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啃手指可能有心病

來源:時代範 3.88K

孩子社交恐懼誰之過?

孩子啃手指可能有心病

原來,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帶大,上國小後不久就開始玩弄手指,常把手指弄得咯噠響。母親擔心養成壞習慣影響孩子的學習,便辭職在家,開始嚴加管束。每天上學放學接送、陪讀,放學回家都要詢問有無在學校裏玩手指開小差,經常為這件事打罵他。後來,終於聽不到他手指的咯噠聲了。滿以為問題解決了,但學習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下降了。而且母親發現剪不到他的指甲了。仔細一問,才知道是被他自己剝掉的。母親擔心是否存在身體疾病,四處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補鋅、排鉛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還是無濟於事。最終母親只能又採取打罵手段,但這次卻毫無效果。拖來拖去,一雙手終於成了現在這樣。

在母親情緒激動地訴説的同時,我注意到男孩又開始揉搓雙手,撕扯指甲周圍的皮膚倒刺,心中強烈地感受到了這對母子的煩惱。

經過交談和心理測評,我發現男孩存在社交恐懼,並伴有自卑、輕度的情緒低落,對母親過度依賴,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時母親也存在着明顯的焦慮情緒,睡眠障礙。幾次諮詢,父親均未露面。原來父親由於忙於生意,很少有時間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能和妻兒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親負責。很明顯,這又是一個“心病”。

過度關注反釀苦果

事實上,心理門診經常會接待因為“手指”問題前來求助的兒童和家長,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高中、大學生。嚴重的咬指甲、吮手指、剝弄手指的背後,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長的心理需求未能獲得及時滿足。孩子在情緒焦慮、恐懼、孤獨寂寞時,常常會以此行為暫時緩解自己的壓力,獲得安慰。因此,打罵和斥責只會加重問題的存在而無一益。就如上述案例中的男孩,在“手指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對社交的恐懼和渴望,是母親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控制和保護,是家庭功能的障礙。俗話説:十指連心。對待孩子的“手指問題”,必須要全面評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狀況,解決存在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消除誘因,才能最終解決問題,促進兒童和家庭的健康發展。

孩子咬手指切忌打罵

如果發現孩子反覆出現咬指甲、吮手指、剝弄手指,建議家長不妨先想一想孩子近期是否遭遇了什麼變故和困難?是否有緊張和擔憂?選擇恰當的時機耐心地溝通,和善的態度、輕柔的語言往往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內心真實。切忌採用簡單粗暴的斥責打罵威嚇,避免對這些行為的過度關注。對於偶爾出現的這類行為,更不必大驚小怪,適當的勸解、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效果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