,在私企就業,更有利於人才的`發展和脱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大學生要端正思想認識,不要把到私企就業當成是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應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地到私企建功立業。

三是能力與人情的關係。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公開透明,用人越來越注重實際水平和能力。靠人情關係濫竽充數、當南郭先生的人,即使是一時找到理想的工作單位,也會好景不長,將來遲早會被淘汰。大學生與其挖空心思找熟人、拉關係、走後門,還不如早下功夫苦讀,提高自身能力,掌握過硬本領,這才是最好最硬的關係,最有力的證明。

四是專業對口與不對口的關係。

有的大學生擇業僅限於自己所學和所喜愛的專業,而對於其他專業則是不聞不問,寧願閒置也不去幹別的。大學畢業,表明你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能適應一定的工作崗位。只要你去適應去努力去學習,環境是會改變人的。人會由不適應到適應、不喜歡到喜歡。人就是在適應社會中生存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

五是就業與創業的關係。

有的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敢拼敢闖的意識不強。畢業時雖信誓旦旦,也滿腹經綸,但遇到具體找工作時,就選擇安逸、穩定、舒服的工作崗位。不願幹艱苦、不穩定、有風險的工作。一心只想着儘快就業,而不願去創業幹一番事業。人常説,敢拼才能贏。機遇與風險並存,不經風雨,怎能見到彩虹。年輕人還是應該多磨鍊,多吃苦。這樣對自己的人生才有好處,才能經得住大風大浪,成就一番偉業。

小編温馨提示:除了全社會要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和機會外,大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好上面五個關係。

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2

一是有用和適用的關係。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有用的人才,是各類高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市場緊缺的是高端與低端人才,而高校培養和提供最多的是中間層次人才。這種“產銷不對路”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各類高校要加強對市場供求狀況的瞭解和預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審慎調整辦學結構和模式。要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完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努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市場迫切需要的.複合型、技能型人才。

畢業生就業要處理好的關係有哪些 第2張
  

二是理想和理性的關係。大學生就業自身是主體,是內因。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就業難的一條重要原因並非“無業可就”,而是“不願屈就”。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在就業總量不斷攀升和就業結構性矛盾並存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理性就業比理想就業顯得更重要。

就大學生自身而言,理性就業就是要摒棄精英意識,突破職業框框,破除一步到位、一次就業定終身的思想。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綜合衡量自身能力和專業素養,合理制定職業規劃,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與技能,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要堅持從基層做起,從普通崗位做起,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就業,在就業競爭中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三是輸血和造血的關係。創業是就業之源。對於大學生來説,通過創業就業也是一條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為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總體並不理想,大學生選擇創業的比例偏低,而且創業成功率更低。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2.4%,其中創業能力弱是主因。

高校要改變“重理論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育痼疾,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幫助其儲備創業綜合素質。政府主管部門要大力加強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設,增強創業培訓實效,加強針對性地創業指導和後續跟蹤服務,努力提升大學生就業成功率,讓更多的大學生通過創業就業。

四是留人和留心的關係。大學生就業難不僅表現為初次就業率總體不高,還表現在就業後崗位穩定性不強。由於就業心理、要求變化等多種原因,部分大學生就業後不久又失業。作為吸收大學生就業的主體部門,一方面,用人單位要積極強化崗前培訓,逐步提高工資待遇,改善工作條件、維護勞動權益等,善於以良好的“硬環境”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要重視抓好單位文化和人文環境建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歸宿感和榮譽感。要把大學生的發展晉升等作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舉措,採取選送深造、進修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充電”機會和提升空間。

五是學歷和能力的關係。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成功率卻明顯高於普通高校畢業的大學生,其中“學歷情結”影響是其中原因之一。部分家庭和大學生個人在就學的選擇上“寧上‘三本’做白領,不讀職院當藍領”。

其實,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各級要切實走出重學歷、輕能力的“唯學歷論”誤區,建立知識要素、能力要素、業績要素“三量並重”的用人標準。要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倡導重能力、比貢獻的價值觀念,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大學生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用人導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