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

來源:時代範 2.6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1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是三年級下冊新增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從問題想起的策略解決問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第二次接觸“解決問題”也是第二次接觸“策略”。根據學生的基礎,結合評課老師的建議,我對“從問題想起的策略“這課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談一談我的幾點認識。

第一、精彩的導入是一節課良好的開始

導入是思維的起點,好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關係着學生學習這一節課的效果如何。如果導入成功,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維活躍,理解和記憶的質量就會相應提高。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準備領孩子們購物,並説這是老師為小朋友準備的獎品,在孩子們都選錯的情況下,給孩子們一個問題,他們發現問題很重要,從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怎樣根據問題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導入能激發孩子的表現慾望,讓他們積極地開動腦筋,又能很好的揭示這節課的主題。

第二、適當的教材重組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國小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材的編排雖然已經考慮到學生的共性,但畢竟存在地域、羣體乃至個別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適當的重組教材,從而做到優化教學,使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地發展和學習。“從問題想起的策略”這課例題只出現兩種方法解題,所以我教學例題時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孩子發現還有其他比較好的方法,解題思路

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想想做做內容量較大,所以我也進行了重組,原先的五道題我只用了三道,並對最後一題進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題由於比較難理解,我將知識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在學習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發展。

第三、課堂是孩子的“課堂”

在這次課中,我發現整堂課我説的太多,有時候孩子説的挺好我還要再強調一遍。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不是太高。其實課堂是孩子的,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與對話應該體現在課堂的每一個細節中,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出充分的時間給孩子“説”。孩子能説的就讓孩子説。在例題教學時讓孩子説一説“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麼意思,我先讓孩子自己思考一會兒,然後小組裏説一説,最後全班一起説一説。用策略時也是讓孩子講給孩子聽,先根據什麼求出什麼,再根據什麼求出什麼,老師只是適當的點撥一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

要孩子們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做為老師就應該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各抒己見,學生無暇率真聲音的課堂應該是最“動聽”的課堂吧!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2

xx月xx日教研室成員來我校常規調研,汪主任聽了我的一節《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前我是這樣思考的: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教學例題2時要主動應用這些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材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設可以是多樣的。教材呈現了兩種比較典型的假設,即假設10只都是大船和假設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開展替換活動的載體可以是多樣的,圖畫枚舉和列表枚舉等,這些都是已經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能力應用這些策略。結合使用畫圖、列表、枚舉,也體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綜合而靈活的。

教學例題2時,一是組織猜想,引發假設,拓展思路。在創設情境後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樣的船。通過猜想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指出自己的假設,激發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營造解法多樣化的氛圍。二是驗證假設,引導替換,有序思考。每一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看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學生的假設多樣了,那麼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需要調整,即進行相應的替換。學生的替換活動逐步進行,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三是交流解法,尋找共性,體驗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種假設與替換的方法,以及採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發展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尋找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例題2是綜合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難度高了。對於教材上出現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學中不必要求學生掌握每種方法,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法理解。並且要讓學生體會到,例題2中介紹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於學生的思考,但我們的思維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觀的畫圖列表等具體方法,要逐步抽象,並用計算的方法體現假設的思維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是新課程的一個創新,以前所沒有涉及的,我在教學中也是努力在學習。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閲教師用書,看看前人是怎樣總結的,他的意圖怎樣,但往往會框住我們的思維,所以汪主任鼓勵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讓我以三個學來勉勵自己:教學也;始於自學學也;終於教人,學也。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3

用列表法解決問題能使信息顯得很有條理,在教學第一課時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處,第二課時是讓學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決兩積求和(差)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繼續體驗列表的價值,並能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去尋找數量之間的關係。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在於進一步學會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難點就在於怎樣正確的運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較複雜的信息。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對於列表法的掌握並不好,主要在於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很多學生甚至是在算過結果後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變成了一種無用的操作。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而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是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最準確的意思,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題的3行桃樹,每行7棵,很多學生只會整理3行和7棵,這裏我就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條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會讓人誤解為是3行一共栽了7棵,從而意思表達不準確,應該寫清楚是每行7棵,這樣比較準確。第二就是要會根據問題有選擇地整理條件,如例題中給了我們三組條件,而問題是桃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彙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在教學中也有學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個3×3的表格,然後看問題求的'是什麼,根據問題再去表中找相關的信息。這樣也是可以的,我給予了肯定,而且學生説出了在解決下一個問題時就不要重複列表了,就只要看這張表就可以解決問題。教學時沒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列表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上完試一試後,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練習,而是讓學生根據例題的信息自己提出問題,並讓學生有選擇地解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鞏固用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看學生提問題,再根據問題選擇條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的經驗。並通過比較把這些具體的經驗上升到數學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決思路。

通過上述的處理,學生對用列表來整理條件問題及根據表格來分析解答問題的掌握上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一是上課時沒有過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列的表沒有及時給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畫出學生的作品,耽誤了一些時間。

二是從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還沒有自學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體現在做練習中,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願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三是當學生列表後,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於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後進一點的學生對説一説,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於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四是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其實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説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後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4

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例2要求學生提出假設,然後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由於學生已經掌握畫圖、一一列舉等解決問題的策略,提出的假設可能是多樣的,鼓勵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採取靈活多樣的策略。課後,我對本課時有以下幾點感觸:

第一,學生解決問題方法日益多樣化。一部分學生假設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採用圖畫枚舉的方式對上述設想進行調整之後。一部分學生選擇了按課本的列表法進行調整。另外有兩種情況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學生採用了大船從0條到10條一一檢驗的繁瑣方法;還有學生設大船為x條,則小船為(10—x)條,列出較複雜的方程:5x+(10—x)×3=42。雖然這個學生沒解出這道方程,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思維的活躍卻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學生已有在眾多策略中選擇最優化策略的意識萌芽,但還需老師引導學生關注策略的實效性。學生根據自身個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眾多策略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用一種策略解決問題之後,就不願再嘗試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學習較認真的學生能進行多種方法的嘗試。部分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各種策略有不同的特點,各有其優點或侷限性。當時我根據這一部分學生的熱情,幫助引導學生了解各種策略的特點以及在不同情況下應用的情形。如在學生用圖畫枚舉之後,我相機提出如果船數不是10條,而是20、30、40條甚至更多,還採用圖畫枚舉的方式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呢?你們還會選擇圖畫枚舉的方法嗎?當學生認識到圖畫枚舉方法的侷限性時,在討論之後一致得出結論:當數據較大時,採用圖畫枚舉法效率較低,最好還是選擇列表法。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到概括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決問題時,我提出:按常規船的配臵方法有11種,從0條大船(或小船)到10條大船(或小船),你們認為是從0條大船(或小船)開始,按順序列舉還是教材假設大小船各5條,哪種方法更快捷?為什麼?學生懂得在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可以選擇最有實效的策略,最優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確保正確率。教材上往往主張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主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我個人認為在尊重上述主張的同時,可適當引導學生注重策略的最優化和實效性,與上述主張並不相悖。

第三,學生的有序思考的習慣已經初步形成,但適當提醒還是有必要的。在學生掌握一一列舉法,圖畫枚舉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認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應用。但採用假設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由於絕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學生在假設之後,要進行一定的調整,進行相應的替換,在學生進行調整和替換的過程中,由於教材所選用的數據都偏小,部分學生用口算或憑直覺認為是某某數,就直接用某某數試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出現重複或反向調整。有些同學僥倖一步就假設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數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終答案,可能會忽視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認為有必要提醒一下學生:有序思考不僅是檢驗假設的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和數學素養。

本課時教材選材生活化,有利於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解題的方法靈活多樣,例題和習題都有多種方法。但我認為六年級是國小向中學的重要過渡階段,到六年級階段,國小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之後,我總覺得教材上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於學生的思考,但學生的思維培養不能總停留在形象層面上。我有這樣的感覺:本單元選材可能形象性有餘,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練一練”或習題中選用一道習題數字較大,讓學生感知認識到用計算的方法能更快更準確地檢驗假設,使之體會到抽象思維的優越性,為進入國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5

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到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我直接出示例題圖,讓學生感覺到原來的圖形面積難以直接比較,從而想到把圖形分割之後通過平移和旋轉轉化成長方形後再比較,這樣容易比較出大小。這部分內容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嘗試轉化的過程,使學生完整地體驗轉化的應用過程。接着在教學完例1後,通過對過去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回顧,讓學生感受轉化策略是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重要策略。讓學生在明白轉化的實質是化複雜為簡單、轉未知為已知之後,就是如何具體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在運用轉化策略時,關鍵是針對每一個具體問題如何進行轉化,為了讓學生體驗轉化策略方法的多樣性,設計了一些練習,一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在計算圖形的面積與周長時主要採用分割法,通過平移與旋轉實施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這是解決複雜圖形面積或周長問題時經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練習。練習中的題目都是比較特殊的轉化方法,可以在學生將異分母分數加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基礎上,介紹藉助圖形的計算方法,讓學生知道根據算式可以轉化為數形想結合的計算,從而找到另一種解答方法。在練習中讓學生通過這些變化的圖形和變化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選擇最優的轉化方法,充分感受轉化策略的價值。

通過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感覺:

1、例

1的教學太過倉促,怎樣用“轉化”這一策略去把不規則的圖形轉變為規則圖形。學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顧學生以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例子時,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不適合,應該採用講授法將如何轉化説得再明確一些,然後具體説説是怎樣運用“轉化”這一策略,運用“轉化”後有什麼價值。

3、練習題的處理也缺乏指導。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6

昨天參加後白片國小數學導學案活動,聽了兩位六年級老師的《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有些自己的想法。這個內容是教材改版後重新修訂的,我個人理解這樣的立意修改更體現了對學習者個體的尊重: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認知水平、不同的思維習慣、不同的興趣特徵。不強求都用同一種方法來解決,而是選擇合適自己的,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與他人共同交流的過程中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水平,能根據實際問題靈活的進行選擇最恰當的策略。

兩位老師的授課都很好的運用了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走進課堂,教師也都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空來讓學生經歷選擇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並讓學生進行交流展示,適時進行評價,都很好的體現了課改的理念。雖然有些細節處理還不完全到位,學生交流還比較生硬,且主動表達的慾望不夠強烈,但較之以往的課堂真是前進了一大步。課堂中兩位老師都是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再思考,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有一點兩位老師最終都沒有進行方法的提煉,我説的是提煉並不是小結。我在思考:學生之前就已經學會了畫圖、列舉、假設調整的策略,那麼這節課就必須要讓學生將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翻新,有所新的領悟,如果一節課下來學生還是以前的水平,雖然會解決問題但是並沒有超出自己原有的水平,那這節課的價值何在?所以我覺得不同的策略要進行細緻的比較,選擇畫圖策略的學生思維比較直觀,其思維的水平是比較淺顯的,選擇列舉策略的學生思維水平稍高一點,選擇假設調整策略的學生思維水平更好一點,而選擇計算方法的學生其思維水平是最高的,抽象+邏輯。我覺得課堂中對最高思維水平的方法應該更着力些,以求更多的學生能有新的思維突破。同時應該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問題到底選擇哪一種策略更好一些,哪種策略更具普遍應用性,要讓學生會選擇,而不是隻停留在自己認可的那一種策略,那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比較狹隘,比較封閉,不利於其思維水平的更高發展。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探究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課前也佈置學生進行了預習,以便於課堂上學生更好的進行自主交流。上着上着,我感覺自己的`語言又開始拖泥帶水了,又開始捨不得話語權了。思前想後,問題的根本原來是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心裏總是牽掛着後進生的學習,總想把知識幫他們在課堂上咀嚼爛了讓他們消化,因為課後我沒有很多的時間幫他們輔導,主要抓課前與課上,這樣就導致課堂上重複的語言、囉嗦的話語就多起來了。我想要改變這樣的方式,必須要改變這樣的心態,不放手學生永不會獨立,後進生亦是如此,通過讓他們認真傾聽、小組內主動交流,課堂多答問機會等形式讓後進生們自己主動的來學,課堂中教師適應學生,學生適應教師應該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沒有絕對的誰適應誰,必須平等、必須獨立,課堂的精彩在學生那兒!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7

對例題的想法。例題難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時從家裏出發走向學校(如圖,)經過4分後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這道例題並不能體現出畫圖這一策略在行程問題中的價值,因為許多學生根據以前的經驗就可以輕鬆解決。在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採用列表這一策略的。有許多學生告訴我,列表這一策略其實根本也用不上,因為他們很容易就抓住了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所以,在講解這道例題時,我把着力點放在了指導學生畫圖上。指導學生抓住畫圖的'三要素:方向,條件,問題。數量關係倒是很簡單的兩三句話帶過了。

學生對畫線段圖來表述行程問題這一方法不感興趣,我認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習慣,雖然以前也接觸過線段圖,要畫好線段圖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生更願意選擇列表這一策略。第二:往往會畫線段圖的也能夠分析清題目的數量關係,甚至説,不畫線段圖也能分清。而不會做的也不會畫,所以,他們覺得線段圖是沒有必要的。對於學生的這一問題,我們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強調線段圖的簡潔,方便性,同時,只要學生的線段圖上能夠反映出三要素,也就應該加以鼓勵。如若不然,恐怕學生會更加不喜歡線段圖了。

還有,班級中大括號的畫法實在是難看之極。我們同軌的老師交流了一下,總結出一個方法:先畫兩根直線,然後加個小帽子(中間的尖),再把兩頭彎一下。讓學生畫了幾個,果然本子上的大括號漂亮多了。

《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聽課反思範文8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假設,“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假設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為什麼要假設?”;掌握“怎樣假設?”;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假設的需求,並探索假設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假設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假設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假設的經驗,以及理解假設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説想法,説假設的過程。

3、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假設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假設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