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文

來源:時代範 1W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文1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文

1、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這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説: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複”,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雲→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並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從而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係時,學生對於“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裏舉行了一次口算比賽和跳繩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繫兩次比賽活動,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通過生活經驗驗證了抽象的運算,而具體的經驗更提煉上升為理論(簡便運算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記。

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其學好數學的願望。

讓數學知識迴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後,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餘的錢怎樣存最合算?並幫助家長計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聯繫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3、加強操作,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

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

我們經常看到由於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繫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釐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户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實際運用。

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文2

對於數學人們並不陌生。買東西要用錢是數學;起牀睡覺看看幾點了是數學;吃飯數數人數應該拿幾雙筷子是數學;走道也有數學,你走了多長時間了?微信運動看看走了多少步了?是數學;有人會説現在年輕人基本不用現金了,有什麼數學嗎?也有數學,微信或者支付寶轉賬不是數學嗎?所以數學在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

數學的應用也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我們知道,有的不知道或者渾然不覺而已。優選法和統籌法就是數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最廣的一種。比如,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時,你在腦子裏可能會出現幾種方案,你就會去選擇一種你認為比較可行的,這就是優選法。同時確定之後你也會考慮需要帶上什麼吃的用的東西,這就是統籌法。

優選法和統籌法是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向社會推廣的一種數學應用。此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工業、農業、軍事、科技和日常生活中。掌握了此方法可以有效地節省時間和成本,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穫。

比如,我在沒有學會優選法和統籌法之前,做一頓好吃的飯,4菜一湯,還要有條魚時,最少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自學會此方法後,只用30分鐘到40分鐘的時間,就可為4口之家做出4菜一湯來,其中含一道紅燒魚。這樣就很自然的節省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這些時間你就可以去做很多事,也就是你的一天要比不會運用優選法和統籌法的人多了許多時間。方法如下:下班進到家後第一步,坐鍋,放涼水和大米(撈大米飯);第二步,換衣服、處理魚(刮魚鱗),魚提前從冰櫃拿出來或者微波爐解凍,攪拌大米,同時準備蒸鍋,如果大米微見濃汁撈出蒸上;第三步,燉魚;第四步,準備蔬菜,洗菜、備好菜或肉;第五步,嚐嚐大米軟硬,根據自己口味,願吃軟點的蒸時間長點否則就短點;第六步,炒菜;最後魚出鍋。一道紅燒魚、兩道肉菜、一道素菜和一碗米飯和湯就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全程如果緊湊一點,半小時完成,魚願意燉時間長點,更好地入味,再加10分鐘即可。

如果我們學會了優選法和統籌法,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會感到有什麼難的事了。當然,你如果什麼事情都不想幹的話,你會覺得什麼都是難的。

優選法和統籌法運用在學生暑期作業上。放假之後,先做作業,因為剛剛放假,學習的餘温尚在,抓緊時間寫作業,包括作文,全部完成後,就可以放鬆一下了。等覺得該換換腦筋時就看看已經完成的作業,反覆修改作文。等在開學之前再次檢查作業和温習新課,勞逸結合,還把留的作業反覆檢查了幾遍保證了質量。列寧在上學期間均是這樣做的,所以每次作業和作文都是A+,既優等以上。

優選法和統籌法掌握很容易,只要我們將日常生活中已經熟悉的事情,捋出頭緒來。按照時間長短、先易後難、先重後輕、先快後慢等安排妥當就會很自然運用了優選法和統籌法了。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範文3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也根本不可能離開數學,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服務於生活。比如:孩子們搭積木的各種圖形,每天逛街買東西要用到加減乘除等,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作用。

一、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涵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道題目講了很久學生還弄不懂。如果老師將這道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學生馬上就能解決。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案例1:在學校組織的春遊活動時,我佈置作業就編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去完成:“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春遊,每人預收50元,結果乘車費每人16元,門票費每人28元,盒飯每盒5元,預收的錢夠了嗎?”學生解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其興趣是不言而喻的。

二、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應用題源於生活,每道應用題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因此,我們在應用題教學中如果把應用題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4:在學習了“折扣”後,我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題:“某校五年級共有學生79人,在參加植樹勞動時,派一位同學去商店購買果汁,商店規定:單盒買每盒2元,買40盒裝的一箱九折優惠,買50盒裝一箱八八折優惠。問怎樣購買才能讓每個同學都能喝到一盒果汁,並且又最省錢?”這題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學生進行思考並進行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有以下幾種購買方法:

(1)買單盒79盒:2×79=158(元)

(2)買4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39盒:2×40×0、9+2×39=150(元)

(3)買50盒裝一箱,再買單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買40盒裝兩箱:2×40×0、9×2=144(元)

比較決策,買40盒裝的兩箱,既讓每個同學喝一盒果汁還剩餘1盒,又最省錢。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細算。

三、還原生活本質,培養學生思維

在注重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生活化並不意味着數學知識的簡單化,相反,還原數學以生活本質更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我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羣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摘下手錶,開始撥錶針;而這位教授給中國學生講同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進行計算。評論説,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裏的,不能靈活應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應用、掌握數學知識。

案例5:

在進行“百分數應用題”教學時,我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組數據:“一次數學測驗,我班的得分情況如下:100分的3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10人,60——69分的5人,60分以下的2人。根據以上數據,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數的問題並列出相關的算式?”同學們經過認真討論後,紛紛回答:

(1)滿分的人數是優秀人數的百分之幾?

(2)優秀的`人數是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3)及格率是多少?

(4)滿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幾?

(5)90——99分的人從滿分的人多百分之幾?……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四、實現生活需要,促進主體發展

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在生活中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決策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一旦把應用題教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學生這種潛在的需要就更加強烈。

案例7: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題:“有一種牛奶盒長5釐米、寬3釐米、高8釐米,廠方準備一箱裝24盒,如果你是廠方的設計人員,請你結合廠家利益考慮外包裝的長、寬、高各應該是多少?”學生都很興奮,先是討論,然後計算。通過各種意見的對比,幾種方案的計算,使學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節省成本,廠家利潤就增加;同時攜帶要方便,外觀要美。從而進一步使學生熟練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並使學生更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學了“百分數應用題”後,我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題:“為了節約用水,某市自來水公司規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過20噸的,每噸水收費1、8元,超過20噸的,超過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納水費46、8元,問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噸?”學生見了這題目,紛紛陷入了沉思,在我的點撥下,學生很快求出了這題的正確答案:因為每月用水量不超過20噸,每噸收水費1、8元,這樣小明家只要交納水費: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實際交納水費46、8元,多交納了:46、8—36=10、8(元),因為用水量超過20噸的,每噸要增收50%,即每噸要交納:1、8×(1+50%)=2、7(元),10、8÷2、7=4(噸),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為:20+4=24(噸)。

通過這題的練習,既使學生懂得了要節約用水,又使學生懂得解應用題的時候,要認真進行分析推理。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並不斷努力提高綜合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