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鼓勵孩子頂嘴?

來源:時代範 4.81K

每一個人兒童時期貌似都在和父母進行持續戰鬥,討論要不要吃光碗裏的蔬菜或者能不能和朋友出去玩,所有事情都能引發一場戰爭。不過現在開始這似乎並不是完全不對的事情了。

為什麼我鼓勵孩子頂嘴?

弗吉尼亞大學研究發現,那些在家跟父母經常爭論的小孩,更能夠輕鬆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研究讓150個13歲的孩子描述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一場矛盾。兩年之後對比了他們與父母的爭吵方式和與同事的相處方式,那些跟父母有矛盾,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承受來自同事的壓力。

理論上説那些跟父母頂嘴的孩子能更自信從容的面對,而那些不知道如何正確爭吵的人,則更容易在挑戰他們的人面前敗下陣來。

會頂嘴説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

一般孩子在2歲左右就會開始頂嘴了,他們也許還不能很準確的表達,但是可能會不斷重複“不,我就不”這類的話。

稍微長大一點,他們可能學會用“你才……”來回覆成年人,比如跟孩子説“你太鬧了”,孩子可能會回一句“你才太鬧了”。

而當孩子可以用完整句子的時候,他們會問“為什麼”“憑什麼”這種問題,甚至開始批評父母的有些決定和做法。

這些對孩子來説,都是很難得的進步。他們之所以可以跟父母爭辯,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神經元在飛速發展,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了,而且語言能力和參與意識也開始突飛猛進。

他們不再是餓了困了就通過哭泣來表達的小嬰兒,他們要通過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和分析,來主動的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干涉。

在頂嘴的過程中,他們會很快學會如何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會知道應該怎樣説話才更有邏輯更有力量,甚至通過與父母的爭辯,來習得更多的詞彙和表達技巧。

很多時候,父母眼中的“頂嘴”,並不是孩子真的想與父母作對,他只是在為自己做些解釋,在表達自己的態度。

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聽聽孩子的話是否有道理,再去想辦法説服孩子。哪怕真的爭論起來,也是對孩子很好的促進。

會頂嘴的孩子常常更自信更勇敢

表妹大三的時候做過一份兼職,是一家超市的前台。

有一次她跟另一個女孩一起值班,期間一位大叔來辦理退貨。

當天貨品比較多,她們手頭又比較忙,速度有些慢了。連連道歉後,大叔還是不依不饒,除了不斷催促,更是諷刺表妹“連退貨都做不好,一輩子也只能在超市打工了”。

表妹生氣,就對大叔説“我尊重你的年紀和顧客的身份,也請你尊重我的工作,嘴巴別那麼毒”。

之後大叔又説了幾句,另一個女孩就什麼都不説低着頭退貨。

但是那個大叔一走,那個女孩子就坐下痛哭。

表妹跟我説,她以為那個女孩是因為聽到顧客的話心裏難受,安慰了半天。

結果那個女孩説,她哭是因為她從來不敢跟別人“頂嘴”,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再委屈都在心裏忍着,她好羨慕表妹這麼敢説話。

我們常常提醒孩子們,在家要聽父母的,在學校要聽老師的,在職場要聽前輩的,領導的,服務行業要把客户當上帝。但是我們卻很少去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給孩子們表達意見的權利和空間。

從短期上看,孩子不頂嘴確實是省心又省力。但長期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去服從別人的人,又真的很難有獨立的個性和思想。

大人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甚至不一定都是友善的。有些場合下,能保護孩子的,只有孩子自己。從這個角度説,敢於表達自己的,會“頂嘴”的孩子,在自尊心和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能更勇敢和自信的保護自己。

會頂嘴的孩子更善於思考並且有質疑精神

“質疑精神”、“批判思維”如今已經越來越稀有。

孩子們從小就被要求敬畏各種權威。從家庭到社會,從標準答案到參考範文,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就是整齊劃一。

可就像莊子所説的,“欲立之,則先破之”,我們希望孩子有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都要建立在孩子能夠全面的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基礎之上。

一個會頂嘴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敢於為自己辯解的孩子,一個敢於質疑權威,敢於挑戰固有思維狀態的孩子。

他們往往都會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也有獨特的見解。

父母、老師可以用“不許頂嘴”這句話來禁止孩子做過多的質疑和思考,但是也容易造成孩子唯唯諾諾,固步自封。

與其這樣,倒不如給予孩子一些尊重。

在孩子的看法有道理的情況下,給予孩子鼓勵和讚揚,在孩子説錯了跑偏了的時候,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哪裏沒有考慮到。

每一次的爭吵和頂嘴,其實都是一次讓父母與孩子增進了解的機會。不是隻有無條件服從才是愛,一家人能各抒己見,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更是愛。

每個家庭都該養成“餐桌會議”的傳統

家庭辯論是為了教會孩子自己做決定。當你和孩子分析一個事情的不同角度時,記得給孩子一個明確的選擇(比如暑假是去沙灘玩,還是爬山),更記得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提出完全不一樣的看法(比如暑假又去沙灘又去爬山),然後他們自己根據現實情況決定如何做。

亞里士多德還曾專門為此提出過4個詳細建議:

1、聚焦在未來。關於過去或者現在的討論,總是低效的。“誰把玩具弄髒了?”、“好孩子才不會把玩具弄髒!”都不如探討“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玩具們保持乾淨?”

2、説“犯規”。所有阻礙辯論進行的行為都是犯規:大聲嚷嚷、衝出房間、翻出以前家庭成員的舊行,都會讓討論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得到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的結果。

3、獎勵正面的情感。對於所有尖叫、生氣等行為,都沒收獎勵,這時候頂多説一句“回來,你能做得更好”。只有好好參與討論的孩子,才能得到獎勵。

4、偶爾讓孩子贏。當他們為自己想要的東西,據理力爭又頗有幾分道理時,沒有比好好獎勵他們更值得做的了。過去我貪方便,經常用慢燉鍋煮各種食物,後來兒子受不了了,説,“即使是一隻貓,它的食物也不會總是濕噠噠的”,説得多好,我第二天就買了一堆漢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