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爭”與“讓”

來源:時代範 6.11K

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鍵是,強要強到什麼份上,弱會弱到什麼地步。調整好這個“度”,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願。

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爭”與“讓”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小年紀懂得謙讓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户曉。但無論講了多少遍,家長仍感覺到孩子很“獨”。對周圍事物表現得自私、佔有慾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小孔融”的媽媽們也在擔心: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吃虧?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傳統意義上認為:能夠向別的寶寶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寶寶勇敢説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向別人提出與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開始為自己“爭”時,我們常常為寶寶這種敢“爭”的勇氣感到欣慰。但人們並不瞭解的是,敢“讓”也是同樣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夥伴分享。一個開開心心和夥伴分享的孩子,他心裏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手裏。”只有當孩子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謙讓不是件簡單的事

對於什麼事情都從“我”出發的幼兒來説,“爭”似乎是本能,而“讓”則需要通過後天學習。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習感知他人情緒。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不能一味對孩子笑臉相迎,過分嬌寵的原因。聰明的爸爸媽媽懂得“延遲滿足”,讓寶寶在等待和忍耐後,懂得珍惜、品嚐喜悦。當寶寶理解了夥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麼樣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

樂於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分享應該是快樂的,被分享應該是心甘情願的。

1~2歲的寶寶會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在遊戲中合作,對他人所表現的情感焦慮做出反應。兩三歲寶寶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出某種同情和憐憫,但他們並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比如與同伴分享一塊好吃的甜餅。儘管在未加引導的前提下,寶寶很難在3歲前自覺為他人做出犧牲,但在跟其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習到爭與讓的尺度。如果家長經常向寶寶灌輸分享和謙讓的觀念,讓寶寶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那麼寶寶可能更早表現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謙讓行為。

爭什麼?讓什麼?

作為家長,你如何理解謙讓?你也許會説,不就是幾塊糖,幾個玩具給誰的事情嗎?心理學家卻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並不是簡單的出讓和佔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徵: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願。2.在滿足自己願望的基礎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3.找到解決方案,並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夥伴“爭”的是自我意願被充分尊重。然後,體會到對方的情緒,願意去滿足對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誇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衝突中教孩子學會謙讓

在孩子爭搶玩具、發生衝突,甚至打得不可開交時,媽媽應該怎麼做?怎麼讓寶寶在每天的遊戲中逐漸學會謙讓?媽媽該如何引導寶寶?就讓我們從身邊實例中學一兩招兒吧。

圓圓和幾個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衝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們的注意,讓孩子們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們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圓圓媽告訴孩子們:“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髮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衞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三個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點評:有句話這樣説――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為他有很多選擇。而這位媽媽正是試圖用“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世界很廣闊,自己可以擁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而不只是執著於這一件。在合作的問題上,讓孩子體會了“共贏”,那就是大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變通,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謙讓的方式是可以多樣的。一個非常懂得“共情”的媽媽都是把理解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後,再進一步培養孩子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在達到自己意願的時候,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要學會“順便搞定”教育法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有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當人在完全放鬆、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壓力的時候則正好相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反覆就一件事情對孩子進行教育,卻一點作用也沒有的原因。“順便搞定”教育法的精髓在於,在寶寶完全放鬆的狀態下,用輕描淡寫的語氣,把正確的態度和做法看似無意地灌輸給孩子。這種輕描淡寫,在孩子看來實際是一種對事情極為肯定的態度。孩子在輕鬆狀態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驚人的,家長如果懂得隨時去“順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個教育孩子的微小時機,效果會出奇地好。這比給孩子講多少道理、帶孩子上多少個早教班都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