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自己的憤怒遺傳到孩子的情緒裏

來源:時代範 1.84W

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快樂、有安全感、能高度發揮功能的成年人,可以説是每個父母的心願(連有憤怒問題的父母也不例外)。子女的利益與幸福,是大多數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也很快會體認到,要幫助自己的孩子培養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們必須給予指導或者管教。管教一詞的英文——discipline,源於disciple這個字,其意是追隨者或學徒。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這個詞的時候往往將它與“嚴厲的處罰”畫上等號,許多人也理所當然地以為,要做好養兒育女的工作,嚴厲的懲罰是必要且正當的。這一點,從“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類的諺語中就可以清楚看到。

別把自己的憤怒遺傳到孩子的情緒裏

有憤怒問題的成年人,特別容易接受偏頗的管教觀念,來合理化他們對孩子的嚴格管教。這類父母最容易在什麼時候處罰孩子呢?那就是他們生氣的時候,也就是其判斷力受到嚴重干擾的時候,卻不見得是孩子的行為最需要糾正的時候。關於如何管教孩子,他們並沒有擬定任何妥善的策略。

有天晚上在某家餐廳裏,我忍不住注意起隔壁桌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這個小女孩看起來很吵鬧而且任性(我告訴自己,五歲的小孩這樣子並不奇怪),不但如此,她對服務生講話的態度也很不客氣:“我要的是紅色的果凍,不是綠色的,你這個白痴!”小女孩的母親並未對女兒粗魯的態度提出糾正,反而一副視而不見,甚至有點樂在其中的模樣。然而,樂趣畢竟只是暫時的,這位媽媽的耐性逐漸消失。後來,這個小女孩在杯墊上着色,畫到一半粉筆斷了,她開始哭叫起來,這位媽媽終於失去耐性,她一邊高聲斥責,一邊開始打女兒屁股,“閉嘴!我叫你閉嘴聽到沒?”

諸如此類的場面,在憤怒的家庭裏相當常見,儘管上演的地點通常不在公眾場合。碰到這樣的情況時,小孩子通常會覺得無能為力,卻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學不到父母希望教給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頭霧水:我到底哪裏做錯了?我剛剛臭罵服務生的時候,媽媽不是覺得很好笑嗎?為什麼當我折斷粉筆而心情不好時,她反而這樣大聲咆哮?從這個孩子的觀點來看,她的行為和母親的反應之間並沒有什麼符合邏輯的因果關係存在。

小孩受到這樣的對待,除了深感挫折,有時候還會產生一股巨大的憤怒:要是我塊頭跟你一樣大,我一定會馬上反擊。你等着瞧好了,有一天我一定會把這筆賬討回來的……但是在此刻,由於她年紀還小,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她打不贏媽媽,也不可能收拾行李走人。可悲的是,她卻可以做一件事:將父母所傳遞的負面信息內化,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是個壞人。而且,她也可能將父母所發泄出來的部分怒氣轉移到自己身上,變得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事實上,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已經説過,憂鬱是“憤怒轉而向內的結果”。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如何遷怒於人。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從此產生。

“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這是薩提亞女士的經典名言,薩提亞女士認為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家庭的健康才能帶來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家長真正懂得孩子,並能在不同的關健時期給孩子所需要的關愛!這個家庭就可以養育出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

棍棒底下是打不出孝子的,只有科學的方法跟真誠的愛意才能讓你的孩子健康的成長。

熱門標籤