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

來源:時代範 1.01W

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年歲越大,經歷越多,我越發覺得,當閲讀成為一種人生自覺——自覺地讀,愉悦地讀,無需他人催促提醒地讀,才是真正把書香融入了自己的常態生活,下面是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

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1

閲讀的功效因人而殊,因為閲讀是有門道的。

我們要重經典閲讀,也要重時尚閲讀,因為廣泛閲讀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汲取的營養也更豐富多樣。

閲讀可以是簡單的事情,也可以是不簡單的事情。説它簡單,是因為閲讀可以隨心隨意,揀自己喜歡的文章去讀。這種閲讀沒有壓力,但有着深刻的情感體驗,是“心靈雞湯”式的時尚閲讀,讓人在輕輕鬆鬆中產生心靈的共鳴;

説它不簡單,是對有心研究學問的人而言,閲讀,特別是經典閲讀,是一種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可以通過他人的文字,發掘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劉心武讀《紅樓夢》,隨之有一系列讓人擊掌叫好的文字問世,獲益良多。

閲讀分年齡段。記得我還幼小的時候,喜歡看各種花花綠綠的繪本,總習慣將到手的圖書一翻再翻,直到滿足了好奇心為止,這樣的瀏覽讓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稍大一些的時候,我愛東走西逛,哪裏熱鬧往哪裏湊。一條蟲子、一隻螞蟻、一株草、一朵花都充滿吸引力,正因為這樣,童年才顯得別有滋味。而這樣東走西逛的習慣,也發生在閲讀中,我對新鮮的知識充滿了好奇,不斷閲讀與思考,開發了我的智力,活躍了我的思維。

工作後,我閲讀的選擇性就越來越強了,學習提升與工作所需的書籍,成為我的閲讀重點,這讓我的工作水平快速提升。將來,我希望自己有更多閒情逸致的時間之後,不用再那麼“功利”地閲讀,可以隨心看自己喜歡的書。

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
  

為人,有慢性急性之別;讀書,有慢讀快讀之分。

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變大,讓人的心思容易變得煩躁。如何讓心安靜下來?就需要一個人不時回望自己的內心,慢讀便是行之有效的回望內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身心,去除浮躁,在細細品味與深切領悟中,獲取人生智慧。

當然,有些時候也需要快讀,比如有些內容稍縱即逝,有些內容需要快篩瀏覽直奔主題,提高效率。記得有一次在圖書館,很短時間內我就將厚厚一沓報紙“看”完了。

我讀報的習慣是先將標題瀏覽一遍,一看標題就明白的,不會往下看;若是不符合自己閲讀意向的,也不會往下看;只看那些符合自己閲讀傾向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是一種瀏覽方法,用於輕閲讀,確實可以提高效率。總之,我們可以根據所需,或者慢讀,或者快讀,但不可不讀。

有人説:我不是不想閲讀,而是工作忙,雜事多,沒時間讀啊。實際上,他一有閒暇,便玩手機,就算擠在公交地鐵中,也要努力地刷屏。可見,他想做的事,怎麼都會有時間。零散的時間,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就看我們是不是有心人,想不想讀書。

古人讀書崇尚“三上”——枕上、馬上、廁上,並不是説這樣讀書才興味盎然,而是在提醒我們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有位科學家有一個24小時時間分配表,每天起牀、工作、閲讀的時間都記錄得一清二楚,並有條不紊地執行,效率也大大提高。合理利用時間,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不斷地從書本之中汲取前人的知識、智慧和力量,方有超越前人的可能。對那些融合着智慧與力量的經典之書,不妨多靜心拜讀,可修身養性,讓人擁有平和豁達的心境。一個人書讀多了,久了,氣質與審美也會顯得與眾不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然,為讀書而讀書,還被讀書所累,並不會讓人真正愛上閲讀,自覺讀書。讀,還要會思,融會貫通,有所得,才算是真正讀懂了書;讀,而後能用,而後有為,才是對手不釋卷、孜孜以求的自己最好的回報。

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2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添採,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對於讀書的好處,培根説得再清楚不過了。可是,在現實生活裏,讀書似乎還是屬於“小眾”的事情。原因多種多樣,有的人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有的人則以為錯過了讀書的年齡現在再讀也遲了,還有的人乾脆認為自己不是讀書那塊料。其實,所

有這些錯覺只緣於一點:讀書沒有成為一種心靈的自覺和本能。在這個意義上説,深圳需要讀書月,需要一個嘉年華式的讀書節慶活動。

就生物學的層面而言,人不讀書當然可以生存,書籍的重要性也無法和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維生素、蛋白質、糖分等物質相提並論。

但是,倘若把一個人放進具體的社會環境中,他就註定不能放棄對文化知識的追尋,不能沒有精神的依靠和守望。尤其在當今時代,知識更意味着資本。世界銀行曾提出一個“國民財富新標準”,認為目前全世界人力資本、土地資本和貨幣資本三者的構成比例為64:20:16,換言之,人力資本是全球國民財富中最大的財富,凡是知識起作用的地方,都呈現“生產不斷增長”的規律。

深圳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座在匆匆中創造了經濟奇蹟的城市,如何變一時的優勢為持久的佳績,這需要新的動力,需要文化的累積,也需要全體深圳人共同的努力,而能提供以上這些的無疑只有崇智和讀書之風。讀書,原本是私密的、個體的事情,現在卻要把它化為大眾共享的日常習慣,這就需要一種節日的氛圍來培育,在節日的氛圍裏讓人們碰撞出共同的社會心理。

可以看到,本屆讀書月為市民們準備了102項活動,既有電視辯論賽、贈書獻愛心、中國小生現場作文大賽,也有讀書月論壇、“我喜愛的書房設計大賽”等。活動是多姿多彩的,而它的主線只有一個:把不同層面的讀者吸引到書籍中來,敞開心靈,靜下心來,打開書本,從而去和別人的思想、別人的閲讀相遇。

讓讀書成為心靈的自覺 第2張
  

事實表明,讀書月活動的諸種努力沒有白費。以往的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市民逐年被吸引到讀書月活動中來:2000年首屆讀書月活動參與者為170萬人次,第二屆讀書月活動參與者則達到270萬人次,去年的第三屆讀書月有300萬人次。今年恐怕更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另據對深圳人讀書目的的調查,超過半數的人(54.17%)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和提高素養,僅僅為了工作需要而讀書僅佔一成半,為了消閒解悶而讀書的比例更小,尚不足一成。在這種貌似無目的的、非功利的閲讀選擇裏,實際上寄託了深圳人對知識的'渴望和提升自己的內在要求。

知識是有用的,但許多時候知識是以間接的、難以察見的形式在發揮作用,它在悄然中作用於我們的社會,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品位,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格。本屆讀書月的主題是“讀書·品位與健康”,在筆者看來,這種健康既是生理意義上的,更是精神層面的,只有健康的精神世界才有一個有品位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